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三条红线”指什么?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三条红线是指:
一、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一律责令停止;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
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尽快核定并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围,逐步削减地下水超采量,实现采补平衡。
二、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
文件要求强化节水监督管理,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建设,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
三、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为实现这个目标,文件提出按照水功能区目标要求,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监督管理,特别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监测,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
扩展资料:
三条红线政策背景:
淡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的一大基本国情,水利设施薄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突出制约。我国淡水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6%,比耕地占比还要低3个百分点,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比人均耕地占比还要低12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但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仍较为粗放,主要表现为“一低、一高、两重”: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较低,仍比先进国家低0.2—0.3。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建立“三项制度”,确立“三条红线”,着力改变当前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使水资源要素在我国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参考资料:
导语:我国农田水利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有效灌溉农田面积已由1996年的50381.00千公顷(约7.5亿亩)增加到目前的65872.60千公顷(约9.8亿亩)。中国正在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量,养活着世界20%的人口。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但淡水资源却并不丰富。我国拥有世界上2.8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资源,位居世界第六位,在全球40多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中位居前列。降水是我国河川径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全国降水量的44%转化为径流,平均径流深284.8mm。而我国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耕地的分布很不适应。南方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35.9%,水资源占总量的81%,亩均水量是全国均值的2.3倍。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四大流域片的耕地多、人口密,淡水资源量却只有全国的19%,亩均水量也仅为全国均值的15%。有关数据显示,全球农业灌溉用水量是全世界用水总量的70%,利用率很低,浪费严重。据估计,全世界有37%的灌溉水用于作物生长,其余63%都被浪费掉了。因此,提高灌溉技术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最后一公里”。目前,我国共有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及以上的灌区456处,有效灌溉面积2.8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灌区内生产的粮食产量、农业总产值均超过全国总量的1/4,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5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8亿亩。实施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等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亿亩。“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2,为全国粮食产量“十二连增”提供了有力支撑。《2016年水资源公报》显示,去年全国生活用水量同比增加28.1亿立方米,人工生态环境补水量同比增加19.9亿立方米,农业节水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出积极贡献。2017年来自水利部的最新消息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农业节水灌溉不断提速。5年来,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3亿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达0.542。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笔者结语绿色发展是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如:现如今人们热衷于绿色有机食品,生态环境,农家乐等生态农业。同时,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水资源需求量增加,更加凸显了农业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要求骨干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64,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49以上,节水能力达到100亿立方米。因此,精准、节能环保将是灌溉设备制造商们的一个研发方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77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