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水产养殖水质受到污染用什么净水可以保持水色长期稳定?

了解启富水产em菌种菌液可以找我

水产养殖水质受到污染用什么净水可以保持水色长期稳定?

水产专家解读em菌用法:

以池塘养鱼为例,先要进行水质净化,在放养前1天,用100倍的EM菌液稀液泼洒水面,以后每15天泼洒一次,具体视水质情况调整泼洒次数,下雨时泼洒效果最佳,每亩用EM菌液

1公斤。可用200倍EM菌液稀释液进行鱼饲料处理,如喷洒在颗粒饲料上,以喷湿为度,即喷即用。

使用注意事项如下:EM菌液为酸味略带醇甜香的褐色半透明液体,必须注意初开瓶时有气味,若容器底部稍混浊及上部浮有少量白色物质均属正常。用后应立即盖紧瓶盖,保持密封。

EM菌液应存放在避光凉爽的地方,适宜温度为5℃~45℃,超出这个温度,有些菌种的活力会受影响,应适当增加用量。

水产em菌液主要功效:

1、增强鱼、虾、蟹、海参的免疫抗病能力,降低水生动物赤皮、烂鳃、坚鳞、皮肤溃疡、营养代谢不良、生长缓慢、瘦弱无力等病害的发病率;

2、快速降解水体中的有害物质,降低亚硝酸盐、硫化氢、氨氮含量、调节水质;

3、降低鲜活水产品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对防止鱼苗幼体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现象有特效,延长水产品的鲜活期;

4、降低饲料和水生动物体内有害物质残留,提高水产品品质;

5、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饲养成本。

6、抑制有害藻类、真菌的生长繁殖,促进有益单细胞藻类的繁殖,保持水体微生态平衡;

7、稳定水体质量,防止水体老化,提高养殖水体溶氧量,提高养殖密度。

水质调控

以10亩水面为例:将启富水产菌液10公斤用水稀释50倍以后,均匀泼洒在水面即可,也可在投放饵料时候,按上述比例将菌液与饵料均匀混合后,一起投放。使用周期一般为每月2-3次为宜。一般为晴天上午投放。

饵料发酵

常用的可发酵的物料有:各类糟渣、秸秆、草粉、菜饼、动物粪便、下脚料等,根据当地材料自行取料。启富水产菌液1公斤可发酵200公斤饵料(以干料重量计算)。

发酵方法为:将启富水产菌液用水稀释100倍(即加入100公斤水),然后与要发酵的饵料均匀混合后,将水分调节到60%左右,然后密封开始发酵,发酵时间一般为2-5天。

判断湿度的方法为:用手抓起一把料,使劲握紧,手缝看到水渍,但不下滴、站立起来,手松开,料团掉地上后可散开。

拌料投喂

如果想将启富水产菌液拌到饵料中投喂,可按饲料重量的0.5%添加启富水产菌液即可。具体方法如下:

要配制100公斤饲料,就取0.5公斤启富菌液加20公斤左右的水稀释,一边翻动饵料一边喷洒稀释后的启富水产菌液,混合均匀后即可投喂。

好处和作用: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可降低饵料系数,增强水产动物吸收功能和防病抗逆应急能力,促进生长,大幅降低药用量,改善水质,水体清爽,不腐不臭,可达能见度25~50厘米,换水时间可延长2倍以上。全程使用可大幅降低药物成本80%以上。全程坚持使用启富水产菌液,可大幅提升成活率近30%并提升效益20~35%(南美白对虾增重15%—60%;淡水鱼平均增重10%—30%),提高产卵率20~35%。同类环境养殖周期可提前10~20天上市,综合效益明显,增幅大。

发酵有机肥

常见的发酵物料有:各类动物粪便、植物茎叶、秸秆、草粉等。有机肥通过发酵可大量增殖有益菌,促使浮游动物繁殖,避免对水体的污染。发酵方法与上述“饵料发酵”方法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使用的动物粪便偏多,则每亩用量以100-150千克为宜,不要过多。

