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养猪要多少头可以申报家庭农场

首先得看这十几头猪是啥样子的,如果这十几头猪都是成年的母猪,而且都怀有猪仔并且建有标准猪舍场地待产的,是可以申请报个家庭农场的!如果说这十几头猪是小猪仔或者是肉猪达不到要求不能报批家庭农场,要是十几头死猪就更不能了!

养猪要多少头可以申报家庭农场

继续扶大规模猪场,家庭农场出路在哪?一号文件透露8大养猪信号

最近读《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其中描述了美国家庭农场的发达,有勾起在乡镇工作时的一些记忆,今天写下来,已作纪念。

 “家庭农场”也是舶来品,起源于欧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家庭农场历史悠久。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鼓励和支持农民承包的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解决农村抛荒撂荒问题,促进农业装备普及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农村发展总是离不开农业的,同样绕不开人、财、土地和科技,当前农村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儿童、妇女,田中草比人高,农业技术装备投入大,使用频次低造成沉淀成不高,这些都是绕不开的现实。一个挨着乡镇政府所在集镇的传统村落,2020年有人口1509人,劳动力842人(男451人、女391人),其中贫困户580人中有163人在外务工,平时在村里很少能见到年轻人,学生也是周末放假才回村里。风吹草低现茶苗,曾经有段时间讨论贫困户“懒”,这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普遍现象,甚至长在草下的庄家也不一定能代表那户人家懒,想想一个六七十岁的农民,子女外出打工,他在家带孙子,送学生上学,送饭,照顾学生,把地种了,不想花钱买除草剂或者就想少收点自己吃,让他天天去地里锄草,这不现实!城市里,很多六七十的在摇着蒲扇街头下象棋。

 自辛亥革命后,我国就探索合作社。1918年7月,北京大学成立“北大消费公社”(我国最早的合作社,消费合作社);1919年,上海复旦大学创办“上海国民合作储蓄银行”(我国最早的信用合作社);1920年,长沙成立“湖南大同合作社”(我国最早的生产合作社);1922年,成立了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领导的最早的合作社);1923年,在河北成立农村信用合作社。建国后,先后组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很快进入了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既是经济组织,又是社会组织;既是生产组织,又是消费组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公社解体。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又迅猛发展,但也出现大量休眠合作社、合作社规模小、投资者合作社、仅为骗取财政补贴等问题,而且也存在合作社劳动生产率的问题。问题是由家庭劳动力转移引起的,靠原有的家庭承包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耕地荒芜、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粮食安全三大问题,在目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家庭农场很好地解决了土地流转信任问题、对工商资本下乡影响农民利益担忧、合作社骗取财政资金、专业大户个体性质问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后,家庭农场逐渐发展。

 我理解的家庭农场是充分利用家庭劳动力资源,综合土地、资金、技术因素,确定规模,综合经营的市场主体。举五个例子,第一个家庭男主人姓曹,在集镇上修货车,他说“年龄逐渐大了,修货车体力透支太大,想给自己留个可以养老的产业。”就在修车同时,利用自家、父母和岳父母的承包山林、土地种植葡萄、李子和猕猴桃,养殖生猪,并和野生葡萄杂交研究更适合酿制葡萄酒的本地葡萄,三家人齐上阵,还利用自己农家院开了个农家乐,每年请专家教授种养殖技术,还经常到安徽、江苏等地学习,自己拍小视频等推荐自己。

 第二个例子,是夫妻俩人一起干,都没有念过多少书,也很少参加培训,但喜欢琢磨,喜欢看周边别人怎么干,坚持散养生猪,兼养山羊和土鸡。人很耿直,心直口快,喜欢帮助别人,自己的小算盘也打的哗哗响,很精明的一个人。在到集镇的主干道上竖着宣传牌,十里八乡的小有名气,经常用社交软件推销自己的产品。勤劳的家庭,起早贪黑,他家孩子们也勤快好学,女儿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用他自己的话说,比她老子强多了。

