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之石泉味,特以阳芽嫩”,宫廷茶与民间茶是如何交融的呢?
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结合体,也是代表宋代的一种文化传承,中国传统茶文化有着独特的历史韵味,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是独特的历史魅力。我国是茶文化的故乡,也是其发源地,茶文化流传至今,经过时间的淬炼,留给后人很多宝贵的技艺。宋代茶文化不管是点茶技艺还是其习俗,都有着它独特的审美。
茶的繁荣景象在宋代显示的可谓是淋漓尽致,从黎明百姓到朝堂重臣无一例外,形成极度奢华的宫廷茶文化,又有风雅有趣的民间茶文化,茶之所以在宋代如此盛行,正是因为当时宋代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宋代中原地区的气候变化,非常适合茶的生长,温度和湿度的交替变化,更是造就了宋茶独特的口感,因此,宋代茶文化的盛行也是必然。
真上堪修贡,甘泉代饮醇。刘琨求愈疾,陆纳用延宾。
《茶》
宋代的皇帝也都是爱茶之人,常以茶悟道,对于茶道也有极高的造诣,也常邀臣子与其品茶,蔡京在《太清楼侍宴记》中就记载其?遂御西阁,亲手调茶,分赐左右?。论爱茶之道,宋人皆爱 ,论好茶,无人能及宋代皇帝,但好茶当茶技精妙之人才能发挥其精髓,爱茶之人皆为好友。
宋代士大夫们常以茶会友,几位好友,邀约黄昏后,点茶、斗茶便是此时之趣,乐在其中。爱茶也使得宋代文人士大夫们的地位及其之高,论爱茶除了宋代皇帝要数宋代文人士大夫们,这也使得与民间的茶文化有很明显的落差,客栈、酒楼也成了宋代士大夫们长聚之地,也有雅间之称。但民间的茶文化也并非以此落寞,劳作后的茶聚,田间的茶农,都为宋代茶文化的进步及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出身、地位、学识并未阻挡宋代茶文化的盛行,不管是宫廷茶文化还是民间茶文化,都为宋代的茶文化添上一面神秘而又优美的面纱,也是不同的阶级层面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审美。
宋代茶文化的繁荣景象,离不开皇家?龙凤茶?与茶技?点茶?的文化碰撞宋代在煮茶的技艺上,也是非常有造诣的,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是宋代茶文化发展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代表一种文化,一种文化的形成必然会引起宋代士大夫们的追捧,从而形成一种人格追求。
茶的制作过程也并非一朝一夕,其中宋代的?龙凤茶?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茶,所谓龙凤茶,是在定制模具压制茶膏并刻上龙、凤、花等图案的一种饼茶。
压摸成型的茶饼就非常美观,其寓意也非常好,龙凤吉祥,当然此茶也是贡品只有皇家才有,也是皇帝为了彰显地位,区别与其它茶品。
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宋徽宗《大观茶论》
宋代的点茶是当时最为金典的一种茶技,它其中包含的技巧远远超过煮茶法和煎茶法,其衡量标准也是极其复杂的,也是宋代士大夫最为痴迷的点茶技艺。
点茶主要从色、香、味三个方面进行点评:其点评技巧,在《大观茶论》中都有记载,茶当以纯白为上,香当以茶本身的纯香,味道便是点茶的精髓所在,完美的茶滋味当包括甘、香、重、滑。
龙凤茶与点茶,一种是茶叶的精品,一种是茶技的经典,一个看似遥不可及,一个却是人之所向,爱茶之人对于茶叶的质量要求都很高,但并非人人都能有,但茶技却是可以经过煮茶人之手发挥出最奇妙的香味,茶技精妙之人亦可把茶发挥到极致,这也正是宋代士大夫们对于茶技的追求和人生的写照。
由此可见,宋代对于茶技艺的要求之高,从另一面也体现了宋代士大夫对于自身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凡事追求完美,注重体验,忠于实践。
宋代茶文化的延伸之斗茶,斗茶亦是斗品,也是宋代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
斗茶的习俗也是宋代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仪式,所谓斗茶,便是判断茶的质量与烹茶的技艺。斗茶从政治方面也体现了当时宋代的繁荣景象,斗茶也是宋代士大夫结交好友知己的重要场所,当然也会出现等级之别。
斗茶也称之为?斗品?,斗自然要分出高低,其茶叶便是关键,收集茶叶也是当时宋代士大夫的爱好之一,在《大观茶论》和黄儒《品茶要录?白合盗叶》中对于斗茶都有记载,从中可以看出,好的茶叶在当时是极少的,也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斗茶的精妙之处在于人的品质,可以说斗的是茶,而品的人生。
斗茶也是斗品,但斗品非斗茶,二者的精妙之处在于人,宋代把茶纳入儒学之中,茶讲究茶叶、水质、温度、手法、时间缺一不可,以此可分为上品、中品、下品,而把儒学加入其中,正是代表宋代士大夫对于茶文化有了更高的追求与审美。
以茶为乐,以茶交友,以茶学识,都是一个过渡的阶段,宋代的茶智慧在于把茶与学相结合,虚习俗,实人品。
何为斗茶?何为斗品?不过是宋代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茶与品都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博大的学识,论茶之品,宋代士大夫们常以诗句斗茶,其中白玉蟾在《冥鸿阁即事四首》中写到腊雪飞如真脑子,水仙开似小莲花。睡云正美俄惊起,且唤诗僧与斗茶。正是在强大的文学知识基础上,才有了宋代茶文化的盛行。
茶品便是人品,煮茶人技法娴熟程度,煮茶的手法,过程,便是宋代对于茶文化的审美,也是一种艺术活动,审美是没有统一标准的,而宋代在茶技中把审美定了一个标准,便是茶技。
