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田灌溉时如何节约水
这主要是看你要灌溉的是什么作物,在什么地区,降水量是多少,一般节水灌溉用的是滴灌也叫微灌,在作物的每个生育期灌水为最佳,比如,玉米有苗期,拔节期,抽雄等等,根据你的实验面积多大,以确定灌水量的多少。还有要根据土壤含水量的多少来决定灌多少水。
怎样提高水的利用率-----滴灌 为最佳
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节水灌溉有哪几种
节水灌溉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是对传统农业灌溉方式的一场革命,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灌溉从粗放到集约,从外延为主到内涵为主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使其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有必要用辨证的观点进行思考。
一、发展节水灌溉相关问题的思考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减少灌溉用水过程中水资源的无效损耗,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需水要求适时、适量地进行科学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实现增产增收。近30年来,我国在节水灌溉的研究应用和推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节水灌溉的实践使人们尝到了甜头。然而,任何事物总是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的两个方面。当人们在赞誉节水灌溉所获得的成就时,几乎很少考虑节水灌溉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如在井渠结合灌区或井灌区采取渠道衬砌和管道输水后,虽然减少了地面供水量或地下水开采量,但同时也减少了对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量。在地下水资源计算中,从水资源的观点看,减少地面供水量不等于节水量。由此可知,提高农业供水中的利用串,应包括提高一次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两项内容。灌溉供水除用于作物蒸腾和田间蒸发外,灌溉回归水量,其地表部分可为下游灌区利用,渗入到地下的水又可利用机井抽出再次利用,土壤水也有部分可供作物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推行节水灌溉,虽然减少了输水过程的渗漏损失和田间渗漏损失,也同时减少了地下水回归水量,打破了区域内原有的水体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中形成的水资源分布体系。该体系原本对区域内的地下水产生周期性补给,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环境等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北方地区连年持续干旱,许多内陆河断流干涸,黄河断流在时间和长度上均在加长,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已严重超采,这种状况已造成五天然的水源可开。要想继续开源,就得人工涵养水源。涵养的多寡,不仅决定于客观自然条件,还与可能伤害补给的节流本身有关。
鉴于此,在目前推行的节水灌溉中,我们既要认识到水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不应忘记水是循环的,可以重复利用的。明白这一点,我们应进一步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在有限水资源条件下,尽管人们想方设法,采取各种节水措施,实施精心灌溉,但如果不注重水资源的涵养,尤其是地下水资源的涵养,逢遭持续干旱,这种节水灌溉还能维持多久。
二、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前各地发展节水灌溉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吸取以往推广节水灌溉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对选择何种节水灌溉技术应预先作好充分论证
目前可供选择的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种,但都有一定的适宜范围,必须因地制宜,作好调查研究,进行充分论证和多方案比较,特别要考虑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延长30年不变的国情,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的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如经济实力强、灌溉水源特缺的地区宜发展喷灌或微灌;如经济实力弱,则可考虑采取简易的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即平整土地、划小畦块、细流沟灌和隔沟沟灌、坐水点种等,或采用节水灌溉制度;如灌溉经济作物、果树、蔬菜等产值高的作物,可考虑采用喷灌或微灌;如灌溉大田作物宜选择渠道防渗或低压管道输水;如连片种植、又实行规模经营管理的,可考虑采用喷灌;切忌主观盲目,互相攀比,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考虑本身条件,一味追求高新技术,造成不良后果。
2、严格掌握节水灌溉的标准
尽管目前适合我国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种,但节水节到什么程度才算节水,效益高到什么程度才算高效,用哪些标准来衡量,以往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过去修建的节水灌溉工程,质量好坏相差很远。有不少所谓节水工程,片面追求降低投资,工程很简陋。
如有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地埋管道每亩只有1~2m,有的连1m都没有,全部是地面移动软管;有的喷灌工程喷头和支管布置间距偏大,形成漏喷;有的滴灌工程每条移动毛管控制二亩地等等,尽管工程投资低,但节水效果不明显;有的只在输水部分采取某种单项措施,而田间却是大水漫灌,种植粗放,虽然减少了输水损失,但增产效益很低。如果不能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方法反映节水灌溉的标准,不但会给宏观决策带来困难,而且会直接影响到节水灌溉的投入与产出和已建节水灌溉工程的巩固。
