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八义集镇全镇生产总值是多少

2008年全镇GDP达到9.5亿元,比07年净增1.2亿元。财政收入完成3274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26%,地方工商税收完成126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5%;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亿元,增长90%;工业用电量为3000万度,比同期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33元,比2007年增长18%。

八义集镇全镇生产总值是多少

2008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面对新一轮发展,我们动员全镇上下各方面力量,全力以赴抓招商,发扬“盯”字精神,着力开展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进行招商,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内联外引共签约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8个,徐州德辰电子有限公司、邳州金鹰家具有限公司、邳州冠星铁艺有限公司、邳州大运河水泥有限公司技改、邳州八义集服装家纺城等建成并投产;投资1000万元--3000万元的项目10个。大运河水泥有限公司、沪淮钢铁有限公司又一次被市政府评为“私营企业排头兵”,受到市政府的表彰。民营经济快速扩张,深挖民资潜力,强势推进全民创业和二次创业,我们还充分利用八义集区位和资源优势,着力抓好特色产业,做足钢铁、水泥特色产业文章。2008年我镇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亿元,工业企业总数达到439个。在村村投入超百万工程中,村新上工业和工商项目达到119个,“村村工业投入超百万”基本完成任务。初步形成了以板材家具、钢铁、水泥、服装、粮食加工、机械制造等六个主要产业,增强了财政抗风险能力。“板材企业升级转型”稳步推进。规模企业、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规模以上企业达24家。大力发展商贸、房产开发、航运物流等第三产业,壮大了财源,拉动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8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规模高效农业,按照精品化、特色化、规模化的要求,抓好优质水稻、优质棉、设施瓜果蔬菜、大蒜、蚕桑、意杨、干鲜果基地化发展。全面落实粮食补贴、良种直补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业保险及农村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全面完成既定任务,设施高效农业及规模养殖小区已逐渐形成规模,全镇冬暖式设施大棚已发展到60多个,钢架大棚、竹木大中棚已留足土地。各村要重点抓能人带头、典型示范,重点发展规模蔬菜、花卉苗木、应时鲜果等。深入开展“养殖小区效益年”活动,大力发展养殖业,08年新建养殖小区50个,新增各类养殖大户170户,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全镇8.3万亩农作物600万元粮补全面落实到村到农户手中。完成在田作物保险7.5万亩,完成能繁母猪6500头。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疏浚县乡河道3条,南白马河上段涉及张庄村、石桥村、石山村,完成土方21.3万立方米;跃进河延伸段土方16.8万立方米;周家中沟长度3300米,土方9.8万立方米。完成新农村建设村庄河塘整治工程,共计清淤整治塘6个,土方10万方。高速公路沿线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亩。认真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08年新成立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社6个,使全镇合作社总数达到10个。做好农民工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工作,累计组织落实培训人数达到3600人/次,培训转移人数达到1200人/次,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全年实现劳务输出2.8万人。启动养老保险扩面工程,新增农村养老保险84人;创建“四有“合作社6家;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管理,认真签定和发放农民监督卡,使农民监督卡发放到户率100%,土地证到户率95%以上。

2008不断强化税收征管手段,建立规范完善的税收征管体系,做到依法征管、应收尽收,08年财政收入任务为2600万元,完成3274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26%,比2007年增量1186万元,增幅57%,取得了在全市前第三名的好成绩,地方工商税收任务为1200万元,完成126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5%;成功引进总部经济4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被评为“组织财政收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08严格按照“一切建设规划先行”的原则进行建设,全力抓好新老街道建设,牢牢把握八义集发展的战略定位,紧紧咬定邳西花园镇的目标,以“楚韵汉风、诗意田园”的总体风格,以打造“精品特色小城镇”为主题,08年共投资2600多万元,完成老镇区改造和八一北路建设,小城镇面积由原来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8平方公里的框架,拆除土危房和违章搭建342间,平房改造139间,镇区118间5800平方米老房翻新改造正在进行。投入52万元,“穿衣戴帽“涂白面积21000平方米,粉涂中灰色装饰带70000米,八一北路复合型商住房440间17600平方米工程马上就要结束,引进和开发了新农村树人小区,拓宽和新建镇区道路4条,共计8.5公里,共完成土方10万方,已基本形成镇区“六纵六横”的道路格局。 八义集镇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同时,努力启动内资,扶持种养植大户发展规模经济。八义集镇在民营经济发展上出现了工业农业并架齐驱、协调发展的可喜局面。八义集镇按照“工业强镇、农业富民”的工作思路,工业、农业一齐抓,努力促使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2008年1至5月份,八义集镇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98万元,超额完成序时进度,是2007年同期的136%;工业用电量675万度,同比增长28.5%。

招商引资是八义集镇民营经济腾飞的重要措施之一。该镇将招商任务分解到人,做到人人有压力,个个有担子。对于引进的项目,镇里安排专人包挂,努力为客商提供最优质、最便捷的服务,让客商投资放心,生产、生活舒心。通过一系列措施,2008年1至5月份,八义集镇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合同利用外资3.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亿多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87亿元。其中开工亿元以上、5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各1个,千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这些项目分别是:投资1亿元的沪淮钢铁项目,投资6千万元的“PVC”项目,投资3500万元的商贸中心项目以及投资1600万元的万吨恒温库项目。由日本和福建客商投资1亿元建设的沪淮钢铁项目,到位资金8千万元,连铸、轧钢、切割、冷床等车间已经完工,大部分设备安装结束,正在进行生产前的调试。由韩国和山东客商投资6千万元在市创业园建设的“PVC”覆膜项目,已到位资金430多万元,正在为厂房建设清障。总投资3500万元的商贸中心项目一期工程投资2千万元,投资1500万元的二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全部工程2008年底前建成使用。山东烟台客商投资1600万元建设的高标准万吨恒温库,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的库房基本完工。八义集镇在招商引资中把日本、韩国作为重点地区。由韩国客商投资一千多万美金的电机项目正在紧张洽谈中。启动民资是八义集镇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重好措施。八义集镇通过“大户带动、典型示范、集中培训”等措施,新上板材、面粉、养殖、种植等各类民营项目380多家。八义集镇仅规模养殖大户就有1600多户,其中养鸡3000只以上的大户628家,养猪30头以上的大户1300多家,另有规模养鸭、养牛户140多家。八义集村村民石祥举2007年养猪300多头,获利4万多元。尝到甜头的石祥举2008年扩大了生产规模,一期养猪就达180多头。