 第三个例子和第一个有点相似,在集镇上开了家便利店,主要卖副食、蔬菜水果和佐料等,夫妻俩经营,另外在老家养土鸡和生猪,种植葡萄。母亲帮带小孩、照看老人,父亲帮照看家禽牲口,防疫、饲料配置等他自己动手,每天三点来钟起床去批发市场进菜,他说只有这样才能新鲜,才能保证价格比别人有优势,物美价廉,中午睡下,晚上十点左右关门,还给农村红白喜事班子送菜等,自己养的土鸡种的葡萄自己店子里卖。

 第四个例子比较特殊,是又不是家庭农场,是又不是一个大户。他还是个单身汉,原来在北京做装修工,现在回来建大棚种草莓,人固执酷爱技术,追求有机种植,对品质苛刻,有点不满意就不对外销售,也是这个原因经常一棚草莓都被他收了沤肥,四年了,头两年没有赚到钱,原来做装修赚的钱往里面贴,第三年盈亏平衡。他请周边村民帮搭理草莓,然后用自己的农机帮别人耕地等。

 第五个例子很特殊,因为里面涉及到多名985大学毕业生,他们把农业和金融市场有机结合,对经济规律和国家政策的研究超越绝大多数农业从业者,甚至基层政府部门。家庭男主人姓谭,主要从事中药材种植、生猪养殖和销售,并炒股做期货。他本身学经济学,但从母猪的接生、猪场防疫、疾病治疗和猪场设计样样是行家里手,养殖场利用农村老房子进行改造,出售时整圈出售不零售。母猪接生可以拿折叠床睡那,夜以继日,吃饭都不出来。日常也是父母帮照料。特殊的是,他养殖规模参考股市和猪周期,他认为猪肉是国人最大的肉消费市场,对CPI影响最大,国家对CPI容忍程度预期了国家对猪肉市场调控力度,在养猪类企业股票见顶时大力缩减甚至停止养殖,见低时开始着手购置母猪恢复养殖,他认为本地黑猪与夏洛克等白猪交配后第二代母猪下的第三代仔猪肉质好于黑猪,先择机进入股市,快速上涨阶段卖出,然后快速扩大养殖规模。

杀猪捅屁股各有各的刀法,他们都在家庭农场的方向上实践着,也都在发家致富。今天农业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不能走回头路,要鼓励探索,使得农业组织形式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今天美国的农业生产力还支持这家庭农场这一模式,沿着后发优势,说明在我国家庭农场还大有作为。合作社,如果是这些家庭农场组织起来的合作社,增强服务功能,扩大技术推广、农机和农业信息技术使用、更好地用经济理论和市场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可能会解决目前农业中的很多问题,要充分发挥各种农业人才的智慧。

继续扶大规模猪场,家庭农场出路在哪?一号文件透露8大养猪信号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通读全文,有很多和农民朋友以及养猪人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玉米大豆怎么种?是否还给补贴?种业如何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如何拓宽创收渠道?小规模猪场和散户的未来出路是什么?其实文件中都有提到,但是具体顶层设计的意思是什么?这背后又释放哪些信号?本篇我们做一个“白话版”的解读。

政策补贴缓解“用豆慌”

原文:加力扩种大豆油料。

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

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

猪好多解读:对于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稳定粮食生产永远是第一要务,然而在我们的口粮能充分满足,有多余储备的情况下,近两年国家又在想尽一切办法推动玉米和大豆的种植。

这一点和去年一号文件的宗旨一脉相承。

众所周知,玉米大豆是畜禽饲料的重要成分,然而我国的大豆(豆粕)则严重依赖进口,没有自主权就肯定会被“牵鼻子”所以近两年我国的豆粕市场价格也只能任由国际市场“摆布”,养殖户苦不堪言。

所以国家一方面从政策补贴上刺激种植者,一方面把一切可能利用的土地(例如盐碱地等)都加以利用,以试图缓解我国的“用豆荒”。

在政策红利的刺激下,从去年的成果来看,结果是朝着想要的方向在发展。

但是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补贴不是长久之计,要想让农民能自愿的种植大豆,还得是让“种豆有得赚”,最基本的就得是产量高。

怎样保证产量?那就得靠生物育种。

种业振兴,一定不能被牵鼻子

原文: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

猪好多解读:“种”是产业之源!种业振兴是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农业领域的重要战略。

不管是经济作物、农作物、还是畜禽领域,“种业崛起”已经迫在眉睫。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们日常几乎天天要吃的辣椒、茄子这些品种几乎99%的都是“洋种子”。

