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生产无公害蔬菜在施肥技术上有什么要求?

蔬菜为人们提供有营养、助消化、增进健康的有益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芳香化合物、粗纤维等;同时也可能带来对人体健康不利的有害物质,如草酸、硝酸盐、农药残毒、重金属及病原菌等。无公害、无污染、安全、优质有营养的蔬菜称为无公害蔬菜。在完全净土、净水、净气等环境条件栽培的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施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如化肥、农药、除草剂及生长调节剂等)/在运输、贮藏、包装过程中实行无公害控制的即完全采用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的蔬菜,不含有任何有害物质,这种无公害蔬菜,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也只占少量的比例。结合我国国情,我们所提出的无公害蔬菜其有毒物质含量应低于人体安全食用标准。

生产无公害蔬菜在施肥技术上有什么要求?

蔬菜所受公害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农药残毒,其中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汞、有机砷、氨基甲酸脂类、敌枯唑等;另一类来源于化肥,大量施用化肥使环境、土壤、水质和农作物产品受到污染,其中最主要的是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积累;第三类是病原菌、工业三废,如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含毒塑料薄膜、酚类化合物、氰化物、镉、铬、酸雨等。要防止蔬菜的公害污染,必须采用综合措施及系统工程,如工业上的三废治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大力提倡使用有机肥料,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走农业持续发展的道路。

硝酸盐对人体毒性很低,一般是无害的,只有当食物(包括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才危及人体健康。

危害发生的原因是进入人体后的硝酸盐被还原成亚硝酸盐,它有剧毒,被上肠道、肠壁吸收,血液环境中被血红蛋白吸收,阻碍体内氧的运输,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正铁血红肮病),严重时,引起生命危险,对新生婴儿危害更大,同时亚硝酸盐进入肠胃道中,遇到胺存在极易转化为亚硝胺,它是强致癌物质,也能致畸,致胎儿死亡。人体吸收的硝酸盐来自食物,其中来自蔬菜的量占总吸收量的70%~80%以上。世界各国对各种食物中硝酸盐含量都有严格的限量标准。如德国规定鲜菜<250毫克/千克,每人每日允许量(ADI)硝酸盐为3.6毫克/千克体重,亚硝酸盐为0.13毫克/千克体重。按我国人体体重60千克计,每天每日食用的菜量为0.5千克,则每千克蔬菜中硝酸盐允许量为432毫克,我国蔬菜在盐渍和煮食中消除硝酸盐45%~70%,每千克蔬菜的允许量还可大些。

蔬菜中含有多少硝酸盐,见表26。

表26 不同种类蔬菜可食部分硝酸盐含量

同一种类不同品种间、同一品种不同器官间也有很大差别。上述种类蔬菜可食用部分的亚硝酸盐含量一般都在1毫克/千克鲜重以下,其中高者如小白菜含有亚硝酸盐为4.3毫克/千克鲜重,也不超过ADI值。可见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无妨,危及人体健康主要是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和积累。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除与蔬菜种类、品种及栽培方式等影响外,施肥技术是影响硝酸盐积累的最主要因素。

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积累的施肥技术有以下几点:

(1)过量施用氮肥是导致蔬菜中硝酸盐积累的主要原因,见表27。

表27 不同施氮水平对油菜、黄瓜产品中硝态氮含量影响

不论油菜还是黄瓜,蔬菜中硝态氮含量是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高氮水平比中氮水平油菜硝态氮增加57%,而保护地黄瓜则提高了126%,可见防止过量施用氮肥是防止蔬菜中硝酸盐累积的主要措施。

(2)氮肥形态对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影响,见表28。

施用氮肥形态不同,同类蔬菜中硝态氮含量不同,对多数蔬菜来说,施用石灰氮,其硝态氮含量最低,其次是硫酸铵,而施用硝酸钙含量最高。石灰氮可明显减少蔬菜中硝态氮含量,减少硝酸盐的积累。

表28 不同氮肥形态对蔬菜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表29 有机肥料种类和数量对油菜中硝态氮含量影响

(3)有机肥料对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影响,见表29。

油菜在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体内硝态氮含量高得多,这表明容易积累硝酸盐的绿叶菜类不宜作保护地栽培。在同一栽培方式中,随有机肥用量增加,油菜体内硝态氮含量随之提高,但有机肥种类不同,提高的幅度不同,其中鸡粪用量增加一倍时,油菜中硝态氮含量提高了两倍多,而高温堆肥在用量增加一倍时,油菜中硝态氮仅增加2.8%。这说明像鸡粪这样的优质有机肥料作蔬菜基肥时,用量过多也会引起硝酸盐的积累。而高温堆肥用量多些则影响不大。

(4)追肥种类对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见表30。

表30 不同种类追肥油菜中硝态氮的含量

粪干、饼肥等有机肥料作追肥时,除萝卜外,油菜、番茄中硝酸盐含量都有所提高,油菜比对照高25%,番茄提高9%和58%;而施用尿素,油菜中硝酸盐含量比粪干、饼肥要高得多,亩施10千克尿素提高36%,亩施20千克尿素则提高180%,这表明速效化肥作追肥时,特别在用量大的情况下,促使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因此,为防止硝酸盐的积累,应尽可能追施有机肥料,追施化肥也应少吃多餐,一次用量不宜过大。研究资料表明,氮肥和钾肥配合使用可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氮肥加入硝化抑制剂如硝酸芘或DCO能有效地降低菠菜、结球莴苣中硝酸盐的含量,小萝卜施用硫酸铵加硝酸芘抑制剂,体内硝酸盐降低约50%;在土壤缺硫时,影响蔬菜作物蛋白质合成中氮素的利用,引起了硝酸盐的积累,为防止因供硫不足引起的硝酸盐的积累,必须维持蔬菜的最佳硫营养状态;同时蔬菜最后一次追肥时间以采收前15~20天为宜,因为这样体内硝酸盐含量较低。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要点是什么?

