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高桥银峰的生态条件

高桥银峰产地位于隶属长沙市的长沙县高桥镇玉皇峰下,在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东岸,西与长沙市、望城县相邻,南与湘潭县及湘潭、株洲市区相连,东与浏阳接壤,北与平江、汨罗毗邻。平均海拔200~300米,山塘密布,河溪纵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层深厚,土质多为紫色板页岩红壤,含磷丰富,酸碱度适中,实为宜茶之地。高桥,在历史上一向为长沙县茶叶主产区与茶叶集散地,素有茶乡之誉。

高桥银峰的生态条件

这里山丘生叠翠,河湖掩映,云雾弥漫,景色宜人。弥谷披岗的茶园,采用科学管理培育,并有丰富多彩的茶树品种,芽叶壮实,内含物质丰富。加上精湛的制茶工艺,形成了高桥银峰的独特风格。

基地位于东经113°19′,北纬28°29′。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6.6℃;极端最低气温-14.6℃(1957年12月27日),一般年份在-5.5℃左右;极端最高气温41.2℃(1963年9月4日),一般年份38.5℃;年平均降雨量1441.1mm,降雨天数148.7天,年平均蒸发量1377mm,年平均湿度大于80%。年平均无霜期为275天,平均日照时数1663小时,≥10℃的持续日数在200天以上,≥10℃活动积温为5000—6500℃。成土母岩主要有第四纪红色粘土、少量花岗岩冲积风化物红壤,并间有部分区域性酸性紫色土等,PH在5.0左右。远离长沙市,紧邻幕阜山,属丘岗区地貌,土壤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全N含量在0.2%,碱解氮在200ppm左右,全P在0.1%左右,速效P在20ppm左右,速效K在120ppm左右。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于茶树生长,是绿茶的传统生产区域。这里山丘叠翠,河湖掩映,云雾弥漫,景色秀丽。

竹溪茶叶的发展历程

人口:3万余人

高桥镇交通便利、风景秀美。高桥镇距省会长沙50公里,距黄花国际机场30公里,距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15公里,省道S207线从境内通过。境内公路硬化里程达120公里,镇级公路已全部硬化。这里自然风景优美,山水胜迹,美不胜收。有11万亩山林,有2086口山塘,其中白鹭湖景区最为引人注目,12座水库和众多的庙宇星罗棋布,如明珠撒落在群山之中。秀美的山水养育了勤劳朴实、古道热肠的村民。

高桥镇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高桥镇是革命先辈李维汉、革命先烈柳直荀的故乡,其故居、纪念馆是全县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纳入全县红色旅游线路;是原中央领导李铁映同志的家乡;还是蹈海殉国的早期革命人士杨守仁的家乡;也是间架体书法家黄自原的第二故乡。

高桥镇有古今闻名的“高桥茶”。早在明、清时期,“高桥49家茶庄”就闻名全国。大文豪郭沫若品尝高桥茶叶后,即赋诗“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赞“高桥茶”可与著名绿茶“红纱”、“紫笋”媲美;湖南省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胡立伟为鸿大茶叶绘赠梅花图,并称“高桥牌”茶叶为“潇湘第一枝”。如今,“高桥银峰”、“湘波绿”系列属全国名茶,红茶远销国内外。

高桥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循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南工北农”发展战略,扶持传统农业发展,如水稻、楠竹、茶叶、茭瓜、土鸡土鸭等,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实施“科技兴农”、“产业兴农”、“兴工强镇”战略,于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坚持以工业化思路来抓农业,以城镇化理念建设新农村,运用工业化大生产模式推动农业发展。一是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打造“现代农业工厂”。2007年我镇被国际食用菌博览会授予“中国食用菌之乡”。兴工强镇,扶持现有工业企业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小区与集镇功能互动的原则,采取“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方法,在S207线两厢,建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功能先进齐全,整体布局科学合理,生态环境优美宜人”的三平方公里工业小区;遵循“抓大扶小促中间”的原则,扶持天能电机、昌龙铸造、湘达门业等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招商渠道,加强项目管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全镇工业企业已达18家,过千万元的企业5家。其中,湖南天能电机制造有限公司2010年产值已经过亿,有望三年内上市;天舟公司2010年在深圳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融资金额达4个亿,成为长沙县第一个上市的本土企业,被称为中国书业第一股、湖南民营图书行业的龙头企业。