主要针对大型湖泊、水库等养殖场所。

(1)放养前处理:用启富水产菌液液稀释50倍直接泼洒凶猛性鱼类或野杂鱼的产卵场,破坏其繁殖生长环境,控制其群体数量。

(2)用启富水产菌液发酵饲料饲喂,发酵方法参考上述“饵料发酵”栏目。

(3)用海绵等蜂窝状的物体在启富水产菌液的稀释液(10倍左右)中浸泡24小时,再悬挂在网箱中间,通过鱼儿的游动使启富水产菌液不断地扩散,启富水产菌液悬挂物7天左右更换1次,可以使网箱的水体环境完全改观。

(4)用启富水产菌液、发酵料、黄泥土按1:2:4的比例做成很有粘性的团块,重量为每个1~1.5斤,晾干后,在投饵料附近采取挂袋、挂篓的方法,使启富水产菌液有益菌有一个固定居所而提高净化作用,从而改善和稳定水质,此团块一个月更换1次。每亩放10~15个。

启富水产菌液渗入水体后,其群体作用能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调整养殖环境,增加水中溶氧量(氧气),促进养殖生态系中的正常菌群和有益藻类活化生长,保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拌入饵料投喂,直接增强水产养殖动物的吸收功能和防病抗逆能力,促进健康生长。

启富水产菌液中的光合菌还能利用水中的硫化氢、有机酸、氨兼有反硝化作用中去除水中的亚硝酸铵,因而能使养殖池中的排泄物和残饵污染得到净化,改善水质,减少病害。

启富水产菌液主要作用有:

1.减少病原微生物和不良藻类;明显增强养殖对象的免疫力和抗病性,降低发病率,提高成活率。用户反映,启富水产菌液可使蟹苗成活率提高近一倍,中华石斑鱼的成活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70%以上。

2.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水面浮游动物、有益藻类增多,特别是红虫不断增多至布满水面。

3.稳定和改善水质,水体颜色清爽,不臭不腐,无硫化氢、氨气等异味,能见度在25~50cm的时间长且较稳定,换水时间可延长2倍以上。

4.鱼虾粪、池底杂质和下脚料不会变成淤泥而呈散沙状。

5.促进生长,增重率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在同等环境下,用启富水产菌液后,可提前10~15天上市,平均亩产提高20%~35%,产卵量增加25%,产卵时间延长。有的试验表明,常温新鳖池用启富水产菌液后,产卵时间延长近70天,且孵化率较好;饵料不臭,改善了养殖环境。

真正的大养殖户或专业一些的养殖户都会选择高品质微生态制剂来使用并取得可观效益和降低成本及风险。一个好的产品永远会为客户创造效益,而不会成为顾客的成本。相反,选择低价位或稀释液产品表面上经济些,但其实真正吃亏的是自己。好的产品只要坚持使用1~3个月就会发现,养殖效益明显不同。

启富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国内最早从事EM菌发酵剂研发与生产的企业之一、9年来公司始终以绝对的产品技术优势及广泛的市场客户占有率领跑行业风向。

目前,启富公司生产的产品有、发酵床养猪菌种(菌液)、养殖菌种(菌液)、种植菌种(菌液)、水产菌种(菌液)、除臭消毒液、粪便发酵菌种(粪便分解剂)、微生物促长剂等品牌。同时,公司生产有EM菌种原种、EM菌液原液等通用型制剂,满足客户对产品的多样用途的需求。

水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工程技术,虾农养虾过程中常说“养虾有收无收在于水”、“养虾先养水”,说明有效调整水质在养虾中是很重要的,关系到养殖的成败。

何谓优质水:即藻类、菌类、浮游动物三者动态平衡,为虾提供天然饵料;透明度适中,抑制丝藻及青苔的滋生;即有利于虾防御敌害,又可避免阳光照射、便于荫蔽,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水中溶解氧浓度高;亚硝酸、氨氮等有害物质含量低;可抑制病菌的繁殖。优质水色通常呈茶色、茶褐色;淡绿色、翠绿色;浓而不浊的浓绿色或黄绿色。

一、养虾水质前期管理:

