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化施肥?
在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中,肥料以及土壤改良剂的投入占到了整个农业生产支出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面对能源巨大消耗及肥料矿源逐年减少的压力下,如何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过量施所带来的后遗症,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合理的土壤及肥培管理不但能够提升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且还可以给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避免土壤肥力的衰退以及对环境的冲击,在提升农民朋友经济效益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特征、肥料的理化性质以及当地的土壤、气候、栽培技术等条件与合理化施肥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实际的施肥操作中,要对这几个条件综合考虑后,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施肥方案。
一、依土壤及植体分析决定用量
我们通过土壤分析可以了解土壤供应养分的能力及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而植体分析则可以反映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作物的营养状况,通过土壤和植体的分析结果,可以知道作物的养分吸收状况是什么样的,土壤供应养分的能力如何?如果养分供应不足则应该通过施肥来补充,依据作物的营养特性和土壤特性来决定需要补充的肥料用量。
如果仅仅通过土壤分析或植体分析其中的一种来确定肥料的使用量,有其值得商榷的余地。只有将二者分析结果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经济节约的目的,遗憾的是,虽然我国对测土配方施肥已经推广多年,但进度仍然不是令人满意。但正是这方面存在缺陷,才有更多改进的可能。
通过土壤分析得到的肥料推荐用量常常因着眼点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决定肥料用量时,常常有两个方面的目标起决定作用,一个是根据作物施肥,另外一个是根据土壤施肥。前者仅考虑提供足够的养分供该作物生长发育,而不考虑同时维持或提升土壤肥力状况;而后者则同时要兼顾作物生长所需及提升土壤肥力。
一般来说,根据对作物施肥的肥料用量要比对土壤施肥的肥料用量少,相对地造成污染环境的可能性也较小。究竟采用那一种目标所得到的施肥量较为经济?
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及所耕种的土地是否有拥有权而定。如果所耕种的土地是租来的,或者投入的资金有限,那么采用对作物施肥方式可能较为经济。反之,如土地是自有的,或土壤较为贫瘠(有机质低、养分固定能力强)的,采取对土壤施肥可能较为合适,通过土壤施肥,不但可为作物生长所需提供养分,还会补充由于冲蚀、淋洗及固定所损失的养分量,逐渐提升土壤的肥力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在肥力较差的土壤中如砂土、砂质壤土,如果采用对土壤施肥的方法,所得到的肥料需肥量,应分多次施用,不可以一次大量使用,否则只会造成浪费和对环境污染。如果资金有限,优先考虑改良较低肥力的地带能获得较大的收益,这是因为在肥力较低地区施肥,肥力提升比较明显,因此,获利的几率较大。
二、依作物营养特性来施肥
1、依据作物生长期的需肥特性施肥
作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整个时期我们叫做营养期,它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吸收的养分种类、数量和比例都有不同的需求:
