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中国茶叶对外传播的四种方式和两条线路

来源|伴夏茶网

中国茶叶对外传播的四种方式和两条线路

编辑|极致扬

茶,以及由此繁衍而生的茶文化,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中国茶及茶文化的传播,经历了由原产地在向全国范围扩展、逐步向外传播,并最终走向全世界的过程。那么中华茶和茶文化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和路线向外传播的呢?

一、中国茶向国外传播的四种方式

中国茶叶向世界的传播,在当时的情况下,多依托四种方式:

(一)通过来华学佛的僧侣和遣唐使,将茶带往国外,如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从天台山将茶籽引种到日本。

(二)通过古商路,以经贸的方式传到国外,如唐代时,京城长安与回纥进行茶马交易。

(三)通过派出的使节,将茶作为贵重礼品,馈赠给出使国,如1618年,中国公使向俄国沙皇赠茶。

(四)应邀直接以专家身份去国外发展茶叶生产,如清末时,宁波茶厂厂长刘峻周带技工去格鲁吉亚种茶。

依托以上四种主要方式,中华茶文化向外传播,主要有两条路线,即陆路传播路线和海陆传播路线。

二、茶的陆路传播

1.向中、西亚的传播

中国茶最早是从陆路向与中国接壤的邻国传播开始的。早在西汉(前206~公元25年)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至唐代,京城长安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和经济交流的中心。当时的中原一带,饮茶已是“比屋皆饮”、“投钱可取”。许多阿拉伯商人,在中国购买丝绸、瓷器的同时,也常常带回茶叶。于是,中国的茶叶从陆路传播到阿拉伯国家,是饮茶之风向中亚和西亚一带传播开来。学者们一般认为,在公元7世纪时,中国茶叶经陆路传播到中亚、西亚一带,开始了茶马互市。

2.向欧洲的传播

?中国茶传播到欧洲,除由海陆传到西欧,同时还有一条经陆路传播到欧洲的通道。随着古丝绸之路的逐渐衰落,在中国兴起了另一条陆路上国际商路。此路以山西、河北为枢纽,经长城,过蒙古,穿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直达欧洲腹地。而蒙古由于是这条国际商路的出口处,所以饮茶为时较早。据《宋史·张永德传》载:“永德在太原,尝令亲史贩茶规利,阑出徼外羊市。”可见,宋朝时中国已与蒙古用茶换茶,说明当时蒙古已开始饮茶了。

3.向俄国的传播

在明代时,对茶叶贸易控制很严,据《明史》记载:“太祖时,茶法初行,驸马欧阳伦以私贩论死,而高皇后不能救。”但明朝朝廷仍有与塞外的“茶马互市”,用茶易马进行贸易往来。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国公使携茶赴俄国,向俄国朝廷馈赠茶叶。由于当时俄国从未有人饮茶,并未引起重视。1638年,斯特可夫(Starkoff)又从蒙古将中国茶带去俄国。至18世纪初,中国茶叶才开始经蒙古从陆路销往俄国。当时,茶叶十分昂贵,只有王公贵族、地方官吏才买得起。18世纪50年代开始,俄国饮茶逐渐形成风尚,对茶叶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从1833年开始,俄国从中国湖北羊楼洞引进茶籽、茶苗,试种于现今的格鲁吉亚一带,但都未获得成功。1889年,以吉霍米罗夫为首的俄国考察团到中国研究茶叶的产制,回国后开辟茶园15公顷,后又扩展到ll5公顷,并建成一座小型茶厂。1893年又聘请中国刘峻周等10位茶工去格鲁吉亚进行种茶技术指导,终于获得成功。从此,俄国才有了茶业。如今,刘峻周的后代仍留在当地。在刘峻周等中国茶工当年工作过的地方,还建立了一座刘峻周纪念馆,以缅怀这位中国茶的传播者。

4.向南亚的传播

1780年,南亚的印度开始种茶,一直未获得成功。为此,1834年成立植茶问题委员会,并派遣委员会秘书哥登(G.J.Gordon)到中国购买茶种,种于印度的大吉岭;并请雅州(今四川雅安)茶业技工,传授种茶和制茶技术。经过百余年的努力,直到19世纪后期,终使茶叶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大吉岭一带发展开来。现今南亚的孟加拉国种茶,在印度之后。至于巴基斯坦种茶,是1983年中国派专家指导才获得成功。该国目前已开辟茶同100余公顷。

