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商人的特色?
温州商人具有“狼”的精神,不管在多么恶劣的条件下多能生存,这与温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有很大的关系。
先说地理环境:温州属于丘陵地貌,多山地,少耕地,能用于稻作生产的土地基本上多是江流冲积而成或海涂自然淤积而成,如瓯江、飞云江冲积和海涂自然淤积双重作用形成的“温瑞平原”、“瑞平平原”。所谓平原也只是小的很的陆地,不像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所以温州地区多以“垟”字命名的地名,如温州的“落月垟”、“三垟”等,“垟”字在字典的解释为“山间的平原陆地”。这就造成温州山多人多地少的局面,统计数据显示,温州人均耕地0.4亩。这种情况下,要不想被活活饿死,就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了。
再说历史渊源:封建社会属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温州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温州单纯的依靠农耕,可能养活自己多成问题,更不能说养活家人了,所以手工业就上来了,鞋、绣(历史上温州的鞋、绣就很有名)等手工业作出来的东西要换粮食啊,这时“买销客”(货郎、小商人)就登场了,形成手孔也产品产销一条龙服务,以弥补耕地的不足。民国时期,侨乡文成玉壶、瑞安湖岭、瓯海丽岙等地山民,在家饿的慌没活路,以乞讨的方式出国,由于没有文化、技术、不通语言等,基本上多是在欧美国家从事乞讨谋生,生活的艰苦外人难以体会。在这种情况下,省吃俭用,慢慢的积累财富、积累生存的本领,开设餐馆、工厂等,有了条件以后才逐步的把家人、亲戚邻居等带到国外谋生,整个带动温州人出国热潮。解放后,温州属于对台前线,国家对温州投资少之又少,最大项目就是搞了个“温州化工厂”。所以温州人必须要自己寻找出路,“资本主义尾巴”也就割不尽了。改革开放后,温州海外侨胞,利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政策等优势,纷纷回乡投资建设,为温州的发展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温州人也纷纷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从事商业活动,带动整个温州地区经济发展。
有人戏言“地球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一定程度上说明温州人竞争意识、闯劲;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方”,一定程度上说明温州人艰苦奋斗精神、干劲。这就是温州人的“狼”精神。
瑞塘河位于瓯江以南、飞云江以北的温瑞平原,是我市境内十分重要的河道水系,分属于鹿城、瓯海、龙湾、瑞安等“三区一市”管辖。水源主要来自瞿溪、雄溪、郭溪(通称三溪)以及大罗山和集云山的山涧溪流,整个流域面积740平方公里,水面面积22平方公里,灌溉面积48.2万亩,多年平均降雨量1694.8毫米,年径流量9.13亿立方米。水系河网总长度1178.4公里,在吴淞高程5米时,相应蓄水量6500万立方米。温瑞塘河自东晋时期由人工开凿,经唐大和、会昌年间大规模疏浚,后在南宋淳熙14年由知州沈枢组织修筑,形成“八十里荷塘”,是温州山水城市特征的重要标志。温瑞塘河主河道古称南塘河,明清称七铺塘河,北起鹿城区小南门跃进桥,向南流经梧埏、白象、帆游、河口塘、塘下、莘塍、九里,再向西至瑞安市城关东门白岩桥,全长33.85公里,正常水位时河面一般宽度为50米,最宽处200多米,最窄处仅13米。温瑞塘河纵横交错的水系河道,对我市的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灌溉、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温瑞平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温州人民称为“母亲河”。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温州经济的迅猛发展,温瑞塘河水系产生了诸多水环境问题:
一是水体污染越来越突出。由于生活、工业、农业等污水长期大量直排入河,河道水质日益恶化。据温州市环保局发布的数据,2000年温瑞塘河水质满足IV类水要求的河段长度仅占15.0%,V类及劣于V类河段占85.0%,许多河段水体发黑、发臭,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是河床淤积严重。由于长期缺少河床疏浚,加之流域内水土流失和沿岸垃圾、泥土入河,导致河床淤积。河床平均淤积层达0.8米,最深达2.2米,蓄水、过流能力大大降低,严重影响防洪排涝,也造成大量的内源污染。
三是填占河道现象十分普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需求的增长与河道的保护产生了严重的矛盾。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以及工业园区、房地产开发等填占河道现象十分普遍。河道填埋影响了城市的防洪排涝和生态环境,同时,温州古城原有清晰的河网脉络已不复存在,江南水乡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四是沿河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温瑞塘河沿岸有较多山体,是沿河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对于塘河沿岸山体的人为破坏日益严重,特别是无序的采石,造成山体千疮百孔,损害了山体自然美的形象。另外,河道沿岸分布着密集的生产厂家,烟囱林立、厂房破旧、垃圾成堆、污染严重,极大地破坏了塘河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
五是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受损严重。温瑞塘河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在两岸留下了不少遗迹,如古塔、寺庙、祠堂、教堂和民居建筑等,但多数古建筑年久失修,有些文物古迹被厂房侵占或被垃圾填塞。许多具有传统水乡风貌的民居建筑群正在被破坏性地改造和蚕食,原有的塘河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正在渐渐消失。
温瑞塘河日趋严峻的水环境态势,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沿河百姓要求治理温瑞塘河的呼声十分强烈。从1998年开始,市政府把治理温瑞塘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提出“大力治水疏河,再现江南水乡风采”,实现“河水变清、河道变宽、河岸变美、河床变深”。2000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治理温瑞塘河的决议》,决定对塘河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温州人民还我“江南水乡”的美好愿望。
2000年7月,温州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副市长为副组长,市各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温瑞塘河整治领导小组,专门成立了市温瑞塘河整治工程指挥部,三区一市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指挥部。为了使综合整治更加科学、合理、可行,温州市政府委托清华大学组织编制了《温州市温瑞塘河综合整治规划》,科学研究与规划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工程。市政府还颁布了《温洲市温瑞塘河综合整治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温洲市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奖励办法》,规范和推进整治工作。目前,温瑞塘河整治各项工程建设和管理,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已在温瑞平原持续、深入地开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71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