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稻区为什么采用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
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的特点是浅灌与湿润相结合,并适时晒田,构成浅、湿交替,浅、湿、干灵活调节的灌溉方式,跳出了传统的淹水灌溉模式,克服了旧的传统灌溉的缺点,使稻田水分状况多样化。
浅、湿、干间歇灌溉可使田间积温增加76~165℃,10厘米土层大于10℃的积温增加43~63℃。这对于北方特别是寒地稻区的水稻生长发育和后期成熟,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种灌溉方式创造了大气向土壤直接供氧的条件,稻田土壤的热状况改善,起到了增强根系活力的作用,可有效地防止黑根和早衰。
可改善水稻生长形态,促进生育适时转化。浅、湿、干间歇灌溉在水稻生育前期能促使根系发达,蹲苗稳长。中期晒田控制无效分蘖,达到群体协调生长发育,植株呈丰产长相,上部三叶直立,基部节间短,茎秆粗壮,增强抗倒伏和抗病虫害能力。生育后期干干湿湿,以气养根,保证水稻活秆成熟。
可调节生理生态需水,实现节水增产。浅、湿、干间歇灌溉可以避免或减少田间水流失,在浅、湿交替中自然放露晾田,可避免不必要的明排水。大约占灌溉过程50%~60%以上的时间无水层,大大减少了土壤渗漏量,可明显提高降雨的利用率。同时,浅、湿灌溉通过对腾发量强度的调整,也使水稻耗水量减少。因此,北方稻区采用这种灌溉方式有利于节水、节本、提高产量。
流域的开发都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
田纳西河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大水能资源丰富;水量丰富但季节变化大;根据以上自然背景分析,要想利用水能发电需要建坝修库,且能调节水量减缓落差利于航运,又能解决夏秋季因降水少而导致的农业灌溉用水问题,还可发展养殖.所以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土地利用: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留出大面积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业、林业和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面积,并采取措施稳固河、湖岸线,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同时,对采矿区的土地生态进行恢复和治理.
田纳西河流域进行梯级开发是流域开发的核心,而梯级开发首先是进行大坝的建设,大坝建设调节了河流径流,实现了防洪、养殖、灌溉、航运、发电、旅游等综合效益,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67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