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_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 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的意见 法规类别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中共江西省委员会江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7.09.30 实施日期2017.09.3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 案》的意见 (2017 年 9 月 30 日)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 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奋力打造美丽中 国“江西样板”,现就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以下简称 《实施方案》)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决担负起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大政治责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要提高政 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勇于开拓创新,坚决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建 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大决策部署。
1/3 (一)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 要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 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构成了内涵丰富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 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 足全局、着眼长远作出的科学决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生态自觉。要 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
(二)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江西的重大使命。党中央、 国务院将我省确定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三个省份之一,既是对我省生态文明建 设成效的充分肯定,也赋予了我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的光荣使命。要牢记习近平 总书记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殷切嘱托,举全省之力、集各方之智,深入推进国 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保护好、巩固好、发展好我省绿色生态优势,推动生态文明体 制改革走在前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三)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江西创新发展、绿色崛起的宝贵机遇。绿色生态 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有利于释放生态红 利,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发展质量,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有利于回应人民关 切、增进生态福祉,推动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要抓住宝 贵的历史机遇,深入落实省委“创新引领、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工作方 针,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夺取决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新胜利。
二、牢牢把握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目标任务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节约 2/3 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开辟绿色富省、 绿色惠民新路径,构建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格局,奋力打造美丽 中国“江西样板”。
(一)紧扣战略定位。《实施方案》提出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中部地 区绿色崛起先行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创新区、生态扶贫共享发展示范区。这个战 略定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牢固树立系统思维,统筹山、江、湖等生 态要素,科学开展保护、开发和治理。促进生态优势转化,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探索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新路径。充分 发挥首创精神,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经验。积极 探索生态扶贫新模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 脱贫攻坚 深度融合,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 生态红利。
(二)贯彻基本原则 --坚持对标中央。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 总体部署,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新的希望、三个着力、四个坚持”重要 要求,把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坚持绿色发展。把绿色发展作为基本路径,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大力培 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坚持改革创新。深入实施创新引领方针,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大胆探索、先行先 试,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具有江西特色、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坚持以 3/3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_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建设评价细则
1 总则 1.0.1 为进一步加强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 保证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 创建质量, 根据 《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 和 《江 西省水利厅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的相关要求,制订本办法。
