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苦瓜嫁接栽培常用的砧木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生产中苦瓜主要应用以下优良品种:

苦瓜嫁接栽培常用的砧木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1)广西大肉1号

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育成。早熟,丰产,抗病,耐热。春植生育期100~110天,每公顷产量为45000千克以上;秋植生育期90~100天,每公顷产量为37500千克以上。商品瓜皮淡绿色,瓜呈长圆棒形,大直瘤,瓜长30~35厘米,粗10~13厘米,肉厚1~1.5厘米,单瓜重500~750克,最大瓜重1000克以上。味甘脆,微苦,品质好。

(2)广西大肉2号

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育成,系广西大肉1号苦瓜的姐妹品种。早中熟,丰产,抗病,耐热,耐涝。春植生育期110~120天,每公顷产量为45000千克;秋植生育期100天左右,每公顷产量为37500千克。商品瓜皮淡绿色,瓜呈长圆棒形,瓜瘤丰满而直,外观光泽油亮,甚是可爱。瓜长40~45厘米,粗8~10厘米,肉厚1~1.2厘米,单瓜重500~800克,最大瓜重1000克以上。味甘而不苦,口感好,品质上乘。

(3)翠绿1号

广东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育成。植株蔓生,株高2.5~3米,叶色深绿,单株雌花数较多。主蔓第10节着生第1雌花,平均单株坐果5~7个。果实呈短圆锥形,瓜长14~16厘米,肩宽8~10厘米,蒂平,顶部钝,条瘤粗直,肉厚达1.1厘米,皮翠绿色有光泽,单瓜重400克。苦中带甘,风味好,适应性强,耐热、耐肥,一般每公顷产量为45000千克。

(4)绿人

台湾农友种苗公司育成。植株生长健壮,早生,结果多,果实长纺锤形,果面平滑,呈肋条状突起,绿皮有光泽,单瓜重350~650克,肉绿色。苦味适中,适于东南亚地区消费。炒食、生食风味都甚好。

(5)大顶苦瓜

又名雷公凿,广东省江门市农家品种,以顶大肉厚、苦中带甘而闻名。茎蔓生长势强,侧蔓多,叶黄绿色,主蔓第8~14节着生第1雌花。果实呈短圆锥形,长约20厘米,肩宽约11厘米,瓜皮青绿色,瘤状突起较大,肉厚1.3厘米,一般单瓜重300~600克。味甘,苦味较少,品质优良。

(6)油身苦瓜

广东农家品种。茎蔓生长势强,侧蔓多,叶稍长,浓绿色,主蔓第8~12节着生第1雌花。果实长圆锥形,长约25厘米,横径为6厘米,浓绿色,瓜面有多条纵沟,瘤状突起少,肉厚0.8~0.9厘米,一般单瓜重250克左右。早熟,苦味较浓,肉质稍致密,品质良好,耐贮运。

(7)长身苦瓜

广东农家品种。茎蔓生长势强,叶薄,黄绿色,主蔓第16~22节着生第1雌花。果实长条形,顶端尖,长约30厘米,横径为5厘米,有条状和瘤状突起,绿色,肉厚0.8厘米,一般单瓜重250~600克。早熟,较耐瘠,抗性较强,味甘苦,品质好,耐贮运。

(8)铃阳

江西农家品种。侧根发达,蔓长4~6米,第6节后开始发生侧蔓,第11~15节所生侧蔓较为粗壮,且易结果。主蔓在第6~10节着生第1雌花,侧蔓间断性着生雌花,尤以第10~15节及第21~23节上的侧蔓结果多。瓜长40~65厘米,横径5~8厘米,顶端钝圆,皮为绿色转淡绿白色,肉厚0.8~1.1厘米,单瓜重600~1000克,最大单瓜重达1250克。种子淡**有花纹,千粒重185克。中早熟品种,从播种到采收约85天,可连续采收80天左右。

