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中高贯通班和三二分段的区别

教育方式、学校性质、学费不同。

中高贯通班和三二分段的区别

中高职贯通是一次考试,五年制,民办学校,学费贵,三二分段是分段上学考试,五年制,公办学校,学费便宜。

中高职贯通是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一体化与三二分段不同,三二分段要在两所学校进行分段制教学,而中高职一体化只需要在一所学校进行五年制学习,中途不要参加任何转段考试,五年后拿全日制大专文凭,这里有一点需要家长注意,中高职一体化只有部分大专院校才有,而且必须参加中考,填报志愿按分数高低进行录取。中高职一体化的缺点就是学费比较贵,而且开办这种学制的大专学校,基本都是民办学校,公办的很少,一年的学费大概在一万左右,优点就是中途不要参加考试,五年就能拿全日制大专文凭。

三二分段又叫3+2大专,选择三二分段的同学在某一个中专或者职高里面读三年,三年之后需要参加一个很简单的分段考试,考试通过到另外指定的一个公办的大专里面,再读两年,五年毕业之后拿全日制的公办大专文凭。三二分段跟中高职一体化都有一个缺点,就是一旦选择这个学制的话,基本就与职业本科无缘了,当然,选择这两个学制也可以在第五年的时候参加学校组织的统招专升本考试,考上了一样可以读全日制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普通本科,与其他通过高考考上的本科的同学无异。

中国园林有哪三大要素

1.园林工程的概念

园林工程是以市政工程原理为基础,以园林艺术理论为指导,研究造景技艺的一门课程。其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如何在综合发挥园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功能作用的前提下,处理园林中的工程设施与园林景观之间的矛盾。课程的研究范畴包括工程原理、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和养护管理。既包括工程学的知识,也包括有关生物学的知识。主要包括土方工程、假山工程、水景工程、铺地工程、绿化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供电工程。

2.园林工程的历史

1引言

当人们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被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和早已被别人设计好的环境不断扭曲时,人们开始渴望自我的回归。于是那些终日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被香车金马、灯红酒家包围的城市人,开始将目光转换到清新、自然宁静的园林当中。

“园林”一词,自古到今。从来就不是一个俗气的字眼儿,浑身上下迷漫着迷人的美,而这种美又是综合的、高度体现的。给人的感觉,就像一幅立体的画,人似画中游;一首无言的诗;无言胜有声。而绘这画的丹青、书这诗的笔画是一直被有人所忽视且隐藏于我们视线外的——园林工程。

2园林工程的发展

园林工程的发展过程

秦汉时期,中国园林发进入了宫苑建筑为主﹑以山水植物为辅的园林发展期秦朝都城咸阳道路系统的两旁就有了类似今天道木布局的形式汉武帝时,规模宏大的上林苑,以水布局为主﹑多叠山理水﹑且栽树移花﹑凿地成池;对林中造园四大元素做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据记载,此期园林中已引用大量的植被,且涉及到种植工程,后在整理典籍时又发现了 0 土山 0 和 0 土石山 0 的记录从理水形式看,水景与雕塑开始融入更主要,汉代创了我国 0 池石山0 人工山水布局之先河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许多文人﹑雅士出于对政治的厌倦和社会的不满遁于世寄情山水,萌生出一种新园林形态 kkkk 中国

人山水园中国的山水与诗画开始贯通人们对自然水艺术也有了认识,同时,土木石作技术,叠石构调术还达到一定水平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家﹑寺庙三大类型并行发展和雏形的园林体系唐朝时期,牡丹花因武则天唐玄宗的赏识而成社会上最为名贵的花,借此,植物栽培技术开始有了大的发展,从名园记中可知早在唐朝,人们就于面不大的豪宅地上,园高就低,缀山理水,点景成序,小流水,曲径通幽巧的天然之趣说明筑山理石灵活造

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唐代诗歌无疑是唐朝这个冠上的一颗明珠山水诗山水游记名篇传作比比是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山水风景的观察力鉴赏力提了对于它的观赏角度,构景规律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握与认识同时,山水画也推动了造园的发展许多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他们将表现于画论的观也运用于园林设计中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螎糅情画意 这在私家园林尤为明显

唐宗以来的欣赏奇石之风,带来造园置石上 0 特置 0 手法,形成这一时期造园理石上的一个重要特色特别在宋代园林中用石开始增多,特置湖石已相当普通,给人印象深刻还要数艮岳那时,赵括对园石极为重视为此特设机构搜求江南石料如果不是 0 靖康之耻0 那么艮岳无疑会以园石而甲于天下白居易的太湖石记是最早见于文字的 0 太湖石 0 的审美意义及审美价值的阐述(瘦,漏,寇,皱)而其也是我国第一位文人造园家宋代,筑山多为土山,少有石山与土石山江南一代出现了专门从事叠山的工匠 kkkk 山匠由于叠山活