1.0.2 水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三清”为目标, 遵循“三不”原则, 按照“四 无”要求,采取“四有”措施,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对水 生态文明村建设作出评价。“三清”指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三 不”指不破坏自然环境(不推山、不乱伐)、不破坏自然水系(不填塘、不 改河)、不破坏传统风貌(不乱拆、不盲建);“四无”指无脏水横流、无 黑臭水体、无涉水投诉、无水环境污染事件;“四有”指村容村貌有序(整 洁有序)、生产生活有节(节水节能)、河塘沟渠有治(综合治理)、山 地庭院有绿(绿化美化)。
1.0.3 水生态文明村评价遵循的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 客观反映水生态 文明村建设过程,数据、资料采集要真实准确,做到评价办法公开,评价 过程透明,评价结果公正。
1.0.4 本办法适用于江西省内的水生态文明村建设评价, 建设评价范围 为自然村及所覆盖范围。2 评价指标与等级划分 2.1 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2.1.1 建设评价体系包括基本条件和建设指标, 基本条件是水生态文明1村的必备条件,建设指标是水生态文明村等级的评价依据。
2.1.2 水生态文明村建设以村庄水安全、水生态环境,村容村貌,村民 参与及管理等有一定基础为基本条件。
2.1.3 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指标按照水安全体系、 村庄清洁体系、 水资源 体系、水生态环境体系、水景观与水文化体系、社会公众参与体系六类指 标进行评价。2.2 评价标准 2.2.1 水生态文明村应以小流域为依托,以自然村为单元,实行村庄清 洁、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综合管理。
2.2.2 在水生态文明村建设过程中采用了新机制、新方法、新技术等, 具有显著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和典型示范效应,可获得创新分。表 2.2.2-1 水生态文明村评价等级及评分标准建设指标(100 分) 等级 水安全 村庄清洁 水资源 (10 分) (15 分) (20 分) ------水生态 环境 (30 分) --总评分 水景观 社会公众 创新项 (10 分) (100 +10 分) 与水文化 参与 (15 分) (10 分) -----≥2 ≥70 ≥90合格 优秀2.2.3 本办法确定建成的水生态文明村共分两个等级,分别为 “合格” 和“优秀”。
满足基本条件且总分达到 70 分以上即可评价为水生态文明合格 村;满足基本条件且总分达到 90 分以上即可评价为水生态文明村。
3 基本条件评价 3.1 村庄水安全2结合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条件,具有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山洪灾 害易发区应建立山洪预警和山洪灾害应急预案,且能正常运转发挥效益; 生活用水供水保证率在 97%以上,且饮用水干净清洁。
3.2 水生态环境 村域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和合理利用,有效降低排 污数量;建立适宜的污水处理设施(包括稳定塘、沼气池、人工湿地等) ; 未在≥25°的坡地开垦。
3.3 村容村貌 村庄具备有组织排水设施,能有组织地进行垃圾收集,并对垃圾进行 合理处理。
3.4 村民参与及管理 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如村民理事会、用水协会等组织) ,并落实了人 员及分工。
4 建设指标评价 本章节内容对水安全体系、村庄清洁体系、水资源体系、水生态环境 体系、水景观与水文化体系、社会公众参与体系等建设指标进行细化和评 价,具体指标赋值详见附录。
4.1 水安全体系评价 村庄防洪标准应不低于其所处江河流域的防洪标准,村庄内防洪安全 有保障,排涝有标准。水源保护应符合国家及地方水源保护条例的规定, 严控水库坑塘规模养殖,达到生态养殖要求。评价指标主要为防洪标准达3标率、水源水质符合要求、水库坑塘生态养殖水质达到相关要求。
4.1.1 防洪标准达标率:村域范围内的防洪工程(堤防、水库等工程) 应达到相关标准。
4.1.2 水源水质符合要求: 用于饮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源水质达到 相关要求,其他用水也应符合相关标准。
4.1.3 水库坑塘要求:水库坑塘清洁,生态养殖,水质达到相关要求。
4.1.4 评价方式:查阅资料,现场察看、测试。
4.2 村庄清洁体系评价 村庄清洁须尊重村民意愿,保障村民权益,以农村实际为出发点,重 点解决农村的基本生活条件较差、人居环境亟待改善等问题。
4.2.1 道路 (1)村庄内道路应便捷,且与对外公路相连良好并硬化或不露土。评 价指标主要为村庄道路通达性。
(2)村庄路网的通达性:通过便捷程度、与对外公路连接程度和路面 情况来反映。
(3)评价方式:查阅资料,现场察看。
4.2.2 绿化 (1) 村庄绿化植物选择应符合植物生态习性和自然生态布局要求, 各 种植物配置合理,具有较强的生态功能和观赏性,保护、发掘、继承和发 展有特色。评价指标主要为村庄绿地率、古树名木保有量。
( 2 )村庄绿地率( % ) :村庄建成区范围内的绿地面积 /建成区面积 ×100%。4(3)古树名木保有量:现存古树名木的数量及保护情况。
(4)评价方式:查阅资料,现场察看。
4.2.3 垃圾收集与处理 (1)依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生活垃圾采用分类的方式 收集,收集做到密封和防渗漏,运输有措施、处理有办法。评价指标主要 为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卫生厕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 :生活垃圾定点存放并得到及时 清运的户数/全村总户数×100%。
(3) 卫生厕普及率 (%) : 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数/全村总户数×100%。
(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全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全 村生活垃圾产生总量×100%。
(5)评价方式:查阅资料,现场察看相关设施并走访群众。
4.2.4 排水设施 (1) 村庄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组织排水, 评价指标主要为排水管沟 化率。
(2)排水管沟化率(%) :村庄建成区内通过管沟有组织排水量/村庄 建成区排水总量×100%。
(3)评价方式:查阅资料,现场察看及测量。
4.3 水资源体系评价 农村水资源体系主要反映水资源支撑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及农村各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4.3.1 供水体系5(1)农村供水应满足为村民提供安全、方便的生产生活用水,供水系 统应保证足够的水量、合格的水质。评价指标主要为自来水普及率、灌溉 保证率。
(2)自来水普及率(%) :通自来水的户数/全村总户数×100%。
(3) 灌溉保证率 (%) : 满足灌溉用水量的年数/灌溉的总年数×100%。
(4)评价方式:现场察看相关设施并走访群众。
4.3.2 用水效率 (1) 农村用水效率反映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及其科技水平, 衡量对水资 源的节约保护力度。评价指标主要为节水灌溉率。
(2)节水灌溉率(%) :指本地区运用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微灌、 低压管道灌溉与防渗渠道等的耕地面积/总耕地面积×100%。
(3)评价方式:查阅资料,现场察看。
4.4 水生态环境体系评价 农村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可以确保村庄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及社会 经济发展用水不受威胁,保证水生态系统的安全运转及服务功能及价值不 受损失。
4.4.1 水生态 (1) 水生态体系主要评价水域水体维持水生态平衡、 防止水生态破坏、 促进水生态良性循环的能力。评价指标主要为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
(2)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以水系不断流,坑塘不干涸,有备用水源 地为标准进行评价。
(3)门塘整治:村庄内的门塘应进行整治并与周边水系连通,达到内6外疏通,水净能洗衣,水清有鱼,有鱼能吃。
(4)评价方式:查阅资料,现场察看。