(9)英引苦瓜

生长势旺盛,主蔓长,分枝力强,叶色青绿。幼苗期茎较细,生长比较缓慢,以后长势旺盛。主蔓第1雌花着生在第10~14节,以后每隔4~5节着生雌花。瓜纺锤形,外表端正美观,浅绿色,条状突起明显。一般瓜长20~25厘米,横径5.1~6.5厘米,肩宽3~3.7厘米,肉厚0.9~1.2厘米,单瓜重265~440克,一般每公顷产量为22500~33750千克。中迟熟,从播种到采收为47~56天,采收期约50天,全生育期为98~107天。肉质较滑,味甘苦,品质优良,抗病力强,耐热、耐湿。

(10)苏圩苦瓜

广西农家品种。植株蔓生,株高4米左右,生长势和分枝力强,第1雌花着生在第12节。瓜呈长圆棒形,瓜瘤直,瓜长40厘米,横径6~8厘米,肉厚0.8~1厘米,单瓜重300~500克。中熟,春植生育期110~120天,每公顷产量为45000千克;秋植生育期100天左右,每公顷产量为37500千克。味甘而不苦,品质好。

(11)长白苦瓜

又名株洲1号,株洲市农科所育成。植株蔓生,生长势强,分枝性强,叶掌状5裂。第1朵雌花着生于第17节左右,此后连续2~3节或每隔3~4节出现1朵雌花。瓜长筒形,长70~80厘米,横径5.4~6.5厘米;外皮绿白色,密布瘤状突起,单瓜重600~1100克;肉厚0.8~1厘米,肉质脆嫩,味微苦,品质好。中熟。耐热、耐肥,抗病性强。适于春、夏露地栽培。每公顷产量为45000~52500千克。

(12)特选株洲长白苦瓜

湖南省蔬菜研究所育成。中熟丰产型。生长旺盛,分枝能力强。主、侧蔓均可结瓜。主蔓第1朵雌花着生在第10~12节,以后每隔3~4节着生1朵雌花。瓜长条形,草白色,长约60厘米,横径6厘米,单瓜重600~800克;肉质脆嫩,清凉略苦。耐热、喜肥、耐湿。适宜作春植连秋栽培,全生育期约180天。中抗枯萎病、抗高温多雨天气。每公顷产量为57000~60000千克。

(13)大白苦瓜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育成。植株攀缘生长,生长势强。瓜长筒形,长60~65厘米,横径5厘米左右。外皮白色,有不规则细密的瘤状突起,肉厚,种子少,品质优良。单瓜重500~600克。中熟。耐热,耐湿,抗病。适宜春、夏栽培。

(14)蓝山大白苦瓜

湖南蓝山市地方优良品种。生长势强,分枝性强,叶深绿色,掌状5裂。主蔓第10~12节着生第1朵雌花。瓜长圆筒形,长50~70厘米,最长可达90厘米,横径7~8厘米。外皮乳白色,表面有大而密的瘤状突起,具光泽。果肉较厚,白色,脆嫩,味略苦。单瓜重750~1750克,最大可达2500克以上。中熟。耐热,抗病力很强。适应性广,产量高。

(15)特选蓝山大白苦瓜

湖南省蔬菜研究所从蓝山大白苦瓜优良单株入手选育成的新品种。中熟、丰产型。植株生长势旺盛,分枝力强。主、侧蔓均可结瓜。主蔓长可达5米,雌花多,可连续结瓜,主蔓第1朵雌花着生于第10~12节。瓜粗长条形,浅绿白色,长50~60厘米,横径7~8厘米,单瓜重700~1500克。肉质脆嫩,清凉略苦。耐热,喜肥,喜湿,中抗枯萎病,抗高温多雨天气。可作春植连秋栽培。

(16)特选早熟大白苦瓜

湖南衡阳市蔬菜研究所育成的杂种一代。为目前国内最早熟的苦瓜品种之一。植株生长势和分枝力强,叶大,掌状深裂,浓绿色。果实为长圆筒形,瓜条长40~45厘米,横径7~8厘米,外皮白绿色,有不规则细密的瘤状突起,肉较厚,种子少。苦味中等,一般单瓜重700~1000克。耐热,耐湿,抗病,丰产,每公顷产量为52500~63000千克。

