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的方法和技术要点
目前的秸秆还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现代化的机收机粉一体式的直接还田方式,另一种是传统的秸秆集中堆沤成肥式的间接还田方式。两种还田方式各有利弊。前一种机械化程度高,快捷便利、省工费时,但是需要深耕掩埋且长时间不能腐解变肥,还会续传病虫害。
玉米秸秆还田,是增施有机肥的一种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劳动力的外流,牲畜饲养的减少,堆制有机肥的量,逐年减少或没有堆制。
种地只能施无机养分,有机肥施量趋于零,种地不能养地。形成了掠夺式种地,极大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长久下去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增加化肥的投入量,提高生产成本。
玉米或小麦等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真正解决这一难题,也是农业生产再高产的主要途径之一。
秸秆还田作用及存在问题
玉米秸秆还田主要作用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据测定施入1500公斤鲜玉米杆相当于4000公斤优质土杂肥,氮含量相当于6.9公斤尿素,磷含量相当于10公斤过磷酸钙,钾含量相当于6.5公斤硫酸钾,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
秸秆的施入,有益微生物得到充分发展,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从而土壤得到改良,适合作物根系生长,促进作物健壮生长。
秸秆还田是种地养地相结合的耕作方式,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
事物都有两面性,也有不利的方面如:
(1)玉米秸秆粉碎不彻底,长短不一,不易分解,造成死苗现象;
(2)土壤虚实不一,孔隙大,漏气现象严重,植株容易受冻,产生冻害;
(3)由于没有经发酵处理,增加土壤病虫基数,可能引起一些病虫的大发生。
秸秆还田主要技术措施
玉米秸秆还田从目前使用情况看,利还是大于弊。但主要是技术措运用得当,必须按操作要求做好,真正能去弊兴利,达到还田肥田的目的。
1,还田时间要把握准
还田时间,是关系玉米秸秆能否完全分解的关键。早了影响玉米产量,晚了秸秆在地下分解时间不够,影响小麦播种。
具体时间是玉米棒收下后,趁玉米杆、叶发青还有水份时,及时收割粉碎,此时玉米秆中水份、糖分高易于粉碎,粉碎成度5_以下为好,打成粉状为最好。最均匀撒入地表,进行翻犁。
2,加氮素化肥催化腐熟
犁地时先在粉碎后的玉米杆上撒上氮素化肥,起到催化腐熟作用,同时也能调节碳氮比。
这样能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有机质的快速分解。每亩施碳酸氢铵45公斤,或尿素10公斤左右。其它底肥也可一同施入。
3,深翻细耕
粉碎的玉米秸还田后要及时犁地,也可随粉碎、随施肥、随犁地,以免粉碎后的秸秆水分散失,犁地深度以20~25_,有意将秸秆翻入犁底层,消除因还田表土孔隙较大的问题。
4,足墒还田
还田时土中水要足,如不足可在还田后浇一水,加速秸秆腐熟,为播种小麦增加底墒。
5,玉米秸秆用量
鲜玉米秸秆一般亩产在1500~2500公斤。正常情况下,每亩用量在750~1000公斤。
基本上一般产鲜秸秆可用于2亩地,不要一下子还全还田,以免产生不良作用。剩余可作堆肥,经充分发酵后可做腊施追施,护根防冻。
总结
玉米秸秆还田是一项有争议的技术措施,我认为利还是大于弊,只有在不断生产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求证出完善的措施,使秸秆还田技术造福于人民。
由于玉米秸秆的存在,非常不均匀,小麦发芽后,迟迟得不到肥料营养而出现麦苗瘦弱,影响生长和分蘖,而肥料集中的地方,会出现小麦幼苗生长过旺,使小麦幼苗生长不均匀。在田里直接焚烧现在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一部分种植面积比较小的农户直接拉回家堆放,留作烧柴火锅用,因为量少,采取还田方式就不划算,一部分种植面积比较大的农户则采用秸秆
玉米秸秆粉碎或者还田不是太好的情况下对于小麦的生长是有很大的影响的。特别是碰到把麦种播种到了玉米秸秆上的话小麦虽然能够发芽,但是由于根无法扎到土壤中导致了苗黄死苗严重的就是缺苗断陇比较严重。它实际和其它政策措施都是互相联系的,国家从环保出发,如禁烧秸秆、禁止家畜散养、禁止农村土灶烧柴做饭、禁止农村烧煤取暖等等,秸秆还田就是杜绝焚烧、治理污染的一个原因。
没有多增加氮肥时,通常会因为秸秆腐烂时与作物挣肥等,不仅影响作物发育生长,而且还会造成营养不良发黄,甚至根系不能有效下扎而发生死苗等,一般会长势较差,不利于安全越冬高产。秸秆还田,彻底解决了这些疑难杂症。不足之处,就是小麦发芽率低。解决的办法也有了,就是每亩地施尿素五十斤,会加速秸秆腐烂;也可以加大播种量;或者提前浇水,加快秸杆腐烂。
所以过去的时候,久居在农村的人在秋收或者夏收工作结束以后,都回能看到农田里面,火光四起浓烟密布,在不考虑对于环境和人居安全影响的情况下,平心而论,这是最务实和使用的一种处理办法。现在很多的农村还是把叶子烧掉,然后再把地打了,这样重新种东西,植物会发育更快,对于专家的说污染,完全就是夸大,在农村完全可以消化点那些气体,比工业的污染不知道少多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9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