1.清淤消毒

清塘、挖泥挑沟、泼洒漂白粉、晒塘是养殖池塘排水后采取的一系列改良池塘底质的措施。既可以延缓池塘老化,使底泥呈微碱性,提高塘水肥度和COD利用率,又能杀死池底许多害虫、寄生虫和一些致病菌,消除有害的还原性中间产物,提高池塘肥力,为下一轮的养殖做好准备。每年养虾结束后,抽掉池内残水,必须将塘底晒干至龟裂,也可将表层淤泥冲洗干净再晒,清除池底过多的黑色淤泥,使池底软淤泥不超过10厘米。下苗前一个月左右,先用含氯在30%以上的漂白粉,每亩5~6公斤,在池塘内积水处干撒,隔日进水20-30厘米(双向均用80-100目网袋过滤),再用强氯精或二氧化氯以每亩0.3-0.5公斤兑水化开全池泼洒,7天后加塘水至80-100厘米。隔日全水体泼洒茶麸每亩10-15公斤可杀死野杂鱼同时还能起到肥水的作用。注意消毒剂的用量一定要足,泼洒要均匀,消毒要彻底,以免除其它杂鱼和病菌的繁殖。

2.肥水育菌

清淤消毒后,开始施肥培养水质,为虾苗入池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充足的适口饵料。投苗前7~10天开始肥水,先全塘施放单细胞藻类生长素每亩2公斤,隔2~3天施水产藻源每亩3公斤加上培藻基每亩1公斤,使塘水透明度达到30~40厘米,ph值在8.0~8.5之间。追肥培菌、调节水质时常用光合细菌、EM菌霸配合培藻基营养素,培养优势藻类种群以绿藻、硅藻为主,培养水色以翠绿色或淡绿色或茶褐色为最佳水色,肥水期间每天中午开增氧机1~2小时,让藻类有充足的生长氧份,有利于藻类繁殖。

新池塘使用发酵后的生物肥为好,老池塘采用化肥为宜,最好采用水产专用生物肥,其肥水效果显著,相对比较经济。

3.保持水质

养殖前期只进水不排水,大约放苗后30-40天开始加入新水,一般第一次加水只能加3-5厘米即可。第二次加水可加5-15厘米,第三次以后每5~7天添加一次,每次20厘米左右,进水时间选择在晴天上午8~10点,并用80-100目网袋过滤。每天坚持早上7:30之前或下午16:30 之后检测养殖虾塘水体的pH值、氨氮、亚硝酸盐。早上和下午pH值变化差不超过0.3, pH值波动大说明养殖虾池水体中的藻类不稳定,容易倒藻,施用降碱平衡液或农用石灰或小苏打来稳定水质,保持透明度25~40厘米。虾苗入池后半个月左右,由于虾苗摄食浮游动物,再加上浮游植物本身的老化,使水中生物组成发生变化,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量逐渐减少,透明度变大。此时要根据水色和天气情况适时适量追肥培藻、调节水质,用培藻基每亩1kg或用光合细菌每亩3kg,加水浸泡1-2小时后,全池泼洒,并在每天中午12:30~14:00使用增氧机,5~10天使用一次EM菌霸或活菌素来保持塘水的肥、活、嫩、爽。

二、养虾水质中后期管理:

投放虾苗二个月后,对虾主要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由于人工饵料的不断投入,残饵和对虾的排泄物不断积累,令塘水肥起来。此阶段的调控方法主要是:排出部分老水添加新水,使水活起来;定期消毒,然后施用有益微生物制剂降解和转化塘中有机物。

1.定期换水、消毒

在稳定塘水的基础上,视塘水状况适量换水,降低对虾粪便、残饵、死亡生物尸体等有机质造成的污染,减轻虾塘负荷,改善塘水生态环境。换水用80-100目网袋过滤,避免换水量过大,防止对虾产生应激反应,反之若换水量过小,达不到目的,因此每次换水量控制在塘水总量的20%左右。一般养殖60~100天,5~7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前先排出底层老水5-10厘米,然后再缓慢加水15~20厘米。进入高温季节6月以后,每15~20天对塘水质进行一次消毒或根据塘水状况、对虾发病情况,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消毒预防。常用药物有:中草药、碘制剂、季铵盐、氯制剂和溴制剂等。