(17)雅安大白苦瓜

四川雅安市地方品种。植株攀缘生长,分枝力强,叶掌状深裂。第1朵雌花着生于主蔓第14~17节,此后每隔2~4叶节着生1朵雌花;瓜长棍棒形,长48~53厘米,横径4~6厘米;外皮白色,密布瘤状突起;肉厚0.5~0.8厘米,白色,质脆,味微苦。单瓜重350克左右。耐涝、抗病。适于春、夏季露地栽培。每公顷产量为30000~45000千克。

(18)北京白苦瓜

植株生长势强,分枝力强,株高2~3米。叶为掌状,叶色深绿。果实为长纺锤形,长约30~40厘米。表皮有棱及不规则的瘤状突起,外皮白绿色,有光泽。果肉较厚,呈白色或白绿色,肉质脆嫩,苦味适中,清香爽口,品质优。单瓜重250~300克。中熟。耐热,耐寒,适应性强。

(19)独山白苦瓜

贵州独山县地方品种。植株蔓生,生长势和分枝力强。叶掌状5裂,深绿色。主蔓上第13节左右着生第1朵雌花,此后每隔3~5叶节又着生雌花。果实为长纺锤形,外皮在商品成熟时为浅白绿色,老熟时为乳白色,有光泽,表面有瘤状突起;果肉较厚,肉质细密,苦味淡。单果重300克左右。耐热,晚熟,适宜在夏、秋季节栽培。

(20)黑龙江白苦瓜

黑龙江哈尔滨市地方品种。植株蔓生,生长势强,叶掌状5裂,叶色深绿。主蔓第17叶节着生第1朵雌花,以后每隔3~5叶节又着生雌花。果实为长纺锤形,外皮绿色或白绿色,有光泽,表面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果肉较厚,白色,肉质脆嫩,苦味轻。单瓜重200~300克。中熟。耐热,耐寒,抗病。坐果多,产量高。适宜春、夏季栽培。

(21)夏丰苦瓜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一代杂种。生长势强,分枝性中等。主蔓第1朵雌花着生节位较低,单株结瓜数平均3.6个。瓜长圆锥形,浅绿色,长约21厘米,肩宽约5.4厘米,肉厚0.8厘米,单瓜重200~220克,果实表面具条纹和相间的瘤状突起。早熟。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和耐霜霉病、白粉病能力,但对枯萎病和叶斑病抗性稍差。春、夏、秋三季均可种植,以夏、秋高温多雨季节生长优势更明显。每公顷产量为27000~33000千克。

(22)夏雷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育成。茎蔓生,生长势强,夏季栽培主蔓长达4~5米,分枝力强,主、侧蔓均能结瓜,瓜长圆筒形,长16~20厘米,横径4~5.5厘米,外皮绿色,有光泽,具粗大而密的瘤状突起。瓜条整齐,肉厚0.5~0.8厘米,苦味轻,品质中等,畸形瓜少。单瓜重150~250克。中熟。耐热,耐涝,抗枯萎病能力强,适于夏、秋季栽培。每公顷产量为15000~22500千克。

(23)海参

湖南省新选品种。前期主蔓结瓜,中后期主侧蔓同时结瓜,瓜形美观,长约35~40厘米,横径约12厘米左右,单瓜重550~600克,表面具瘤状突起,有光泽,肉厚,籽少。清香微苦,脆嫩,炒煮后有海参味,故名海参苦瓜。丰产性强,每公顷产量为45000千克左右。

(24)扬子洲苦瓜

江西南昌市地方品种。植株蔓生,分枝力强,叶掌状深裂。主蔓第20节着生第1朵雌花。瓜长棒形,长50~60厘米,横径7~9厘米,外皮绿白色;具大而稀疏的瘤状突起。肉厚1.3~2厘米,质脆嫩,苦味淡。单瓜重750克左右。中熟。适于春、夏季栽培。每公顷产量为30000~37500千克。