作物营养临界期:这一时期作物对某一营养元素需求十分迫切,过多或过少都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抑制,从而造成损失。过少即使以后大量补施该养分也无法补救之前的损失,过多又会对其它养分造成拮抗作用等。对不同作物而言,不同养分临界期出现的时间并不相同,如大多数作物的磷的临界营养期在幼苗期,玉米则在三叶期。作物营养高峰期:作物对养分需求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是最多的时期,这个时期一般出现在作物旺盛生长阶段。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作物吸收养分最多,肥料营养效果最好的时期。根据阶段营养理论,我们在施肥时,首先要满足的是作物营养临界期的养分需要,其次是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在注意关键时期施肥的同时,还应注意作物养分的连续供应,采用基肥、追肥、种肥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2、依作物根部营养特性施肥
基肥:依根系密集层的深度,合理施用基肥,有利于作物吸收养分和充分发挥肥效。一般基肥施用都应深施,但施用的深度应根据所栽种作物的根系密集层来确定深浅。种肥和追肥:根据作物不同发育期的根系发展状况,巧施用种肥和追肥。在作物的生长初期,由于根系较少或发育不完全,此时对养分的吸收能力较弱,可通过追施少量速效性肥料来满足植物临界营养期对养分的需要。在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如果土壤中所供应的速效养分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所需时,可通过追肥的方式进行补充。追肥深度当与根系生长相配合。最好采用沟施、穴施、随水冲施、根外追肥等方式施用,以保证能及时供应养分。三、依土壤条件而施肥
1、依土壤保肥及供肥能力施肥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施肥时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施肥措施。
质地较细土壤:粘土矿物多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一般而言,其供肥能力和保肥能力都较强,即使一次性施入过多的肥料,也不会造成养分大量的流失,因此,在生长前期要特别注意,以免引起植株徒长和生育期延迟的现象。质地较差土壤:由于土壤中机质含量较低,因此,保肥能力也相对较弱,在施肥时,可以通过少量多次的施肥方式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要注意防止后期出现脱肥现象。质地粘重的土壤:通过增施有机质肥料,尤其是纤维含量较多的有机肥,通过改良土壤来提高土壤肥力。2、依土壤pH特性而施肥
土壤pH是影响养分吸收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土壤pH值是选择肥料和合理施肥的重要参考因素,这点应该引起农民朋友的足够重视。如酸性土壤宜选用碱性肥料或生理碱性肥料,若能先以农用石灰等提升土壤PH值,则肥料的选择就比较有弹性;石灰质土壤宜选用酸性肥料或生理酸性肥料;铵态氮的肥料不宜施于土壤表面,尤其是偏碱性的土壤。
3、依土壤氧化还原条件而施肥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反映土壤的好气或嫌气的程度,而此程度影响所施入肥料中某些养分有效性的增减。依土壤养花还原条件施肥时,应遵循如下施肥原则:
不可于水田土壤中施用硝酸态氮肥,以免造成脱氮的情况,而需施用铵态氮肥,并且要以全层施用的方式来施用。在水旱轮作的土壤,磷肥施用的原则是在旱田重施磷肥,这样可以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如果旱田作物是豆类,还有?以磷促氮?的作用。含硫肥料不宜施在水田土壤,以免生成硫化氢而抑制作物根系的生长。含氯肥料由于氯离子能够抑制亚硝酸还原酵素,可以减少在还原状态下出现脱氮现象,因此在水田土壤中施用含氯肥料,能够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四、依肥料特性施肥
不同的肥料,虽然叫法不同,但其本质依然是各种营养元素。因此,若提供等量的同一种养分,对作物产生的增产效应是相同的。例如1千克的氯化钾(KCl,含60% K2O)和 1.2千克的硫酸钾(K2SO4,含50%K2O)具有相同量的K2O(0.6千克),在硫及氯均不为作物生长限制因子情形下,两者具有同等的肥效。
在选择肥料种类时,应考虑肥料本身的性质、土壤特性、气候因素和肥料价格等。通过肥料特性来合理施肥的对策如下:
