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的有利区域条件(详细)
历史简介:云南,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云南各民族融合、演变、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自战国时期建立滇王国以后,行政建制和区划经过无数次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云南。 元谋人:大约170万年前,原始人群时期的人类就生活在中国大地上。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到新石器时代,居住在滇池、洱海附近的人们,已能使用石斧之类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有些地方的人还会建造简易木结构房,并逐渐形成较大的村落。 庄跤入滇:公元前三世纪,庄跤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建立了滇国。庄跤等将较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带进了云南,促进了云南的发展,标志着云南从政治上与内地联系的开始。 秦开五尺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云南设置郡县,开“五尺道”,从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附近,因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五尺道的开辟沟通了首都咸阳经四川与云南东部的联系,并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为秦帝国的组成部份。 汉武开滇: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将军郭昌率巴蜀之兵临滇,设益州郡,下属24县,郡府设在滇池县(今晋宁县),云南为其中一个县,县城设在今祥云县的,“云南驿”。汉王朝调整了郡县,改变部落相立,不相统属的状况,带进了一些封建生产关系。这一时期青铜工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农业耕作水平。高超的冶炼技术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各种青铜器物品的出土,显示了民间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大群被放牧的牛、马、绵羊和山羊与家畜猪、犬一道,标志了滇国发达的畜牧业。汉武帝还派唐蒙扩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汉王朝还组织人力开凿博南古道,日趋频繁的商贾往来,促进了西南与东南亚各国,尤其是与缅甸、印度的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武开滇。 诸葛亮治南:三国时期,现在的云南及黔西,川西南的部份地区统称为“南中”。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统三路大军亲征云南,他采取“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政策,当进入滇西地区洱海(大理一带)时,迅速平定了云南奴隶主贵族发动的叛乱,降服了当地大姓孟获,对孟获“七擒七纵”,使盂获心悦诚服地投降,井发誓永不造反。因此诸葛亮很快平定南中,云南成为蜀汉的一部分。 爨氏据滇:公元317年司马睿称帝,建东晋,东晋初年,由内地迁至云南的爨(音窜cuan)势力逐渐强大,爨琛自主为王,统治滇池地区,爨氏历统治400多年,把滇池地区称作昆川(或昆卅),并与随、唐王朝保持经济文化联系。 六诏统一:公元738年贞观时期,唐王朝扶持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以洱海为基地的“南诏国”,诏主皮罗阁被封为“云南王”,南诏历传13王,统治200余年。 段氏建立大理国: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南诏建大理国,公元1117年,宋朝封大理首领为“云南节度使”,政治中心在洱海区域,以大理为都城,相传22世,共统治316年。在大理国统治期间,鄯阐城(今昆明)逐渐成了滇中最繁盛的一座城池。其间留下了著名的“孔雀胆”的故事。 元跨革囊: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军征云南,破大理国,1267年封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 1271年其子被害身亡。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赛典赤·赡思丁到云南。公元1276年,元朝已正式建云南行中书省为全国11个行省之一,从此“云南”正式作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政治中心由大理迁至昆明。赛典赤到云南后,在经济上制定赋税,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在政治上,一改过去残酷屠杀的做法,代之以善民族关系,兴办教育、安定政治形势的政策。突出的如五百里滇池,原常泛滥成灾,赛典赤征召民工,凿开海口,疏通螳螂川,使滇池水由海口经螳螂川流入金沙江通。云南省区域位置:云南省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 97°31’39’’-106°11’47’’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0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八位。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约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盆地、河谷约占6%,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最高海拔6740米,最抵海拔76.4米。 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
