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种植过程
小麦的种植过程主要包括:土地准备、播种、灌溉、农药管理、收割。
1、土地准备
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进行深翻、平整、施肥等土地准备工作。适当调整土壤pH值,通常以中性或稍微偏碱性为宜。
2、播种
在土地准备后,可以使用种子打穴机或直接撒播小麦种子,一般每亩播种量在150-200公斤之间。为了保证均匀的生长,应尽可能保证种子的质量。
3、灌溉
小麦需要充足的水分,通常需要适量灌溉,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应该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合理控制灌溉量和灌溉时间,以防止过量或不足的情况。
4、农药管理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应注意防治。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但需要遵循安全、环保的原则。
5、收割
小麦一般在6-7月份成熟,成熟的小麦颖果可以用手轻轻掐断,或使用收割机进行收割。收割后需要晾晒,防止受潮发霉。
要想确保小麦健壮生长,促进冬小麦丰产丰收,要做好哪些管理工作?
冬小麦产量在我国农作物中居于前列,而要想逐年提高产量,就要不断完善种植管理方法,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有经验的农民朋友都知道,在冬小麦生长后期的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这三个以生殖生长为主的阶段,是决定小麦丰产的关键。那么,在生产当中,我们通过哪些管理措施来促进冬小麦获得最终的丰产呢?
一、冬小麦扬花期的管理工作
小麦抽穗后生长速度开始加快,一般经过2~5天就会有部分花开放。这时,小麦也就进入了扬花期。小麦扬花期是小麦由营养生长进一步转化为生殖生长的标志,也是决定麦穗籽粒多少的关键时期。
1、生育特点
小麦开花可持续6~7天,开花和温度有关,开花的最低温度为9℃,最高温度为30℃,开花的适宜温度为20℃。小麦开花还和空气相对湿度有关,最适宜开花的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空气相对湿度如果低于20%会不结实;但是扬花期如果空气相对湿度过大,阴雨连绵,花粉粒就会吸水膨胀破裂,并丧失受精能力,也不能结实。
2、管理措施
了解了冬小麦扬花期的生育特点,我们来看一看这一时期都应该做些什么管理。
(1)水肥管理
开花期是冬小麦植株新陈代谢最旺盛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要结合浇水追肥一次。这个时期施肥,要以氮肥为主,这是因为氮元素是合成蛋白质和叶绿素的主要成分。除具有对生理功能的调节外,还对小麦绿叶面积的增大作用显著。由于小麦籽粒产量的70%~80%来自后期光合产物的累积,而叶面积的增加增强了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因此,在冬小麦的扬花期,施用适量氮肥对提高小麦的产量是有一定帮助的。建议采用测土的方法检测土壤中氮的缺少情况,然后再按需要量施入氮肥。
小麦抽穗扬花期需水较多,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总量的40%,因此,结合施肥,要浇一次?扬花水?,这次浇水要浇足浇透。这个时期常会遇到?干热风?的天气,当温度高于30℃,就会影响冬小麦的受精能力而降低结实,所以,浇?扬花水?不仅可以增加土壤和空气的相对湿度,而且还有给麦田降温的作用。
(2)及时防治病虫害
小麦开花期间,也是病虫害的高发时期,这个阶段需要防治的害虫主要有小麦吸浆虫、麦蜘蛛和小麦蚜虫。需要防治的病害有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叶枯病和小麦赤霉病。
小麦扬花期一旦发现病虫危害时,要做好综合防治工作。应大力推广生物、物理、生态等防治技术。4月底至5月初及时防治穗蚜,一般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即可。扬花期若遇到连阴天气,应注意每亩用40%的多菌灵胶悬剂100克兑水50千克预防赤霉病。可将叶面喷肥、抗?热干风?、病虫害综合防治结合起来,起到一喷多防的作用。
二、冬小麦灌浆期的管理工作
扬花期过后就是灌浆期,灌浆期是决定小麦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
1、生育特点
小麦从开花、授精到籽粒成熟,需要经过30~40天。从授精开始就进入了籽粒形成阶段,这个阶段要经过10~12天。当籽粒长度达到最大长度的四分之三时,称为多半仁,标志着籽粒形成阶段的结束。籽粒形成后,麦粒从多半仁经过顶满仓,到乳熟末期为灌浆阶段。
在此期间,胚乳内积累淀粉很快,干物质急剧增加,籽粒灌浆阶段一般要经过12~19天。温度太低时,乳熟期明显会延长,乳熟初期的籽粒成绿色,胚乳中充满白色乳状汁液,汁液浓度穗灌浆进展而变稠。乳熟期温度对籽粒灌浆速度影响很大,最适宜的温度为20~22℃,温度高于25℃时蒸腾作用加速,促使灌浆时间缩短,干物质累积过程提早完成,产量降低。