(25)槟城苦瓜

从新加坡引进后经优选改良而成的品种。分枝力强,主蔓第6~8节着生第1朵雌花,瓜长圆锥形,具整齐的纵沟条纹并与瘤状突起相间,瓜长约30厘米,横径6厘米左右,单瓜重250克左右。瓜皮绿色,具光泽,耐热性强,肉质致密,味微苦,品质佳,病害少。每公顷产量为30000千克左右。

(26)安阳苦瓜

河南安阳农家品种。主、侧蔓结瓜,中熟,主蔓17~20节开始坐瓜,瓜纺锤形,长约20厘米,横径4厘米。瓜皮黄绿色,表面密布瘤状凸起,单瓜重150~200克。耐热性强,耐旱,抗病,质地脆嫩,味苦。每公顷产量为30000千克左右。

(27)扬子洲苦瓜

江西南昌市扬子洲农家品种。主、侧蔓结瓜,分枝性强,中熟,主蔓第20节开始坐瓜,瓜长棒形,长53~57厘米,横径8~9厘米,肉厚1.3~1.5厘米。瓜皮白色,表面棱瘤大而稀,呈条状,单瓜重750克左右。耐热、耐旱,抗病性中等,质地脆嫩,苦味淡,品质优良。每公顷产量为30000~37500千克。

(28)湘苦瓜1号

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选育的一代杂种。主、侧蔓结瓜,生长势强,早熟,主蔓第5~8节开始坐瓜,瓜长纺锤形,长35~40厘米,肉厚1.1厘米。瓜皮浅白绿色,单瓜重300~400克。前期产量高且稳定,高抗枯萎病和病毒病,中抗霜霉病和白粉病。每公顷产量为50000~70000千克。

(29)湛江油瓜

广东省湛江市的农家品种。主、侧蔓结瓜,生长势和分枝力强,晚熟,主蔓第18~22节开始坐瓜,瓜长圆锥形,长18~20厘米,横径6.5~8厘米,肉厚1.3厘米。瓜皮浅绿色,有光泽,表面粗条瘤状凸起,单瓜重300~350克。抗逆性强,耐热,质地脆嫩,苦味淡,品质优良。每公顷产量为30000千克左右。

(30)西津苦瓜

广西南宁市郊区的农家品种。主、侧蔓结瓜,生长势和分枝力强,早熟,主蔓第9~10节开始坐瓜,瓜纺锤形,长20~25厘米,横径6~8厘米。瓜皮青绿色,有光泽,表面棱瘤较大而稀,单瓜重250~500克。抗逆性较强,抗白粉病,质地紧密,苦味淡,品质优良。每公顷产量为30000~37500千克。

(31)文教苦瓜

海南省文昌县文教镇农家品种。主、侧蔓结瓜,生长势和分枝力强,中熟,主蔓第22~24节开始坐瓜,瓜长圆锥形,长25厘米左右,横径6.5~8厘米,肉厚1.3厘米。瓜皮浅绿色,有光泽,表面粗条瘤状凸起,单瓜重400~500克。抗逆性较强,较耐热,但易感染病毒病。质地紧密,苦味较淡,品质优良。每公顷产量为30000千克左右。

(32)绿绣1号

北京市海淀区农科所近年育成的杂交一代新品种。主、侧蔓结瓜,生长势和分枝力强,中晚熟,主蔓第22~25节开始坐瓜,瓜长圆锥形,长27厘米左右,横径6~7厘米,肉厚1~1.2厘米。瓜皮绿色,有光泽,表面粗条瘤状凸起,单瓜重300~450克。抗病性强,耐热。口感脆嫩,苦味清香,品质优良。每公顷产量可达40000千克以上。

(33)绿绣2号

北京市海淀区农科所近年育成的杂交一代新品种。主、侧蔓结瓜,生长势较强,中早熟,主蔓第12~16节开始坐瓜,瓜长圆锥形,长30厘米左右,横径6.5~7.5厘米,肉厚。瓜皮浅绿色,有光泽,表面粗条瘤状凸起少,单瓜重400~500克。抗逆性较强,较耐热。质地紧密,苦味较淡,耐储运,品质优良。每公顷产量可达40000千克以上。

