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褒河的水利概况

1842(清道光二十二年),贺仲瑊纂修《留坝厅志》载:“留坝本无水利。近年以来,川楚徙居之民,就溪河两岸地稍平衍者,筑堤障水,开作水田,又垒石溪河中,导小渠,以资灌溉。西江口一带,资太白、紫金诸河之利;小留坝以下间引北栈河水作渠。各渠大者灌百余亩,小者灌数十亩、十数亩不等,町畦相连,土人因地呼名。然至夏、秋山水涨,田与渠尝并冲淤,故不得名水利也。”1886(光绪十二年),东沟乡修堰沟渠1条,灌数亩农田,沿用至今;1893(光绪十九年),马道镇沙坝修渠1条;1894(光绪二十年),北栈河陶沙坝对岸修堰渠1条,长2公里,沿用至今。中华民国时期,修筑江口镇河西水渠1条,因设计施工有误未能通水。溪河两岸,垒石筑堤,引水(自流)灌渠规模极小,多为村户自愿联合修筑,往往被洪水冲毁,或春疏夏导秋荡之。

褒河的水利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连年修筑渠道,引水工程逐年增加。1956年,新修堰渠19条,扩灌面积124亩。但次年入夏,暴雨成灾,秋时多被洪水毁之一旦。1958年春,修堰渠1033条(含水毁恢复工程),8月霖雨成患,洪水冲毁堰渠361条。此后,每年(尤其20世纪70年代)农闲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筑堰渠,改善灌溉条件。由自流引灌,逐步建成引、提、防的综合灌溉体系。至1996年,留坝县修筑灌溉200亩以上的堰渠7条,50亩以上的堰渠43条,灌溉面积达万亩以上。并相继开展对江河的治理。 留坝县1996年灌溉50亩以上自流堰渠统计表工程地址 水源 开竣工时间(年月) 渠长(米) 渠长(米) 渠溉面积(亩) 黎家院 蒿坝河 1971.3~4 185 57 雪窝鲁家坝 褒河 1957~1958 3000 80 漩滩 碾槽沟 2000 60 漩滩 碾槽沟 1976~1977 2000 150 白果树 褒河 1958 1500 200 金洞岭 褒河 1974.10~1976.6 500 180 白庙子 西河 1968.11~1969.3 200 50 石家湾 西河 1979.10~1980.5 1000 90 柿树坝 西河 300 120 张家院 西河 300 120 许家院 西河 1300 92 核桃坝二组 西沟河 1971.3~9 22000 300 80 二十里铺 李子坪 叉河沟 1962.10~1963.1 500 50 马道沙坝 西沟口 西沟 1960.1~1963 22000 300 133 沙坝二队 西沟 1972.4~12 1600 400 70 马道西沟 西沟 1978.11~1982.6 2760 200 辛家坝瓦房子 柏树沟 1973.2~4 800 102 江西营 马家湾 褒河 1958.8~1960.10 5000 347 河西 褒河 1972.5~6 640 250 江口 岩湾 太白河 1972.2~12 1000 1000 115 江口 老庄坝 红岩河 1962.3~4 570 135 郑家坝 太白河 2000 138 江西营一组 褒河 1958.12~1959.12 3960 540 168 江口镇 太白河 1982.2~10 1130 820 183 江口佛尔岩 太白河 1958.11~1959.12 4850 150 320 河西石 丫子 红岩河 1958.11~1959.5 1300 230 徐家坝 太白河 50 100 130 玉皇庙 新民河 1000 103 柘梨园沙坝河口 蒿坝河 1970.7~8 560 60 玉皇庙五组 蒿坝河 2500 102 梁家坝 蒿坝河 2500 120 东方红四组 蒿坝河 4000 163 萧家院 蒿坝河 3700 210 娘娘庙五房子 溪流 2500 104

汉台区境内,主要有山河堰和褒惠渠两项:

一、山河堰

古代较大的引水工程,截引褒河分灌两岸农田。《重刻汉中府志》记:“山河堰灌溉甚广”,传为“汉相国萧何所筑,曹参落成之”。汉初至1942(民国31年)的二千多年间,本市大部分农田均赖此堰灌溉。清代《陕西通志》载:山河堰以“巨石为主,锁石为辅,横以大木,植以长桩”。这种以石堆砌,用木桩固脚的截流工程,结构简单,难以抵御洪水的冲刷,因此,灌区人民几乎每年都要对拦河大堰维修加固。一般性维修由受益农户出工承担,如大修或改建则由地方官府给予资助。由于山河堰在农业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历代有识之士如诸葛亮、吴璘、吴玠、吴拱、晏袤、严如煜等曾对其整修或改修,为发展农业经济,赢得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唐时期,自鸡头关以下的褒河河段,鳞次筑堰六道,东西两岸引水。南宋以后,除二堰和三堰外,其他四堰相继废弃,且只有褒河东岸一侧有灌溉渠道。至1939(民国28年),褒河实存三堰,即山河二堰,三堰和四堰。