2011年高桥镇完成基础税源总收入847万元,为全年任务数667万元的126%;完成基础税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0万元,为全年任务数302万元的13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3668元增至8448元,增长130%;信用社存款总额于2010年突破1亿元。

我县茶叶生产发展时期是从1970年到1998年,这29年中大部分年份是稳步建园,略有发展。其中发展步伐较大的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5年至1980年,当时的部分社队从兴办社队企业的角度出发,利用荒山坡地开垦茶园,如新洲的大营盘、马家河的观音台、花桥的中梁子、蒋家堰的长梁子、洛河的塔二湾、锅厂湾、水坪的纪家山、泉溪的太平关、兵营的迷魂阵、天宝的蔡坝等社队茶场;到1980年,面积突破2万亩,产量突破20万斤。第二阶段是从1985年到1998年,随着富民政策的提出,农村农业生产方针的调整,农民看到了发展茶叶生产的出路,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部分乡村在发展茶园上也开始由过去的单一开垦荒山逐步向好地转移,在建园的方式上也开始由过去挖窝点播向开槽换土条播种植转变,先后建成了县河的牛角尖、水坪的前进、梧叶子沟、八宝山、红石岩、春山、中峰的小南沟、大南沟、同胜、土城子、青草坪、石松、龙坝的老王沟、鄂坪的九湾、天宝的张家山等一批乡镇和村办茶场,14个农林特场也都建设了一批茶叶基地。到1998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7000亩,茶叶产量达到了99万多斤,面积、产量分别比基础时期的末年增长2.7倍和9倍,茶叶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成为农村农业发展的骨干项目。

这个时期是从1999年至2006年。1999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茶叶支柱产业的口号,“十五”期间又提出建设茶叶大县的战略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生态茶园建设和有机茶开发为发展方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壮大龙头、依托信息市场,加快发展、集约经营上规模,完善体制、强化管理上产量,精加工、深加工出精品上质量,抓好营销上效益”的指导思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领导班子和专门办事机构,文件上写茶叶、开会讲茶叶、同基层干部和农民说茶叶,检查工作时看茶叶,组织农业、财政、发改、银行、扶贫等部门扶持资金支持茶叶产业建设,全县上下真抓实干,形成了发展茶叶产业的强大合力。

一是高标准建设茶园

施工前,乡村干部和技术人员一起勘测设计,每亩按333米划线。每年在夏挂秋播后,乡村集中劳力,按照设计线路开槽,然后填草回土,乡、村各自为战,联片建园,实行双行密植条播,8年兴建茶园11.3万。

二是引进良种、良苗

引进良种、良苗,放弃了就地取材、自采本地种子、自行播种的传统作法。8年中共引进福鼎大白茶种800多万斤,并购进无性系茶苗10万多株,加快了茶苗生长发育,提早了采摘时间,提高了产量。

三是开展技术培训

县茶叶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专门安排技术人员,利用有关会议和党校阵地,对茶场生产人员和乡村干部讲授茶叶建园、管理、修剪、施肥、采摘、加工制作和干茶保管等方面的技术。还聘请了华农大的技术人才深入到茶场现场操作,传授技术,茶叶成品质量得到很大提高。龙王垭茶场生产的龙峰、箭茶,梅子垭的梅子贡茶多次获得省奖,部分产品由湖北名茶成为国家名茶,名牌成为品牌。

四是加强茶场的“五大”配套设施建设

做到了办一个茶场盖一栋厂房车间,修通一条公路,架设一条通电线路,配齐一套加工机械设备,修通一条通水渠道。全县共有茶场场房面积66000平方米,其中车间23000平方米,通场公路280公里,通电线路400公里,自来水管道280公里,茶叶加工设备1000多台套。

