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农业节水的方法。。急

农业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标就是农作物高产与高水分利用效率相结合的节水型农业。节水农业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水分(包括降水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量的80%左右,其中90%的种植业用水都需经过土壤水的转化而被植物吸收利用。如何充分利用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水高效利用的综合农艺措施,已成为当前农业用水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下面介绍节水农业中调节干旱的几项措施:

农业节水的方法。。急

一、减少不必要的降水流失,保住天上水。

丘陵山区要大力加强工程措施和耕作技术措施建设,工程措施主要有兴修水平梯田,沟坝,水窖等。耕作技术措施有水平沟种植、垄沟种植、蓄水聚肥种植等。通过深耕或深松,耕深15-20厘米,打破犁底坚硬土层,降低了土壤容量,增加了孔隙度,从而增加了降雨的入渗速度和土体的蓄水容量。少耕免耕对减少风蚀、水蚀、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地表径流起到良好作用。免耕可使降水流失量减少,土壤流失量减少,土壤含水量增加。

二、选择避旱和适应土壤干旱的措施,巧用土壤水。

根据不同地区土壤特点,选耐旱优良品种。通过一些耕作措施,减缓干旱时期的旱情如延长蹲苗时间以错过旱情期;在限水灌溉条件下,磷肥集中深施效果最好。有地表水源的地区,限额灌溉,以水防旱。

三、防止不必要的蒸发,减少消耗,多用土壤水。

防止不必要的水分蒸发可采取覆盖、应用抗旱保水剂等措施。(1)覆盖。有麦糠覆盖、生物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留高茬覆盖、沙石覆盖等几种方式 ,保墒增温效果好。生产实践证明,麦田采用麦糠覆盖蓄水量提高20-44.6毫米,比对照增产23.2%。覆盖栽培具有明显而稳定的聚水、保墒、增温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及其有效性,提高作物有效耗水比,抑蒸减耗,节水抗旱,促进早熟和增产等作用。(2)利用抗旱保水剂,延长土壤水分持续供应。抗旱保水剂可直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在旱作大田上,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平均可高出5 个百分点以上,在灌溉地上,可明显可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延缓灌水时间,减少灌水1—2次。

四、提高土壤现有水分的利用效率,用好土壤水。

土壤深层贮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它在作物生育期降水不足时,可通过毛管运动或根系的吸收调节水分的供应。采用轮作平衡调水,推广良种,间作套种,铺膜提高地温增加水分的有效性,增加施肥量,合理利用N、P配合,无机肥与有机肥配合提高土壤水的利用,增施P、K肥,“以肥调水,以水调肥”充分利用深层水。

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包括哪些技术措施?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少,工农生产用水日益紧张。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缺水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新形势,我们应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新时期治水用水新思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可持续利用。当前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大战略,广大水利工作者应该把握机遇依靠科技进步、创新体制,制定配套的法律和法规,大幅度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的经济社会。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使用占我国用水总量的60%多,而且大部分地区采用的还是原始的灌溉方式,浪费水现象严重,因此,21世纪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势在必行。

一、水资源短缺整体态势严峻

我国北方年降雨量一般少于800mm,干旱地区的降雨量为100~200mm,有的地方终年无雨,而蒸发强烈,造成严重的干旱和土壤盐碱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全国约有11亿亩耕地面积没有水利设施,农村还有2400多万人饮水困难没有得到解决。全国城市、工业年缺水约6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建制市668个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8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人口有1,5亿人的日常生活因缺水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建立节水型农业的紧迫性

我国农业用水面临着水资源短缺严峻形势,因此大力推进节水灌排已成为21世纪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曾把节水列为资源节约的首位,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

三、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面对严峻的缺水形势和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需求,农业节水必须放在首位,因此建立节水型社会,搞好农业节水是重中之重,农业生产只能在节水中求发展。一方面要重点加强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改造,另一方面要重视干旱地农业集雨节灌技术的推广。未来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现代科技的运用,而且取决于节水投入和节水政策。

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从世界范围而言。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灌溉工程是公元前3400年左右的埃及美尼斯王朝修建,各大文明古国都有着悠久的灌溉历史和先进的灌溉经验技术,20世纪初,美国就开始在西部17州进行灌溉为主的水利综合开发,1985年喷灌面积占总灌溉面积就达370%,沙漠国家以色列虽然干旱缺水,但有着世界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水利用效率很高。我国同样有着悠久的灌溉历史。建国后灌溉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修建了许多宏伟水利工程。但很多地方干旱缺水然而水利用效率不高。要大幅提高水利用效率、缩短与先进国家差距就必须吸收国外先进节水灌溉技术。

2加大节水灌溉科研投入

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应该加大自身的节水灌溉科研投入以实现消除水旱灾害和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比如加大各大高校相关学科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扶持高校在采用更先进的排水措施和灌溉措施在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和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方面的实验研,因为这些方面的研究都直接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作物的产量。

3农业用水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各省、市、自治区应当在总用水量指标中确定农业用水指标。各地区在分配水量指标内,应加强用水定额管理。节约的水量,有条件转让的,要按规定有偿转让;超指标用水的地区。当地财政要交纳农业用水调节费,用于发展农业节水。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审计和管理机构。

