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比较专业的角度去欣赏一部纪录片?
中国传统技艺源远流长,匠人文化也应运而生,这些潜心钻研自己钟爱器物的匠人们,用他们的那一份热爱、那一份坚守,守护和传承着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无数瑰宝。匠人们制作的每一件器物都是他们的心血所在,无论是10年铸剑坚持,还是百年冶铜传承,一器一物之间都辗转着匠人之魂的魅力,也都渗透着中国文化的精髓。这一件件千锤百炼的器物,是当代匠人的孤独探索,也是匠人前辈的心绪寄托。一件器物的诞生不仅是对匠人本身的一场历练,也是对观者的一次洗礼,匠人多一份执着,观者便多一份钦佩。
最近在爱奇艺上发现了一部纪录片,《讲究》第二季。原以为或许只是一部很平常的探讨器物、匠人的片子。但仔细观看过后,发现它每一集都十分细致地描述出了一件器物的由来、制作过程、以及背后匠人们的故事。每一集都有对传统工艺的探讨,对器物背后人文历史的深入挖掘,以及在如今工业化生产的大环境中,对匠人们现状的真实纪录。《讲究》将每项手艺的制作过程透过镜头呈现给大家,也将每个手艺人的心声说给大家听。看完整个节目你会发现,片中的所有的匠人都有一个共同点:“用一生的时间做好一件事”。
《讲究》第二季记录的有年过六旬的老匠人,也有90后二十出头的新匠人,有世代传承的名门之后,也有因为喜爱而孤独打拼的探索者。它记录了中国各个角落的传统工艺,和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匠人。正是因为这些匠人的坚守,千年的技艺、中国的传统文化才不会消失。
叶思泰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创立了传统武备百科的网站,在其中他写道,“以历史学家的技艺、人类学家的觉悟和考古学家的洞察力向大家展现一个神奇的古代世界”。因为热爱,90后的他决定复原古代铠甲。
“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12个孔洞,厚度即使只有1毫米,却在皮绳的牵引下相互关联”,铠甲的制作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这些精确到毫米的细节。片中满是这种细到极致的描述性文字和镜头,让观众在每一帧画面上都能感受到匠人们对器物所注入的认真与狂热。
节目更立体地展现了一套铠甲的制作过程,也让人惊叹原来需要那么多繁复的工序、手艺、检验。“冰冷的背后,是士兵生命的温度”。这件作品背后不仅是艺术,更是一份生命守护。正如片中所说,“在古代,甲胄师是可以托付生命的人”。
铠甲在这个时代属于小众爱好,但如果没有这些更加小众的坚持,铠甲的制作工艺恐怕也就已经消失了。
《讲究》第二季第二集中的选材“铜壶”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铜壶在中国历史悠久,可近年来,国内却是“铁壶”越炒越热,尤其是日本匠人制作的铁壶。对于此,朱府铜艺第五代传人朱军岷解释:日本盛产铁壶,是由于它的国家没有铜矿。而无论是从制作技艺还是原材料本身,中国数千年铜文化积淀下的传统工艺,制作的铜壶,都比铁壶更好。
朱军岷在《讲究》中说,铜壶的一个最大魅力在于,它没有一个“形”。这种没有任何限制下打磨出的器物,每一支都算作“限量款”,每一支都是独一无二的。
铜匠一生都在敲敲打打,经不断地敲打、退火、焊接……一支铜壶才呈现在你的面前。你或许还不知道,其实一支壶,要经过5万锤才能成型。而在这不断的敲打间,匠人自身的追求也是器物的极致。
无独有偶,每一个匠人其实都是一个人间痴子。第三集中就介绍了一个痴迷于瓷器的男人——温智涛,生于武夷山,从小受茶道熏陶,幼时便立志要做中国最好的瓷器,复兴这项传统技艺。近年更是爱瓷成痴,投入百万身家研究青花瓷。为做瓷器他甘愿放弃了蒸蒸日上的摄影事业,甚至因烧瓷险些毁了容貌,却始终不改初衷。长期的摄影训练让他对于构图与审美有独特的见解,出自于他手的新中式青花瓷也备受青年人的喜爱与追捧。
新式青花旧时古艺。懂瓷的人都知道“浣溪古窑”源自古时词牌名,源于对“作品”严苛的定义:所谓佳品,工艺上的精致与细腻只是底线,其所承载的“道”与“境”才是创作者所追求的真谛,也是器物的“魂”之所在。所以温智涛经过多方的考察研究后,决定恢复消亡多年的龙窑烧制。
“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每个环节都疏忽不得,吹釉技法、柴窑烧制……这些过程中的任何一项工艺无不透露着匠人们对于这一件瓷器的严谨。
还有很多像叶思泰、朱军岷、温智涛一样的匠人。例如《讲究》第四集中的李忠强、屈志强、刘铁军。三位已过“不惑”之年的至交,勤学苦练,患难与共,终于成为“蒙镶”工艺的集大成者。作品众多的三位大师获奖无数,但心中一直有一份遗憾,那就是,过去承载着“马背上的民族”历史记忆的蒙镶马鞍,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实用价值,他们希望各尽所长,把自己最精湛的技艺浓缩在一具小巧的工艺马鞍之上。
还有《讲究》第五集中的俞万奇。近千年来,俞氏雕版印刷一直代代相传。
历史上的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2015年,俞万奇被莆田市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这是他这么多年手握刻刀,一刀一刀雕刻出的成果。
正是因为这些匠人的质朴和厚重精神,让我们探究到了器物背后的百年传承,并且这种“传承”能很好地和今天的实用性结合。越是古老的、传统的东西,由于长久的历史积淀,就会更具质感、更有灵魂。
就算全世界的工业化进程都在迅猛发展,这世界上依然有那么一小撮人,在真真正正地潜心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并将其做到极致。这就是《讲究》中讲到的那群人,虽然他们是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匠人,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执着是一样的。就因为那份热爱,才会拥有那份坚守的精神。也正是因为有着这群人,这些传统的工艺才得以传承下去。
说回到节目本身,这档由爱奇艺和蓝象传媒出品,金道集团联合出品的纪录片《讲究》第二季,自10月30日开播以来,就成为国内众多网络节目中的一股清流,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讲究》第二季选择了一个比较有难度的切入口,即将寻常浮躁的都市人平时难以注意到的器物拍出来,不仅拍器物,更要拍出器物背后的人的精神,在繁忙都市生活之外,让人进入一个传统文化纵深的世界,讲述一种“当代匠人”的孤独探索,世代传承的守护,和千年的技艺。