(34)绿绣3号

北京市海淀区农科所近年育成的杂交一代新品种。主、侧蔓结瓜,生长势较强,中熟,主蔓第22~24节开始坐瓜,瓜长棒形,长30厘米左右,横径6~7厘米,肉厚。瓜皮浅绿色,有光泽,表面粗条瘤状凸起少,单瓜重350~450克。抗病性强,较耐热。质地紧密,苦味较淡,耐储运,外观漂亮,品质优良。每公顷产量可达40000千克以上。

在进行苦瓜嫁接栽培时,主要选择下列砧木品种:

(1)双依

为台湾农友种苗公司育成的苦瓜专用砧木品种。高抗苦瓜枯萎病,耐根结线虫病,嫁接后生长势强、早熟、高产。是较理想的苦瓜砧木。

(2)宜春肉丝瓜

为江西宜春市地方品种。较抗根结线虫病,植株生长势强,根系吸收水肥能力高,耐潮湿和干旱,能防止苦瓜早衰、增产。

(3)壮士

为台湾农友种苗公司育成的砧木品种。抗苦瓜枯萎病,根系吸收水肥能力强,耐低温,能促进苦瓜提前采收。

(4)黑籽南瓜

廉价的优良砧木。耐低温能力强,根系发达,可达到早熟、延长采收期、增产等目的。

蔬菜大棚种植技术

发酵床养鸡适应于平养的肉鸡,和平养的蛋鸡。

⑴、选择健康雏鸡 

农户饲养肉鸡和雏鸡大都靠外购,而购入的雏鸡好与坏,对育雏的效果影响很大,并直接影响养殖效益的高低。为提高育雏成活率,购雏时必须严把质量关,进行严格挑选,确保种源可靠、鸡种纯正和鸡苗健康,切不可贪图便宜购进不健康的鸡苗。挑选雏鸡时,除注重品种优良外,还必须保证来自非疫区。按照雏鸡“有膘、有毛、有骨、眼大有神、活泼好动”的标准进行选择,通过“一看、二摸、三听”的方法来鉴别雏鸡的强弱优劣。

⑵、控制好养殖密度

发酵床养鸡,一般控制养殖密度与传统养鸡略小一些,建议:1-7日龄33只,8-14日龄25只,5-21日龄22只。22-28日龄16只,29-35日龄14只,36-42日龄10只,43-49日龄9只,50-56日龄8只。另外,冬季可适当提高肉鸡饲养密度,利于棚内温度的提高。

育雏箱(1.0×1.0×0.21)米中可饲养150只,中雏时为50~70只。

新进入雏鸡之前,对之前的养殖设备进行清洗消毒处理,饮水器、料槽需先消毒,使用毒菌清1小包兑水100公斤,对栏舍、食槽、拌料场所和器具、周围环境进行喷洒消毒。

新进入雏鸡前,如果是新建大棚则进行简单消毒即可,如用1小包毒菌清兑水50公斤进行喷雾消毒;如果是旧鸡舍,使用毒菌清1小包兑水20公斤,对栏舍、屋顶、墙壁、笼具、食槽、拌料场所和器具、周围环境进行喷洒消毒(不是垫料),要求对每一个地方喷湿透为止,且最好是相隔三天后再进行消毒一次。

然后,消毒剂气味消失后(三天后),把垫料简单翻拌一下,以每平方米喷洒10倍稀释的农盛乐EM原液1公斤,表层垫料控制含水量在40%(看起来是湿的,但用力捏不出水来)。

同时,入雏前最少要有预热过程,使育雏棚舍内温度保持在32-35℃。

⑶、与发酵床养猪相似,需要经常观察粪便情况。

发酵床养鸡不需要像发酵床养猪一样需要把粪便进行人工掩埋,基本都是鸡自己在用脚刨地的同时将自己的粪便掩埋在垫料中。但建议每20天进行15厘米翻动一次。

发酵床养鸡不能像发酵床养猪那样需要补充水分,即使是夏天只需要2-3天使用100倍的农盛乐EM原液简单喷洒一次,不能喷洒鸡身。冬季、雨水季节可以长时间不喷洒,主要根据垫料表面的湿度要决定,只要垫料有些湿润就不需要补充。

