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贵州第一产业是什么

问题一:贵州有什么产业全国最大 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副书记陈刚认为,尽管目前贵阳发展仍然较为滞后,但贵阳有条件并且有实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并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大数据云计算中心。“贵阳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的发展将得益于温和的气候,充足的能源供应,逐渐完善的交通系统”。

贵州第一产业是什么

近五年贵州新增茶园350万亩,茶园总面积达466万亩,由全国第十位一跃为第二,绿茶种植面积第一,新增注册茶叶加工企业520家,茶农人数在300万左右,茶农增收近30亿元。今年5月,贵州省召开贵州茶产业发展大会,省长赵克志提出发展贵州茶产业的六个“着力点”,即快速做大茶园规模;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水平;开拓茶叶销售市场;保障茶叶质量安全;提高茶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在规模、品质和品牌上成为引领全国的茶产业强省。2013年贵州茶园面积将增至全国第一,2015年将达到700万亩。一个茶叶大省正逐步兴起。

贵州打造马铃薯产业 2015年建成全国最大马铃薯产区

贵州铜仁建成全国最大的钒工业基地

贵州省麻江县建全国有机蓝莓最大产业基地

国内最大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落户贵阳

问题二:贵州省"五大新兴产业"是指什么 五大新兴产业为:

大数据;

大健康;

现代山地高效农业;

文化旅游;

新型建筑建材。

问题三:贵州省的支柱产业是什么? 据2005年8月9日贵州日报报道

《能源工业成为贵州省最大支柱产业》

最新的数据表明,目前,贵州电力、煤炭能源产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近7个百分点,能源工业已经成为贵州最大支柱产业。

“西电东送”工程为贵州提供了一个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大好机遇。“西部大开发”实施五年来,省委、省 *** 坚持举全省之力推进西电东送,全省电力总装机5年翻了一番,超过前50年的装机总量。已由2000年的460万千瓦增长到目前的1184万千瓦,今年实现向广东送电443万千瓦。

首批西电东送建设项目“四水四火”全部建成投产,共计538万千瓦,并相应建设500千伏两条交流和一条直流输电线路。第二批项目“四水八火”,共1684万千瓦规模。目前,大部分项目已正式开工或进入施工准备。两年前开工的第二批电源项目,首台机组已于今年1月投产进入商业运营。贵州电网主网架结构日趋完善。现在已建成、已开工的电力建设项目,投资计划总额超过1000亿元。

举全省之力推进西电东送工程的具体规划是,贵州向广东送电从100万千瓦起,逐年递增100万千瓦,“十五”期间实现送电400万千瓦,“十一五”再增送400万千瓦,加上外送周边湘、渝、桂等省区的200万千瓦,到2010年,贵州外送电力达1000万千瓦;与此同时,建成水火电机组3000万千瓦,并相应建设一大批煤矿,初步建成南方能源大省。

煤矿、电力、烟草、商业即为贵州四大支柱产业(所谓的能源产业即煤矿和电力)

问题四:贵州省产业发展简况 贵州省生产总值为459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30.33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800.06亿元,增长16.6%,其中工业增加值1516.87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2163.58亿元,增长12.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21.6%,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6.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5.2%。

问题五:贵州的饮食产业是什么 如果酒算食品的话,那就是茅台!哈哈哈哈

还有就是 老干妈啊,全世界都在吃

其他的就是土特产了,比如:丝娃娃,酸汤鱼,

问题六:贵州十大产业? 电力产业、煤炭产业、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冶金产业、有色产业、建材产业、烟酒产业、新兴产业以及民族制药和特色食品(旅游商品)产业

问题七:简述贵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概况 ①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表现在积极改造中低产田地;水利设施进一步加强;解决了数百万农民的饮水困难;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膜、化肥、农药和饲料、兽药等农用生产物资的使用逐年增加;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②农业产业化速度加快。目前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上千个,以龙头企业、多元市场、中介组织和以合同定购、利润返还、按股分红等方式连接200多万农户,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开发。

③科教兴农战略成效显著。“八五”以来,贵州广泛推行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科学加工、科学管理,农业适用技术和一些高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乃至现代农业得到相应的科技支撑,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近年实施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星火西进”行动计划、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等,在品种选育、生态重建、产品加工、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④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总量成倍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单位产出率提高,农民收入增加。

