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为什么要维持水色?
有些渔农以为,放虾苗前实行肥水,是为了培育浮游生物给幼虾吃。开端投人为共同饲料后,对虾不再吃浮游生物,改吃共同饲料,水色和通明度并不重要,就不需要保持水色了,以至以为明澈的水是最好的水,这是大错特错了,因为越是明澈的水,说明水中的藻类和浮游动物少少,而水体中的消融氧、PH值、氨氮等均衡均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如藻类间接相干,试想假如没有藻类藻色,就没有光合影响,没有光合影响,就没有氧气,水体就会缺氧,水中的消融氧的最大滥觞就消逝,水就会缺氧,鱼吸收的氨氮还得经历藻类来吸取消化,水中Ph值还得经过藻类等浮游植物来调理。
更有甚者以为,水越清,水就越洁净,水质就越好,这更是大错特错。须知,肥水最重要影响之一,是增加氧气。水池经过肥水,改变了水色和通明度。而水色和通明度次如果由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目决议。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目越多,通明度就越低。浮游植物的影响,是能在阳光下,实行光合影响放出氧气。浮游植物越多,则放出的氧气就越多,并且是水体中氧气的最重要的滥觞之一。
据报道,浮游植物光合影响发生氧气的含量占水池溶氧量的91.3%-100%,是水池中氧气的次要滥觞。而大气的分散影响在水池溶氧中仅占5.3%-7.8%。因而,浮游植物是波动虾池生态环境的中心,是坚持水池生态均衡的主力军。
凡养过虾的人都晓得,气候好,不下雨,虾不简单病发。相反,如果阴雨天,出格暴雨、大暴雨或台风气候,虾最简单病发。虾病发缘由许多,最重要缘由之一在于以上气候来暂时,浮游植物光合影响削弱,供氧量增加。
有养殖户从实践中发明,通明度在10-15厘米时最好,这也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珍贵经历。在这类水池养殖的对虾、色彩艳丽通明,弹跳力强。而通明度在50厘米以上的水池,养殖的虾常常红须、红尾、弹跳力也不如前者。
有些渔农不认识以上调理水体通明度的重要性,常常错过调理水质的机遇,给对虾养殖带来丧失。山东一养殖户养殖一个10亩塘的南美白对虾,在放苗后十余天,水忽然变清,可清楚地看到幼虾在池底游动,渔农对此还很高兴,说虾苗生机好,成活率高。我们手艺职员立刻指出,应立刻施肥、改进水质、培育藻类,不然会惹起严重后果。但该渔农不以为然,还以为是恐吓他,不采取办法处置。预先第三天,笔者接到该渔农德律风,说有病发虾呈现,有虾停在池边。这是因为水中短少藻类,招致缺氧,惹起对虾发生应激反应的后果。预先虽然采取办法处置,但丧失仍是许多。
在养虾过程当中,最常呈现的不正常水色有两种:一是忽然变清看到池底;二是变浊水,呈乳白色。惹起缘由次如果气候渐变,或是缺氧,浮游植物少量灭亡;或是浮游动物暴性繁衍,少量摄食藻类而至。
处置办法以下:假如是水忽然变清,应实时排走10-20厘米老水,再加进10-20厘米水,弥补藻种,便利肥水。抽完水后,应立刻施无机肥料来速肥水,可同时增加益富源水产公用益生菌微生物制剂。假如是乳白色浊水,可采用以下办法处置:施用水珠立杀,杀死局部浮游动物,但用药浓度以对虾安全为条件;中止喂料2-3天,目标是让虾饥饿,抢食局部浮游动物;换水10-20厘米;立刻施肥,最好施用带有藻种的肥水剂。施肥时,应在好天上午实行,阴天,出格是雨天不要施肥。
是这样的,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重视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降低了内源性污染带来的危害,生产出的水产品品质好,符合无公害标准。该技术严格执行水产技术标准、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操作规范,应用水质调控技术、80∶20养鱼技术、配合饲料投喂技术和综合养鱼技术等,改善池塘水环境,减少应激性,为鱼类栖息、摄食和生长提供良好的场所。
一、技术要点
1. 水质与环境 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池塘周围无污染源、无大型的生产活动、无噪音。
2. 池塘条件 面积5~10亩,池深2~2.5米。池底平坦,易干塘及拉网操作,池底淤泥厚20厘米左右,保水性能好。水、电、路三通,排灌方便。根据生产需要,每池配备3千瓦增氧机和投饵机各一台。