另外,高温能增加植株和籽粒的呼吸作用,消耗过多的有机物质。因此,在籽粒灌浆期应预防高温干燥的气候,特别是?干热风?的侵袭。在高温干燥气候条件下或?干热风?到来前,应实施浇水以降低地温和改善田间小气候。
2、水肥管理在小麦乳熟期间,籽粒的成熟与土壤相对含水量有密切的关系,最适合籽粒灌浆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应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如果土壤缺水会引起叶片早衰,光合强度减弱,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运受到限制,灌浆过程就会停止,引起籽粒干瘪瘦小,千粒重下降,影响产量。
根据冬小麦灌浆期的生育特点,在生产中,我们要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并通过叶片喷肥为小麦植株补充营养;还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保证根系的活力,延长叶片的功能期,防治早衰。从而达到籽粒饱满,提高粒重。
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对籽粒灌浆十分有利,最好做到麦田地皮经常保持潮湿不干,浇水可分别在开花后十天和开花后二十天进行。灌浆水灌的好既能缓解麦田旱情,又能调节田间小气候,防治?干热风?天气对灌浆的影响。而且,灌浆水还能延长叶片功能,防治植株早衰,有利于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农民朋友在浇灌浆水时要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土壤肥力高,墒情好的地块可不浇灌浆水;二是群体偏大、生长过旺,具有倒伏风险的地块尽量不浇灌浆水。否则,一旦出现倒伏产量将会降低更多,风险更大;三是浇水前要收听天气预报,大风雨来临前要严禁浇水,以防引起倒伏;四是灌浆期浇水时要做到小水勤浇。
由于灌浆后期,土壤水分过多,会导致有机物质更多滞留在茎秆中,产量降低。所以,灌浆后期,就不需要再浇水了。小麦生长到灌浆后期,个体衰退,生理活动减弱,吸收养分能力降低。而此时的叶片开始由绿变黄,光合能力在下降,制造的光合产物也在减少,植株出现早衰现象,严重影响籽粒的灌浆程度。
为了缓解早衰对灌浆的影响,可以通过喷施叶面肥,为小麦植株补充营养。每亩用200克磷酸二氢钾和500克尿素兑水50千克进行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还能促进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合成,提高茎秆强度,减少小麦生长后期倒伏的危险。叶面喷肥应选择在晴天上午9点以前或下午4点以后进行。喷雾时力求均匀,以叶片湿润不滴水为好。
小麦灌浆期,特别是灌浆后期积水,会引起烂根枯叶诱发病害,加速早衰。大雨过后,麦田内局部可能出现积水,这时候要及时开沟排水,坚决消除明水,减轻自害,保根护叶,促进小麦籽粒成熟,提高粒重。及时排水还能防止土壤水分过度饱和,导致小麦倒伏。
三、冬小麦成熟期的管理
关键期过后就是小麦成熟期,这也是小麦生产中的最后一个生长时期。小麦进入籽粒成熟阶段以后,最大特征是干物质积累变慢,籽粒中水分很快下降,籽粒体积开始萎缩。
籽粒成熟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蜡熟期:也叫黄熟期。进入这个阶段的植株由绿转黄,籽粒逐渐变硬,籽粒内含物质如凝蜡状,可塑性较大,可用手挤破并搓成条,后期变硬,不宜捏碎。这个阶段植株各个部位的可溶性物质仍然不断向籽粒中运转积累,但数量远较前期要少了。因而,干物质虽继续增加但速度缓慢,蜡熟期一般要经历6~15天的时间。完熟期:当干物质停止积累,籽粒体积缩小,籽粒变硬,不能用手掐断,这时就进入了完熟期。完熟期经历的时间很短,一般仅3~5天。采收时间也关系到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小麦收获过早或过晚都会造成减产。收获过早,籽粒成熟度差,粒重低,同时由于茎秆和籽粒含水量高,不但脱粒困难,而且晾晒时容易生热发霉;而收获过晚,干物质不再增加,但是茎秆呼吸作用仍然很旺,容易消耗养分。而且,完熟期一过,植株全部枯黄,自然落粒,也会降低小麦的产量。所以,最好在小麦蜡熟期结束前采收,最晚不得晚于完熟期。
收割小麦,除了要考虑麦粒的成熟度外,天气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果近段时间内没有降雨,可以按照上面介绍的时间收割。如果蜡熟末期和完熟期有降雨,应该雨前收割完,以防麦粒在麦穗上发芽,给生产带来损失。农谚说?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冬小麦的管理虽然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几个关键时期的管理工作还是必须重视,尤其是扬花灌浆期,是冬小麦最终获得高产最关键时期,因此,农民朋友更要认真对待,以期获得最终的丰产!