而所谓“匠心”又很难不带着孤独求索的寂寥之感。
因此,值得一书的是,第二季“地为金”的主题相较于第一季,做出了整体的沉淀和提升,节目组以匠人之心来拍摄匠人的生活和匠人的精神。慢,但不沉闷,正好给观众营造了一个充分展示匠人心境的时间,也给节目留出了充分的对传统工艺的探讨和对传统文化追溯的时间,一锤一打之间流露出的器物之美,同样也是祖先智慧的闪光处,而《讲究》第二季就是在追求如何还原这种于闪光处散发出的求索精神。
匠人多一分执着,观者就多一分钦佩。从《讲究》中我们能再一次感受到,历史上,我国无论在饮食、服装还是艺术、建筑等方面,匠人的智慧与技艺都曾让世界惊叹,这些于现代就更不该遗失,因此“当代的匠人”才更为珍贵。而传统技艺也正是因为这些或热血或坚守的匠人之手才得以延续、发展。
传统文化于此,才是真正继承了。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版权说明:如果我们转载的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匠人须知30条浓缩了礼仪、感谢、尊敬、关怀、谦虚等,这些都是做人之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也是一脉相承的。每一条须知的前半句都是“进入作业场所前”,这句话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把工作视为一件“神圣之事”。
1、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打招呼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的好坏,与见面瞬间的打招呼有关。一个能够热情地与他人打招呼的人,也一定能够热情地与人交流,从而获得客户的好感。
2、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联系、报告、协商当你对一个问题把握不准,可以请教一下师兄或师父,这叫联络;告诉师父自己遇到的问题,然后询问师父,这叫报告;与客户讨论如何解决问题,这叫协商。联络、报告、协商可以帮助你明确职责、判断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这不是对自己简单的训练,而是明确怎样在团队中合作。
3、进人作业场所前,必须是一个开朗的人职场经历不可能一帆风顺,可能会被斥责、被批评,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工作效率就必然受到影响。保持头脑简单一点,开朗一点,不要瞻前顾后,试着放下自尊和矜持,这样我们才能带着感恩的心,以笑脸回应对方。
4、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不会让周围的人变的焦躁的人让周围的人变得焦躁的人,多半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考虑别人感受的人。总是优先考虑自身利益,从不站在他人立场上为别人着想的人,是不可能关心客户的。
5、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要能够正确听懂别人的话有的人喜欢打断别人说话并且自以为是地下定论,不等对方说完就说“我知道”,往往曲解了客户的意图。如果一个工匠清楚地明白客户的需求,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对方惊喜,结果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6、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是和蔼可亲、好相处的人用亲切的态度面对客户,如果对方满意,自然会成为回头客。而以亲切的态度对待工作伙伴,大家的凝聚力就会提高,能在短时间获得极大的成果。如此一来,工作自然就能不断精进。
7、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有责任心的人有责任心的人,不仅对自己、对同伴、对客户负责,甚至还会对社会负责。如果大家能够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来从事工作,这样不管你从事哪种工作,都会分外享受。
8、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回应的人在与他人交谈的时候,需要明确地做出回应,比如“是的”“可以”。很好的回应也能够让对方更愿意与你进一步沟通,明确他的需求,这样才能避免错误发生,准确无误地制造产品。
9、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为他人着想的人没有关怀他人之心,就无法成为好工匠。一个能够设身处地、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他的工作必然能够打动人心。
10、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爱管闲事”的人“爱管闲事”不是件坏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才可怕。公司中总有一些灰色地带界限不明,如果有人能“管点闲事”,多做一点或是多问一句,工作立刻就会顺利很多,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精英是没有地盘意识,“爱管闲事”的人,都有一颗“把事情做的更好”的心,自然能够成长得更快,收获自然也更多。
11、进入工作场所前,必须成为执着的人这里的“执着”不同于佛教中的“执念”,更类似于“精进”,对事情“不放弃”,努力做到“更好”。执着就是不断精进,想办法把事情做得更好。
12、进入工作场所前,必须成为有时间观念的人有时间观念的人会信守承诺,合理地安排时间,在约定时间之内达成要求,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总是在意时间的人,一定也是走在前面的人。
13、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随时准备好工具的人工具配备得整齐完善,就可以马上投入工作,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工具是帮助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伙伴,收拾整齐是对它们表达感谢的方式。
14、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很会打扫整理的人收拾打扫是工作的最后一道程序,直接影响到下次工作的展开。这不仅是为了找东西方便,还代表着一种态度。客户会依此来评定你是否专业。