动增多,技术更加成熟,叠山的工程技术达到较高水植物在配置手上有所突破,有丛植,有片植,孤植及平

成片林种植等文学形式也走进了园林如题字,楹联等园林建筑一改以往皇家园林中成组成群的布置打破秦汉以来 0 一池之山的传统布局而是根据造景要求来布局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与环境融合以山为主以水为辅山水结合的园林园内按景色分区各景点采用诗词点将景深化景观意境!纵观宋朝一期,逐渐形成了以精致秀丽为主的造园风格较于前代,更注重与环境的结合,使我国的园林近于自然,有诗的情意,画的境界

园林工程的成熟阶段

时间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

成熟期明清这一阶段的中前期,社会安定,科技

发达,商业兴旺,经济繁荣,并涌现出一批各具理论个

性的园林美学思想家和著作如王世贞著有古今名园

野编,计成著有园治进一步促使古典园林的升华

北京西苑,西山第一批皇家园林,充分地吸收了江

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技巧,融合了江南民间园林意味,皇

家宫廷气派,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于一体,重现建筑布

局,充分发挥其 0 点景作用 0 观景效果明代之后,多

以土石山为主,便于种植植物山上踏道,夹石成径,山

侧临水,叠石成崖,多为黄石,石纹径直,可横可竖,石

质质朴,且成块状,可层层垒立,很适合表现自然地石

地貌

创建圆明园时,造园匠师们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缀

山理水的各种手法,常造出了一个完整的山水地貌作

为造景的骨梁,其园也吸收了西方造园手法如观水

法线法山等此间,江南私家园林也迅速发展,花街

铺地,缀山置石之风尤为盛行而且土流园林部文人

化由于文人,画家,诗人人数参与太多,出现了大量园

林方面著作,且公共园林也有了发展

但是,此时期,造园者们过分追求形式美,技术美,

冲淡园林含蓄典雅的思想,消弱原理自然天成气氛,增

加了人为意味

结语

中国的园林历史中,从造园手法上看,早期注重置

石理水,而晚期注重的是缀山与满景,相对而言,早期

的造园缺于雕刻,较于后期更趋近于自然清新,这与注

重水景分不开的唐宗时期园林以竹树池沼为胜,幽邃

石竹木萧森,精致清晰而年远,体现自然意境与野致的

追求和表现

中国的造园风格前后期演变较大,然而一个时代

总有其主导风格和基调盛唐意境,两宋风韵,自然不

会相同于明清的风格中国的园林,到清后期,日渐衰

败,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园林多为这一时期建筑下来

的虽技巧高超,然情趣意调未必同技巧成正比,未必

胜于前人

对一种艺术而言,特别是园林,技术的高度成熟,

似乎又往往成为生命的约束

一、基本要素

我国古代园林,以再现自然山水为特点,是人工模山范水创造的第二自然。它由山、水、花木、建筑四个重要部分组成。此外,还有起点睛作用的匾额、楹联、刻石。对这些基本要素的分析和理解是造园与赏园的核心。

(一)筑山

我国古典园林中的“山”虽然有真山,但多为假山。包括土山、石山及土石山,能够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的假山,主要是指石山,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一个突出标志。为表现自然,叠山是造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山景要有峰、谷、洞、石等形态组合,园林设计可选择不同造型、色泽、纹理的块石,创造小尺度自然的峰、峦、岭、洞、谷、悬崖、峭壁等景观。在堆积章法和构图上,要体现天然山岳的构成规律及风貌,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因此,成功的假山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写,是在小地段内展现出的咫尺山林和千岩万壑。

叠石是我国古代园林造景的基本要素。叠石一般用三种岩石,它们是太湖石、黄石和宣石。太湖石玲珑剔透,黄石浑厚粗犷,宣石质地如雪故称雪石。著名的太湖石叠石有苏州的留园三峰,黄石叠石有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洞,宣石叠石有扬州个园的冬石雪狮。

我国有“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之说。扬州个园的假山分为三大区域,分别用太湖石、黄石和宣石叠成,一园三色假山,手法不同、风格各异,总体设计却一气呵成,立意之精巧,气势之深雄,充分体现了我国园林堆山叠石的高超技艺,因此有“扬州个园以山胜”之美誉。

(二)理水

园林中的各种水体,是对自然界中河湖、溪涧、泉瀑、渊潭的艺术概括。理水是按水体运动的规律,经人为抽象概括,再现自然的水景。水是园林中的血液,为万物生长之本。水体给人以明净清澈的感受,起到调节精神的作用;同时能改善土壤和空气湿度,使花木茂盛;还可与园林其他要素协调对比,产生湖光山色、波光倒影,使景色更丰富生动。