要想确保小麦健壮生长,促进冬小麦丰产丰收,要做好哪些管理工作?
冬小麦产量在我国农作物中居于前列,而要想逐年提高产量,就要不断完善种植管理方法,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有经验的农民朋友都知道,在冬小麦生长后期的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这三个以生殖生长为主的阶段,是决定小麦丰产的关键。那么,在生产当中,我们通过哪些管理措施来确保小麦健壮生长,促进冬小麦丰产丰收呢?
追肥施肥量:小麦的苗情是追肥的关键根据,苗势正常的的小麦每亩可施加尿素20-30斤(实际施肥量依据土壤有机质基本决定);对叶片发黄、茎杆干瘦、生根较弱的小麦而言,尿素的施肥量每亩地能够提高5-10斤,对发生旺长的麦地而言,施肥要递减或者延迟追肥。
施肥方法:追肥尿素的方式一般是进行开沟埋施,深层一般以10cm上下最合适,上肥之后要适度前去镇压,这样可以降低尿素肥力在施放情况下导致的蒸发消耗。对土层比较粘重的麦地而言,可以把尿素一次性集中化施入,对土壤砂性较强或者涨势弱的稻苗而言最好是分2次追肥。
必须强调的是在小麦追肥尿素之后,不适合马上浇水,假如土壤墒情不太好,能够在5-7天之后再进行浇水,这样可以使尿素在通风优良的情况下肥效得到充足溶解释放出来,或者是在浇返青水之后的5天左右,土壤表面舒爽的情况下再追肥。
中耕中耕翻土是促进小麦返青恢复生产的关键措施,一般来说,生长正常的的小麦中耕的高度以6-7cm最合适,较浅功效比较有限,过深非常容易伤根。对土层较为粘重的土地而言,在不损根的情况下,能够适度增加深层,那样有益于土壤温度回暖促进生根,对砂质性比较强的土壤而言,中耕深层要浅,否则会导致土壤透气性比较严重而加快土壤含水量流失。
对弱苗儿而言要增加中耕工作频率,对发生旺长的幼苗儿而言,在中耕情况下要把冬天不高造成的发黄黄叶搂掉,因此降低对叶子的挡光。
浇水及时并充足的给水是小麦能不能迅速返青恢复成长的基本,对不一样涨势的小麦草而言,在浇水的时间上要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来说,涨势健壮的小麦在幼苗站起来的情况下浇水就可以,涨势较为弱的小麦而言,浇水的时长要适度延迟。
因为这个阶段地温还比较低,而灌溉用水环境温度也比较低,浇水太早会减少地温,反倒不益于提前恢复生长并追齐旺苗,对发生旺长的小麦而言,浇水的的时间延迟到旗叶露尖之后。在浇水的时间上要绕开下雨天,最好是选在天气晴好,温度较高的下午,同时浇水要相互配合追肥同时进行(尿素以外)。
除草在生产中对小麦除草大多数选用的方法是化学除草,省时省劲较为高效便捷,可是化学除草有一个缺点就是非常容易造成肥害。为了防止肥害的发生,核心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要选好药物,灭草剂的由来要靠谱,必须是靠谱生产厂家生产;灭草剂要独立应用,要防止与杀菌剂、灭虫剂等其他类型的化肥互相混配。
最后就是不要随便增加灭草剂使用量,严苛遵循使用说明的使用量,而且在喷施情况下,要防止反复,要不然也会导致部分使用量稍大而导致肥害;第四,是在小麦抽穗之后就千万别应用小麦除草剂,假如草害较为严重,能够采取部分化学除草,或者是选用人力除草。
病害防治在目前,小麦刚开始恢复生长,本身对病害的抵抗性还比较弱,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纹枯病、病毒病、条锈病等病害的发生和扩散,是为小麦丰产丰收的服务保障的关键技术手段。在小麦病害的防治上,首先要造就不适合病害发生的条件,大部分病害的发生都和田里较高的环境湿度自然环境立即有关,环境湿度越大,延续时间越长,就会越有益于病害的暴发。
在管理过程中,可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在灌水之后,对积水的低洼地块进行排涝,或者通过及时中耕等等方式来加强土壤排湿。同时要加强对苗情的检测,及时通过喷施多菌灵等广谱性杀菌剂予以预防。将病害的发生控制在初始状态,是高效防治病害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4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