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过后水产养殖病害如何进行预测和处理呢?
1、烂鳃病:
病原为柱状黄杆菌。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从鱼种和成鱼均可受害,鲤、鲫、鲢、鳙、团头鲂和罗非鱼等也可感染,一般流行于4-10月,以夏季最为流行,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病,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致死时间越短。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和赤皮病并发。感染是鱼体与病原直接接触引起的,鳃受损后特别容易感染,在水质好,放养密度合理且鳃丝完好的情况下则不易感染。
2、赤皮病:
?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又称擦皮瘟,是青鱼和草鱼的主要疾病之一。此病多发生于2-3龄大鱼,当年鱼种也可发生。荧光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鱼的体表完整时病原菌无法侵入,只有当体表受损时,病原菌才可乘虚而入。
3、肝胰腺坏死症:
俗称“偷死病”,主要发生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等,多由于投苗密度过大、饲料投喂过量,养殖水质恶化等原因引起。
二、防控措施:1、做好定期消毒和水质改良工作: 夏季气温水温持续升高,各类病原体活跃,易诱发各种疾病。应及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清理,适时使用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来改善水质及底质。
2、强化投饲管理: 投喂饲料保证新鲜优质,并严格控制投饲量,避免残饵过多污染水质、底质。同时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等,以增强水生动物的免疫力。
3、密切关注暴雨、台风等突发性天气预报: 如遇到暴雨大风天气,及时加固养殖设施,尤其是大棚、网围等。加强巡查,发现损坏,须及时补缺堵漏,检查网围和蟹池防逃设施并及时修补,修复电力线路和增氧设备,确保正常增氧。
海南大学水产养殖就业怎么样
盛夏高温开始了,水温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此时期饲养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全年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为了确保水产动物健康生长,安全度过盛夏季节,从而达到稳产高产之目的。做好以下管理工作及注意事项。
一、加强饲料的投喂
7月是鱼、虾、蟹类摄食旺盛期,生长也快,要抓紧时机,增大饲料的投喂量,促进养殖动物快速生长。每天具体的投喂数量和次数要根据鱼、虾、蟹摄食的快慢,天气,水温水质等状况灵活掌握。从摄食情况来看,一般鱼类在0.5~1小时以内,虾、蟹在1~2小时以内吃完比较合适,青饲料摄食时间可适当延长。每天的投喂次数以2次为宜,上、下午各1次。当天气晴朗,水中溶解氧高时,可多喂;当天气闷热或下雨时,以及水质恶化,水中氧气含量下降,鱼、虾、蟹类食欲下降,摄食速度放慢时,可少喂或停食。在虾蟹养殖中投喂的饲料鱼要保证新鲜,以防出现内脏病害和污染水质。
二、合理施肥
以养殖鲢、鳙、罗非鱼等肥水性鱼类为主的池塘,要保持一定的肥度。7月高温季节也应注意合理施肥,既要经常补充肥料,保持肥度,又要防止过多施肥,导致水质变坏。具体施肥数量要根据透明度、天气、水色、水质状况等综合考虑。透明度过大,水色清淡,浮游生物数量少,对鱼类生长不利;透明度过小,水色过浓,易缺氧。透明度保持在25~30厘米比较合适;水色以黄绿、绿褐、茶褐色为佳。天气晴朗可适当增加施肥,否则要停止施肥,具体施肥时要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掌握。肥料的种类分有机肥与无机肥,有机肥肥效长,但分解时需消耗大量氧气。水温低时,可多施些有机肥;水温高时,为防耗氧量增加,可多施些无机肥,一般5~7天施用1次。
三、加强水质管理
7月水温高,天气变化快,饲料投喂多,水质不易控制,因此要十分注意水质的变化,严防出现缺氧浮头,甚至死鱼事故的发生。要经常加注新水,不断加高水位,虾蟹塘加高水位至1.5米以上,高产成鱼塘水位应加深到2米以上。要定期换去池中的老水,及时补充新水。一般5~7天换1次水,先排后加,一次换去10~15厘米。当水质恶化时,要加大换水量,一次可换去1/4~1/3。及时清除池塘中鱼、虾、蟹吃剩的残余饲料和其他污物,防止恶化水质。每天要视天气、水质等情况及时开增氧机增氧,如遇到阵雨或闷热天气,应适当延长开机增氧时间。同时,每隔15~20天,可施用20×10-6浓度的生石灰1次。有条件的地方,提倡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尤其在虾蟹塘,最好每隔15~20天施用一次光合细菌或EM菌等,全池均匀泼洒,能有效分解池内有机物,降低有害物质,抑止病菌繁衍,保持水质良好。
四、注意防治病害
7月为鱼、虾、蟹疾病高发期,各种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性病害都可发生,预防措施不力,还有可能大面积流行。疾病以预防为主,主要措施是定期进行水体消毒,一般15~20天消毒1次。采用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漂白粉或生石灰等药物进行水体的定期消毒工作,防止病害的发生。同时,应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免疫多糖及病毒灵等药物添加剂,以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对疾病要认真检查,力求准确诊断,选用优质、高效、低毒药物,及时、精确用药,做到合理施用,谨防用药过量造成药害事故。鱼类可能发生的病害有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病、肠炎病、赤皮病、烂鳃病、打印病、白皮病等,寄生虫感染的锚头蚤病、中华蚤病等;河蟹可能发生的病害有黑鳃病、纤毛虫病等;虾类可能发生的病害有烂鳃病、红体病等;甲鱼可能发生的病害有红底板病、腐皮病、疖疮病等。
以上信息来自于12582农村信息网。
海南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被批准为第一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是不错的专业