缅甸、柬埔寨、越南等与中国是近邻,中华茶文化都是通过陆路传播这些国家的,这些国家种茶的历史也都比较早。

三、茶的海路传播

1.向朝鲜半岛的传播

中国茶通过海路向外传播的历史也很早。4世纪末5世纪初,佛教开始由中国传入高句丽,饮茶之风亦开始进入朝鲜半岛。不过,高句丽种茶,却始于中国唐代。据《东国通鉴》记载:公元828年,“新罗兴德王之时,遣唐大使金氏(即:金大廉),蒙唐文宗赐予茶籽,始种于金罗道智异山”。当时新罗国的教育制度还规定,除“诗、文、书、武”为必修课外,还要学习“茶礼”。12世纪,高丽的松应寺、宝林寺等著名寺庙积极提倡饮茶,使饮茶之风很快普及到民间。自此,朝鲜人不但饮茶,而且种茶,只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如今茶园还只有500公顷左右,主要依靠进口。

2.向日本的传播

有人认为,中国茶叶进入日本始于汉代。因为汉武帝东征后,日本派遣使臣来中国洛阳,向汉武帝表达敬意;同时,汉武帝也向使臣还以印绶。此后,日本飞鸟时期药师寺的药草园中,发现有种茶的痕迹。另外,在弥生后期日本发掘出的文物中,发现了茶籽。由此,人们推测:早在汉代时,中国的茶文化已通过海路,传播到日本。但有确切史料的年代是在唐代。唐永贞元年(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和弟子义真来中国天台山国清寺学佛,回国时,带去茶籽,种于日本近江的台麓山,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如今,遗址尚存,并立碑为记。

次年,日本高僧空海又来华学佛,回国时也带去茶种,种于日本京都高山寺等地。此后,日本嵯峨天皇于弘仁六年(公元815年)四月巡幸近江,经过梵释寺时,该寺大僧都、遣唐使永忠亲手煮茶进献,天皇赐予御冠。天皇巡幸后,下令畿内、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种茶作为贡品,日本的茶叶生产才开始发展开来。

3.向欧洲的传播

清代赵翼《檐曝杂记》载:“自前明设茶马御史(注:永乐十三年,即公元1415年),大西洋距中国十万里,其番船来,所需中国物,亦惟茶是急,满船载归,则其用且极西海以外。”可知中国茶在15世纪初,已有较多的输往海外各国。

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大量从中国贩运茶叶至欧洲各国。随着欧洲饮茶风尚的盛行,普鲁士国王于1757年,在波茨坦市北郊的无忧宫园林内,特地修筑了一座具有中国风格的茶亭,称中国茶馆,后被毁。1993年,德国政府为保护历史文物,投资200万马克,修复“中国茶馆”。

嘉庆十七年(1812年)至道光五年(1825年)期间,葡萄牙人先后从澳门招募几批中国种茶技工到巴西种茶。巴西政府为表彰这些中国种茶技工为发展巴西茶叶生产作出的贡献,在里约热内卢蒂茹卡国家公园内,建立中国式亭子,以作纪念。

?由此可见,世界各国的茶种,以及饮茶的文化习俗,都是直接或是间接地出自中国,这也印证了各国“茶”字的读音多源自中国的现象。我们不但可以说“天下‘茶’字同一宗”,也可以说“天下茶叶同一宗”。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茶树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发源来的

?茶树是什么?茶树的一生究竟如何?

?茶叶到茶杯的距离

茶文化传播_传播茶文化到国外的概况

相关政策:

(一)建设高效规模基地,优化区域布局。一是建设规范现代茶叶基地。二是建设高效优质茶叶基地。三是加强良种繁育,改造低产茶园。

(二)培植现代化产业龙头,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培植加工龙头。二是培植服务龙头。三是加强后续产品的研发立项。

(三)搞好优势品牌营销,提高市场分额。一是提升传统品牌市场聚集和辐射功能,开拓市场。二是设立优质茶产品专营点,提高知名度。三是参与或召开大型茶叶产销对接会,宣传、推介茶产品。

(四)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拉长产业链条。

拓展茶资源综合开发空间,从单一饮用品向医用、化工等多途径利用拓展,增强茶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弘扬赤壁茶史文化,充实发展灵魂。