4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和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的绝大部分粮食都是各大商品粮生产基地生产,因此加大这些商品粮基地建设,率先在这些基地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做为其他地方的示范园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地区特色农业,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土地的经济效益。之后将其成功经验技术推广开是十分必要的和有着很强的社会经济效益。农业节水工程要在明晰产权和受益对象的基础上改革管理体制。大中型灌区要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民主改革,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水户参与、灌区自主经营的良性运行机制:小型农业节水工程要在各级政府的宏观指导下,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政策引导、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用水户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要制订扶持政策,支持农业节水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农业节水技术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科技部门、企业单位和技术人员参与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制。

5加强节水工作领导,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业节水工作的领导,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水利部作为全国节约用水的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全国节水规划,节水技术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要健全节水管理机构,部署、协调、监督和检查推动各部门、各行业的节水工作,保证将各项节水措施落在实处,做到节水目标到位、计划安排到位、建设资金到位、管理制度到位。要利用各种媒体提高全民的“水危机”感与节水意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行全民节水。建立节水工作的社会监督体系。要组织社会公众参与节水工作。尤其是农业节水,要动员全社会支持农业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节水型社会,发展节水灌溉事业任重道远。新水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体制和机制上都突出节约用水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厉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方针和任务。通过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把解决水资源短缺和保障水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作为水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各级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经济生活中共同遵守的指导原则,因此,我们要以贯彻落实新水法为契机,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开创节水灌溉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161300黑龙江省讷河市九井灌区)

推广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是我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通过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完善工程设施,因地制宜地推广各种节水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传统农业向集约化农业转变,形成一批优质高效农业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形成了工程节水、农业节水、管理节水的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使水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一、节水技术

一渠道防渗技术。在自流灌区,土渠易被水冲刷坍塌,渠道渗漏损失量的50%,因此,渠道防渗可大大减少水量损失。渠道防渗一般采用衬砌混凝土U型渠或梯形渠。混凝土防渗渠道粗糙率小,流速快,有利于提高渠道输沙防淤能力,输水时间比土渠缩短30%—50%。同时,采用混凝土渠道防渗,有利于控制地下水位,改善土壤,便于渠道管理。

二低压管理灌溉技术。它是用PVC管代替土渠通过输水暗管式地面移动软管把水从水源输送到田间地头进行灌溉的一种技术,具有节水、节能、省时、省地、适应性强、输水快、损失少等优点。这项技术主要适用于井灌区,投资相对较少,施工简单,操作方便,部分地区已大面积推广使用。管道输水水的利用率为96%—98%。

三喷灌技术。这项技术是通过水泵加压,使灌溉水流经管道、喷头等专用设备,射到空中并成雾状的雨滴,像降雨一样均匀地散落田间,对作物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溉。它适用于各种地形和土壤,具有节水、省力、灌水均匀、保持水土等优点。采用这种技术,一般不会产生地面径流和深层渗漏,地面湿度均匀,可以根据作物

在不同生长时期的需水状况,适量地供水,灌溉水水的利用率达92%。宜在以井灌为主的蔬菜、果树、经济作物等连片种植的地区推广使用。

四微灌技术。它是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特种灌水器,将作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地表或土层中的灌水方法,又叫局部灌溉。它分为滴灌、渗灌、微喷和涌泉灌溉,具有省水、节能、适应性强等优点,比喷灌节水15%—20%。以灌溉果树、蔬菜、花卉、药材等经济为主。

二、节水措施

一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做好土壤墒情测报工作,根据土壤墒情含水量和作物在不同生长期需水量不同,确定作物是否受旱,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利用雨水达到灌溉目的。在灌溉地作物;先灌墒情好的作物;先灌经济作物,后灌其他耐旱作物。

二短窄畦灌溉。畦长30-50米,畦宽1.5-1.6米,这样灌溉水的流程减少了沿畦产生的深层渗漏损失,可节约用水量。

三耕作保墒。采用深耕松土,中耕除草,改善土壤结构等方法,可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增加雨水下渗速度,减少水分蒸发。

四覆盖保墒。播种后,在地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可以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起到蓄水保墒、提高水利用率的作用。通常情况下,覆盖秸秆可节水15—20%,覆盖塑料薄膜可节水20%—30%。

五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选用优质抗旱高产品种。利用不同作物的需水特性,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合理搭配作物品种,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通过选择耗水少而水利用率高的优良品种来达到节水的目的,可使作物产量提高15%—25%。

六化学调控节水。为在作物生长发育期抑制水分过度蒸发,可使用无毒的保水剂、复合包衣剂及多功能抑蒸抗旱剂等,同时多施磷肥,有利于促进根系下扎吸水,以提高作物抗旱能力。

三、节水管理

节水管理包括组织管理、工程管理和用水管理。要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制定工程管理措施,确定合理水价,明确职责,加强宣传,增强人们节水意识,真正达到节水的目的。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是一种综合技术体系,必须把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与田间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从

而形成从水源管理,经输水到作物吸收利用的农业综合节水技术体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6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