宋代茶尚有等级之分,也有品级之别,把儒学文化融入茶文化中,以茶会友,以茶鉴品
宋代茶文化的盛行都是有记载的,但是茶品和人品,在宋代是如何结合的,何为茶品?何为人品?何为审美?何为人生态度?众多的疑问其实只归结于一个字?茶?。
茶尚可分别,但品如何分别,宋代以纯白为上,黄白又次,但宋代的文人们对于黄白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纯虽为上,但遥不可及,黄为又次,却坚韧而柔美,这也正体现了宋人清高自励的人格,不盲目追求方可为纯,坚强自立方可为上,这也正是茶文化带给他们的影响,注重内在的修养,有着志向远大的追求,不因黄白而自弃,不因纯白而自傲,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便是文化的熏陶所致。
资之石泉味,特以阳芽嫩。宜言难购多,串片大可寸。谬为识别人,予生固无恨。
《王仲仪寄斗茶》
宋代的茶文化也造就了宋人淡泊名利、清雅风趣的人格追求,茶叶取之尖,立与静,宋人在煮茶和茶技的同时,也深受茶叶生长环境的影响,追求高雅,乐与静为伴,更加向往归隐山林的安逸生活,也有勇于仕途的果敢。
宋代更是把儒学融入茶文化之中,由此可见,茶品和人品都是源于文化,其精髓在于?品?。
宋代士大夫们对于人生的定义和审美,都源于茶文化,茶文化的魅力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宋人的思考,与其说是茶带来的无限惊喜,还不如说是文化的魅力,儒学的奥妙,至今无人能解。
宋代士大夫们更是在慢慢挖掘其中的精髓,将其融入到茶文化中,用日常的一种生活习惯,慢慢领悟儒学的真谛,也因此打破世俗的眼光,用言简意赅的方式向宋人展示茶文化的魅力,从而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领悟。
中国茶文化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在此期间宋代的茶文化对于后代的影响力与传播力,有着历史的考量,它是时间与技艺的结合,也是宋代文明的延伸。宋代在茶文化的熏陶之下,早已和他们融为一体,在此其中感悟茶道与人生之道,宋代的茶技艺和茶习俗之中,包含了宋代士大夫对于茶文化的追求及对于人生的追求。
1、茶叶种植方法茶树栽培条件:对气候的要求:阳光:光照是茶树生存的首要条件,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对紫外线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温度:一是气温,二是地温,气温日平均需10摄氏度;最低不能低于-10摄氏度。水分:雨水充足是必要条件。但是过多也有不利品质的影响。对土壤的要求:一般是土层厚达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有机质含量1%-2%以上,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碱度PH值4.5__6.5为宜。对地形的要求:茶园地形条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米以上,会有冻害。一般选择偏南坡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
2、种茶时间及规格:种植时间在年内十月中下旬或来年开春(三月份),规格:单条播——每亩种植等苗数量在3500~4000株,双条播——每亩种植茶苗数量在7000~8000株,我们推倡推广“早期速成法”是双条播,栽培目的:“一年种,二年采,三年超双百”。
3、茶园管理:施足底肥,种苗前开好种植沟,亩施有机肥(猪栏或饼肥加尿素)250~300市斤+30市斤,今后每年亩施有机肥300市斤+尿素30市斤。定植修剪:种下茶苗既进行定型修剪,一般在离地15~20CM处剪去,第二年和第三年都在前一年高度的基础上提高10CM处剪去。防治病虫害: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为了不使茶叶污染,农药残留,我们大力提倡茶园点黑管灯诱杀害虫(蛾),效果很理想,喷施低残留新农药,如天王星、巴丹等,一定要掌握安全浓度。
4、茶的种植过程:按照一定的密度(每666.7平方米栽植3000-8000株)、双行双株(或单行双株)种植。然后根据各生长季节施肥管理,防治病虫害,整形修剪(第一、二年内主要是定型修剪,使茶树逐步形成茶蓬)。
5、以“种”防虫。即采用适当的种植方式减少病虫发生。如开辟新园时用无病虫的苗木,并用新高脂膜溶液喷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尽量采取丛栽或条栽的方式,避免过度密植,创造良好的茶园生态环境;茶园合理间作,防止大面积单一种植,以保持较丰富的自然植被,减少病虫大发生的机率。
6、以采(剪)控虫。及时采摘,合理修剪,剪口及时涂抹愈伤防腐膜,促进伤口愈合,防止病菌侵袭感染。可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抑制喜湿或喜郁闭条件的黑刺粉虱、介壳虫等发生。对有虫芽叶要重采、强采。夏秋季节要尽量多采摘、少留叶。秋季如害虫多,可延长采摘,适当推迟封园。
7、以肥抗虫。施用有机氮肥可提高茶树对茶橙瘿螨的抗性;施用石灰不利于蓟马、叶蝉的生存;磷矿粉浸提液作根外追肥可杀伤红蜘蛛。重施基肥,合理追施春肥、夏肥、秋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平衡施用,并注意排渍、灌水防旱和喷施壮茎灵,使植物杆茎粗壮、植株茂盛。可显著提高抗虫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用量,降低残毒。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9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