3. 生产设备齐全 生产者必需具备常用的生产设备,如水泵、增氧机、投饵机、氧气瓶、网具、鱼筛和捞海等,并经常维修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 放养前的准备 冬季或早春将池水排干,修整池塘,清除过多淤泥。池底冰冻日晒,使塘泥疏松,杀灭病菌,减少病害。鱼种放养7~10天前,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进行干法消毒。消毒后第4天,加水至0.8~1米深,并人工或机械搅水,使石灰与淤泥充分接触,使淤泥中的营养物释放到水中,有害物质充分氧化,晒水提高水温,达到肥水、消毒杀菌和净化水质的目的,为鱼种投放做好准备工作。
5. 鱼种放养时间 鱼种放养时间宜早不宜迟,一般在深秋、初冬或2月下旬前放养完毕。早放养可使鱼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减少应激反应。特别是从外地购买的鱼种,更应该早放养。
6. 鱼种质量 体格健壮,体形正常,鳞鳍完整,健康无疫病。体色光亮,身体光滑,无创伤,溯水能力强,最好是经过驯化的鱼种。选用拉网捕获的鱼种,不放养清塘被污泥污染过的鱼种。
7. 鱼种投放规格及密度 鱼种规格整齐,同种鱼规格基本一致,一般规格为50~100克/尾。一般依据以下三点确定放养密度:一是确定养殖类型,是混养还是单养;二是亩产控制在750千克以内;三是预期达到的上市规格。
8. 鱼种消毒 鱼种放养前必须进行消毒,一般用3%~5%的食盐水浸浴鱼种5~10分钟。浸浴时间视水温、天气和鱼种忍受度而定。
9. 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 严格执行《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的规定》、水产技术标准、种质和苗种质量标准、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等。
10. 建立水生动植物病害测报预报应急系统 首先,建立水生动植物病害测报制度,通过定员、定点和定种测报,分析病害发生情况、流行趋势,提出病害防治措施;其次,经过多年的病害测报,为病害预报工作培训人员、积累资料、建立数据库和分析处理系统,逐步建立、完善病害预报制度和应急系统,为本地区病害防治工作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把病害预防工作做到病害发生、流行之前,真正做到水生动植物病害测报预报工作为渔业和渔民服务。
11. 日常管理
(1)水质调节 鱼种放养前,水深应达到1米左右。用河水养鱼要过滤,防止野杂鱼、杂物等进入。5月底至6月初,加水至1.8米,以后随着鱼类的生长逐步加满池水。7~9月,每月最好换水一次(排走下层水),每次换水量不少于池水的1/3。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溶氧量5毫克/升左右、pH7~8.5。应用测水调控养殖水质技术调节水质。
(2)合理使用增氧机 做到“三开、两不开”,晴天中午开机1~2小时;阴天适时开机,直到解除浮头;阴雨连绵有严重浮头危险时,要在浮头之前开机,直到解除浮头。在一般情况下,傍晚不开机、阴雨天白天不开机。鱼类生长旺季坚持晴天中午开机,池塘载鱼量大,开机时间长,反之开机时间短。
(3)定期抽样测定鱼类生长情况 从5月起,每10~15天抽样测定鱼类生长情况,根据水温和天气情况,灵活掌握饲料投喂量,防止过量投喂或投喂不足,影响鱼类正常生长。
(4)坚持巡塘,做好池塘日志 坚持早晚和夏秋季夜间巡塘,注意天气、水质和鱼情,发现危险信号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造成损失。做好日志,日志主要内容有:天气、水温、气温、投饵量及次数、鱼病防治、浮头起止时间、开增氧机起止时间、加、排水时间及加、排水量等。经常分析、总结,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5)鱼病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坚持“池塘消毒、食场消毒、饲料消毒、工具消毒”的方法,定期有针对性的预防鱼病,防患未然。发现病鱼、死鱼及时捞出挖坑掩埋,防止鱼病传播蔓延。