15、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明白自身立场的人“明白自身立场”就是要在工作中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扮演什么角色就唱什么戏。师父的立场如同战场上的将军发号施令、统筹全局。而工匠的立场就是迅速、正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首先需要弄清楚自己所处的立场,明白自己的职责。
16、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积极思考的人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生而为人来到世上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我们是带着多么幸运的基因诞生的,是多么独特的存在。我们必须带着积极的思考能力前行。
17、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心怀感恩,是工匠的基础,既使遭遇挫折,感恩也能让我们变得谦虚。能对所有事物心怀感恩的人,必然是能持续成长的人。
18、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注重仪容的人秋山木工的工匠和学员,每个人都穿着统一的工作服,胸前绣着自己的工房名和姓名。拜访客户的时候,必须准备一双白袜子,在进门时换上。白色袜子醒目,可以帮助分辨脚所站的地方,避免踩到异物而受伤。白色也代表干净和自信,高档餐厅的桌布、高档酒店的床单也会选择用白色。
19、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乐于助人的人所谓“助人”,是指在看出对方需要什么之后,预先采取行动,提供对方需要的帮助。当别人要求你时才采取行动,是下下策;别人做什么,你也跟着做,是中策;别人没有要求,你就能提前意识到并采取行动,是上上策。
20、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熟练使用工具的人如果善用工具能够达到如臂使指的境界,那么优秀的作品自然指日可待。但要达到善用工具的境界,需要不停地训练,而且要不断突破你的舒适区。
21、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做好自我介绍的人这条10条规则中介绍过,就是在介绍自己时能同时说出自己的目标、愿景,甚至价值观。
22、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拥有“自豪感”的人对一名工匠来说,带着荣誉感做事很重要。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客户感受你的喜悦和自豪。当你与所有人分享自豪感时,你的工作也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23、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发表意见的人大家对于工作经常探讨,每个人都会分享自己看法,对于遇到的问题,大家有商有量,共同解决。“好好发表意见”,不是“指手画脚”,而是提出建设性意见。
24、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勤写书信的人秋山利辉服务完每一位客户后都会给他写一封信,而且经常与老客户写信保持沟通,写信是能够给人带来好感的一种方式。当你的文字带着真情实感,它会比千篇一律的问候,更能打动人心。
25、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乐意打扫厕所的人厕所和心灵是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的东西,如果不保持清洁的话,就一定会出现麻烦。世人只知心灵高洁、厕所污臭,却不知高洁可以从污臭而来,通过洗刷最脏的场所,也可以磨练自己的心智。
26、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善于打电话的人你在电话这端是否微笑,对方是能够听见的。人的听觉是很敏感的,即使只听声音,也知道对方是严肃以对还是微笑回应。另外,需要简明易懂地表达自己,避免使用模糊的字眼,回答一定要具体。
27、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吃饭速度快的人日本工匠的工作常常需要集体配合,所以工作和吃饭都要在一起,只要有一个人吃饭慢了,就会影响所有人的工作。所以,工匠精神提倡“必须成为吃饭速度快的人”,这也是对他人的尊敬。
28、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花钱谨慎的人创新最活跃的地方,往往都是资源最贫乏的地方。穷则思变,他们花费巨大的精力去改善,所以他们也是全球创新最活跃的国家之一。花钱太多,意味着资源太丰富,反而让你忘记在工艺上改良,所以工匠必须成为花钱谨慎的人。
29、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会打算盘”的人一流的工匠需要快速算出产品所需的材料、时间、人工等。“会打算盘”一方面可以帮助计算,另一方面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度,一双巧手也是工匠不可或缺的。
30、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撰写简要工作报告的人每位学徒会发一个大大的素描本,每天训练后都需要写工作报告。大约一两个月就能攒够一本笔记,寄回给父母,也要求父母写上鼓励的话。你能想象父母看见原来不那么听话的孩子写的一整本厚厚笔记时的感觉吗?鼓励的话语可想而知,而学徒需要在晨会中大声朗读这些话。一个孩子大半年无法回家见父母,他们几乎是一边哭?边读,肩负父母的期许,带着对父母的感激,怎能不精进!
“匠人精神”不仅仅适用于木工,还适合于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无论在哪个行业,要想成为一流的人才,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在精神和身体两方面打好扎实的基础,积累知识,才能成就卓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2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