白庙子乡因乡驻地白庙子村而得名,位于旗政府所在地东南38公里,地处土默川平原,大黑河南岸。全

乡辖23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总户数5284户,18694.人,其中蒙古族4727人。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归土默特左旗桃花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体制变更设置白庙子公社。1964年8

月白庙子人民公社由呼市郊区划归土默特左旗,1984年改为白庙子乡。

白庙子乡总面积75平方公里,有耕地61109亩,草牧场2万亩,林地1.9万亩,其他用地2万亩。有机电

井,320眼,并可利用大黑河、六合渠水灌溉,水利条件较好,耕地全部可保灌,农业基本能达到旱涝保收。

农田现已实现林网化。林木覆盖率为18.7%。全乡有大中型拖拉机60多台,种肥分层播种机230台,小

型拖拉机1500多台,覆膜点播机120台,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经济发展以城郊型经济和奶牛养殖业为主,形成了以白庙子村、刘家营村、本滩村为主的小城镇经济发

展模式;有以瓦房院村、碱房村为龙头的奶牛基地;以新营子村、小一家村为龙头的养鸡基地;以四德堡村为

龙头的育肥牛基地;以潘庄村弓棚瓜菜种植为龙头的保护地基地;以毛和营村为龙头的养猪基地。1997年投

资30.4万元,建起占地1.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 983平方米的毛扣营养猪小区。依托伊利乳业集团公司,

新建挤奶站1 6座,推动了全乡农牧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1999年6月11日,白庙子乡小城镇建设道路一期工程开工,10月1 2日竣工。一期工程改造道路2条,东西路长1 230米,宽35米,其中机动车道2米,非机动车道各j米,绿化带各2米,人行道各4.j米;南北路80米,宽3j米,其中非机动车道备5米,绿化带备2米。总计设设路灯100盏,总投资4()()万元。200()年至2 O(]1年,投资’70()余万元进行小城镇自来水、公厕、绿化美化及市场、商业网点建设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新建商业二楼66座,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小城镇外部环境,推动了全乡经济快速发展。

全乡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万斤左右,2[)01年,全乡有大小牲畜45136头(只),其中奶牛4008头,生猪25010口,笼养蛋鸡36万只。国内生产总值3.1亿元,农牧业总产值945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864元,乡财政收入3j2.7万元。

白庙子村为乡政府所在地。清乾隆年间建村,该村原建有一座白色庙宇,故名。全村有耕地4706亩,总户数556户,1958人,其中蒙古族123户,436人。该村土地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及瓜菜,尤以香瓜、西瓜闻名。农田灌溉以机井为主,有20眼配套机井,可满足灌溉。

畜牧业发展势头也很猛。现有奶牛240头,羊103只,生猪394口,建有奶站一座,规范化养牛场一个,内有奶牛20头。1995年实施自来水工程,村民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个体工商业的发展,为该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村内商业一条街有商家80个,其中批零贸易43家。

村内驻有乡党委、政府、税务所、邮电所、派出所、供销社、卫生院、中心完小、幼儿园等单位。重视教育。投资1.6万元对小学进行了绿化、美化、硬化,改善了校园环境及办学条件。

村民生活有很大提高。70%的村民住上了漂亮的砖瓦房,人均住宅面积20平方米;安装电话100部,约占总户22%。村内除乡设有卫生院外,还有私人诊所1个。有防疫员2人,定期为儿童注射疫苗。瓦房院行政村瓦房院村,清乾隆年间形成村庄,因村中建有瓦房大院,故得名“瓦房院”村。瓦房院村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处。有耕208 呼和浩特城镇乡村地1525亩,总户数124户,392人,其中蒙古族89户,238人。

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有机井7眼,变压器5台,大部分耕地能得到灌溉。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葵花、瓜、豆等。该村以饲养奶牛为主业。现有奶牛400头,有200多头产奶,日产鲜奶5吨。1998年6月,伊利公

司在村南建起一座奶站,方便了村民的生产。该村有个体户4家,小卖部3个,砖窑一座,饲料加工厂4家。

2000年新建小学一所。碱房行政村清康熙年间,村民以熬碱为生,建有熬碱房子,故名。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处。全村有耕地2916亩,286户,971人,其中蒙古族21户,61人。地处大黑河南岸,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大部分耕地可利用河水灌溉。有2台变压器,12眼机电井。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梁、瓜和蔬菜等。

自1999年伊利公司在该村建立奶站后,带动了全村奶牛业的发展。现有奶牛360头,210头产奶牛,日产鲜奶5吨。奶牛业已成为主导产业。村委会定下奋斗目标,在5年内成为全乡第一个干牛村。

2。01年有5户村民,从河北省购回5台挖掘机,每台挖掘机配置3辆翻斗车,主要业务是承揽土方运输工程,效益很可观。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7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