五是进行了企业改制和营销网点建设

对龙王垭、前进、梅子垭茶场实施企业改制,组建了龙王垭、梅子垭两个茶业有限公司,实行“公司+企业+农户”的模式。改制后公司运转正常,成效显著,茶叶产品销路越来越广,营销网点越来越多,县内外加之省外达到70多个,营销人员130多人,基本实现了直销、经销、代销一条龙。

该县茶叶生产从基础时期开始,经过稳步发展,顺利完成了建设茶叶大县的战略目标,到2006年底,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了15万亩,比基础时期的末年1969年增长了14倍,比发展时期的末年1998年增长了4倍,茶叶产量突破了200万斤,比基础时期的末年增长了19倍,比发展时期的末年增长了1倍多。全县302个村,有茶园的村301个,基本上是村村有茶,其中300亩以上的村103个,占村总数的34.2%,1000亩以上的村32个,占村总数的10.6%,万亩以上的乡镇5个,占乡镇总数的33%。茶叶产业的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活力,2006年,全县茶叶综合收入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00多元,茶叶产业已成为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 发展茶园是建设茶叶产业的基础,而强化配套措施搞好跟踪服务,是建设茶叶支柱产业的关键和着眼点。因此,在继续发展茶叶基地的同时,必须在相关配套措施上下功夫。

1、依靠科技进步,抓好技术培训。

引进外地人才和启用本地有技术专长的人才,组成技术队伍,采用举办培训班和实地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为乡镇村组干部、企业人员和茶农培训建园播种技术、茶园管理技术、茶叶的采摘制作技术、成品营销技术等,不断探索科技兴茶、科技制茶的新路子。

2、加强茶园管理。

一是每年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松土保墒,严防茶园荒芜。二是追施有机肥。在肥源不足的情况下,推广草覆盖,在茶行开槽,在槽内填入茅草、禾秆,然后盖土,使之腐烂,增加有机肥效。三是抓住时机修剪茶树。每年秋末冬初对茶树进行一次修剪,使茶树蓄积养分,促进春芽的旺盛生长。四是改造老茶园。50、60年代的一批老茶园,茶树已老化,产量低。对这一部分茶树应有计划的分期分批进行台刈,使之重发新梢,提高产量,为老茶园注入新的活力。

3、发展茶类。

竹溪主要是生产绿茶,乌龙茶生产已开始起步,填补了单一生产绿茶的空白,还需继续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在此基础上,还应考察和引进砖茶的生产技术,在利用芽茶的同时利用叶茶发展砖茶,进行边销,实现春茶、夏茶、秋茶一起上,既能扩大茶类,又能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4、加强品牌建设。

扩大公司的辐射面。龙王垭的竹溪龙峰、梅子垭的梅子贡茶已成为两大茶叶品牌,改变了多年有名牌无品牌的局面。今后,一要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利用新茶上市的品尝,年度茶叶的评比,风景旅游区的窗口展示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知名度。二要扩大辐射面,梅子垭应向南边的泉溪、丰溪、兵营、天宝、桃源、向坝等乡镇辐射,龙王垭向东北边的新洲、县河、水坪、中峰、蒋家堰、龙坝、城关等乡镇辐射。

5.进行了企业改制和营销网点建设

一是要一如既往地咬紧茶叶产业不放松,县茶叶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职责,领导小组成员应经常深入茶叶基地、龙头企业,了解和解决茶叶产业发展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在全县形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乡镇各尽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二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动茶叶产业再上新台阶。近5年竹溪县新发展茶园6万亩,总面积达到11.5万亩,在全省各县(市)中名列第二。进入采摘期茶园4万亩,年产量123万斤,实现收入4500万元。“龙峰”、“箭茶”、“银桥”等7个精品名牌茶叶产品多次获国际国内金奖,3个品牌获绿色食品认证。“龙王垭”商标成为湖北省茶叶著名商标,龙王垭茶场被确定为“湖北省有机茶示范基地”。以龙王垭茶场为核心,17个中小茶场组成“湖北龙王垭茶业集团”,注册资金1.1亿元,拥有茶园2.2万亩,成为湖北省第一大茶业龙头企业,产品开始销往欧盟和日本。水坪镇被评为湖北省“茶叶十大名乡名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17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