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来历?
喝茶源自原始氏族公社
茶属山茶科,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的芽叶。这种常绿灌木高可五、六尺,叶长呈椭圆形,有锯齿,原产于我国。
茶在古代有很多不同的名称。一般认为,“茶”字在唐以前的古书中未出现过,自唐代始见,是唐代人把“荼”字减去一笔而成“茶”字。“荼”是“茶”的古体字,“茶”是从“荼”字分化出来的。
中国是世界上饮茶制茶最早的国家,茶叶生产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数千年前,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就已发现了野生茶树。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据《神农本草》记载,以采集野生植物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农氏时期,已发现72种有毒中草药,又在偶然间发现用野生茶树的鲜叶汁,可解这72种有毒中草药的毒。自此以后,先民们就以喝茶来解毒,也即饮茶的开始,可见最早的饮茶是从药用开始的。
饮茶由药用转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古人所见不同。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姬发于公元前1115年联合四川各民族伐纣之后,巴蜀所产茶叶已列为贡品,诸民族首领正是带着茶叶去进贡的,这可谓是我国最早有关茶叶的记载了。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九世纪时,由日本僧人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逐渐在日本普及为大众化饮料。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十八世纪初,品饮红茶逐渐在英国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示高雅的行为,茶叶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著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于十八世纪开始大规模经销中国茶,并获得了巨额利润。1880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60%-70%。十九世纪,中国的茶叶终于走向全世界,成为了世界性饮料。
目前,我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中国近年来的茶叶年产量达50多万吨,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出口。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茶叶富含多种有益成分,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而我国人民素来对茶的喜爱也是丝毫不吝啬。
同样,我国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茶叶生产大国,其经济效益广泛,目前已成为不少地区脱贫发展的致富项目。
而我国的茶叶品种也甚是丰富,一些极品名茶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
因此掌握高效的茶叶种植方法,茶叶富含多种有益成分,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而我国人民素来对茶的喜爱也是丝毫不吝啬。
同样,我国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茶叶生产大国,其经济效益广泛,目前已成为不少地区脱贫发展的致富项目。
而我国的茶叶品种也甚是丰富,一些极品名茶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
因此掌握高效的茶叶种植方法,对推动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选择良种
茶叶的品种有绿茶、红茶、白茶等等诸多系列品种,因此在品种的选择性上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以此来满足高产茶叶的要求。
此外,对于茶叶种子的质量也要严格把关,尽量选用抗病性佳、适用范围广、生命力强的优良品种。
2、土壤条件
茶树喜欢在偏酸性土壤中生存,最适宜的酸碱度ph值在4.0-6.0之间。
另外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要丰富,疏松性和透气性能要良好。
最好是黄壤土或棕壤土红壤土等等沙土,粘土种植的话效果不佳。
选好栽培地之后,还要清除田地中的杂草和埋在土壤中的石头及瓦砾等杂质,这样才不会影响到茶树根部吸收营养。
3、种植方法
简单的说,茶苗种植流程有这样几个环节:清表→旋耕→放线→打点→挖窝→种植→浇定根水→剪尖。
具体种植时,要一手扶茶苗,一手覆土,然后用手轻提茶苗,使根系舒展,再踩紧根部土壤,然后再覆土至茶苗泥门后踩紧即可。
4、肥水管理
茶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一般灌水的时候,尽量不要从顶部喷洒,建议是从中间的过道往两边甩水,这样会直接淋到根部。
与此同时,要注意在雨水期进行排水,否则易出现茶树涝死等现象。
施肥则以多次少量为主,最好是能以混合肥的形式进行。
一般施肥时间在每次采摘前3天左右,这样有利于新芽的再次成长。
5、日常管理
定植一个生长期后,在秋未冬初或翌年早春前进行间苗补苗;秋季封园后,在行间中心部开沟施肥,每亩施有机肥5-10吨,用复合肥及磷钾肥50千克为宜;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定型修剪,让树冠封行前整成平形,3足龄后开始采用轻修剪;注意抗旱防寒冻的工作,确保苗、幼树抗旱热的主要措施,要促早苗浇水除草蔽阴,地面铺草覆盖等。
总的来说,茶叶的种植有一套规范化的管理技巧,茶农本着因地制宜、丰产、优质、高效的原则,在技术上要求进行优化组合,以此来获得更好的种植效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农产品:全国优质茶叶供应
1、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2、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
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谈。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谈家。
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
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于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3、隋唐茶文化
根据茶在先前都是药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饮茶,也多是认为对身体有益。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国茶文化,公元780年,陆羽据此著《茶经》,是隋、唐茶文化形成的专有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创新了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也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
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5、明清茶文化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6、现代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
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62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