对于一般性个别鸡拉稀现象,可以挑出来,进行隔离治疗,治疗完毕再放回发酵床鸡舍。病鸡排泄物进行清除,清除其所拉出的粪便,同时在拉稀粪便处洒上生石灰粉(或纯农盛乐EM原液)后将粪便与石灰埋入20厘米深发酵床垫料中,以后石灰粉会自然消失融入垫料中。

注意观察食槽饲料,尽量做到自由采食,同时供应足够的饮水。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微生物制剂。

⑷、保证鸡只24小时都能吃到料。

饲料中添加农盛乐EM原液的方法:可以按每吨饲料添加2公斤农盛乐EM原液进行饲养,或者按饲料量的5%添加农盛乐EM原液。两种添加方法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

在饮水中添加农盛乐EM原液的方法:可以在饮水中添加农盛乐EM原液,添加农盛乐EM原液的量为饮水量的2~5%。如果在饲料中已经添加了农盛乐EM原液的,则在饮水中就不需要添加EM菌了,反过来,如果在饮水中添加了农盛乐EM原液的,则在饲料中就不需要添加EM菌了,二者选择取其一即可。

也可以通过给鸡喂给发酵糟渣的方法进行微生物制剂的补充供给,如发酵豆渣、发酵潲水、发酵薯渣、发酵酒糟等,添喂了发酵糟渣的,就不必使用EM菌。

⑸、注意观察垫料数量情况,和垫料表面湿度情况。

采用纯锯末做垫料的发酵床,并且按照我们以上技术制作,一般只需要在每批鸡出栏后(或每3-4个月)补充极少量的新垫料(约5%),或者两批鸡出栏后补充一次(6-8个月)。这和其他发酵床技术每个月要补充约10%的新垫料比较有巨大区别。

具体补充的数量,完全靠你的肉眼进行观察,少了进行补充,直接补充主要惰性原料即可,如木屑,或统糠粉等,并用水略为打湿,表层垫料的含水量控制在40%左右,即看起来是湿的,但用力捏也捏不出水来,比较干爽的样子,这样做,一是保证鸡舍内不太潮湿,二是不能扬尘,如果扬尘,则会影响到鸡的呼吸系统。

注意观察表层垫料的含水量情况,上面说了,控制含水量在40%左右,不能扬尘,可以用手抓一把料,对着阳光吹口气,如果有扬尘,则需要喷洒一点水(或50~100倍稀释的农盛乐EM原液)到垫料表面。

冬天和温度低于15℃时垫料宁肯干一点,不能过湿。

垫料的厚度控制:随不同的季节,而有所不同,冬天最好多加点垫料,厚一点为好,夏天则可以减少一点垫料,以养殖舍内不臭为准。另外,如果养殖密度比较大的,也要垫厚一点垫料,垫料的厚度不一而定,主要看季节和养鸡密度而定。

垫料厚度的控制是人工添加(夏季可以一直不添加新垫料),添加的垫料可直接用惰性主原料(最好是锯末),加上清水和农盛乐EM原液(每100公斤锯末需要添加50公斤水+1公斤农盛乐EM原液混匀即可使用)。

平时多注意表面层的水份,如果太干,则需洒上点水,最好是以100公斤清水+1公斤农盛乐EM原液稀释使用,如果阴雨天气发现表层垫料过于湿润,则需要用耙子和铲子进行适当松料,把耙铲插入料中约15厘米左右,抖动几下,如此进行松料操作,目的是让微生态垫料适当松动,以便进入更多的空气,加速发酵产热,蒸发更多的水分,也便于水份从垫料中挥发出来,适当打开卷帘和天棚窗口等进行通风。太湿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掺入新鲜的含水量少的垫料进行中和水份。其实在发酵床实施中造成水分过大的情况是很好解决的。