⑤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贵州粮食实现农村人口基本自给后,正向着增加特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稳步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增长高于粮食作物,油菜籽和烤烟成为大宗产品;其他农作物种植,呈现多元并举的发展格局。全省农村第一、二、三产业总产值的排序为一、二、三,但在发展中农业比例下降,工业比例上升较快,第三产业比例有所增长。近年工业发展迅速,农业比例继续下降,虽排序仍为一、二、三,但差距有较大的缩短。

问题八:贵州适合发展什么产业? 说旅游业嘛,个人认为那是 *** 部门干的;物流,很是有作为的,是时代的趋势而且入行门槛低。不过,个人认为:懂一行做一行!

另外,贵州也很适合做养殖业种植业,不过要打破常规,搞特种养殖种植可能更好!

问题九:贵州有什么特点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旅游风光尤其著名,亚洲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就坐落在安顺境内。

地处云贵高原,山川、河流、溶洞、瀑布众多,北部有国家历史名城遵义,以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娄山关等遗址形成了独特的黔北的红色之旅,省会贵阳打造避暑之都,毕节市的草海以及百里杜鹃,铜仁地区的梵净山,黔西南地区的马岭河峡谷,安顺的黄果树瀑布和龙宫,黔东南和黔南地区的侗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都独具特色,近年来,贵州的旅游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中,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闻名世界的黄果树瀑布、龙宫、赤水、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璨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以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更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荔波喀斯特水上森林和赤水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问题十:期末作业!!!急!急!“贵州应该以什么作为主导产业” 15分 有色金属冶炼业

中国加入WTO 8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持续增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问题;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受贸易壁垒及反倾销措施限制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受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使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继续呈扩大趋势。本文从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入手,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及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今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如何克服现存问题,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建议及发展对策。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农产品出口贸易快速增长,2001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为160.7亿美元,2008年农产品出口额达到40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3.73%。同时,农产品出口经营队伍不断优化;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出口渠道进一步拓宽.出口品种不断增加,贸易方式不断拓展,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显现。但是也应看到,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加工度低,技术创新薄弱,缺乏品牌产品,受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及反倾销措施的影响等,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受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使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继续呈扩大趋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就成为当前

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当务之急。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冲击,进入2008年下半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明显受挫。200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高速增长,贸易逆差快速扩大,成为中国历史上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最大的年份。2008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0%。其中,出口额为405.0亿美元,同比增长由2007年的17.9%下滑到9.4%;贸易逆差为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倍。2008年末2个月出口下降明显,出口规模分别为34.7亿美元和37.6亿美元,同比则分别逆转为下降6.9%和7.2%。

2009年1月,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为31.5亿美元。环比下降16.3%,同比出口额下降13.7%。2月,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为21.6亿美元,环比下降31.3%,同比出口额下降16.9%。2009年l~4月,中国农产品进口降幅大于出口降幅,贸易逆差大幅下降,进出口总额为262.5亿美元,同比下降15.6%。其中,出口额116.2亿美元,同比下降9.3%;贸易逆差为30.1亿美元,同比下降45.2%。具体农产品进出口情况表现为谷物出口减少,进口增加,顺差大幅缩小;食用植物油进出口额均降;蔬菜进出口量、出口额均降;水果出

口量增长、出口额减少;畜产品进出口额均降,水产品出口略增。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中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农产品出口大国。中国目前是世界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整个进出口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2001-200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3.73%。尽管受到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但是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不仅连续第9年增长,而且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农产品进出口额逆差由2007年的43.7亿美元急剧上升至181.5亿美元,增加3倍多。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呈现以下特点:

1.农产品出口额增长速度慢,占出口总额比重不断下降 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产量第一大国,但农产品出口额增长速度缓慢,2000年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为15%,到2007年也只是增长到17.9%。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比例也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6.3%下降到2008年的2.8%。

2.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自加入WTO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增长,谷物类对外贸易呈现为净出口。2007年,中国出口谷物991.2万t,同比增长62.5%;谷物净出口835.4万t,同比增长2-3倍。2007年稻谷产品出口134.3万t,同比增长7.2%;净出口85.6万t,同比增长63.6%。食用油籽进出口双增长,食用植物油出口下降进口增长;食糖进出口均下降、蔬菜出口增长、水果进出口均增长;畜产品贸易逆差增长1.9倍;水产品贸易顺差下降0.7%。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水产品、畜禽、水果、蔬菜、花卉等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会迅速提高。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将会成为拉动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的主力(表1)。

