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骗局适合老年人,一起来看看吧!
案例一,徐大爷(化名)已年过八旬,自从老伴儿多年前去世,他就成了独居老人。子女们忙于工作生活,自己身边无人照料,徐大爷常常倍感孤独。一天早上6点,他像往常一样独自去菜场买菜,迎面遇上一个主动前来搭讪并打听租房的妇女。一口地道的本地方言让徐大爷顿时放下了戒心,与来人热情攀谈起来。来搭讪的女子姓傅,65岁,看上去老实本分的样子。然而,徐大爷所不知道的是,此前,傅某已经在菜场连续“蹲守”了好几天,而他已成为傅某精心“物色”的下手对象。两人越聊越投缘,徐大爷以为自己撞上了“桃花运”。
傅某便趁机自荐,说自己曾经是个保姆,照顾老年人的经验十分丰富,如果徐大爷不介意,自己可以做“老伴”来照顾他。当天,徐大爷毫不怀疑地带着傅某回了家。到家后的傅某表现得非常勤快,打扫屋子、洗衣服等家务通通得心应手,徐大爷更是十分满意。简单地帮徐大爷收拾了住处后,傅某突然开始哭诉,谎称自己需要补缴社保,手头还差4万块,需要把钱缴清了才能搬过来一起住。徐大爷信以为真,便答应一同前往银行取钱。拿到钱后,傅某还陪着徐大爷去附近的卫生院配了药,回家后做好了热乎的午饭。当天吃完午饭后,傅某提出,让徐大爷在家休息,自己出门溜达会儿,晚上就回来做晚饭。徐大爷不疑有他,结果直到当晚6点,还是没等来傅某的身影。徐大爷这才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并在子女的陪同下报了警。3个月后,傅某被抓获归案,而徐大爷被骗走的4万元,却早已被傅某用于赌博、租房等,挥霍一空。
案例二以“理财项目”为名骗取老年人投资理财诈骗?杨某曾是宁波某保险公司的员工。2013年,杨某告诉邻居李大妈,自己公司推出了一款投资理财产品,风险小、收益高,但只能以员工名义才能投资,并有业绩考核要求,希望李大妈能帮忙冲冲业绩。经不住杨某的软磨硬泡和金钱诱惑,李大妈拿出了2万元进行投资,杨某则出具了盖有保险公司印章的保险投保单和银行存款凭条。一开始,杨某都准时支付了利息,而且利息比银行高很多。面对越来越高的月息,也基于对邻居的信任,尝到“甜头”的李大妈在之后几年的时间里陆陆续续追加投资,金额高达250万元。直到2020年10月,迟迟没有收到月息的李大妈到宁波某保险公司咨询,这才发现杨某早已从保险公司离职。而她向李大妈所承诺的“理财项目”则完全是虚构的,其提供的盖有“某保险公司保险费收据专用章”银行存单和保险投保单,也是伪造的。意识到自己可能上当受骗的李大妈报了警。经调查,被骗的不止李大妈一个人,还有多名老人也被杨某鼓动参与了这个“理财项目”。
我们给自己老人一些建议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正确学习和认知,防止简单的被骗。老年人常见骗局有哪些?
一、保健品诈骗
老年人越来越注重养生,诈骗分子借此诱惑老年人高价购买毫无用处的保健品,打着“免费提供体检”“免费专家”讲解保健知识,或者免费送鸡蛋、水果、小家电的幌子来骗取老年人的钱财。
防诈提示:面对保健品诈骗时,要相信科学,不要相信诈骗分子所说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身体不舒服时,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就医诊治,不要过于相信保健品的功效,更不能以此替代药物。二、“缴纳养老金”骗局
诈骗分子以认识工作人员的名义,一次性收取未参保人员数万元的钱款,谎称可帮助未参保人员进行代办服务,让未参保人员误以为一次性补缴社会养老保险费即可享受养老金。
防诈提示:许多案例中,诈骗分子通常会让老年人向家人隐瞒情况,建议老年人多关注一些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以及社会新闻。子女要多与家中的老年人交流、沟通,了解他们最近的生活状况。如若发现老年人被骗,应立刻耐心劝导,及时止损,并立即报警。
三、中奖诈骗
中奖诈骗主要通过打电话或发信息的方式称“中奖了,成为了幸运观众”或者扔撒纸质中奖**诱惑老年人兑奖的方式实施诈骗。一旦有人联系兑奖,诈骗分子就以“公证费”“转账手续费”“滞纳金”等各种名目要求汇钱,实施诈骗。
防诈提示:天上不会掉馅饼,更没有免费的午餐,老年人收到此类中奖信息,切勿轻信,应首先和子女商量或打110向警方咨询。
四、投资理财诈骗
近年来,许多骗局以高额的利润回报来诱骗老人投资,包括近年来频发的非法案件。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往往以投资理财、养老服务为名,编造各类投资项目,以高利息、高回报、低风险为诱饵来进行诈骗。
防诈提示:老年人在投资时应增强风险意识,切勿被诱人的项目以及高回报率所迷惑,应该谨慎投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48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