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云南的花卉业作为云南最具特色的经济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素有"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拥有了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气候优势,这无疑成为了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资源优势。以昆明、玉溪为中心的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无四季的独特气候,不仅世界上主要的鲜切花种类在这里都能周年实现规模化生产,而且品质相对较好,生产设施要求较低,这是把云南建成世界性花卉生产基地的一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发展速度快
市场占有率高
近年来,云南花卉产业高速发展。1999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5935亩,90%以上的产品销往全国37个大中城市,拥有全国40%左右的鲜切花市场,并开始规模化进入东南亚、东亚市场,已形成以温带鲜切花生产为龙头,以昆明为中心,向各地扩散的发展态势。近年来,云南鲜切花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已建成25万平方米的自控温室大棚;初步建立市场营销网络,拥有全国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斗南花市和一些自发性的花卉交易市场,如昆明尚义街鲜花批发市场、宜良端午节花市等都已成为“云花“的标签。全省共有花卉生产企业283家,其中鲜切花生产企业79家,约10000户农户从事花卉生产。 斗南花卉市场目前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定点花卉批发市场,也是亚洲鲜花交易量最大的市场。全县花卉种植面积达1.1万亩,日上市鲜切花300万支,品种100多个,是国内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斗南鲜花专业市场占地100亩,内有50万支鲜花的冷藏系统,其信息系统与农业部信息中心联网,日进场交易人数超过5000人,日交易额250万元。县里95%的鲜切花销往省外及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泰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如今,斗南花卉市场已形成了“买全国花,卖全国花”的格局。国际花卉界人士对云南有这样一个评价:云南是世界上发展花卉生产最后的一块宝地。
发挥区位优势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云花”与其他省份相比,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利用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的多样性,按循环经济的原理,因地制宜地生产低成本、高效益、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各类花卉产品。经过10多年的发展,云南花卉已初步形成了以昆明、玉溪、曲靖为主的滇中温带切花主产区;以西双版纳、思茅、红河为主的滇南热带切花切叶主产区;以大理、保山为主的滇西特色盆花产区;以迪庆、丽江为主的滇西北球根类种球繁育基地。一些花卉企业在栽培上注重施用农家肥,保证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如杨月菊有限公司拥有90多亩的玫瑰和绣球花生产设施,每年使用农家肥1, 000多立方,年产玫瑰700万支,绣球花30多万支,产值近400万元。其产品在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受到好评,商品出口率这80%以上。使用农家肥既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又生产出花苞大、开花期长的优良产品。 近年来,从事花卉生产经营的农户已达10.2万多户,比2000年增加了13.5倍,花农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00余个。花卉企业发展到1,039户,出现了英茂花卉、杨月菊、明珠花卉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同时,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在国内首次成功运作了拍卖交易体系,改变了传统的对手交易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分散花农的大规模生产提高了全新的交易平台。
改进不足之处
促进“云花“产业的发展
目前,云南花卉产业虽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国际花卉产业发达国家注重高度专业化生产,科学合理的社会化分工与协作;注重新品种研发、现代化栽培设施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注重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注重建立发达、健全、快捷、高效的花卉流通体系等先进经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与国内先进省区以专业化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带动企业、花农、基地发展花卉产业的做法相比,云南花卉产业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产业化水平低。云南花卉处于朝阳产业的成长阶段,尚未实现向专业化、标准化、适度化和集约化生产和经营的根本转变。