而在养猪业,虽然我们中华土猪的市场占有率正在逐年提高,但是还是和三大洋猪品种——杜洛克、长白、大白占据的95%以上的市场无法相提并论,一说到引种大家都会首先想到“美系猪”“丹系猪”但唯独没有“华系”,鸡、鸭市场更是如此。

大家都很清楚,要想不被卡脖子,就只能大力搞自主研发,可喜的是近几年生猪领域的育种形势正在好转,一些大型育种公司正在推出自己的“品系”所以有核心技术的育种企业绝对是站在了产业链的顶端,国家对这些企业的政策倾斜也会越来越大!

还有一点也提一下,目前转基因的生物育种技术在国外已经很成熟,但是在国内还是禁止的,未来国家对转基因生物育种工程是否会放开?各位怎么看?

脱贫不返贫仍是一场硬仗

原文: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猪好多解读:还记得2019、2020年的时候很多养猪人靠着几头母猪顺利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的时候吧,那时候有几头母猪能买车买房确实不假,养猪事业也为我国的“脱贫”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但是再看这两年,尤其是现在生猪价格极度不稳定,并且又跌到了成本线以下,如果这种状态继续维持下去,不得不说会有很多养殖户亏得“底掉”,甚至再一次回到“贫困人群”的队伍中去。

那我们通过一号文件也可以看出,国家奋斗了这么多年的脱贫成果肯定是要全力保住的,所以国家也不会允许猪价长期低迷,不会置散户与不顾的!

稳猪市先稳母猪

原文: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强化以能繁母猪为主的生猪产能调控。

严格“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

猪好多解读:能繁母猪是生猪产业的发动机,只有稳定了母猪的数量,才能稳定生猪的出栏量,才是保证生猪市场平稳运行的根本。

按照我国市场的需求,我国能繁母猪的正常保有量在4100万头左右基本能保持供需大致平衡,而当下能繁母猪的保有量超出规划200多万头,所以下一步养猪产业还将去产能,但是一定要确保“不能让产能过度去化”不然又会把市场价格逼迫到另一个极端。

非瘟防控常态化

原文: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和重点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

猪好多解读:一号文件再次将非洲猪瘟纳入重点疫病防控范围。

与去年的“确保非洲猪瘟等动物重大疫病防控责有人负、活有人干、事有人管”不同,今年已经提出“常态化防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非瘟防控“降级”了,也说明非瘟已经与我国养猪业共存了,但是养猪人仍需要总结过去的防控经验,不断进步,与非瘟斗智斗勇!

国家层面仍将推动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原文: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

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

猪好多解读:无疑,养猪业规模化程度还将进一步提升,国家也会继续推进规模猪场的改造升级,随着猪场改造的完成,规模场的生物安全水平、智能化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当然竞争力会进一步提升,这是顶层设计规划好的产业发展路径,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的选择,是不可逆的。

散户应该思考下以后如何自处?

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可发展初加工增收扩销

原文: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猪好多解读:纵观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到家庭农场、合作社的部分是减少了,但是这里提到的和之前的也有不同,之前更注重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大企业的绑定发展,希望大型企业能带着家庭农场、合作社一起玩儿,今年更加侧重强调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什么意思?其实就养猪业来说,过去两年由于猪价的起伏较大,我们会发现一个大型公司和养殖户绑定之后也有很多问题出现,例如代养户拿不到代养费等,这些问题不得不重视,但是国家肯定也不会因此否定掉这个模式。

只不过现在又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这部分偏小规模的种、养户想了一个出路——自己搞一部分初加工。

例如种植红薯的,你是不是可以搞一些红薯片的初加工?这样既有利于提高附加值,又有利于销售转化。

对于大型农业企业更不用说,他们一直在试图进行全产业链的发展,例如牧原、新希望、双汇等等,食品端的就是精深加工的典型,猪肉脯、火腿肠等等都是未来大企业们竞争的战地!

预制菜首次写进一号文件

原文: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猪好多解读:预制菜相关的内容是今年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但是对于养猪业来说预制菜一个有较高门槛的领域,大多是全产业链发展的大型猪企们之间的游戏。

但这也充分说明了这条万亿赛道充满发展机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01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