总之使表面层垫料的含水量保证在不干不湿的状态,目测有湿的感觉,含水量大约在40%,但又不太湿,较松散不板结的样子。

⑹、垫料微生态平衡的维护

这一点,除了根据上面的垫料数量和含水量的维护外,主要靠闻气味来诊断发酵床是否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

正常运转良好的微生态垫料气味应该清香、有原料味(当然使用越久的垫料,气味越没有原料味,而多了点发酵粪便的气味,但不臭,刚开始使用的垫料还应该有曲香味,如果垫料中有氨味和轻臭味,则说明可能粪便分解不了,排泄的粪尿超过了微生态垫料的消化能力,这时候,有几点可以做:①需要增加垫料厚度,即补充垫料,特别是进入冬天,或气温转冷的天气情况下,靠别的措施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情况;②添加农盛乐EM原液,可以在垫料表面洒入农盛乐EM原液,也可以翻动垫料,洒入到15厘米以内层中;每平方米洒入1公斤农盛乐EM原液;③翻动垫料层,耙松垫料,以进入更多空气,增强发酵效果,这种做法主要是在经观察垫料比较板结的情况下进行,或垫料水份过高的情况下进行;④减少饲养密度,这种做法主要是雏鸡进入中大鸡阶段,需要进行密度调整的情况下进行;

一个好的微生态垫料,一般一次制作后,可以连续使用三年以上,甚至十年,垫料如果板结加快,分解粪尿能力下降,可以考虑更换垫料,使用新制作的垫料,更换时,挖出老垫料层上面的20厘米即可,最下层垫料气味正常,甚至有香味,可以留作为菌种源之一,作为下一批垫料制作的菌种源,只要补充上面垫料层即可。在两次使用最下层垫料后,则考虑全部更换垫料。

利用温室大棚栽培蔬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在气候变化较大的北方地区,要想在四季都能食用到新鲜的蔬菜,必须靠大棚栽培。大棚蔬菜栽培是蔬菜中的主导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保证蔬菜的品质,必须掌握蔬菜栽培技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就大棚蔬菜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

一、搭建大棚

在搭建大棚前应确定是用来长期栽培蔬菜还是短期栽培,长期栽培应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标准比较高、设施齐全,坚固的大棚。如果是用来短期栽培,可搭建简易的大棚,可降低投入成本。符合高标准要求的大棚,应具备高为2.2米以上、跨度为12米左右、使用金属或木质材料建设等基本条件。短期栽培蔬菜搭建中棚或小棚即可,标准为高度1.5米左右,跨度为3-5米。大棚内的土地面积主要依靠大棚的长度来确定,如果蔬菜栽培的量比较大,可以适当增加大棚的长度。

二、选择蔬菜种类

为了合理利用大棚,不至造成浪费,提高大棚投资回报率,应在经过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蔬菜的栽培及生长规律,在不同季节进行套作和间作,使大棚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春季以栽培黄瓜、番茄、茄子等时令蔬菜为主,夏季可栽培豆角、辣椒等,秋季可栽培大头菜、花椰菜等,冬季可栽培油麦菜、生菜、菠菜等,也可根据市场的需要对栽培品种进行调整。进行套作和间作,就是按照蔬菜不同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交替栽培,使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上市。

三、栽培与管理技术

3.1育秧栽培

采取育秧栽培的方法,可提高秧苗的成活率及生长效率。育秧一般是在钵体中进行的,钵体多用塑料制成,具有吸热保温的功能。土壤是秧苗生长的重要依托,育秧前应先进行营养土的配制,可选择山地腐殖土,过筛后与腐熟的有机肥掺混均匀,有机肥也需过筛。土和肥的比例为3:1,混匀后装入每个钵体内中。有机肥以鸡粪或牛粪农家肥为宜。用这种方法配制成的营养土,肥力高、疏松性好,可保温保墒,有利于幼苗根系发育,培育出健壮蔬菜秧苗。营养土配制完成并装入钵体后,在每个钵体中播种2-3粒,用薄土覆盖,再适量浇水,使钵体内的土壤始终保持湿润状态。待秧苗长到5厘米高时,进行分苗定植,即将秧苗分植在大棚土壤里。定植时可先将适量的生根粉撒在栽植坑里,可起到壮根的作用。

