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湖北三叶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怎么样?

湖北三叶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2017-05-24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湖北省云梦县下辛店镇辛宜路132号。

湖北三叶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怎么样?

湖北三叶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20923MA4901JU1Y,企业法人未立军,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湖北三叶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水产品养殖及销售;农作物种植及销售;水产养殖药品、饲料销售;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服务;开展与水产养殖相关的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有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的制造销售;化工产品(不含危化品、易毒品)、环保产品、枯草芽孢杆菌、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的生产、加工、销售;渔业养殖机械生产、销售;餐饮服务;水产类食品生产、销售。(涉及许可经营项目,应取得相关部门许可后方可经营)。

通过爱企查查看湖北三叶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水产品加工的发展

办公室(党委办公室)

人事处

科研处

成果推广处

财务处

科技条件处

工会

总务科

检查审计室

保卫科

工业化养殖研究室

生态工程研究室

海洋渔船与装备研究室

加工装备研究室

质量与标准化研究室

信息与战略研究室

渔业装备实验中试基地

农业部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渔业船舶与装备研究中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船舶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健康养殖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工业化养殖中试基地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池塘生态工程中试基地

国家渔业机械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农业部环保设备及船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海洋捕捞与养殖机械专业站

农业部渔业船舶检验局审图中心(上海)

国家水产品加工装备研发分中心(上海)

水产养殖工程是专门从事水产养殖装备及技术研究的传统优势专业领域,始于建所初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解决制约我国淡水养殖增产的瓶颈问题,渔机所率先研制发明了“叶轮增氧机”,从而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向“高产密养”发展奠定了装备技术基础。50年来,该专业领域科研人员先后创新研制了叶轮式增氧机、水力挖塘机组、工厂化水产苗种繁育系统、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等一系列先进的水产养殖装备,不断推动水产养殖装备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该专业领域以养殖可持续发展为首要目标,着力开展养殖水净化机理、水处理技术及关键装备、工业化养殖模式构建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研制的微滤机、自动化水质监控系统等养殖水处理关键技术和装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为我国水产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池塘生态工程是二十一世纪初建立起来的专业领域,由养殖生态工程、渔业数字化、养殖机械化等研究整合而成。主要从事养殖环境与生态工程、养殖设施、渔业数字化和养殖机械化等方面的理论技术研究,依托建设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池塘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池塘养殖工程与设施功能实验室”。2005年以来,该专业领域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农委科技兴农重点项目、863计划课题、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技专项等各类课题20余项。

该专业领域重点开展养殖环境科学与生态工程化技术、养殖设施与规范化技术、渔业数字化技术与系统、养殖机械化技术与设备系统等的研究,建立了国内首个池塘养殖数字化管理系统和生态工程化养殖小区模式,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老旧池塘改造与养殖模式升级工作。

海洋渔业工程领域集合了渔机所二大传统优势专业一渔业仪器和渔船甲板机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渔机所在渔业仪器领域,先后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双曲线时差定位仪”和“探鱼仪”.九十年代率先实现“全球卫星导航仪”《GPS》的国产化;在渔船甲板机械领域,成功研制了国内第一台“中高压液压围网起网设备”、“双钩型织网机”,以殛载人航天工程的“高海况打捞设备”。这些成果对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力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填补了我国海洋渔业装备的空白,缩小了与世界海洋渔业装备技术的差距,部分成果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该专业领域重点从事近海、远洋渔船捕捞机械液压系统成套装备研究与推广应用,以及鱼群水声探测技术研究及助渔仪器研究,推动海洋捕捞工业化高效生产。研究海洋渔业和工程专业化装备,拓展应用于深水网箱和大水面网箱养殖系统、高海况飞船返回舱打捞系统、深水勘察船勘察提取设备及其波浪补偿控制系统、海洋工程变幅起重系统等,提高了专业领域的集成创新的能力。