4.4.2 水环境 (1) 水环境评价主要从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主要 为水域面积、地表水环境质量; (2)水域面积:有足够的水域面积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及休闲娱乐, 通过水域面积率来评价。水域面积率=村域范围内的水面面积/自然村总面 积×100%。
(3)地表水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相关要求。
(4)评价方式:查阅资料,现场察看。
4.4.3 水土保持 (1)按照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针,积 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评价指标主要为水土流失面积比率、山林封育保护 率。
(2)水土流失面积比率(%) :水土流失面积/自然村总面积×100%, 主要反映水土流失总体情况。
(3)山林封育保护率(%) :山林封育保护面积/山林总面积×100%。
(4)评价方式:查阅资料,现场察看。
4.4.4 水生态环境保护 (1)应对生活、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源进行控制,建立合理的污水收 集和排放体系,污水处理应达标排放。评价指标主要为化肥、农药施用强 度,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情况,生产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率。7(2)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村域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 施用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播种总面积,化肥施用量要求按 折纯量计算。
农药施用强度指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农药施用量/播种总面积。
(3)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情况:村域范围内是否建有经有 关部门或认证机构认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
(4)生产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率(%) :氧化塘、氧化沟、净化沼气 池及土(湿)地等处理系统处理量/村内生产生活污水排放总量×100%。
(5)评价方式:现场走访、察看,查阅有关证明材料。
4.5 水景观与水文化体系评价 水景观应按照农村水域周边的风景、 风貌和特色, 达到审美观赏要求, 实现人水和谐理念,体现水文化特色,并与水工程相通,与蓄、排、灌系 统相匹配,改善人居环境。
4.5.1 生态水系 (1) 各类水体和水生生物得到有效保护和治理。
评价指标主要为水生 植物覆盖率、水系连通性。
(2)水生植物覆盖率(%) :水生植物覆盖面积/水域面积×100%,水 生植物指能较长时间生长在水中、沼泽、湿地的一类植物,如:芦苇、荷 花、睡莲、浮萍等。
(3)水系连通性:河道干支流、湖泊及其他湿地等水系的连通情况, 反映水流的连续性和水系的连通状况。
(4)评价方式:查阅资料,现场察看。
4.5.2 观赏性8(1)农村水体沿岸应注重自然生态保护,展现当地文化特色,形成乡 土气息浓郁的特有风光带。评价指标主要为观赏游憩价值。
(2)观赏游憩价值:具有旅游资源环境特点的水景观所提供的,集经 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体现人文特色和景观美好效果。
(3)评价方式:现场走访、察看,问卷调查。
4.5.3 水文化 (1)水文化源于农业生产,根基于农村,对水的不同利用方式形成了 各具特色的村落文化。评价指标主要为水利遗产发掘与保护程度、水文化 产业状况、水文化宣传效果。
(2) 水利遗产发掘与保护程度: 对历史上通过利用水进行农业生产而 形成的耕作方式、水利工程、水利工具、水利制度、治水技术、水利农俗 等实物和文献档案的发掘和保护程度,反映各具特色的农村水文化基础。
(3)水文化宣传效果:通过广播、宣传牌、宣传画等方式,进行水文 化宣传,并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统筹规划,分层、分类开展有针对性培 训,持续提升全体村民素质,增强村民爱水、惜水、护水的意识。
(4)评价方式:查阅资料,现场走访、察看,问卷调查。
4.6 社会公众参与体系评价 按照政府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对农村涉水事务进行管理。通 过法律法规、政策、村规民约及技术措施保护农村水资源和水环境,持续 满足生产生活和改善环境对水的需求。
4.6.1 规划编制 (1)自然村所在乡镇或流域应编制涉水事务规划,并覆盖本村,各村9应编制水事应急处理预案。评价指标主要为规划编制情况。
(2) 规划编制情况: 反映涉水事务规划是否覆盖本村及水事应急处理 预案编制情况。
(3)评价方式:查阅资料,现场察看。
4.6.2 管理机制 (1)管理机制应包括建立管理机构,管理责任明确到人,由专人负责 联系协调相关事宜,并将村规民约落实到位。评价指标主要为建立制度和 村规民约。
(2)建立制度和村规民约:自然村应设立涉水事务的管理机构(包括 村民理事会、 用水协会等自治性管理组织) , 通过民主议事程序, 建章立制, 明确村规民约,对涉水涉村事务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3)评价方式:查看设立管理机制的有关文件、档案,现场检查。
4.6.3 群众参与 (1) 水生态文明的建设应坚持政府与群众共同决策、 共同执行的方式, 引导村民自主参与涉水事务。评价指标主要为村民参与度。
(2) 村民参与度: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得利益相关群众有机会影响和 共同控制资源利用、共同进行决策的过程。
(3)评价方式:查阅资料,现场察看,问卷调查。4.7 创新评价 鼓励在水生态文明村建设过程中进行创新,采用了新机制、新方法、 新技术,具有显著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和典型示范效应,或成为示范工程,10可获得创新分, 其中新机制、 新方法和新技术各 2 分, 示范工程每处 2 分, 2 处及以上为 4 分,总分 10 分。115 评价方法 5.1 赋分 水生态文明村评价的赋分以总分为 110 分计。各项评价内容赋分分别 为:水安全体系评价 10 分、村庄清洁体系评价 20 分、水资源体系评价 20 分、水生态环境体系评价 25 分、水景观与水文化体系评价 15 分、社会公 众参与体系评价 10 分、创新项 10 分。计分细则详见附录。
5.2 评分公式 W=W1+ W2+ W3+ W4+ W5+ W6+ W7 式中: W——总体评价分; W1——水安全体系评价分; W2——村庄清洁体系评价分; W3——水资源体系评价分; W4——水生态环境体系评价分; W5——水景观与水文化体系评价分; W6——社会公众参与体系评价分; W7——创新项评价分。12附录指标分类 水安全体系 (10) 道路 (2 分) 绿化 (2 分)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建设评价办法得分项评分细则 指标名称 (1)防洪标准达标率 (2)水源水质符合要求 (3)水库坑塘符合要求 (4)村庄路网的通达性 (5)村庄绿地率 (6)古树名木保有量 评价内容及分值 达到相关标准,得 3 分。
达到相关要求,得 3 分。
达到生态养殖要求,得 4 分。
村庄内道路便捷、与外界公路相连, 得 2 分,缺少 1 项减 1 分。
≥30%,得 1 分,否则不得分。
有且保护完好, 得 1 分, 否则不得分。村庄清 洁体系 垃圾收集与 (15 分) 处理 (9 分) 排水设施 (2 分) 水资源 体系 (20 分) 供水体系 (15 分) 用水效率 (5 分) 水生态 (8 分)(7) 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 等于 100%,得 3 分,每减少 10%减 1 分。
(8)卫生厕所普及率 ≥90%,得 2 分,每减少 10%减 1 分。(9)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0%,得 4 分,每减少 10%减 1 分。
(10)排水设施管沟化率 ≥40%,得 2 分,每减少 10%减 1 分。
(11)自来水普及率 (12)灌溉保证率 (13)节水灌溉率 (14) 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 (15)门塘整治 (16)水域面积 (17)地表水环境质量 (18)水土流失面积比率 (19)山林封育保护率 ≥70%,得 5 分,每减少 10%减 1 分。
≥85%,得 5 分,每减少 10%减 1 分。
≥40%,得 5 分,每减少 10%减 1 分。
水系不断流,坑塘不干涸,有备用水 源地,3 分;缺少 1 项减 1 分。