海南大学水产养殖学科是海南省首批批准设立的省级重点学科,有热带水产养殖生物生殖调控与繁育、热带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热带水产养殖生物病害与控制、热带水产养殖生物开发利用生物技术等四个重点研究方向,设有水产养殖学硕士点和农业(渔业领域)推广硕士点。学科建设目标主要是从分子生物学科技水平上研究具有鲜明热带特色的海南优势水产养殖产品为主的重要经济海洋生物的种质资源、遗传种质改良和苗种繁育技术、增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技术、海洋生物生理活性物质开发等,为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创新性应用性的高新科技成果,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水产养殖产业化和现代化。
本学科集中了海南省全部在职的水产养殖专业正高职称技术人员,已形成一支梯队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较高、年轻化的科研教学力量。本学科现有专业教师28名,其中有正、副高职称教师各11名,占教师总数的78%;有博士学位者12名,占43%;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2人、国家跨世纪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专家5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和海南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学十佳”1人。此外,本学科还有双聘院士1名,兼职教授6名。学科队伍年富力强,团结奋进,是全国总工会命名的“全国先进班组”,荣获“五一劳动奖状”。
通过近年的校、省两级重点学科建设,海洋实验大楼、校生物技术实验中心、理化测试中心和教育部热带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分子生物学方向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设施条件已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本学科还设有“教育部热带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热带水生生物技术研究室”、“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海南-东盟热带海洋生物科技合作基地”,大大增强了水产养殖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
2002-2007年学科建设五年来,水产养殖学科共承担国家和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77项,经费2747万元,其中国家和部级重大科技项目42项,经费2095万元。其中承担和完成国家“863”和“科技支撑”高技术项目《名贵海水鱼类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等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马氏珠母贝养殖群体对海南岛东部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等16项(其中国际合作3项)、部级重大科技项目《海水养殖鱼虾病害的免疫防治研究》等27 项(其中国际合作10项)。科研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科技进步奖14项,专利11项,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32项。主编出版专著17部,发表学术论文共280多篇。本学科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建设,设有“产学研”基地4处,实现了成果的产业化生产。马氏珠母贝海大“海优1号”育苗和养殖技术已在广东、广西和海南大面积推广应用;《点带石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累计亲鱼产卵5317.5千克,育苗761.1万尾,实现了点带石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碎屑食物链”为基础的点带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技术属于国内外首创。国家***曾多次视察学科的产业化基地。学科建设大大推进了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为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高,优良率达80%;三、四年级学生论文在国家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率达32.8%,多名学生的论文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中获奖。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0%以上,硕士研究生考取博士生录取率和就业率高,已成为海南水产养殖业的主要科技支撑力量。
2005年海南省教育厅主持组织省内外专家对学科的建设进行现场评审验收认为,“该学科通过五年的努力,已超额完成重点学科目标建设计划任务书中的各项指标,达到了国内热带水产养殖学科的领先水平。该学科的建设还带动了海洋药物工程专业和海洋学院的发展。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建议考核结果为优秀。”
本学科的责任教授(学科带头人)是张本,国务院1979年、1995年先后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是人事部1990年选拔的“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等16项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奖励。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71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