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的民风民俗
1、婴儿出生满一月称为满月,一般人家这天要“过满月”,祝贺母子平安,谓之弥月之喜。产妇娘家不仅要前往祝贺,还要把产妇母子接回娘家住些日子,俗称“搬满月”。产妇母子在娘家住一段时间后再由婆家接回家去。
2、在莱芜农村地区,卖豆腐的每天拿个木头做成的锤头一样的东西,用一个小棍儿敲击,梆子的敲击声十分有节奏感,一般是是“梆、梆,卖豆腐”的节奏,梆子声就像是一个信号,听到梆子声就知道是卖豆腐的来了。
3、全国各地对自己的父亲称呼基本统一为喊爹或者爸爸,但是在莱芜一些农村地区,很多孩子叫自己的父亲为爷。《木兰辞》中: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里的爷就是对父亲的称呼。古代的北方称呼自己的父亲为爷是标准的叫法,莱芜部分地区依旧保留了这种叫法。
4、饮茶喝酒之前,信奉此类的人一般都会端起酒杯,往地上洒一点,祭奠一下,表示对天爷爷、地奶奶的尊敬。虽然现在看来有些迷信的成分,但表示的是一种真诚的信仰。
5、春节大典以告祖先、祈福年、敬贤长、大团圆为主题,用传统礼乐与现代民俗相结合,让人们感受到别有特色的文化洗礼。
扩展资料
莱芜,春秋为牟国及齐嬴邑、平州邑地。牟国属于鲁国的附庸国,故址在城东10千米的辛庄镇赵家泉村;嬴邑属于齐国,故址在城西北羊里镇城子县村;平州邑在莱芜西部。
西汉增置牟县(治所在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旧说昔齐灵公灭莱,莱人播流此谷,邑落芜没,故曰莱芜),故名莱芜。
民国四年(1915年)属济南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属泰安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山东省。民国三十年(1941年),抗日民主政权将莱芜与博山、沂源、新泰的少部分地区合并划为莱芜、莱东、莱南三县,抗战胜利后恢复原貌。
莱芜市地质构造受鲁中纬向构造及鲁西旋卷构造控制。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地形为南缓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圆形盆地。北、东、南三面环山,北部山脉为泰山余脉,南部为徂徕山脉,西部开阔,中部为低缓起伏的泰莱平原。
百度百科-莱芜
茶业口镇的历史沿革
主要内容:
相传秦朝时,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范喜良和女子孟姜女刚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穿寒衣,历尽了千辛万苦才终于来到了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在长城上哭了三天三夜,忽然长城就此坍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海而亡。
后世影响: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夫万喜良被魏王征召修筑长城(今卫辉与辉县交界的战国长城)劳累饥饿而死,埋于长城之下。孟姜女寻夫哭至卫辉池山段长城,感动天地,哭塌长城,露出丈夫尸骨。至今在卫辉池山乡歪脑村一带还流传其故事,山上能见到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新乡市区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桥等名称。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孟姜女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文物。
2014年07月16日,孟姜女传说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姜女的家乡为山东省莱芜市茶业口镇(古称莱芜为嬴牟)。
镇因政府驻地茶业口村而得名。据村碑记载,建村在明朝中叶,因址在茶芽河口(俗称茶中口),曾名茶芽口。后谐音成茶业口。清末属北乡石城保。民国初年属第七区(雪野区),1941年春属莱芜(北)县的抬头区和茶业区。1942年,两区划归淄川县。同年末,两区合并为茶业乡。1945年10月,回归莱芜县,仍为抬头、茶业区。1946年10月,两区合并称茶业区。1951年3月,改称第十一区。1955年10月复称茶业区。1958年3月分为茶业、腰关2乡。同年10月,改为吉山、腰关2个公社。1959年2月合并为腰关公社(不久更名茶业公社),辖峪门、腰关、茶业、花林、法山、阁老管理区。1984年4月改称茶业办事处,辖峪门、腰关、茶业口、花林、上茶业乡,60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1985年10月,改分为茶业口乡、腰关乡。
1997年,茶业口乡面积82.21平方千米,人口21909人,辖3个管理区,茶业口、上龙子、下龙子、阁老、珍峪、卧铺、李白杨、刘白杨、高白杨、王白杨、西圈、上茶业、中茶业、下茶业、上王庄、下王庄、上法山、中法山、下法山、潘家崖、逯家岭、曼里、吉山、双山泉、东圈、史家崖、花林、桑科、上宅科、下宅科、上石城、下石城32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腰关乡面积89.64平方千米,人口15783人,辖2个管理区,北腰关、东腰关、西腰关、南腰关、船厂、上温峪、中温峪、下温峪、董家峪、埠口、龙堂、上石臼、下石臼、龙子庄、上迷马镇、下迷马镇、南嵬石、北嵬石、西嵬石、峪门、东榆林、西榆林、中榆林、暗摇头、姜家峪、尧舜、黑山头、榆林前28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
2000年12月,撤销腰关乡、茶业口乡,以原腰关乡和茶业口乡的行政区域设立茶业口镇,镇政府驻原茶业口乡政府驻地。2002年,面积171.85平方千米,人口37225人,辖5个管理区,60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7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