门塘应进行整治与周边水系连通达到 内外疏通 2 分,水清有鱼 3 分。
水面面积率≥5%,3 分,每降低 1%减 1 分。
达到相关要求, 得 4 分, 否则不得分。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 ,得 4 分, 每增加 5%减 1 分。
≥90%,得 3 分,每减少 10%减 1 分。水环境 (7 分) 水生态 环境体 系 (30 分) 水土保持 (7)水生态环境 保护 (8 分)化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达到<15kg/亩安 全标准,得 2 分,每少 1 项减 1 分; (20) 化肥、 农药施用强度 农药低于全县平均水平,达到<0.4kg/亩安 全标准,得 2 分,每少 1 项减 1 分。
(21)无公害、绿色、有 有一处及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 机农产品基地情况 产品基地,得 2 分。13(22)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率 ≥80%,得 2 分,每减少 10%减 1 分。附录(续)指标分类 生态水系 (5 分) 水景观 观赏性 与水文 (4 分) 化体系 (15 分) 水文化 (6 分) 规划编制 (3 分)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建设评价办法得分项评分细则 指标名称 (23)水生植物覆盖率 (24)水系连通性 (25)观赏游憩价值 (26)水利遗产发掘与 保护程度 (27)水文化宣传效果 (28)规划编制情况 (29)建立制度和村规 民约 (30)村民参与度 评价内容及分值 ≥10%,得 2 分,每减少 5%减 1 分。
村域范围内点状、线状水系全部连 通,得 3 分,部分连通得 1 分。
具备观赏游憩价值,得 2 分;突出人 文特色并具有整体效果,得 2 分。
发掘出一项保护完好的水利遗产,得 2 分。
宣传方式多样,能增强村民爱水、惜 水、护水的意识,村民培训机制及内 容完备得 4 分,缺少一项减 1.5 分。
编制涉水事务相关规划,得 3 分。
制度完备,得 2 分。
村民参与涉水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相 关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得 5 分,缺 少一项减 2 分。社会公 管理机制 众参与 (2 分) 体系 (10 分) 群众参与 (5 分)14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_2017年度江西省标准化研究项目指南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刍议
一、农业节水模拟情景设置
陕西省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省份,旱灾频繁发生,农业对水资源依赖程度高。农业灌溉设施在抗旱减灾、保证粮食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节水改造工程措施的实施,改变了灌区农田水文循环变化规律,干支斗渠道衬砌、井渠结合灌溉及田间节水技术等措施使地下水的补给量和排泄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并进一步影响到农田士壤水分运动及自然植被的生态耗水。灌溉入渗水量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农田灌溉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与灌水量、灌溉时间、灌水次数、灌水方式、地下水埋深、士质类型等因素有关。遵循以节水增效为中心,全面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水分生产率,开源节流并重,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结合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浅层地下水资源调查报告和灌区节水改造规划,对灌区干支渠衬砌率、斗渠衬砌率、畦灌面积、喷灌面积、微灌面积、低压管道灌溉面积、粮食作物灌溉面积、蔬菜灌溉面积、果林灌溉面积、其他经济作物灌溉面积等进行调整组合(表9-1),设置了4种真实情景,分别为情景1(1997年)、情景3(2000年)、情景5(2005年)、情景7(2010年)和4 中假定情景分布,为情景2、情景4、情景6、情景8。通过地下水模型计算了节水工程实施前后灌区地下水位及埋深,通过8种真实情景及假定情景对比,分析灌区节水改造对地下水空间分布的影响。
表9-1 灌区农业节水改造规划方案 Table9-1 planning scheme of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reform in Jinghui Canal Irrigation District
注:畦灌面积指小畦灌、膜上灌、注水灌、窖蓄灌溉等面积之和。其他经济作物是指棉、油、糖等作物。本表引自《陕西省泾惠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
在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第七章水均衡分析)基础上设置的各种节水情景分别叙述如下:
(1)情景1:节水改造之前(1997年),干支斗渠衬砌部分破坏,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574,畦灌面积17667hm2,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还未被推广,农作物种植结构中粮食、蔬菜、果林、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0.80:0.07:0.09:0.04。
(2)情景2:在情景1基础上,加大田间节水力度,扩大节水灌溉面积,畦灌面积增加到42000hm2,喷灌面积增加到4667hm2,微灌面积增加到2000hm2,低压管道灌溉面积增加到8667hm2,情景2即为2000年灌区农业节水真实情景。
(3)情景3:在情景2基础上,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粮食作物灌溉面积增加到66867hm2,蔬菜灌溉面积增加到8467hm2,果林灌溉面积增加到7867hm2,其他经济作物灌溉面积增加到6000hm2。
(4)情景4:在情景3基础上,增大干支、斗渠衬砌率,减少渠道系统渗漏量,干支渠衬砌率为75%,斗渠衬砌率为80%,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645。
(5)情景5:在情景4基础上,加大田间节水力度,扩大节水灌溉面积,畦灌面积增加到53334hm2,喷灌面积增加到8667hm2,微灌面积增加到4000hm2,低压管道灌溉面积增加到11667hm2,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92,情景5即为2005年灌区农业节水真实情景。
(6)情景6:在情景5基础上,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粮食作物灌溉面积调整为63267hm2,蔬菜灌溉面积调整为12400hm2,果林灌溉面积调整为9133hm2,其他经济作物灌溉面积调整为6533hm2。
(7)情景7:在情景6基础上,增大干支、斗渠衬砌率,减少渠道系统渗漏量,干支渠衬砌率为90%,斗渠衬砌率为90%,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6。情景5即为2010年灌区农业节水真实情景。
(8)情景8:在情景7农业种植结构不变情况下,进一步增大干支、斗渠衬砌率,减少渠道系统渗漏量,干支渠衬砌率为100%,斗渠衬砌率为100%,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645。加大田间节水力度,扩大节水灌溉面积,畦灌面积增加到60000hm2,喷灌面积增加到10000hm2,微灌面积增加到5333hm2,低压管道灌溉面积增加到13333hm2,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93。
二、模拟结果分析
通过地下水模型PMWIN对节水改造对地下水影响进行评价(代锋刚等,2012),重点考虑不同情景的地下水埋深,选择非灌溉季节9月份地下水埋深作为评价指标,不同情景下的地下水埋深所占面积见表9-2,同时把地下水埋深分为<8m;8~13m;13~18m;18~23m;23~28m;>28m6种情况分别统计面积。利用Visual Basic 6.0将模型模拟结果ASCII格式文件提取出来,然后将计算结果文件导入ArcGIS9.3中用Krixinx法进行内插,生成不同情景9月份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图9-1)。利用ArcGIS9.3对模型模拟结果ASCII格式数据文件进行了空间可视化显示(图9-2)。