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应与农业节水增产技术紧密结合
过去发展节水灌溉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单项工程技术,而没有注意将农业增产技术措施予以配套,虽然节水但产出效益并不高。当前农业节水增产技术一般包括:水肥耦合技术、蓄水保墒的耕作技术、适雨种植的作物合理布局、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秸秆或地膜覆盖技术、采用化学药剂的抑制作物蒸腾、抗旱、吸水、保水技术以及耐旱品种的选育技术等。今后应特别强调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将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与农业增产技术组装配套,发挥综合的节水增产效益。
4、认真选择优质的节水灌溉设备
在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历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教训是由于采用的节水灌溉设备不过关,造成不少已建节水灌溉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甚至报废。因此,必须把选择优质的节水灌溉设备作为建设节水灌溉工程的一件大事来抓。
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了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膜上灌、坐水种、窑窖节水灌溉、改进沟畦灌溉等种类。1、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用管道代替土渠进行输水,能节省占地面积。2、膜上灌:从放苗孔流入的水只给作物使用,对水的利用率可达80%以上。3、坐水种:在播种的同时又进行局部灌溉的一种方式。4、窑窖节水灌溉:利用窑窖积攒天空降水,随后再灌溉。5、改进沟畦灌溉:把长沟改为较短沟,大畦改为小畦,通常可节水10-20%。
一、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
1、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1)通过一定的压力,利用分水设施把灌溉水输送至田间,随后再利用外接软管输水(或者管道分水口分水)进入田间的沟畦中,再加上管道系统的工作压力通常不超过0.4MPa,因此才将这个技术称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具有灌水及时、节水节能、输水速度快、浇地效率高的特点,同时因为管道代替了土渠输水,所以还能够节省占地面积。
2、膜上灌
(1)在采用地膜种植的方法时,一般多采用膜上灌,它属于一种局部灌溉,即水会从放苗孔或者专用渗水孔流进去,只给作物提供水分,而采用这种方法之后,水的利用率通常可达80%以上。
(2)对于利用地膜栽培的花生、豆类、瓜类、棉花、玉米等作物,一般均可以采用膜上灌这种方式,而对于粮棉套种(例如小麦+棉花)、粮油套种(小麦+花生)等套种方式,一般也可以采用膜上灌这种灌溉方法,在采用之后,因为它能够比较均匀的供水,给作物提供比较适宜的水分,所以也更利于作物吸收水分了,而且土壤也不容易发生板结。
3、坐水种
(1)在干旱地区,在播种的同时又进行局部灌溉的方式便为坐水种,它属于一种结合播种与灌水,以此来抗旱的灌溉方式,具有能够及时播种、不耽误农时、用水量很少、提高出苗率等优点。
(2)采用这种方法时,应该先灌水,确保土壤湿润,随后再播种以及施肥,把种子、肥料放在湿土上之后再覆土,防止水分蒸发即可。例如在我国的东北松嫩平原一带,因为春季经常处于干旱的状态,所以播种之后,出苗率往往很低,而根据东北松嫩平原一带的气候特点,采用了该方法之后,一般只要能够保证出苗所需水分,随后在一般年份的降雨情况下,通常便能够满足旱作物在进行生长发育时对于水分的需求量。
4、窑窖节水灌溉
(1)窑窖节水灌溉指的是利用窑窖、水池等蓄水设施,把天空降雨集蓄起来并作为灌溉水源使用,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宽行距的作物,通常一个有60吨的水窖一般能够保证2亩地的灌溉需求。
(2)需注意,因为蓄水量有限,所以需要采用覆膜保墒,并配合坐水种、膜上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法来使用。
5、改进沟畦灌溉
(1)对于传统的沟灌与畦面灌溉进行改良,一般可以节水10-20%,而且还能够增产10-15%。
(2)实行这项技术的基本原则为,将土地平整之后,再适当的加大灌水流量,并把长沟改为较短沟,把大畦改为小畦,然后再采用合适的流量,并在适宜的引水时间进行灌溉。
二、节水灌溉有哪几种
1、滴灌
(1)根据作物对于水分的需求,并通过管道系统、特制灌水器,以一种比较小的流量,将水分以及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均匀且准确的直接输送至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中,或者土层中,一般将这种灌溉方式称为滴灌,是一种局部灌溉。
(2)滴头、过滤器、滴灌管、管道和连接管件、施肥装置、控制以及计量装置是滴灌的主要设备,采用滴灌的灌溉方式,不仅能够节水、节能以及节省力气,而且还能降低土壤发生板结的几率,并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2、喷灌
(1)把带有压力的水装进带有喷头的管道中,随后再利用管道把水喷射到空中,使得水滴能够洒入田间,一般将这种方法称为喷灌。
(2)喷灌具有保水、保土、保肥、省工的优点,同时还能够改善田间小气候,而与传统的地面灌溉相比,喷灌可以节约水40%左右。
3、微灌
(1)利用低压管道系统,并以小流量的方式把水喷洒到土壤表面中,通常将这种方法称为微灌。
(2)与喷灌相比,微灌具有需水的压力小、需水量少、雾化程度高、能均匀喷雾等优点,不过缺点是出水量比较少。
4、膜下滴灌
(1)一般将在膜下应用滴灌技术的灌溉方式称为膜下滴灌,它具有省水省工、土壤不容易发生板结、设备简易且安装使用方便等特点。
(2)与地面灌溉相比,膜下滴灌更加的省水省地,但是它的造价却比较高,而且也容易发生堵塞,因此发展的速度比较慢。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1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