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引水渠的二期工程
京密引水渠一期工程暂停施工后,市政设计院开始对未完工的工程进行深入的研究调查,其研究重点放在了西崔村以下得东、西两个支流上。在调研期间,市政设计院曾委托北京水文地质大队对原方案中的渠道路线周围进行地质勘测。经过勘测后,水文地质大队提交了《地质勘察报告》及《初设阶段地质报告和附图》。时任北京市市委第二书记的刘仁、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和冯基平均研究了这些报告。1963年夏,市政府召开了研讨会,研究应选择东支线还是西支线。研讨会结束后,政府决定选择西线,其理由为虽然西线比东线长9公里,技术上也不如东线容易开凿,但西线能经过当时还属农村的昌平和海淀,有利于农业灌溉;西线可将水引进昆明湖,也有利于北京西部郊区的农业发展。
1965年,华北大旱,北京当年年降水量仅有377毫米,当时主要的供水源官厅水库蓄水量大减。到1965年9月,官厅水库仅有2.65亿立方米的水资源,而自三年困难时期结束以来,北京市工业、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用水量急剧增加,供需矛盾开始显现出来。为此,北京市市委报告中国国务院,请求批准实施京密引水渠二期工程。北京市市委向国务院提交了《京密引水二期工程计划任务书》及《京密引水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其预算资金为3000万元人民币。国务院接到报告后,时任总理的周恩来批准了北京市市委的请求,但要求要保证质量、按期完工、预算不许超过3000万元。 在京密引水渠二期工程及改善工程中,曾利用混凝土板、石板、粘土、塑料薄膜等材料对砾石及砂性土壤渠道进行衬砌防渗工作,工程总长约33公里。在京密引水渠投入运作后,这个衬砌防渗工程对减少水资源渗透损失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这也造成了此地段土质渗水性不强,土质内水分不易排出,故当冬季来临时,土壤中的水分会冻住,造成渠道两岸的混凝土板出现塌陷、崩裂、下滑等现象。根据1974年至1975年的调查,做了衬砌防渗工作的河段均出现严重冻涨现象,大部分铺设在两岸的混凝土板均因土地冻住,而遭受伤害。
1989年12月至1990年3月,京密引水渠进行冬季输水后,昆玉段的衬砌段就因土壤冻住隆起而发生“冰冻害”,致使30%左右的渠道都受到破坏。1990年5月26日至1990年6月28日,工程组吸取了山东引黄济青工程的经验,采用聚苯乙烯作为防渗材料,才解决了冻伤害的问题。 自京密引水渠完工至2005年以来的几十年间,人们对京密引水渠始终没有进行过大面积的维修,这导致其年老失修,渠道冲刷严重,渠坡也很不稳定,在渠底又沉淀了大量淤泥,还生长了很多水草,极大的影响了输水能力。自2005年起,京密引水渠的输水能力从每秒40立方米降低至每秒11立方米。在2007年前后甚至一度被迫停止向北京城区输水。政府曾派遣武警官兵下渠除水草,还在渠中饲养专门吃水草的鱼类,并专门组织了打捞水草的船队,但依然无法阻止河渠的进一步老化,使之浪费了许多水资源。据统计,1990年至1999年,京密引水渠的自然蒸发量高达23%,1999年的蒸发量更达到了32.7%,使密云水库的水资源在运送到北京城区的途中不能很好的保存。2005年,政府决定对京密引水渠进行大范围的维修,维修包括了清理渠道淤泥和引水渠渠底的硬化工作。据统计,由于此次维修,京密引水渠每年可少浪费一亿立方米淡水,也使得运往北京城区的淡水均至少达到了中国二级水质标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37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