水产品加工机械工程研究创建于建所初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始,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船用卧式平板冻结机”、“卧式片冰机”和“鱼片联合加工机”等装备,突破了我国以盐腌为主要手段的水产品加工储存方式,走出了我国水产品加工装备研发的第一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成功研制了“鱼肉采取机”、“管冰机”、“高温高压杀菌装置”、“冷热风干烘设备”等多项科研成果,为我国水产品加工、流通以及水产品价值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该专业领域重点开展水产品保鲜保活、水产品初加工、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以及水产品船上加工等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依托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948”以及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平台,先后取得了“冷冻鱼糜加工技术及装备”、“海参前处理加工生产线”、“蛤类清洗分级技术”等科研新成果并获省部级奖。 饲料加工机械工程研究是随着我国池塘养殖规模与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主要解决养殖过程中渔用饲料加工装备的技术问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渔机所先后成功研制国内第一套“平模式硬颗粒饲料加工成套设备”、第一台“膨化颗粒饲料机”,承担完成“啤酒糟饲料蛋白加工工艺及设备”、“卤虫卵加工设备”等国内空白项目。这些成果随着深化研究和应用推广,对我国淡水水产养殖和渔用饲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该专业领域将重点开展动植物复合发酵饲料加工技术及装备研究,并持续开展挤压脱水、干燥及膨化设备的改进与完善。研究成果“发酵豆粕加工工艺及设备研究”,通过对发酵系统优化、关键设备及零部件改进,有效地提高了发酵豆粕的质量和产量,在多家饲料生产企业中得到成功应用。

渔业船舶的研究始于渔机所建所初期。长期以来,渔机所在渔业船舶专业领域主要就围网、拖网渔船及渔业辅助船舶等开展设计研究,研制了多个优良船型,先后完成了我国第一批围网渔船、混合式渔船、拖网渔船、冷海水运输船等各类型渔业作业船舶和渔业辅助船舶,其中围网渔船是我国最早的围网钢质渔船,部分船型经多家船厂建造,数量达近万艘,成为东海渔区的主要船型之一。这些船型的推广普及,为我国渔业船舶设计和制造的科技进步与发展,为我国捕捞渔业装备的现代化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专业领域重点开展渔业作业船舶工程技术、渔船节能技术的研究,承接船舶设计业务。开展了上海市和江苏省渔船更新改造标准化船型研究与设计,并与北车合作研发了我国第一艘电力推进36.5 m渔船。2012年,更新改造的SH821型标准渔船船型被评为“全国十大标准化优秀船型”。

渔业机械、仪器产品、船用产品、环保产品的质量检验、检测,相关产品的标准化研究和检测方法研究,相关产品的国家质量监督抽查任务、第三方公正性检测任务。

我国是世界上从事水产养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养殖经验丰富,养殖技术普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调整了发展重点,确立了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生产国,水产品产量一直保持持续增长。2011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611万吨。农业部提出,2012年,我国将继续加强安全监管,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确保水产品总量达到5800万吨以上,渔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8%以上,同时确保水产品产地合格率在98%以上。

由于传统捕捞渔业已达到最大产量水平,发展水产养殖成为填补水产品供需缺口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发展水产品加工也是延续我国渔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水产品加工包括以鱼、虾、蟹、贝、藻等的可食用部分制成冷冻品、腌制品、干制品、罐头制品和熟食品等的食品加工业和以食用价值较低或不能食用的水产动植物以及食品加工的废弃物等为原料,加工成鱼粉、鱼油、鱼肝油、水解蛋白、鱼胶、藻胶、碘、甲壳质等的非食品加工业。

水产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发展,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的附加值,而且还安置了渔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且带动了一批相关行业如加工机械、包装材料和调味品等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水产加工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其加工体系已基本形成,一个包括渔业制冷、冷冻品、鱼糜、罐头、熟食品、干制品、腌熏品、鱼粉、藻类食品、医药化工和保健品等产品系列的加工体系已经形成。在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加工业处于较发达阶段。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37家,行业销售收入达到3601.31亿元,同比增长28.37%,工业产值达3762.54亿元,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水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地位

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渔业生产的延续,所谓“加工活,则流通活,流通活,则生产兴”,搞活了加工,货畅其流,无形给养殖生产开辟了一个永久性的高速通道。因此,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整个渔业的发展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当前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优化渔业结构、实现产业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径。

1、水产品加工业是提升渔业产业高度的重要力量

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表明,如果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则表明该产业的产业高度有所提高。而在我国第二产业内部以水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因此水产品加工业增长速度高低则影响我国渔业产业高度化的进程。