表9-2 灌区节水改造各种情景下的地下水埋深分布面积 Table9-2 Different ground water depth distribution with water-saving scenein Jinghui Canal Irrigation District
续表
根据表9-2结果,分析可知:
(1)田间节水工程缓解地下水位下降的效果明显。通过情景1和情景2对比分析,田间节水工程可以减少18.5%的井灌水量,地下水埋深<8m的面积增加4.6%,地下水埋深8~13m的面积减少15%;通过情景3和情景5对比分析,地下水埋深<8m的面积增加4.8%,地下水埋深8~13m的面积减少6.4%,地下水埋深18~23m的面积减少13.1%;通过情景1和情景7对比分析,地下水埋深<8m的面积增加26.7%,地下水埋深8~13m的面积减少35.8%。
(2)渠系节水工程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系数,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对地下水位下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情景1和情景6对比分析,地下水埋深<8m的面积增加17.2%,地下水埋深8~13m的面积减少31.5%;通过情景3和情景4对比分析,地下水埋深<8m的面积增加2.3%,地下水埋深8~13m的面积减少2.1%;通过情景5和情景7对比分析,地下水埋深<8m的面积增加10.5%,地下水埋深18~23m的面积减少18.5%。
(3)泾阳、杨府、楼底、张卜等地区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加剧了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漏斗呈扩大趋势。通过情景1和情景8对比分析,地下水埋深>28m的面积增加7.6倍,地下水埋深23~28m的面积增加4.76倍;通过情景3和情景7对比分析,地下水埋深>28m的面积增加4.78倍,地下水埋深23~28m的面积增加2.99倍;通过情景2和情景6对比分析,地下水埋深>28m的面积增加2.13倍,地下水埋深23~28m的面积增加2.15倍。
根据图9-1和图9-2可知:
(1)随着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尤其是田间节水工程实施,三原、阎良、临潼等地区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得到一定的控制,由于泾阳、杨府、楼底、张卜等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地下水埋深仍呈增加趋势。目前楼底、张卜等地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果林及设施农业等方面发展较快,果蔬类经济作物对灌溉水质及灌水时间要求较高,多以机井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渠道水源利用率低,导致地下水埋深增大,高陵县张卜地区已出现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危害性的地质灾害现象。
(2)在泾阳、高陵等地区出现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扩展趋势明显。渠道灌溉水量与水利工程调蓄能力有关,通常在灌溉高峰时期,难以满足灌区下游地区灌溉用水要求,开采地下水缓解了农业用水矛盾,但由于统一规划管理措施的缺失,导致地下水超采加剧。泾阳、楼底、杨府、张卜4个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尤为突出,地下水平均埋深由1997年9月的12.5m下降至2010年9月的27.5m,累计降幅15m,局部地区地下水最大埋深达到50m以上。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增大,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速度从1981~1997年间的0.535m/a增大为2000~2010年间的0.734m/a。
图9-1 泾惠渠灌区不同节水情景下地下水位空间分布 Fig.9-1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groundwater level of the different simulate scenes in Jinghui Canal Irrigation District
图9-2 泾惠渠灌区不同节水情景下地下水位三维空间分布 Fig.9-2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groundwater level of the different simulate scenes in Jinghui Canal Irrigation District
三、模拟结论
(1)运用PMWIN,GMS和ArcGIS两者结合是研究区域地下水演化趋势的非常有效的工具,ArcGIS在地下水模型模拟结果的前后处理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3D Master三维可视化技术增强了对模拟结果后处理功能,可以实现模拟结果三维立体可视化直观显示。
(2)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使泾惠渠灌区浅层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增大,地下水年平均下降速度从1981~1997年间0.535m增加为2000~2015年间0.734m;地下水降落漏斗仍呈扩大趋势,地下水埋深>13m的区域面积,由1997年9月的358.56km2增加为2015年9月的612.92km2。灌区适宜农业节水方案为模拟情景6,灌区渠系节水工程(干支、斗渠道衬砌)实施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了约16.9%,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灌区田间节水工程可减少18.5%~33.4%的井灌水量,对抑制地下水位下降效果明显。
(3)泾惠渠灌区目前由于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局部已出现地面沉陷、地裂缝等危害性的环境地质灾害现象,建议进行地下水人工调蓄、完善地下水取水许可制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扩大农业节水宣传,实现灌区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对实施耕地保护战略,实现《土地管理法》确定的耕地占补平衡目标以及制定土地开发复垦规划而进行的一次全国性的可开发或复垦的耕地后备资源大调查,并对调查成果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庆元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在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壤普查及其他自然资源调查成果和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外业调查与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同时进行,调查的重点是荒草地和其他可开垦的未利用地。调查显示,全县大面积可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有9 062.3亩,其中可开垦荒草地8 736.8亩,其他可开垦的未利用土地有325.5亩。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将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1 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概况
1.1 自然条件
浙江省庆元县地处浙江省西南边陲,是瓯、闽两江发源地之一,东南西面分别与福建省寿宁、政和、松溪三县交界,北面与本省龙泉市毗邻,东北面与本省景宁县接壤。其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8°49′~119°29′和北纬27°57′~27°25′之间,东西宽66.10千米,南北长47.58千米,土地总面积1 912.53平方千米(折合191253.84平方千米),其中林地160 280.24公顷,耕地13 844.23公顷,属浙闽丘陵,有河谷、丘陵、低山、中山四种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在250米以下的耕地面积为75.52公顷,250~500米的耕地面积4 806.97公顷,500~800米的耕地面积3 478.17公顷,高于800米的有6 790.54公顷。按坡度分,小于2度的耕地面积2 014.63公顷,2~6度的耕地面积1 996.26公顷,6~15度的耕地面积3 427.46公顷,15~25度的耕地面积3 692.17公顷,大于25度的耕地面积4 350.62公顷。