二、褒惠渠

1934(民国23年),陕西省水利局长李仪祉视察陕南水利时,提出改建褒河引水工程计划,但久议未决。1937年,南郑、褒城、城固三县人民再三请愿,才决定修褒惠渠。1938年陕西水利测量设计队初步勘测设计,1939年进行复测,9月组建褒惠渠工程处。1940年冬全面动工兴建,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主要为渠首枢纽和开通干渠,建浆砌石滚水坝一座,长135.3米,宽8.55米。沉沙漕一段,长443米,渠首砌护三段,总长1212米。干渠自渠首经河东店、宗营、李子沟、付家庙、狮子沟、洪沟河入城固文川河,全长32.3公里,市境内28.8公里。干渠下有支渠3条,斗、分渠46条,总长61.6公里。1942年3月,渠成试水,6月通水,当年灌田8.4万亩。二期工程为整修加固已成工程,增修部分建筑物,至1946年竣工。两期施工共修各种建筑物80多座,投工115万个,完成土石方126万立方米,砌石2万立方米,总投资409万元。随着工程的逐年完善,至1949年,灌溉面积扩大到12.74万亩。

解放后,对褒惠渠全面整修。褒惠渠经逐年维修改善,设施效益不断提高,渠道引水流量从1949年的15秒立米提高到21.5秒立米。为调节灌区水量,陆续新修八里桥、狮子沟、黄坝堰等16座水库及塬上、武乡四级、东方红等42处抽水站,使灌区基本形成了一个“引、蓄、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网,褒惠渠在境内的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10.75万亩增加到1979年的16.53万亩。1971年后,褒惠渠划归石门水库灌区。因干渠渠首居石门水库枢纽南部,更名为石门水库南干渠,由石门局统一管理。

三、石门灌区

石门灌区分南干渠和东干渠

南干渠 南干渠原为褒惠渠。民国28年(1939)10月动工修建,土渠由褒城、南郑、城固三县承担。城固段于民国30年(1941)11月动工,民国31年(1942)1月完成,共用民工27.8万工日,占总数41.8%。民国31年(1942)6月1日干渠放水。渠首进水闸5孔,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干渠跨洪沟入本县崔家山镇,全长32.2公里,其中本县段3.5公里,流量2.0立方米/秒,全渠灌田14万亩,其中灌本县田2.5万亩。

1951年扩大整修,翻修拦河堰,扩大干渠延长渠道,渠首设计流量增至21.38立方米/秒。调整灌溉渠系,新开17斗,长10.62公里。1958~1965年,本县利用填涵建成段家沟与三岔沟水库,又延长干渠4.34公里,并在渠尾建成丘山湾水库,全渠总灌溉面积由12.7万亩,扩大到21.6万亩,其中本县灌溉5.1万亩。1976年石门水库东干渠通水后,调整灌区,将褒惠渠以北2万亩耕地划归东干渠用水,褒惠渠改名石门水库南干渠,划定灌溉面积19.5万亩,其中本县3.11万亩。

南干渠在“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的方针推动下,新建、改建斗渠3条,机井3眼,抽水站10座,装机142千瓦。南干渠境内现有斗渠5条,长26.154公里;引渠205条,长124.98公里,其中衬砌1.7公里;斗、分、引渠各类建筑物804座。灌区4座水库,正常库容188.7万立方米;水塘23口,容量20.13万立方米。

1962年柳林公社治理低洼涝渍田,扩修排涝渠11公里,加修12条排水分渠,长13.6公里,修建筑物21座,使6026亩一熟田变为两熟田。现南干渠本县灌区已形成蓄、引、提结合的联合灌溉系统,有效灌溉面积3.11万亩。

东干渠 石门水库东干渠,1969年11月动工修建。地区成立渠道工程指挥部,本县成立指挥所,抽调龙头、文川、桔园、南乐区和城关镇民工4千人,历时5年,于1974年本县段基本完成。干渠沿褒河左岸从河东店东绕丘陵坡地蜿蜒东下,从李家营起为城固段。渡沟壑、穿岭峁,经“陕飞”厂区,由千山水库坝南跨文川河,东行过陈家湾,折穿伏牛山接军民水库,全长39.6公里,其中本县段18.1公里。全渠凿隧洞12处,全长1573米;大渡槽2座,跨度767米;明涵洞35处,长2292米;完成桥涵、堰、闸建筑物116处。共计开挖土石方150万立方米,砌石6.4万立方米,混凝土660立方米,共用工276万个,工料投资538.44万元。渠首设计流量30立方米/秒,分段递减,入本县境流量8立方米/秒,渠尾减为3.4立方米/秒。境内有3条支渠(6、7、8)和红旗渠。干、支渠各类建筑物831座,其中本县165座,可灌溉本县田9万亩。1972年开始放水灌田,1974年本县受益面积5万亩,其中扩灌2万亩。