铵态氮肥可作基肥,也可作追肥,由于铵根在土壤中的移动性低于硝酸根,因此施肥时应施于根系集中的土壤中。铵态氮肥不宜施于地表,以免发生氮挥发,尤其是在石灰性土壤,铵根更应深施并立即覆土。同时,铵根应与非碱性的有机肥料配合施用,以利培肥及改善土壤。硝态氮肥不宜作基肥和种肥,只能作追肥使用,也不宜施于水田土壤。另外硝酸根不宜与有机质肥料混合施用或用于调制堆肥的碳氮比用。同时硝态氮肥吸湿性强,应注意存放时的环境。尿素可作基肥,也可作追肥,因含对种子有毒害作用的缩二脲,因此一般不作种肥。尿素如用作追肥时,宜比其它氮肥提前3~5天施用以利转化,且尿素使用后不能大水漫灌,在水田中施用后也不宜急于放水灌溉。磷肥施在土壤中易被土壤吸附及固定,尤其在强酸性土壤和石灰质土壤,磷的固定现象更强烈。磷肥的施用可采用下列方式以提高其肥料利用率:①集中施用:磷肥一般以作基肥为主,若用于追肥,则应采用叶面施肥的方式。若以土壤施肥,则宜采取条施、穴施或沟施方式,并避免表面撒施;②与有机质肥料混合施用:可减少磷被土壤固定的机会;③制成缓效性肥料。硫酸钾及氯化钾均为生理酸性肥料,最适宜在中性或石灰质土壤中施用,在酸性土壤上则应配合农用石灰的施用。氯化钾含氯离子,不宜在盐碱性土壤或氯敏感作物上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应遵从?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和经济有效的原则,在施用方法上尽量采用叶面施用、浸种,或拌种的方式施入,这样可以减少被土壤固定。五、施用有机质肥料
堆肥及厩肥的施用为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机质能够不但能够供应作物养分,更重要的是能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以提供适合作物生长的环境。堆肥及厩肥的种类繁多,其养分含量因原料、堆肥方法及添加物的不同而差别很大。
我们可由所添加有机肥料的数量,有机质肥料的养分含量以及养分的释放速率,来估算整个作物生长季中,有机肥所供应的养分量。然后在土壤及植体分析后所得的养分需求量中,减去由有机肥所供应的部分,然后不足的通过追肥来补充。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相对地减少肥料的施用量,且节省肥料支出。在有机肥的施用上,我们一定要重视,有机肥料所具备的长期效应以及改良土壤性质的功效,远远大于养分的供应,而其贡献也是无法量化的。
六、避免不必要的施肥
在土壤中,如果某一养分的含量已经很高,再添施该养分肥料,实属不必要,对作物增产的效应很小甚至还会减产。然而不必要的施肥或过度的施肥在我国缺最为常见,一来是因为农民朋友为了确保不会发生养分缺乏的原因,二来则因不知那些肥料该增施?那些肥料该减施?以至于盲目的参考别人的施肥量,甚至认为给土壤施肥是越多越好,尤其是对复合肥的施用。
殊不知土壤肥力状况因地而异,肥培管理也应该因地制宜。过量施肥,不但不能达到产量与品质增进的效果,反而可能由于养分间的拮抗作用造成其他元素缺乏,以致发生相反的效果。盲目的施用微量元素肥料,也应小心。作物或果树对微量元素的需求量不大,且其缺乏与过量间的浓度范围甚窄,很容易因施用量的错误而造成损失。
施肥,并不是将肥料施入土壤这么简单,需要我们去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土壤、作物自身的需肥特性、肥料特性等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整体考量,然后制定施肥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少肥料的用量,才能真正实现化肥的减量增效。
农药施用方法知识,都有哪些?
(1)不同的叶面肥有不同的使用浓度,不是浓度越高越好。
如果含生长调节剂的叶面肥使用浓度适宜,会对作物生长起到促进作用,但浓度过高会抑制作物的生长;含有营养成分的叶面肥,使用浓度过高会出现烧苗现象。一方面要根据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浓度配制;另一方面要进行小面积试验,确定有效的施用浓度。另外,在配制叶面肥时应注意将喷雾器洗干净,有些叶面肥可以与农药混合喷施,而有些则要求单独喷施,因此,要首先看清楚说明书上的要求。
(2)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叶面肥的使用效果也不一样。