该县既有亚热带性的红壤,又有垂直带谱上的黄壤,地域性的潮土以及人为作用下形成的水稻土,全县共有4个土类,9个亚类,29个土属,67个土种。
庆元县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据1981~1990年气象资料,境内极端最高气温为38℃,全年最冷的是一月份,平均气温为7℃,最热的是七月份,平均气温26.9℃;年平均气温19.9℃,积温为5 485℃,年日照时数1 822小时,无霜期247天,年平均降水量1740毫米,适宜农林业生产。
水资源据水利部门资料表明,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1.90亿立方米,人均13 600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8.93亿立方米,地下水2.97亿立方米。河流分属闽江、交溪和瓯江三水系,属闽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松源溪、安溪、竹口溪,流域面积1 061平方千米,占全县总流域面积的57.4%;属瓯江水系的河流主要有南阳溪、左溪,流域面积504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县的27.3%;交溪水系河流主要有西溪、八炉溪,流域面积281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县的15.3%。
植被和主要农作物以自然形成的山地植被为主,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常绿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山地灌林丛和矮林等五个类型;人工植被主要是种植茶叶、柑桔及其他水果的园地和种植水稻为主的耕地。
1.2 经济条件
近年来,庆元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外贸出口成倍增长,财政金融形势良好,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7 83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比上年增长7.8%。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84∶29.43∶38.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591元,比上年增长5.5%。
全县辖区有20个乡(镇),345个行政村。到2002年末全县人口为197 255人,全县农业人口150 188人,占总人口的76.1%,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3.9%。
农业结构在调整中继续优化,农业生产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效益农业有了新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
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增强,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基础设施项目投资23 138万元,增长74.6%,占基建和更改投资的57.8%。其中水利业投资1784万元,电力工业投资13 504万元,交通运输业投资3 337万元,邮电通信业投资3 563万元。
2 耕地的开发利用条件与状况
庆元县属比较典型的山区县,山高坡陡平地少,人均土地面积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宜开垦耕地的土地利用率相对较高,可开垦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且质量差。
据土地利用现状资料统计,全县耕地总面积为13 694.13公顷,其中灌溉水田8 338.12公顷,望天田3 960.74公顷,旱地1 386.57公顷,菜地8.7公顷。耕地的分布主要受自然条件、人为因素两大方面的影响,而地形地貌、海拔高程、水利条件、光照温度等自然条件起着主要作用。
2.1 平耕地的土地利用类型
按地块坡度类型分,小于2度的耕地为平坡耕地。据土地利用调查资料,庆元县小于2度的平耕地面积为2 014.63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13 694.13公顷的14.7%。根据土地利用的耕地分类,灌溉水田为8 338.2公顷,望天田3 960.74公顷,旱地1 386.57公顷,菜地8.7公顷。
2.2 平耕地的垂直分布
按耕地所在的海拔高程分,小于海拔250米的平坡耕地有75.52公顷,海拔高程在250~500米的面积为4 806.97公顷,海拔高程在500~800米的面积有3478.17公顷,海拔高程大于800米的面积为6 790.54公顷。
2.3 平耕地的区域分布
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平耕地的分布比较集中,大多分布在沿溪两岸和谷口冲积(洪积)形成的平畈及小盆地的底部等。按行政区域分布,主要分布在庆元县西部地区。
2.4 坡耕地的土地利用类型
坡耕地是指地块自然大于2度的耕地。按土地利用的耕地分类,望天田3 960.74公顷,旱地1 386.57公顷,菜地8.7公顷。
2.5 坡耕地的垂直分布
按耕地所在的海拔高程分,小于海拔250米的坡耕地有73.21公顷,海拔高度在250~500米的面积3 587.22公顷,海拔高度在500~800米的面积有4 890.31公顷,海拔高度大于800米的面积6 790.31公顷。
2.6 坡耕地的区域分布
坡耕地作为庆元县的主要耕地,无论是平面分布还是垂直分布都比较分散,所有的村庄都有分布,其耕地的质量、耕作条件和产生的效益差异较大。
3 耕地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
3.1 耕地开发利用及其经济效益
土地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不能再生、难以替代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而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它能为人类提供最为生存的重要必需品——粮食。可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土地利用(耕地开发)的历史。庆元县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人类生息,从事土地开发利用,促进社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土地管理机构建立后,积极发动、组织、引导和扶持全县人民开田造地,几年来,全县开田造地约2959亩,发放开田造地补助款636.24万元。
人均土地总量大,人均耕地面积少,是庆元县的现状。为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尽可能开垦耕地来种植粮食作物和尽量提高耕地的利用率。所以可开垦成耕地的土地资源不足,耕地的利用率差异较大,水田的利用率相对较高:而旱地大多是坡地,为农民零星自行开发,利用率很低,据土地利用调查统计,全县旱地的有效利用率为60.6%,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有效利用率仅为50%左右。
耕地总体质量不好,经济效益较低。在全县耕地中约有三分之一属于质量较好的水田,其余多为抗旱能力、土壤肥力、生产条件等较差的耕地。耕地的经济效益一是单位面积产量低;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小,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工商业经济欠发达,加之交通条件差,农产品销售相对难度较大,绝大多数的耕地都是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三是受地理位置的制约,经济、交通、信息等众多因素使人的观念相对落后,也影响了耕地的经济效益。
3.2 耕地利用变化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退化,生产条件改善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趋势。