2.稳定藻相

藻类不但能产生氧气,而且还可以稳定水质的物理、化学要素、消除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如藻类大量繁殖,水色过浓,透明度小于20厘米,一般用净水的生物制剂来调节水色,也可用碘制剂。如水色过清,透明度大于60厘米,除适量换水外,还要向塘中引入藻相较好的藻液,适量施培藻基,形成有益藻相。养殖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连阴雨天或大雨过后藻相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修复藻相。

3.应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

芽孢杆菌、硝化菌、光合菌、酵母菌等生物制剂可有效吸收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分解大分子有机物,抑制有害细菌的大量繁殖,是目前较多采用的改水方法,也是今后推广无公害养殖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水质恶化,藻相较差时,应尽快使用芽孢杆菌或光合菌,硝化菌繁殖较慢,应提前投放。但都要避开消毒药物,一般消毒药施用4-5天后方可施用活性生物制剂。通常15天左右施用一次,酌情用量,但谨防过量。

三、常见水质现象对策

1.亚硝酸盐、氨氮的调控

⑴培养有益浮游藻类,发挥其强大的氨吸收功能;或在池塘水面小区域内种殖水生植物,高温季节,他们能表现出强大的氨吸收功能。

⑵施培藻基应根据水体肥瘦程度,遵循“少施勤施”的原则,避免亚硝酸盐、氨氮升高。

⑶出现亚硝酸盐、氨氮升高时可在市面上购买到专业的降低亚硝酸盐、氨氮的产品,如:硝化细菌、绿威宝等。

⑷高温季节,中午光照强烈时,开动增氧机,搅动水体,使有毒氨从水体中溢散出去。这种措施不但能很好地除有毒氨,也可增加底层水体的溶氧量。

2.治理劣质水色

⑴**:含有大量甲藻、金藻等鞭毛藻。水温低、氧分不高,大量有机物被异养细菌分解,PH下降。

对策:每亩施培藻基1~2公斤加活菌素1公斤加水产酶250~500g,即可使藻种和水色转变,为增强效果可隔3天再一次使用。

⑵靛蓝、蓝绿色:水中蓝藻或微囊藻大量繁殖,并成为优势种群,水较浓而浊,水表层往往有少量的绿色悬浮细末。

对策:每亩施溶藻菌250ml加水产酶250~500g,在72小时内将养殖水体中的蓝藻溶解到最低限度。施用溶藻菌加水产酶的第三天,用培藻基1公斤/亩加20倍塘水全池泼洒培养出各种绿藻、硅藻等有益单胞藻为优势种群的优质水色。出现蓝藻结团变白浮上水面后及时人工打捞,第二天使用净水宝1000克/亩直接干撒,净化水体悬浮细末和分解因部分死藻沉底造成的底部有机质。

⑶暗绿、灰绿色:有害藻类占优势,而且处于生长衰亡期,水面出现浮油污物,水质浓、混浊、水质发粘,开启增氧机打出泡沫,不易消失。

对策:施用净水宝1000克/亩,24小时后用活菌素1000克/亩培藻基1公斤/亩浸泡3小时后全池泼洒。2天后藻类开始繁殖水色变化,逐步转为优质水色。

3.恶劣天气的水质维护

⑴台风暴雨前,提高虾水位,增强虾体防御功能,投放颗粒氧可增强塘底的溶解氧,减少应激;在饲料中添加护肝冰芪维C、胃康素等,提高虾的抗应激能力。

⑵台风暴雨过后,排掉池塘表层雨水,及时开动增氧机,搅拌池塘上、下层水体,使之混合。投放一次生物制剂或底质改良剂,保持水质稳定良好。

四、总结

在水产养殖上,虾农是比较早进行水质管理的,但在管理水平上还参差不齐,专业性质的虾农管理水平相对比较高,养虾时间长、对水质比较重视、做事认真的虾农的管理水平也不错,但还有很多普普通通的虾农对水质管理就时好时坏,非常不稳定,这就是普遍的状况。认为养虾就是靠天吃饭、靠运气,这给养虾业的发展进步带来很大的阻力。希望上述水质管理技术能帮助众多虾农解决一些生产中的水质问题,同时也为虾农带来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0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