生产规模小,缺乏专业化分工,产业链条不能有机衔接、协调一致。满足不了国际市场对鲜切花批量和品质的要求;其次,科技水平低。科技人才、技术、资金投入不足,缺少整合,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花卉新产品及相应的配套技术。适用技术开发不足,科技培训及推广体系尚未形成,大部分花农都由菜农、烟农、果农等转产而来,受专业教育程度低,缺少专业培训,致使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乏力。同时,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低,多头竞争,分散对外,形不成统一的品牌,交易成本高。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要实现出口导向,走向世界,抢占国际市场任重道远。最后,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从立体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温带鲜切花一枝独秀,热带鲜切花、高山花卉和冷凉地区球根类花卉种球繁育生产发展缓慢。配叶植物在鲜切花总量中比例小。花卉产品的深加工及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滞后,直接影响产业提质增效。
云花产业正朝着规划化的路子迈进,呈现一片蓬勃发展的迹象,它是一个朝阳产业,亦是有足够生机的新兴产业,相信云花的明天更娇艳。
截至6月月17日为止,占全省鲜花交易量80%以上份额的斗南花卉批发市场上的12种鲜切花,百合、康乃馨和配花勿忘我、黄莺等8种主栽鲜切花价格较5月上涨,平均涨幅为58.16%,月季、非洲菊、黄莺和洋桔梗价格下降,平均降幅为37.93%。
月季:“黑魔术”等12个主流月季品种的均价为0.27元/支,较5月份下降11.73%,6日月季售价达0.38元/支的峰值,13日达谷值0.18元/支后,受云南大部分地区连续阴雨天的影响,行情小幅上扬。从品种上看,占全省种植面积70%以上的“老三样”即“黑魔术”、“卡罗拉(超级)”、“艳粉(影星)”的均价为0.21元/支,而“新三样”,即“维西利亚”、“假日公主”、“玛丽亚”和“芬得拉”的均价同比下降,但其平均售价较高,主要产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大棚等生产设施好的玉溪市通海县。从具有代表性的12个月季品种的价格变化看,其中“维西利亚”下降幅度最大,达27.83%,“黑魔术”涨幅最高为25%。
康乃馨:本月“马斯特”等7种主流康乃馨的均价已超过月季,其综合均价0.36元/支,环比5月份涨61.60%,较去年6月份涨16.12%。云南的康乃馨产地主要集中在滇池流域的呈贡县、晋宁县和官渡区,随着昆明新城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滇池退耕还湖政策的逐步实施,康乃馨种植转移至其他县区,目前正处于康乃馨种植“过渡期”即老基地种植面积减少,而新基地产品未大量上市之际,康乃馨总产量下降,但市场对康乃馨的需求未减,因此康乃馨任然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行情连续大幅上扬。6月3日,康乃馨峰值达0.4元/支,与15日的谷值0.34元/支的差距较小。从品种上看,最畅销、销量最大的红色系的“马斯特”、“达拉斯”均价分别为0.33元/支和0.35元/支,同比上涨幅度最大,涨幅分别为59.47%和43.83%。不过,涨幅最大的品种还是复色康乃馨,同比涨幅达95.67%,其次是多头康乃馨“芭芭拉”,涨幅达67.57%,售价居首位,为0.48元/支.
非洲菊:非洲菊均价0.08元/支,环比下降13.61%,但较去年同期上涨60%。峰值出现在8日,为0.16元/支,谷值出现在13日,为0.06元/支。从品种上看,红色的“热带草原”售价最高为0.1元/支,下降幅度也最大,达22.41%,**品种“寒王”售价最低为0.05元/支,下降幅度16.27%。此外,橙色的“过火者”、粉色的“罗莎贝尔”均价为0.09元/支、0.07元/支,同比平均下降12%。
百合:东方百合、亚洲百合和铁炮百合综合均价为4.33元/支,同比涨8.7%。其中,东方百合均价为4.07元/支,同比小幅上涨0.94%。东方系中的深粉色“梯伯”、粉色品种“索尔邦”、白色“西伯利亚”、浅粉色“马可波罗”、红色“元帅”均价分别为3.86元/支、4.42元/支、5.09元/支、3.41元/支和3.54元/支,其中涨幅最大的是“元帅”,达14.43%。另外,新铁炮百合均价0.76元/支,降幅为20.22%,金色亚洲百合均价0.8元/支,涨14.81%;OT型百合“黄天霸”依旧是目前售价最高的品种,均价为6.25元/支,同比下降5.02%。
其它鲜花:大众配花品种满天星和情人草跃升本月涨幅榜首,涨幅分别为133.25%和194.77%,均价分别为9.38元/公斤和12.89元/公斤,勿忘我均价14.66元/公斤,涨幅仅位于康乃馨之后,达30.91%。此外,菊花均价0.71元/支,涨幅达29.03%;洋桔梗均价0.77元/支,降幅63.26%,属于本月下降幅度最大的品种,唐菖蒲均价0.92元/支,涨1.25%;黄莺均价0.8元/扎,降幅位居第二,为63.13%;红掌均价4.33元/支,涨8.71%。
进入盛夏,月季、非洲菊、百合等品种迎来一年中的销售淡季,行情相对全年较低。但是,由于受昆明等花卉主产区花卉面积转移影响,云南产鲜切花总上市量较往年相比平稳,考虑贵州、浙江、江苏等地区鲜切花顺势发展的因素,在今年夏天在市场需求量依旧增加的局势下,今年夏天全国鲜切花供需处于平衡状态,预计7月份行情较去年同期微高。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优质化比率供不应求,高档次鲜切花价格将继续走高;此外,洋桔梗、紫罗兰、马蹄莲、满天星、情人草、菊花、剑兰、OT系百合等品种,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大,行情较为看好。综合来看,随着新花卉基地逐渐建成投产,品质好的鲜切花将于七八月份逐渐批量上市,产销基本保持平稳,市场需求量正常趋旺,价格平稳好于往年,不会有大的波动。(陆继亮)来源:云南省花卉技术培训推广中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09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