3.2.1 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是各种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据土地变更调查资料,从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时间内,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共1749.6亩,平均每年占用17.5亩,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建设占用耕地的趋势是肯定的,其幅度近期有增无减。其次是产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2002年土地变更调查显示,本年度产业调整减少耕地38.5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构调整的步伐还会加快。再次是生态退耕和自然灾毁要减少耕地,受地形地貌的限制,目前还有一部分耕地分布在坡度大于25度、海拔比较高、且远离居民点的山区,按有关政策这部分耕地要逐渐退耕还林;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国家发展小城镇政策的实施,边远山区农民向中心村(镇)集中,部分边远地区耕地会人为抛荒;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也会不同程度地毁损耕地。
3.2.2 耕地的土壤质量出现衰退
首先,耕地特别是水稻土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其熟化程度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现在和将来被建设占用的耕地基本都是地势平坦、排灌条件好、熟化程度高、离居民点近、生产方便,而且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的城镇(村庄)边沿的优质良田。据变更调查资料,在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中,灌溉水田占75.1%,望天田占21.3%,其余旱地为3.6%;新开的补充耕地不能与其相提并论。其次是化肥的大量使用,有机肥用量的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作物生产和产量,也降低了地力。再次是工业化进展加快,部分地方的环境污染使耕地质量降低。
3.2.3 生产条件逐渐得到改善
政府对“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视有增无减,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增加,通过中低产田改造、粮食自给工程、农村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措施,基本达到路渠配套,田埂顺直,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今后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条件改善将会持续和加强,耕地的生产条件逐步会得到全面改善。
3.3 耕地利用存在问题
耕地利用存在问题主要是:①生产结构比较单一,绝大多数的耕地都是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单一的种植结构影响了耕地的经济效益;②农民种植农作物的施肥不合理,对耕地重用轻养,造成土壤某些营养元素的缺少,土壤结构破坏,通透性降低,氮磷钾比例失调,对农作物的生长及其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制约了耕地经济效益的最佳发挥;③耕地保护意识逐渐淡化,随着国家粮食政策的放宽,粮食可作为普通商品流通,特别是粮食价格的稳定下降,种粮效益不尽人意,农民缺乏种粮积极性,对耕地的需求明显降低,个别地方出现人为抛荒现象;④近几年大力发展种植烤烟叶,但经过二三年种烟后的耕地继续种烟产值下降,易患烟叶病,目前没有良策对付。
4 耕地后备资源(未利用土地)调查分析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工程措施和其他手段,能够开垦或复垦成耕地的、目前未利用的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苇地、滩涂及其他可开垦的未利用地和因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而造成破坏废弃的废弃压占地、塌陷地、自然灾害损毁地等。根据庆元县的实际情况,这次调查的重点是可开垦土地的可开垦荒草地和其他可开垦的未利用土地。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适宜性,注重比较经济效益,按照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长期目标与近期效益兼顾,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等原则,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满足建设一批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基地的需要,并为庆元县的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依据。
按调查资料统计,庆元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类型主要是宜开垦水田和旱地,凡有水源灌溉条件的列入可开垦水田的范围,没有灌溉水源的为可开垦旱地。其中适宜开垦水田的面积有4523.6亩,占全县耕地后备资源的51.8%;适宜开垦旱地的面积有4213.2亩,占耕地后备资源总数的48.2%,宜开垦水田的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分布较广。
5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是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决定因素,调查资料显示,庆元县耕地后备资源总体质量差异较大,但都属于可开发利用的范围。
5.1 耕地后备资源的自然坡度
坡度是土地资源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讲,坡度决定着土地资源开发的方向和价值,坡度在25度以上的为禁止开垦区。按自然坡度分析,在耕地后备资源适宜开垦的面积为9062.3公顷。
5.2 耕地后备资源的高程分布
高程直接影响气温,庆元县地势高低悬殊,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下降0.52℃,≥0℃积温减少190℃,≥10℃积温减少180℃,降雨量增加58毫米,无霜期缩短5天。按海拔高度统计,耕地后备资源<500米的面积为1844.4公顷,占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的20.4%;海拔500~800米的面积为4271.8公顷,占总面积的47.1%;海拔>800米的面积为2946.1公顷,占总面积的32.5%。
5.3 土壤条件
土壤是土地综合体极为重要的构成因素,土层厚度、养分含量、质地条件及其他理化性状是土地质量评定、开发利用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调查资料,耕地后备资源土层厚度在70~100厘米的面积有5238.3公顷,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57.8%;土层厚度>100厘米的面积3824公顷,占耕地后备资源的42.2%。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类型,以红松泥为主,其次有少量黄泥土和红紫泥土。
5.4 其 他
水源的灌溉保证率,开垦为水田的都在80%以上,地下水位在1~2米的耕地后备资源有5238.3亩,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57.8%;大于2米的面积有3824亩,占耕地后备资源的42.2%。
6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及效益分析
6.1 评价原则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适宜性,注重比较经济效益,按照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长期目标与近期效益兼顾,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等原则,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满足建设一批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基地的需要,为庆元县的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依据。
