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分急求一篇
东西方园林的审美差异令人琳琅满目的园林建筑,为我们营造了不同的文化氛围。从中也让我们领略到它们的魅力。如果说,中国的园林像一杯充满浓郁香气的茶叶茶,需要我们细细品尝,然后慢慢回味的话,那么,西方的园林就像一块精美的糕点,别具匠心,给人最直接的享受。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中国古代向来把园林看成是一首诗或是一幅画,而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将诗画艺术与园林熔为一炉。诗画与园林作品不仅赞美自然本身的形态美,而且更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将自然“人格”化。认为松柏延年,荷花廉洁,翠竹虚心,岩石坚贞……这些都是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的。因此,竹影花影,风声雨声,阳光月光,茶香花香,都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的丰富的联想,形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独特风格。西方园林则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在他们的园林里,你会发现人工雕琢过的自然散发着另一种美,一种被人类理想化了的美。这种美表现地很直白,很显露,无须太多的揣摩,给人以直接的享受。从东西方园林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人更注重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自我理念的完美结合,不过于拘泥小节,张扬且十分大气,但有时他们的园林会给人一种与环境极不协调的感觉,身处其中有一种矛盾、冲突的体验,能给人一种振奋的感觉;而我们东方人,造园更注重“和谐”,追求人与景的和谐、景与景的和谐,而“个性”二字是很难得以展现的,许多大胆的创新都因为会破坏了这份“和谐”而难以实现。因为和谐,东方的园林不免有点小家子气,因为和谐,带给你的是宁静而安详的心境,所以中国的园林是休心养性的好地方,尤如世外桃源。就如吃饭,罗卜、青菜都要有才好,园林建设不妨中、西的都有,中西合璧也是一个上佳的选择。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时候往往又有不同的心境,不同风格的园林恰可与之相应。在我们今天,人们在追求绿化、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时,当千篇一律的公园、风景区越来越多时,我们是否该好好回过头来看一看东西方园林的经典之作?愿我们的家园里多一些个具特色的园林,愿世界美得如同园林一般,也愿世界上所有如园林般,凝聚人类伟大智慧的艺术作品,能百花齐放,为人类的艺术蓝图添抹最绚烂的色彩。
急求西方园林艺术鉴赏论文!1500字左右,希望带文献~谢谢!
园林毕业论文在轻风论文网很多的哦,你可以参考下,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以咨询下他们的在线辅导老师,我之前也是求助他们帮忙的
还有些资料
中英自然式园林艺术之比较
中国与英国的园林分别作为东西方两大园林体系的代表,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古典园林是指以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自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式的园林风格到园林古典时期结束(清末),其造园风格就未发生重大改变。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直到上半期才冲破西方传统的规则式造园形式,以其特有的自然式设计手法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近、现代西方园林的主流,直至今天仍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开创园林艺术新局面。更为巧合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它还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因此,、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对比研究,成为西园林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论文运用平行比较和历史比较为主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中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形成、发展及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历史背景、艺术特征、造园要素等方面分析了中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异同。总的来说,中国的山水园与英国的风景园虽然同自然式园林,但从本质上看,中、英自然式园林仍然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中国山水园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反映了对然美的高度概括,而英国风景园则更多地模仿自然,是自然的再现。 虽然空间距离遥远,文化背景迥异,园林形态也相差甚远,但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如何在各自的民族传统基础上,促进中英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开拓视野、互相包容、共同构建更为完美的新型园林,便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中西方园林艺术赏析——从中西方园林艺术鉴别中学习
从古至今,无论中西方,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都近乎精益求精,园林设计中的大量传世佳作,都写满了人们的对于美的各种见解与领悟,留给后人的不仅仅只是惊叹,更有促使人们努力钻研下去的不竭动力。
从古至今,无论中西方,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都近乎精益求精,园林设计中的大量传世佳作,都写满了人们的对于美的各种见解与领悟,留给后人的不仅仅只是惊叹,更有促使人们努力钻研下去的不竭动力。作为后人更应奋发,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创造更深远的辉煌。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西方园林艺术各自的特点,从中领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人类的巧夺天工。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
人工美与自然美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
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 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在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形式美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追求便有所侧重了。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论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必然性与偶然性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以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正所谓“造园无成法”。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明晰与含混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38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