1972年与东干渠修建的同时,开始灌区建设。四条支灌(除8支外)均利用旧渠扩修改建,国家补助20.7万元,材料费包干到社,将原有红旗渠、千山西干渠并入东干渠系统。又将千山、双岭、韩家塘、黎家沟、药树岭、木槽口、军民、新桥、上井沟、下井沟、蚂蝗滩、李家湾、橘林等17座水库,总容量1860万立方米;水塘342口,容量270万立方米纳入东干渠系统调剂。1982年,本县段有抽水站14座,装机182千瓦;有斗渠16条,长54.35公里;有分、引渠150条,长255.69公里;斗、分、引渠各类建筑物349座,初步形成蓄、引、提结合的灌溉网络。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5.36万亩。1988~1990年,国家投资74.4万元,挖潜改善渠系,改造建筑物。灌区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有效灌溉面积达7.24万亩。 留坝县褒河段主要防洪工程有:

北栈河城关段工程,1950~1996年连年投资治理,总投工达150万个,修建蓄水坝1处、引水渠4条,长3000米,防洪堤7.54公里,共计土、石方13.4万立方米,总投资350万元。

褒河江口河西段工程,1975年修筑防洪堤长3126米,其中干砌石堤1226米,防护农田451亩。1981年以后,连续加固防洪河堤。1994年,改原干砌石堤为水泥浆砌。

褒河武关河段工程,1976年疏通河道1000米,挖掘主河道中心淤沙石37万立方米;浆砌石河堤19.786万立方米,投劳33万个,投资180万元。

褒河姜窝子段工程,1984年,修建河堤1000米,全部采用浆砌石加固,投资15万元,既保证了川陕公路畅通,又保护了姜窝子集镇的安全。

褒河铁佛殿段工程,1981年8月,洪水冲毁宝汉公路铁佛殿村段,同时淹没其上下街2个村民小组。1982年,铁佛殿乡协同县公路管理段修筑公路河堤,村民备石料,于1983年在武关河至铁佛殿村浆砌长2公里、高7米、厚1米的防洪石堤,总投资60万元。既加固了道路,又恢复了村落,确保了乡级单位及乡所在地500多居民的安全,同时修复农田105亩。

褒河青桥驿段工程,1970~1996年,先后在青桥驿段15次整修防洪堤2公里,河堤高11米,厚1.5米,浆砌石堤,土沙石量达39万立方米,投资110万元。确保31 6国道大桥畅通,并保证青桥驿乡所在地机关单位、居民的安全。

红岩河柘梨园乡段工程,1978年修筑防洪河堤820米,投劳3万个,投资13.7万元,保护耕地4200亩,造地100亩。

灵娃与比香

枫香传说

七妹救贞丰

提起“天下奇观”双乳峰,总要附带一个绝美的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之后,兴奋地邀请龙王对喝痛饮,一连喝了七七四十九天,把龙王灌得天天大醉。龙王醉卧之后,再也起不来了,于是没有谁来兴云降雨,给今天云贵高原上土地肥沃、山川秀美的贞丰地区留下一条条干枯的河流。一天王母娘娘走出天庭俯察人间万象,看到贞丰一带的干旱惨景并得知其原因之后,回到宫中招来七仙女问道:“人间美丽富饶的贞丰,因缺水而变得荒凉凄惨。你们姐妹中谁愿意下凡去,用乳汁浇灌那里的田园枯河,哺育那里的万物生长,救活那里的众生百姓?”七妹首先答道:“娘娘,姐姐们都比我大,但精力不如我好,我正当青春年少,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既然人间有苦难灾荒,您就让我下凡去拯救他们吧。”于是七妹从天上下凡来到人间贞丰,用她青春甘甜的乳汁,灌满贞丰境内的三岔河,从此贞丰土地滋润,山河壮丽,生机勃勃直到今天。七妹对人间有情,人们对七妹有爱,七妹永远留在了人间,居住在今天贞丰县境内美如仙境的三岔河畔。后来七妹老死在三岔湖上,当地百姓把她安葬在离三岔湖两公里外的一块瘠薄的土地里。第二天在安葬七妹的地方,毅然突起高大而美丽的双峰,那就是七妹永远鲜活美丽的双乳,洁白的乳汁流淌着,浇灌双乳峰周围贫瘠的土地,使那里每年都变成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海。七妹死了仍然念念不忘贞丰人民,仍裸出她美丽的双乳,用甘甜的乳汁灌溉这里的山河大地。据历史记载,双乳峰顶端的“乳头”在清朝初年仍在出水,至今在那丰腴的草石山坡上还清晰可见流水的沟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99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