6.2 评价指标
评价单元为调查各个图斑,土地利用分类到二级地类,最小上图面积为2公顷,行政区到村级。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自然坡度、土层厚度、水利条件、气温条件和土壤条件等。自然坡度:分<2度、2~6度,6~15度,15~25度共四种类型,由低至高为适宜性由好到差的次序,>25度为不宜开垦;土层厚度:分<50厘米、50~70厘米、70~100厘米、>100厘米四个档次,土层越厚宜耕性越好,<50厘米不宜开垦;土壤质地分沙土、沙质土、壤土、黏土,壤土最好,沙质土次之,沙土最差;地下水位:按0.5~1.0米、1.0~2.0米、2.0~3.0米,<0.5米不宜开垦;灌溉保证率:分80%~85%、85%~90%两个档次;气温条件:海拔500米以下能满足双季水稻和一般水果的生长需要,海拔500米以上能满足单季水稻和一般农作物的需要。
6.3 评价方法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采用主导因素定性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
6.3.1 自然评价
主要考虑自然坡度、土层厚度、水源条件、海拔高度和土壤条件等因素对评价单元的影响,衡量评价单元能够满足耕地用途的适宜性程序。
6.3.2 经济评价
主要包括投入产出分析和边际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是指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每亩的投资额及各项投资比例,以及开发完成后能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边际分析是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和可持续发展对一定区域的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效益判别进行分析,对后备资源开发成耕地及其经济效果进行评价。
6.3.3 环境评价
分析开发对生态环境有无危害,对生态系统有无破坏,对土地资源有无损害,开发利用后土地资源能否持续利用。
6.4 效益分析
效益是衡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的综合体现,在效益中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6.4.1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分析是衡量耕地后备资源投资收益的重要指标,根据庆元县的实际,现行新开垦一亩水田的投资大约为5000元,开垦一亩旱地的投资大约3000元,这次调查的耕地后备资源属大面积的地块,分布相对比较边远,开发的投资要高于上述标准。耕地的收益由于种植的作物不同差异较大,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较高,种植粮食作物相对较低,目前耕地平均每亩每年约1500~2000元。按此计算,耕地后备资源面积9062.3亩,开垦成耕地后,每年可增加产值1441~1921万元。
6.4.2 社会效益
宏观上讲,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建设占用耕地有增无减,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长期下去将会威及我国的粮食安全,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解决或缓解人地矛盾,保障人类生存的生命线。微观上,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为经济建设的各种建设占用耕地提供耕地占补平衡,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生产资料。
6.4.3 生态效益
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重视,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态效益将成为各种资源开发利用价值最重要标准。为防止影响环境,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将自然坡度大于25度列为禁止开垦区,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都是未利用土地。
7 实施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利用
耕地后备资源是有限的,如何最有效地、可持续地利用是资源管理部门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7.1 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合理利用土地
作为职能部门,要履行好审核建设用地规模的职责,防止故意圈地和浪费土地的现象,增强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观念,尽量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佳效益;对建设必需的用地,尽可能地避开优质耕地,尤其是良田。
7.2 加大开垦和整理的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在政策上首先保证新增耕地面积较大的项目,在此基础上要鼓励和扶持农村集体和农民的零星开发,并将此作为耕地占补平衡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之一,在立项程序、资金和技术上要明确标准并落实到位。
7.3 用好用足政策,收足开发和整理资金并保证专款专用
资金是耕地占补平衡的最重要保证,尤其对山区县的地形地势而言,开发整理成本与其他平原、丘陵地区相比特别高,按现行的政策足额收取耕地开发费来补充被占用耕地有难度,还需要筹集其他资金来保证耕地占补平衡。
7.4 搞好开发整理规划,择优选择开发地块
对山区县而言,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自然条件(坡度、土壤、水利、交通、高程、温度等),立项宜先易后难,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生态因素,在优先保证耕地数量平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耕地的综合质量。对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目前由于多种原因不宜开发成耕地的,可鼓励先开发园地。
7.4.1 土地开发整理目标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宜农未利用的土地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土地整理全面有序开展;新增工矿废弃地得到全面复垦,并逐步提高废弃地复垦率。确保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7.4.2 总体规划开发安排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供需分析和所要达到的规划目标,近期(2005年前)土地开发292.82公顷;远期(2006~2010年)土地开发497.77公顷。同时,庆元县根据总体规划开发安排,进行了划区与项目落实,按照土地开发潜力及分布条件,以村为基本单元,规划项目落实到乡镇、村或个人。
7.4.3 土地开发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设立机构;二是想方设法,多方筹资;三是部门配合,共同协作;四是乡镇牵头,解决矛盾。
7.5 建立完善土地基础资料的数据库,做好土地利用调查与规划资料的衔接
为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土地资源管理的权威性,保证各种土地资源数据的科学、合理、高效利用,需对土地资源基础资料利用计算机建库管理,通过计算机建库来完善现有的基础资料,并衔接基础资料的利用关系,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和安全利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6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