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水产品加工业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2、水产品加工业是加强产业协调度的有效途径

水产品加工业上接水产养殖业,下连水产品物流业,是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关联产业。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如果与优势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流通市场建设紧密结合,实行加工带基地、流通促加工,这样深层次、多系列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不仅能够加快初级水产品转化,拉动水产养殖业的深度发展,优化水产品区域布局,而且通过提高水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增值水平,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营销产品,延伸渔业产业链条,有助于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

3、水产品加工业实现了渔业产业化与特色产业的良性互动

中国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只是经济总量的简单扩张,而是在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工品种、技术不断演化的基础上实现的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向高级的升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水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基本路径,以合理开发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循环格局。通过对特色渔业资源的精深加工和标准化加工,不仅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而且丰富市场供给,满足不同层次、品味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有利地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水产加工业正处于成长期

2013年中国水产加工业发展空间仍较大。就行业周期来讲,水产品加工业处于行业成长期。可以预见,随着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品种的优化和消费理念的转型,我国水产品消费将会迎来长期增长,水产加工业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水产加工行业处于成长期,出口潜力很大。原料采购有一定区位优势,但销售端客户订单是关键。行业进入门槛低,行业竞争激烈,加工毛利率仅在10%左右,只能以规模取胜。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的惠农政策仍会持续,水产品加工率的提升也是必然趋势,水产加工企业追逐高毛利率品种的驱动因素不会减弱,因此,未来水产加工行业的高景气度将得以持续,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是可以期待的。

三、国内水产加工业发展成就总结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和国内市场的快速成长,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国充足、廉价劳动力和成本优势迅速发展壮大,逐步完成了由传统手工加工业向现代加工业的历史性转变,一举成为渔业产业中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一大批水产品加工企业活跃在国际水产品加工与贸易的舞台,积极地参与国际水产品市场竞争,使我国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水产品加工与贸易大国。

多年来,我国渔业及渔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吃鱼难”早已成为历史,渔业生产正持续、快速发展,水产品产量以年均15.5%的速度递增。渔业工作重心由数量增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水产品加工业取得长足的发展,整体实力明显提高,加工技术水平不断上升,质量卫生意识大大增强,一批龙头加工企业与名牌相继涌现,品种结构合理,产品多样化,并已成为水产品出口的主导产品。自1990年以来,我国的渔业产量一直名列世界首位,2000年达到4279.0万吨,人均占有量33.8kg。2006年,我国水产品总量为5290万吨,同比增长3.7%,已连续多年名列世界首位,2012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5907.68万吨,比上年增长5.43%,水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经历2011年南方主产区严重干旱灾情后,各省加强了渔业防灾减灾和水产健康养殖能力建设,渔业生产得到有效恢复。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14个渔业主产省,水产品产量增幅达到5.21%,为渔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其中甲壳类水产品的增长速率较快,海水产品增长速度趋于平稳。我国目前已形成了冷冻冷藏、腌熏、罐藏、调味休闲食品、鱼糜制品、鱼粉、鱼油、海藻食品、海藻化工、海洋保健食品、海洋药物、鱼皮制革及化妆品和工艺品等十多个门类,有的产品生产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推动我国渔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品出口占据出口农产品首位,在农产品出口及外贸出口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水产品加工业作为一种以水产捕捞和养殖的产品为原料,进行保鲜、贮藏或加工成各种形式的食品或其他产品的生产部门,产品主要有鱼、虾、蟹、贝、藻类等经济水产动植物的冷冻、冰鲜、腌制、熏制、干制、罐装和熟食品等水产食品,以及鱼粉、鱼油、鱼肝油、鱼革、水解鱼蛋白、鱼胶、藻胶、碘、甲壳质等饲料、药品和工业原料。由于渔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很强,所以水产品加工业大多分布在渔区。对水产品进行加工,特别是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不仅可以解决水产品易于变质而又集中上市的矛盾,使水产品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大大提高水产品的价值。

多年来,虽然我国水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水产品加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加工企业发展迅速,加工产品的种类和产量快速增长,加工技术及装备建设成效明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有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水产品的加工资源严重衰退、基础研究薄弱、加工与综合利用率比较低、加工产品品种少附加值低、装备落后、标准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不高等方面。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41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