3.2田间管理

(1)水分管理

定植后要立即进行浇水,以确保为秧苗提供充足的水分,还可以用水控制土壤的温度,避免发生低温冷害。浇水要在晴天、棚内温度达到20℃以上进行,避免浇水导致土壤温度过低。

(2) 中耕培土

中耕培土应根据秧苗的生长和土壤表面的板结情况,适时进行。及时进行中耕培土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温度,清除田间的杂草。培土一般一年中需进行2-3次,幼苗期培土易浅,防止伤到苗根,成秧期可稍深,彻底破坏土壤板结,有利于土壤保温保墒,使幼苗在适温和良墒的条件下生长。稍深培土还可以将杂草根部斩断,防止杂草再生。

(3) 适时炼苗

幼苗的生长期应进行适时炼苗,提高秧苗的抗性,使其对温度变化逐步适应。炼苗可选择在晴天进行,将大棚的通风口打开,进行适当通风。晴天时大棚内的温度会达到30℃以上,可利用通风的方法降低大棚内的温度,让秧苗适应稍低的温度环境,可以防止冻害或其它病虫害。

四、大棚的保温措施

大棚蔬菜栽培,控制温度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大棚白天的温度较高,但到了晚上温度会大幅度降低。为了防止秧苗出现冻害,应采取为大棚保温的措施。

4.1盖草帘

可采用晚上加盖草帘,白天揭去的方法,达到为大棚保温的目的。加盖草帘后,可减少大棚热量散失,使夜间大棚内的温度也能保持在18℃左右,比较适宜秧苗的生长。

4.2覆地膜

大棚育苗应以三膜育苗的方式为宜,三膜即覆盖三层地膜保温。第一层膜可在播种后覆盖钵体或苗床上,第二层膜覆盖在第一层膜上部50厘米处,双膜覆盖可以有效地隔绝冷空气。而第三层膜应在夜晚气温非常低时覆盖,在第二层膜上方30厘米处再覆盖一层膜。三重保险,可以确保幼苗远离冻害,健康生长。而在幼苗定植栽培后,要在地面上覆盖一层地膜,覆盖时应将地膜支起,与苗的尖部保持20厘米左右的距离,使秧苗生长空间内的氧气充足,并可以较好地储存热量。如果遇到极严寒天气,在夜晚于棚顶加盖草帘的同时,还应在草帘上再覆盖一层地膜,形成新的保温隔寒层,可防止大棚内温度过低。

4.3地膜选择

地膜应尽量选择深颜色的,有利于紫外线顺利透过地膜,辐射至大棚内,起到杀菌作用,还可以抑制秧苗徒长,提高秧苗对养分的吸收力。另外,深色膜还具有保温性好的特点,更有利于保温。浅颜色的地膜会阻止紫外线通过,不利于大棚内秧苗的生长。

五、防治病虫害

大棚蔬菜常见病虫害包括菌核病、灰霉病、霜霉病、蓟马、粉虱等。防治的主要措施是经常对大棚进行通风炼苗,增强秧苗的抗病性。将大棚内的温度和温度控制好,因为许多病虫害都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病虫害发生后要立即采取防治措施,将发现的病秧拔除,利用对症的农药兑水后喷洒。

六、结语

总之,栽培大棚蔬菜,是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良好渠道,也是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途径之一。各地应该鼓励和支持大棚蔬菜栽培业的良性发展,为这项产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农业科技人员也应对大棚蔬菜栽培给予技术指导和服务,使大棚蔬菜栽培得到进一步发展。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讲到这里,喜欢笔者文章的朋友欢迎转发、评论和分享,我们下期见,拜拜。

3316阅读

搜索

一亩大棚造价明细

温室大棚造价明细表

30平玻璃温室大棚造价

一亩大棚建造费用

玻璃连栋温室大棚结构

3000平米连栋大棚造价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5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