选择“三证”齐全企业生产的渔药(渔药登记证、渔药生产批准证、执行标准号)。科学诊断鱼病,正确使用渔药。使用两种以上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和颉颃作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配制、施药;尽可能地使用中草药和生物制剂防治鱼病,不用或少用抗生素,严禁使用违禁渔药,严格遵守休药期。用药后认真观察鱼类反映情况、疗效,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虾、蟹等甲壳动物和鱼、黄鳝、泥鳅、蛙等无鳞水生动物施药时,要特别注意使用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如甲壳类动物严禁使用含磷药物,如敌百虫等。
池塘用水泥板、石块和砖等建筑材料护坡后,隔断了池水与池坡土壤的接触,降低了土壤对药物的吸附作用,因此要适当降低用药剂量。
用药时不要将药物一次性全部兑水稀释,而要根据水面大小分若干份兑水稀释,使药物浓度在池水中均匀分布。施药时要泼洒均匀,施药后开启增氧机,搅动池水,使药物与池水充分接触、搅匀,达到防治鱼病的目的。
认真记录鱼病防治的过程,主要内容有预防和治疗鱼病的名称、渔药名称、批号、生产时间、生产商,给药方法(药饵投喂、吊袋、全池泼洒等)、时间、器皿,天气情况(水温、气温)、施药人员、治疗效果等。要与前几年同类时期相对比,与附近同类池塘相对比,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规律,为做好鱼病防治工作提供技术和实践支撑。
12. 技术类型
(1)有益微生物水质调控技术
①硝化细菌:使用时不需要经过活化处理,不能用葡萄糖、红糖等来扩大培养,只需简单地用池水溶解泼洒即可。投放硝化细菌后,一般情况需4~5天才可见明显效果,因此将投放时间提前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好方法。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硝化细菌的作用效率,硝化细菌应提前数日运用,避免繁殖速度快的活菌竞争空间。
硝化细菌不可与化学增氧剂如过碳酸钠或过氧钙同用,因为这些物质在水体中分解出的氧化性较强的氧原子,会杀死硝化细菌。所以,先使用化学增氧剂1小时后,再使用硝化细菌。
养殖池塘的酸碱度及溶解氧与硝化细菌的使用效果有较大的关系。硝化细菌对pH的最适宜范围为7.8~8.2,溶氧只要不低于2毫克/升即可。
②光合细菌:在养殖水体中使用和在饲料中添加光合细菌,能改善水质,减少耗氧,促进鱼虾成长,提高产量。光合细菌宜掌握在水温20℃以上时使用,低温及阴雨天不宜使用。在池塘使用时,每立方米水体2~5克光合细菌拌细碎的干肥泥土粉均匀撒入鱼池,以后每隔20天左右,每立方米水体用1~2克光合细菌兑水后全池泼洒。虾池每立方米水体用5~10克光合细菌拌细碎的干肥泥土粉均匀撒入池,以后每隔20天左右,每立方米水体用2~10克光合细菌兑水后全池泼洒。用于饲料添加投喂鱼虾时,按1%的比例拌入。用于疾病防治时,可连续使用,每立方米水体鱼池用1~2克、虾池用5~10克兑水后全池泼洒。在池塘施用粪肥或化肥时,配2~5克光合细菌效果更为明显,可避免肥料用量过大、水质难以把握的缺点,并可防止藻类老化造成水质变坏。
水瘦时要先施肥再使用光合细菌,这样有利于保持光合细菌在水体中的活力和繁殖优势,降低使用成本。此外,酸性水体不利于光合细菌生长,应先泼洒适量生石灰乳,调节水体pH为7左右后再使用光合细菌。
药物对光合细菌制剂的活体细菌有杀灭作用,因此不能与消毒杀菌剂同时使用。水体消毒需经过一周后方可使用。
③芽孢杆菌:当养殖水体底质环境恶化、藻相不佳时,应尽快应用芽孢杆菌,其迅速利用大分子有机物质,同时能将有机物质矿化生成无机盐为单细胞藻类提供营养,单细胞藻类光合作用又为有机物的氧化、微生物的呼吸、水产动物的呼吸提供氧气。循环往复,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使池塘内的菌相达到平衡,维持稳定水色,营造良好的底质环境。在泼洒该菌的同时,需尽量同时开动增氧机,使其在水体繁殖迅速形成种群优势。
使用芽孢杆菌前,活化工作为必需的措施。活化方法是加本池水和少量的红糖或蜂蜜,浸泡4~5小时后即可泼洒,这样可最大限度提高芽孢杆菌的使用效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38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