3.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比重远高于深加工产品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以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小的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能力不强,初级产品比重达到80%,深加工产品仅有20%。如2008年水产品出口额106.1亿美元,占全部农产品出口的10.7%。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分别为25%和75%。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增加2-3倍;而中国农产品加工品只占其总生产量的25%左右,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造成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整体品质和收益。随着农产品出口额的增加,也逐步提高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重,如2005年农产加工品出口额85亿美元,占全部农产品出口总额就提高到31.4%,水产加工品出口额19.3亿美元,占9.2%。

此外,中国相对发达国家比较落后的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中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4.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连续5年出现逆差 中国农产品贸易自2004年起连续5年出现逆差。200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高速增长,贸易逆差快速扩大,成为中国历史上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最大的年份。2009年1-4月,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仍大幅下降,为30.1亿美元,同比下降45.2%。

5.亚洲仍是中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对欧洲、北美洲及东盟出口市场份额有所增加 亚洲依然是中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对亚洲进出口双增长,但市场份额略有下降,对北美洲出口市场份额略增。

2007年,对亚洲出口223.2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0.3%,同比减少1.2个百分点。欧洲是中国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市场,2007年,对欧洲出口70.6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对北美洲进出口双增长。北美洲是中国农产品第三大出口市场,2007年,对北美洲出口49.8亿美元,同比增长15.8%。日本、美国分别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国和进口国,出口额分别是83.7亿美元、44.2亿美元。

2008年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为日本、欧盟、美国、东盟、中国香港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分别出口76.9亿美元、62.7亿美元、51.3亿美元、45.8亿美元、36.3亿美元、29.1亿美元。其中,对日本和韩国出口同比下降8.1%和12.1%,所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9.0%和7.8%,较2007年分别下降了3.6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对欧盟、美国、东盟出口同比分别增长了16.0%、16.1%和16.0%,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2.7%和1 1.3%,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0.9、0.7和0.6个百分点。

6.一般贸易比重上升,进料加工贸易比重下降 2008年,一般贸易出口3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加工贸易增长趋缓,进料加工贸易出口 60.5亿美元,同比增长0.2%。见表2。

7.中国农产品贸易仍以东部为主 中国农产品贸易仍以东部地区为主。2007年,东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为290.7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占中国农产品出口份额的76.7%;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为35.6亿美元,同比增长26.0%。占中国农产品出口份额的14.6%;西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为39.9亿美元,同比增长36.0%,占中国农产品出口份额的8.7%。

2007年,出口额居第一位的仍是山东省,出口额为99.0亿美元,同比增长15.8%;第二位是广东省,出口额为41.0亿美元,同比增长4.8%;第三位是辽宁省,出口额为30.2亿美元,同比增长26.4%。

8.农产品经营主体结构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上升,国有企业出口比重下降,经营模式分散 中国农产品出口过去一直由国有企业集中统一经营,近年来,在农产品出口中仍占主导地位,但逐渐弱化。2007年国有企业出口农产品79.6亿美元,2008年出口农产品70.7亿美元,同比下降11.1%。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农产品的地位逐渐上升,2007年外企出口农产品155.68亿美元,2008年外企出口农产品171.27亿美元,同比上升10.1%,占当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42.5%;私营企业出口144.9亿美元,快速增长24.6%,占36.1%;即便是金融危机影响下的2009年1-4月国有企业的同比下降幅度也比外资企业的下降幅度多6.5个百分点。见表3。

此外,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仍然是极其分散的农户,这种分散经营模式不易形成规模效应,不利于成本的减少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制约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贸易摩擦严重

(1)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是困扰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首要障碍。近年来,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日益凸现,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大障碍,而且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的范围越来越大,受检测的项目不断增多,从原来的抽检扩大到现在的批检;二是对中国实施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的贸易伙伴越来越多,由原来的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发展到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三是从对中国实施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的理由来看,对农药、兽药剂残留量的检测越来越严。