重点搞好“中国·赤壁羊楼洞茶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探索茶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开发全新模式。

(六)强化产品市场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完善茶叶生产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茶叶出口基地安全示范区建设,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扩展资料

其他政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赤壁市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发展政策。建立茶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发展中实际问题。

(二)强化政策扶持。每年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500万元,出台茶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引导茶产业加快发展。

(三)优化投融资环境。协调引导金融机构信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保险公司开展茶叶保险业务。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茶叶生产基地建设。

(四)建立奖惩制度。支持产业力度大、深得好评部门和乡镇要评先表彰。对影响产业发展的有关单位直接责任人,实行诫勉谈话,并限期完成相关任务。

人民网-《关于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通过向海外弘扬推广中国茶文化,更进一步让海外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其优势,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传播茶文化到国外的概况,一起来看看。

传播茶文化到国外的概况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制和饮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

 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我国留学,归国时携回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籽种植。日本业继承我国古代蒸青原理制作的碧绿溢翠的,别具风味。

 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

 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

 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

 印度尼西亚于1684年开始传入我国籽试种,以后又引入中国、日本种及阿萨姆种试种。历经坎坷,直至19世纪后叶开始有明显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速了的恢复与发展,并在国际市场居一席之地。

 十八世纪初,品饮红逐渐在英国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示高雅的行为,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

 1780年印度于由英属东印度公司传入我国籽种植。至19世纪后叶已是?印度之名,充噪于世?。今日的印度是世界上的生产、出口、消费大国。

 1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于从我国传入籽试种,复于1780年试种,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国、印度种扩种和聘请技术人员。所产红质量优异,为世界创汇大国。

 1880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多达145万担,占中国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1833年,在帝俄时代从我国传入籽试种,1848年又从我国输入籽种植于黑海岸。1893年聘请中国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工人赴格鲁吉亚传授种、制技术。

 1888年土耳其从日本传入籽试种,1937年又从格鲁吉亚引入籽种植。

 1903年肯尼亚首次从印度传入种,1920年进入商业性开发种,规模经营则是1963年独立以后。

 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我国传入籽种植于北部地区,并相继扩种。以后旅居的日本与苏联侨民也辟建园。50年代以后园面积与产量不断提高,成为南美主要的生产、出口国。

 20世纪20年代几内亚共和国开始的试种。196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几内亚考察与种,并帮助设计与建设规模为100公顷园的玛桑达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厂。

 1958年巴基斯坦开始试种,但未形成生产规模。198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进行合作。

 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共和国试种。1968年,应阿富汗政府邀请,我国派遣专家引入中国群体品种,成活率90%以上。

 196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马里共和国,通过艰辛的引种实验,取得了成功。1965年应该国总统的请求,我国政府分批派遣了农场专家帮助考察设计与建设附有的自流灌溉设施的锡加索农场和经过热源改革具有国际水平的年产100吨的绿厂。此项目农业部认定为我国援助亚非拉及南太平洋地区一百多个农业工程项目中最成功的三个项目之一。

 20世纪60年代玻利维亚共和国最初从秘鲁引进种试种。70年代台湾农业技术团赴玻考察设计与投资,开始规模种植园。1987年应玻政府请求,我国派遣专家赴玻,帮助建设200公顷的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厂。

 1983年,我国向朝鲜民主共和国提供种试种,并在黄海南道临近的西海岸的登岩里成功种植。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种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20年代,经过千年沧桑,至今生产初具规模。

 目前,我国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籽、树,园面积247万多公顷,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习俗,饮人口20多亿。。中国近年来的年产量达286多万吨,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出口。

 诞生于中国。而今日世界各地都在饮用的是通过怎样的图径传播的呢?想了解?之路?一般人们是通过查阅各国的文献,按年代和区域,绘制出一幅传播之图,来解明它的传播之径的。

 的发祥地位于中国的云南省,但之路却是通过广东和福建这两个城市传播于世界的。当时,广东一带的人把念为?CHA?;而福建一带的人又把念为?TE?。广东的?CHA?经陆地传到东欧;而福建的?TE?是经海路传到西欧的。

 中国茶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历史

 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还对外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 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种 种在近江(滋贺县)。

 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寺僧便献上香喷喷的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遂大力推广饮茶,于 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 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 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 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 大量增加。

 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 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 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 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 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

 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 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 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 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 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8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