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台村的人文自然
张家台村三面环山,村北有一淄河支流,河水在此境内蜿蜒达2公里。此河为季节河,每逢夏季,山泉涌出,河水陡增。为方便村内两岸行人来往,1978年修去常庄的乡村公路时,架石拱桥一座,名曰“三八桥”。桥宽8米,长16米。沿村内旧街前行,不远处,便见一深涧,上面有桥曰“大兴桥”。桥旁有碑记事,清代莱芜名人张道一曾吟诗赞之;过大兴桥前行百余米,路旁的圈门内就是名闻遐迩的“大榆山房”遗址。是清顺治齐鲁名士、陕西榆林兵道张四教先生读书旧址,现有石碑一块,碑文记载着大榆山房的得名与立碑原因。然而,时过境迁,古榆已荡然无存,民国初年所立“大榆山房”遗址石碑尚存。张家台是清时名人张道一(张四教)的故乡。他的遗闻轶事很多,张家台村村民每每提起都津津乐道。“大榆山房”遗址东,不远处就是原本村小学校旧址,学校东有一土地庙,坐落在村中名胜凤凰台之上。土地庙如今已不见踪影。紧挨土地庙西南原有富户住院二层楼1座,是当时村内最高的建筑。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鬼子焚烧殆尽。村中原有四大门之说。所谓四大门,是村中家道富裕人家的居住区域。当年穷书生张道一进京赶考,屡试不第。四大门内的人家,看到张道一是读书成材的人物,便鼓励其应试,并以财物相助。无奈毕竟能力有限,张道一愧对村人的好意,便离开了张家台村到南文字村居住。后中顺治丙戌进士,一举成名。今天村人每谈及仍感有愧疚之意。村中央原有关帝庙一座,是旧社会村人为祈风调雨顺,祷佑一方平安的地方,文革时期被拆除。村中原有古树10棵,传说是明洪武年间栽植。每株均有数人合抱之粗,可惜,仅剩的一棵于2001年倒地枯死。张家台村人祖祖辈辈,重视农作物的种植。解放前,主要种植高梁、谷子。由于生产方式落后,产量极低,村民生活困苦。解放后,以种植小麦、玉米、地瓜为主,合理密植。产量有所增加。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村民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猛增,成为远近闻名的高产大村。村民们慷慨无私,争缴公粮卖余粮,支援国家建设。近几年,村民在乡政府的引导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作物。他们有的在地头堰边种上了花椒树,现在满山的花椒树已初具规模,有的大面积栽种了苹果树、桃树,有的种起大棚蔬菜。养殖行业,也渐成规模。张家台村素有“屠家”之称,即使在六七十年代,村中也有人宰猪卖肉,挣钱养家糊口。改革开放后,他们获取信息,瞄准博山市场,搞起了养殖、屠宰、销售一条龙服务产业。出现了陈怀礼、陈怀军、郭玉虎、庞运民等大户。他们在先富起来的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村民搞起了这一行业,现村里的屠宰户已有几十家,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由于地理条件的关系,自古以来饮水成为村人的一大难题。每逢大旱之年,村人就要踏着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翻越文字岭到10里外的杨家泉、响水湾去挑水饮用,往返一趟苦不堪言。清咸丰年间,村民联合左家峪、丁南峪、啬泉三村村民运用古老的方式寻找水源,终于在村北约1里处觅得水源,深凿40多米,终于打出井水,初步解决了本村及邻村吃水问题。咸丰八年(1859年)十一月,村人为纪念此事,在井旁树碑以记之,碑额题为“永垂不朽”。这口井就是远近闻名的“薛家井”,村民俗称它为“xue yuan jing”。由于用水户多,井口石因井绳勒磨,形成多条沟状。据载,曾换井口三次,现有井口石上共有沟55道,深者一寸有余,可见村民用水之艰辛。解放后,历届村委支部为解决村民用水问题,多方筹措资金,先后钻井达10余眼,后架渠引水,修建水楼,如今的张家台村,家家户户已吃上甘甜的自来井水了。张家台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村民在张福记、郭兰新、郭兰福、张纪春等人的领导下,同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涌现出了张福宽、王钦泗等抗日英雄,许多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战争年代,张家台村人革命热情高涨,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捐钱捐物,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朝鲜战场上,张德财、张林祥为抗美援朝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张家台村人自建村就重视教育,崇尚文明。