(1)有机肥无论采用何种原料堆肥,必须经50℃左右5~7天发酵(堆温不可过高,以免损耗养分),以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以防传播病、虫、草害。一般每667平方米菜地每年施用腐熟有机肥应为3立方米以上。

(2)化肥要深施、早施,深施可以减少氮素挥发,提高氮素的利用率。早施则利于植株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轻硝酸盐积累。一般铵态氮施于6厘米以下土层,尿素施于10厘米以下土层。

(3)配施生物有机肥,按说明书要求施用,绝不能与杀菌剂混用。

(4)根据蔬菜种类和栽培条件灵活施肥,不同类型的蔬菜,硝酸盐的累积程度有很大差异,一般是叶菜高于瓜菜,瓜菜高于果菜。

(5)含有害物质的城市垃圾、污泥、医院的粪便垃圾和工业垃圾等一律不得用作生产无公害蔬菜的肥料。

(6)不同类型的蔬菜对氮素的需要量不同,一般叶菜类〉果菜类〉地下根茎类〉食用菌类。同一种蔬菜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硝酸盐含量有差异,一般高温强光下硝酸盐积累少,低温弱光下硝酸盐易大量积累。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蔬菜种类、栽培季节和气候条件等,灵活施肥。

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农药、硝酸盐、亚硝酸盐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控制在国家标准规定范围之内的商品蔬菜。要生产无公害蔬菜,必须以环境良好的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农业部制定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为指导,以控制有害物质的残留和污染为核心,重点抓好农药、肥料的合理使用,才能生产出合格的无公害蔬菜产品。

(1)建立基地建立稳定的高标准基地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前提条件。基地必须选择在远离城市、工矿企业、发电厂、医院、公路、机场、车站、码头及城市垃圾场等不可能危害蔬菜质量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农业生产区域内。基地内不得堆放垃圾、工矿废渣,不得用工业废水灌溉菜田,不受污染源的影响。基地的环境须经农业环保部门检验,符合国家规定的《农产品安全 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并定期对基地的环境和蔬菜产品进行检测,特别是对大气、土壤、灌溉水、蔬菜中的硝酸盐和农药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进行综合评价。同时采取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使基地环境不受侵染,逐步形成一套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2)合理施肥①无公害蔬菜生产中肥料的使用原则 以生物菌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以保持或增加土壤肥力及生物活性为目的,所有肥料,尤其是富含氮的肥料,应不对环境和蔬菜的品质产生不良的后果,符合国家制定的《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并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②增施生物菌有机肥 增加有机肥的用量,一是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土壤生物活力,有机肥供肥全面,对于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明显作用;二是能减轻蔬菜特别是保护地蔬菜因连作诱发加重的土传病害。有机肥应以猪圈肥、禽肥、秸秆堆肥、牛羊粪肥、饼肥、人粪尿等为主。这些肥料要掺加生物菌充分发酵腐熟,以杀死有害病原菌及寄生虫卵等。方法是:在使用前将肥料均匀掺加生物菌后堆积起来用塑料薄膜覆盖,薄膜四周用土压实、封严,进行发酵。施用前6~8天将薄膜揭去,把肥料充分翻动一下,使发酵时产生的废气彻底散发掉,以免对蔬菜产生危害。施用量因蔬菜作物不同而异:韭菜、黄瓜、番茄等比较喜肥的蔬菜,每667平方米用量一般为4000~5000千克,其他蔬菜最低用量不应少于2000~2500千克。使用时将有机肥捣细后均匀撒入地面,随耕地深翻入土。

(3)科学用药①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农药的使用原则 要按照国家制定的《无公害蔬菜农药使用标准》的要求使用农药。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和致畸、致癌、致突变的农药及使神经系统中毒的农药,如林丹、甲基对硫磷、氧化乐果、克百威、杀虫脒等;二是控制使用易中毒和全杀性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如菊酯类农药;三是以农业防治和生态防治为基础,优先使用生物和生化农药进行防治,如苏云金杆菌、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多抗霉素、井冈霉素、阿维菌素等;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如啶虫脒、虫酰肼、灭幼脲、多菌灵等;四是掌握农药使用操作规程,提高农药使用技术,严防人、畜中毒,防止对畜、禽、鱼、蚕、蜂等养殖业动物和生物环境、水源的污染和危害;五是防止对蔬菜基地环境的污染。②按照防治指标,适时合理用药 病虫害的防治应在达到一定的防治指标时,进行防治。没有达到防治指标的菜田,不宜用药,以保护害虫天敌,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对蔬菜和环境的污染。在防治适期内,宜在害虫低龄期、抗药能力弱的时期和病害初发期开始施药。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报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38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