(2)反倾销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另一主要障碍。中国农产品出口传统上依赖低价竞争,但这一策略目前受到进口国反倾销措施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具有低价格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采取反倾销措施来限制对它们的进口。

(3)中国农产品出口面对国际间极不平衡的贸易秩序。WTO的发达成员利用协定所规定的国内支持政策削减义务承诺的时间界限差的机会,他们继续给农业以巨额的补贴,给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出口方面造成极不平衡的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国家农产品贸易环境,极不利于中国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2.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 农产品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匮乏,农产品出口区域分布不平衡,缺乏集聚效应,这些企业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进入国际农产品市场时间短,经营规模小,信息渠道不畅,抗风险能力不强,整体竞争优势不强,大大削弱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存在诸多的内部制约因素

(1)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还存在问题。中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问题突出地表现为疫病和农兽药残留(农药、兽药、环境污染等)等卫生安全问题。欧盟、日本、韩国等以此为由对中国农产品利用绿色、技术壁垒多次进行封杀。

(2)农产品出口秩序混乱,缺乏行业自律。由于当前农产品出口产品低水平重复,产品结构类似,价格竞争成了竞争的常态,导致个别企业以搀杂使假、降低质量标准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收益,往往会直接损害整个行业的形象。

(3)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国家没有出台针对农产品出口的促进措施,而现有外贸支持措施很难用于支持农产品出口。

(4)缺乏有效的农产品出口服务。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严重滞后,还没有建立对日本、欧盟、东南亚等重点出口市场的市场供需、价格、政策法规等信息跟踪监测体系,有关部门对农产品出口条件、技术壁垒以及农产品贸易摩擦等监测不够敏捷。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建议及发展对策

1.健全中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应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及各自的质量要求,制定不同的技术标准,建立起递进性、阶梯式的全方位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尽量消除因标准过低可能对中国的环境保护以及突破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产生的消极作用,或者因标准过高可能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使制定的标准科学而合理。

2.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 从长远看,必须要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价值,推进农业科技革命,促进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结合,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产品向高品质、高科技的转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抓住当地主导产业、主导产品,选准重点逐个制定系列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形成完整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标准体系。同时要以点带面,努力抓好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力和

竞争力。

4.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 鼓励企业发展深加工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支持企业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优先支持农产品出口的品牌建设;推动企业以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与国内自主研发并重的方式,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产品原产地标记注册制度,对符合出口免检有关规定的原产地标记保护的农产品依法优先予以免检;对信誉良好的原产地标记保护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便捷通关。

5.采取积极态度,应对反倾销措施 加强反倾销力度,防止外国商品倾销中国市场,以起到制衡和威慑作用;加强国家宏观指导和调控,防止各自对外,降价竞销;同时要引导出口企业实旌战略转型,从低价策略转移到高附加值为主的技术创新等新战略组合;鼓励应诉,奖惩并举;建立商会、行业协会应诉的协调机构,设立反倾销诉讼基金,以便组织应诉。

6.把握规则,善用权利 作为WTO的一个新成员,并在农业方面实施《农业协定》的一些基本规则与法规及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特别要把握好农业中的市场准入,出口竞争、国内支持等三个领域的一些基本规则。同时在农产品生产与出口时还要做到生产标准化、管

理信息化,食品安全化及交易规则化,但把握规则不是被动受理与应对,而是要善用权利。即在遵从规则、履行承诺的同时,运用权利,行使权利维护中国合法权益。

7.健全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制度 增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针对农产品出口的特点和需要,研究开发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新险种;提高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扶持比例,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参加出口信用保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8.中国扩大农业出口的模式选择 建立农产品战略联盟,培育国际竞争力;引入农业经纪人制度,连接本地产品和国际市场;创立国际农业品牌,打造富有地区特色的农业品牌,通过农产品品牌的国际化运作,建立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定位,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建立农产品的国际网络营销系统;实施农产品出口差异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国农业资源丰富,东、中、西部都具有各自的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农产品加工和出口结构的梯次转移,带动中、西部发展农产品出口。

9.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要强化到国外注册品牌的意识 利用中国已经加入的商标保护国际协定,到国外注册自己的品牌,运用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获得法律保护,利用商标的知识产权强化竞争力。

总之,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为中国农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全面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出口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68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