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惠渠的渠系建筑
民国26年(1937)、33年(1944)两次大洪水,冲毁部分工程,第一次简易修复,第二次经一年多时间改建始恢复正常。
1949年后对渠首枢纽工程进行多次维修加固、更新改善。
1951年在大坝下游渭河北岸修建丁坝20座,1955年又在渭河南岸增修丁坝9座。
1954年土坝被洪水冲毁,即在下游处另建一座长600米、顶宽4.5米、 坝高8米的新土坝,并对迎水面用片石砌护。
1956年~1957年,进水闸由6孔扩至12孔,引水流量由30立方米每秒增至45立方米每秒; 冲刷闸由2孔扩至5孔,泄水流量增至120立方米每秒。
1965年滚水坝体由3.2米加高到3.7米。 漆水河渡槽
漆水河渡槽为总干渠(第一渠)跨越漆水河的关键工程,槽体系排架式混凝土结构,矩形槽身,长72米, 宽6.1米,过水能力30立方米每秒。排柱均衡鼎立,平均高10米,共9跨,每跨8米,设伸缩缝两道,用紫铜板止水。
漆水河退水闸
在漆水河渡槽上游建退水闸1孔,渠闸2孔,各宽4米,高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钢质平板式闸门。退水闸上游建泄水虹吸管1座,3孔,各宽1米,在渠水位升至2.1米或降至1.7米时,可以自动泄水与停泄。
渠桥、斗门
干支渠共建渠桥154座,斗门137座,跌水40余座,分水闸7座。各类建筑物尤以桥、闸、跌水质量为佳,不少工程至今仍很坚固。
在渭南市蒲城县永丰镇曲里村东北边,有一座单拱排架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渡槽,被称为“曲里渡槽”。这里横跨于大峪河之上,东临大峪河水库风景区,为民国时期洛惠渠的标志性工程建筑——
大峪河发源于延安市黄龙县的黄龙山佛爷岭,为渭南市澄城县和合阳县的自然分界河,从北向南流至蒲城县永丰镇注入洛河中,全长121.2公里,流域面积767平方公里。曲里村东侧,水库的下方,大峪河的水流不大,两岸黄土断崖高耸。
2021年9月13日上午,在单位领导的带领之下,我和同事们一起前往大荔县参观洛惠渠水利工程留下的景观。下午,我们进入蒲城县境内,先参观了河城塬的汉代龙首渠井渠遗址。随后,我们到达贾里村,走近大峪河西岸,雄伟的曲里渡槽呈现在眼前。
渡槽是输送渠道水流跨越江河、道路、山谷等地的架空输水建筑。它是一种立体交叉式建筑物,不影响河谷排洪,上方还可以通行,也有排沙、通航和导流的作用。这座曲里渡槽连接大峪河东西两岸,洛惠渠的水从上面的槽里流过,从高空中跨过下方的大峪河谷。
1994年,这座曲里渡槽已经停止使用,在北侧修建一座新的渡槽,两座平行的渡槽相互辉映。我们沿着新渡槽上方的边缘走过,可以近距离欣赏曲里渡槽的架构,清晰完整,刚柔并济,凌空飞渡,气势恢宏。
?
曲里渡槽是我国最早的钢筋混凝土渡槽之一,由李奎顺设计,全长118?米,高度24?米,总体结构分为3段。1934年动工,1935年完工,成为洛惠渠的咽喉之地。在过去使用的几十年里,输送水利大约60多亿立方米,为灌溉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西向东,走过渡槽,对岸有一座观景平台,可以看到曲里渡槽南侧的全貌。在拱脚排架之间,镶嵌着巨幅楹联,李仪祉撰文,李奎顺手书:“大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带雨来。”短短的十四个字,形象地刻画出当年水利人的博大胸怀。
?
曲里渡槽曾经被李仪祉命名为“既济桥”,跟上游名为“水经桥”的夺村渡槽构成“二漕争渡”的胜景。据说,这里的“既济”出自《易经》第63卦的卦名:“水火既济,象征成功。”同时,两座渡槽的名字含有“经济”二字,寓意洛惠渠由当时的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建。
?
1929年,关中大旱。当时,正值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主政陕西,他邀请留学回国的水利专家李仪祉返回陕西筹划水利建设。1933年,在李仪祉的主持之下,开始进行洛惠渠建设。1947年9月,总干渠试水;12月,举行洛惠渠放水典礼,标志着此渠正式建成。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42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