有的叶面肥适合于生育前期喷,有的适合于生育后期喷,有的前后期都要喷。从多数试验结果看,前、中期喷施的效果要好于后期。另外,叶面肥的施用时期还与肥料品种有关,如增加植株的细胞分裂数量,从而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应在生长前期喷施;而油菜等作物花蕾期和始花期喷施含硼的微量元素肥料,可防止“花而不实”,提高结荚率;豆科作物在始花期和始荚期喷施钼肥,可增加产量和品质。
(3)不同作物对叶面肥的反应不同。
一般来说,双子叶植物如棉花、甘薯、马铃薯、油菜等叶面较大,角质层较薄,肥液容易渗透进去,因此,这类作物根外追肥的效果较好。单子叶植物如稻、麦、玉米等,叶面较小,角质层较厚,肥液渗透比较困难,叶面肥的增产效果差一些,尤其是水稻最为明显。
(4)叶面肥溶解的好坏和稀释浓度对喷施效果影响很大。
叶面肥的剂型有两种:固体和液体。特别是固体粉状的叶面肥溶解得较慢,放入喷雾器中,加水后,要充分搅拌,使它完全溶解后才能喷,否则溶解不完全,时而喷的浓度低,时而喷的浓度高,浓度低了效果差,浓度高了有时会烧苗。液体肥料在稀释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操作。
(5)喷施叶面肥时要注意天气、温度和湿度,应尽量使肥液有较长的时间附着在叶面上,供作物充分吸收。
应选择在不刮风的天气,日照弱、温度较低时喷,一般在上午9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水分蒸发减弱,有利于作物吸收。空气湿度大的时候,叶面肥喷了以后不容易干,作物吸收得好,但下雨之前不要喷,以免喷施后被雨水冲洗掉。(6)叶部吸收的养分是从叶片角质层和气孔进入,最后通过质膜进入细胞内。
因此,喷施叶面肥时要注意叶片的正反面都要喷到,喷均匀。植株的上、中、下部叶片、茎秆由于新陈代谢活力不同,吸收外界营养的能力也不同,上、中部叶片生命力最旺盛,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也最强,同时,它们的光合作用能力也最强,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也最多。
(7)叶面施肥与土壤施用有机肥(底肥)相结合,且注意氮、磷、钾肥配合,将有利于满足作物全生育期多种营养元素的需要,效果会更好。
(8)施用微量元素效果明显,对各种微量元素敏感的作物如下:
铁:蚕豆、花生、玉米、高粱、马铃薯、果树。
硼:油菜、甜菜、棉花、小麦、烟草、马铃薯、亚麻、结球甘蓝及豆科作物。
钼:主要是豆科和十字花科作物,如大豆、花生、豌豆、油菜、苜蓿、紫云英等。
锌:玉米、水稻、亚麻、蓖麻、棉花、甜菜、柑橘、桃、油桐等。
铜:主要是禾谷类,如小麦、燕麦、大麦。
锰:小麦、燕麦、大麦、玉米、甜菜、油菜、烟草、马铃薯。
农药施用方法知识,都有哪些?在有效浓度范围内,且能发挥农药的药效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农药浓度进行防治。根据病害、害虫活动规律、药剂类型,选择不同的施药方法和施药时间。合理轮换和混用农药能有效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但是需注意的是遇碱性物质分解、失效的农药,不能与碱性农药、肥料或碱性物质混用,对于混用后产生化肥反应的农药也是不能使用的。
为了防治土壤中的虫害和鼠害,应将虫害和农药使用方法的发展,是农药剂型发展的反映。也就是说,一种新的使用方法的出现,一定要以新的农药剂型为后盾。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鼠害优先选用的胃毒和农药混用于土壤中,合理混用各种农药可显著提高防治效果。
实际虫草防治过程中不同类型农药的复合顺序和使用方法,我们经常发现多种疾病、瘟疫或杂草同时发生。如果我们只按比例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杀虫剂,并根据不同的杀虫剂原理杀灭疾病,或添加少量抛掷或喷洒颗粒状杀虫剂。这可不打苏以有效提高农药防治效果,降低对农作物和病虫害的抗药性,农药在农作物上的应用必须科学。
包括植物叶片的背面,因此防治效果更好。熏蒸法主要用于小型封闭环境,容易对药物造成损害。因此,要掌握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严格执行技术规定,不得随意改变,尤其要控制药品,确保农药质量,大剂量用药。尽量不要乱配农药或多次使用同一种剧毒农药,不要随意扩大和选择适当的使用方方便点金币法。优质杀虫剂只能作为种类和改良方法与适当的施用方法结合使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4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