水景组织要顺其自然,静态与动态序列布局,取决于地形,并经艺术处理,大片洼地成湖泊,窄细之谷为溪涧,狭长水体为河流,泉瀑积聚为渊潭。水面形状要自然,水贵在曲,即使小水面,也要曲折有致、有聚有分、有急有缓、有瀑有流,并用山石点缀岸矶港汉,制造水口以显示水有源头。水面处理要分聚得当,水面小要聚,增加辽阔感;水面大要分,使水景丰富;稍大水面,则筑堤岛或架设各种桥梁。水体要流通灵活,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则全园生动。水景要同其他要素配合,相互衬映。古代理水之法有掩、隔、破,以建筑和植被将曲折池岸加以掩,架桥、垒堤、浮廊、置石分割水面加以隔,水面很小时用怪石、林木、野藤加以破。

(三)建筑

我国古代园林建筑集观、行、居、游等功能于一体,建筑系列主要有厅堂、馆轩、亭台、楼、阁、榭舫、廊桥、房斋等,在园林建筑中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创造了建筑融于自然和表现自然的和谐。

建筑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与观赏价值远远超过本身的价值,因此园林建筑规划设计和创新思想独具风格:一是园林建筑“点景”的布置,往往是入画的重点,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构图的中心,也是园林的主要景观,多布置在临水的观赏区;二是园林建筑“观景”的布置也是入画的主题,其位置、大小、朝向、高低、虚实、开敞,决定观赏者是否取得最佳观赏效果,如轩多建于高敞处,便于观赏者观赏四周的景色;三是园林建筑“观赏路线”的穿插布置也很重要,具有导景、观景及连接建筑的组织作用,如廊和桥是连接两个景点或景区的景观线,也是观赏的重要景点,并起到分割空间、增加景深的作用。

建筑虽然是景点上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愈多愈好、愈高大愈好,而是以少胜多、以小胜大。园林建筑在空间布局上,宜散不宜聚、宜隐不宜显,不追求严整、对称、均匀,而要依山就势、因山就水、高低错落、自由随宜。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上,与宫殿和寺庙不同,除庭院外没有明显的中轴线,布局曲折自然、灵活多变。园林中的厅、堂、馆、亭、台、楼、阁、殿、轩、榭、坊、斋、桥、廊、假山、水池、园门、园墙、园路等,在构景时均应精心设计,并和自然环境相适应,使建筑融于山水园林之中。

(四)植物

植被以树木为其主调,不讲究成行排列,也不以多取胜,往往三株五株,或丛集,或孤立,或片状,或带形。物种选择要有地方特色,既有独特个性,又适应区域的生态条件。强调花木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乔木、灌木、草丛、攀缘、水生、花卉等,并注重物种和群落的自然配合,提倡物种的多变和不对称的均衡。生物自然生长有明暗、疏密、枝叶、花形、果形、色香、高低等生态变化,应构建出乔灌木草不同季节的景观特色。总之,设计要顺应自然规律、适宜地方气候,取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通过改造提炼,使人们身在其境,联想到大自然风华繁茂的生态环境。

园林花木功能配置:花木可单独构成景色画面,如单株海棠、玉兰、荷花等,进一步点明主题,如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竹象征人品清逸高尚;花木可围合空间,院落与院落、区内与区外,可用密集树丛划分,或用树丛遮掩屏蔽;花木是对比的参照物,如突出景物的高耸挺拔;不同品种的花木,可组织环境各异的道路;花木是陪衬各种园林要素的普遍素材,如陪衬山水、建筑等,使景物构图生动、层次丰富;花木选择的要求是造型美、颜色美、气味美,同时也易引来昆虫和飞禽;花木不仅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体现园林主人所追求的意境。

园林花木特色配置:花木主要具有主景、衬景、地方特色和季节性特点。主景多以乔木孤植为主,若选灌木为主景,多以丛植和群植;花木作陪衬景,则疏密相间、高低错落、色调相宜;园林花木应以地方特色为主,土生土长的花木成活率高、生长快、适应性强,园林不是植物园,园以景胜,景以园异;花木配置要四季常新,种植要考虑时令变化,使园林景观四季不同。

(五)匾额、楹联、刻石

匾额俗称“匾”,指悬置于门楣、厅堂等之上的题字牌。园林中的匾额主要用于题刻园名、景名、颂人、写事等,多悬挂在厅堂、楼阁、馆轩、亭斋等处。楹联是门两侧柱上的竖牌,多置于厅堂、馆轩等楹柱上。其作用不仅能帮助人们赏景,而且其本身也是艺术珍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匾额和楹联是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古代园林独到的造园要素,它渗透着语言的思想性和文学性,蕴含着创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艺术追求,精辟地概括了园林景致的意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刻石包括摩崖石刻、岩画、石碑、经幢等。我国古代园林刻石多为园林历史的记载,景物景致的题咏、名人轶事的源流、诗赋画图的表达等,是一部园林史和美学史书,也是一部引导观赏者赏景的导游书稿,同时还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33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