清代名人张道一,他所教的学生应举考试有十有九中之说。解放前有私塾,建国后,办起了识字班、扫盲班。1965年张家台村建成了当时全常庄公社规模最大的,具有较高标准的小学校。该校共22间教室,设有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由于村民重视教育,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张家台村先后考取大中专院校的达80余人。张家台村第一个大学生是张敬彩。2001年11月新一届村委又多方争取资金,投资60余万元,新建占地10余亩,建筑面积1500平万米的高标准新校一处。2002年3月交付使用。这所崭新的三层教学楼可容纳10个教学班。张家台村也十分重视文娱生活,民间艺术舞狮子在邻近四村小有名气,逢年过节,村民自发组织起来舞狮,活跃乡村,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祖国建设的年代里,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优秀儿女。张安太原任驻朝大使馆武官;张云祥曾任河南省汝阳县县长;张田佐曾任浙江省吴安县县长;张福洪曾任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兰田曾获全国劳模称号,现在从村里出去的大中专学生都奋斗在不同的战线上,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1968年村里就接通了电,2000年铺设村外水泥路数里,如今,电话、手机已普及各家各户。为了搞活经济,如今的张家台村人有的骑上摩托,有的开上三轮车走出山外,或从事建筑,或干装饰,或维修,有的已成了小有名气的企业家、总经理。为适应市场,搞活经济,1999年该村立集,沿河的商业街店铺林立,也初具规模。①三八桥:1978年常庄公社啬泉管区“女石匠连”施工,于3月8日建成,故取名“三八桥”。②大兴桥:为村内著名景点,据碑文记载原为木桥,后固常被冲毁,于明朝万历年间,建成单拱石桥。巨石之间结合严密,在当时远近闻名,后来张道一曾写诗赞之:“大兴桥,万丈高,铜帮铁底,担山桥”。③大榆山房遗址:碑文记载如下:“大榆山房在张家台庄北,临淄水,以庭有大榆树数丈得名,先兵宪芹沚公读书处也。明崇祯末有流贼入山房,公绕大榆避之,得脱,事详公行状中立房文记,遗址谨存,族众恐久而遂湮也。因立石志之。癸亥二月,九世张梅亭谨记,十世孙应奎敬书。中华民国十二年口月上瀚,原阳张氏閤族仝立。”④青石板路:是张家台村一大景观。村内纵横交错的石板路,是村民在过去的岁月里,就地取材自发铺设的,它极大的方便了村民。村外,有一条北起沙井村,南到杨家泉,长迭七、八里路的一段。大旱之年,村民取水就走这条路。这段路是民国十五年,张家台村民联合附近村民集资修建的。这段路工程量大,耗资巨大,因路要翻越文字岭,在当年修建很艰难。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石板路上长满了野草,人迹罕至,但路面仍光滑细腻,记录着逝去的岁月。关于路的修建过程在文字岭顶立碑记之,现石碑已不复存在。
芋子包是一种客家小吃。
芋子包就是用芋子加适量番薯粉做包子皮包成的一种包子,制做方法简单,芋子洗净,连皮置锅内煮熟,然后取出剥去芋皮,置簸箕内捣(烂)成芋泥后,加入适量木薯粉和精盐,揉成团待用,将猪肉、香菇、冬笋(或笋干)丝、虾仁、箩卜丝、葱白(或花生随人喜爱)等料,剁碎,放入精盐、味精下锅翻炒,放一点水略著为,用淀粉收汤汁即成馅心。芋泥粉揉椭圆,用手挖空而不穿(要手艺的,不太容易的),包馅,芋子包包好后,摆入垫有纱布的蒸笼中,下锅用猛火蒸15分钟。 当地还流传着一个“芋赈饥”的小故事:古时有一寺僧,专力种芋,岁收极多,杵之如泥,筑造为墙,后遇大饥,独此寺四十余僧食芋泥以度凶岁。可见芋子是个好东西,是山中之珍品。而聪明能干的客家人在吃杂粮时,不断变换口味,变换芋子的吃法,更新芋子的烹制花样,以芋子烹制菜肴宴请客人,于是就在生活实践中烹制出乡间美食——芋子包。过去,芋子和番薯那是山村客家人家中的主要杂粮,正如农谚所言:“番薯芋子半年粮”,被视为“农家最重之蔬”,它既可当蔬菜,又可当粮食。因此,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每至秋季,家家户户的地窖、房角都堆满那红姣姣的地瓜和黑黢黢的芋子。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都吃上大米饭,芋子和番薯不再是主要杂粮,但客家人都还会去种芋子和番薯,以便自己想改改口味时食用。 (这一点来历是百科来的,)不过其它是我自己写的真的。芋子包客家话也叫包子,有包生儿子的意思。我QQ624850035,需要可5天内加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96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