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云南的“普洱茶”缘于什么?

普洱茶是原产于普洱及周边地区的历史传统名茶。千百年来,由于普洱茶产地优越的自然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独特的加工工艺、独具匠心的造型、越陈越香的品质、多姿多彩的饮茶方式、悠久的产制历史和对人体健康的有益作用,使普洱茶成为最具魅力和最受国内外人们喜爱的饮料。同时,普洱茶产区又是云南多民族的聚居区,从而使普洱茶蕴藏着广泛的民族特征和丰富文化内涵。 普洱茶的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据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记载;早在1700多年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已开始种茶。而最早在历史文献中记载普洱茶种植的人,是唐代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曾亲自到过云南南诏地的唐吏樊绰,他在其《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茶”即是指普洱茶;“银生”是唐南诏六国节度之一,“银生城”即今景东县城;“银生城界诸山”,即今景东城东的哀牢山和城西的无量山,表明这些地区在唐代已驯化和利用、开发茶叶,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并作为商品,形成一定的市场。南诏时“银生节度”辖今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以及大理、临沧部分地区。“散收、无采造法”指当时茶叶主要是散收,没有采用内地“蒸之、捣之、拍之、培之、穿之、封之”的制茶法;“蒙舍蛮”指当时南诏的统治民族;“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指当时饮茶的方法是将茶叶、花椒、姜、桂片等物一起放在锅内烹煮后饮用。(由于未经加工的茶叶或杀青温度不够的晒青茶叶有一种青草似的生涩味,因此,古南诏的少数民族用“ 椒、姜、桂 ”等重味佐料和茶叶一起烹煮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饮茶方法,同时,“椒、姜、桂 ”的散风去寒、温热助阳作用对生活在高原的人们也具有药理作用。)《蛮书》所载内容,明确记述了茶叶产地及创建姜饮方式的种茶人“蒙舍蛮”。从所记载产茶的区域、种茶民族推断,与后来普洱茶的主要产区是相吻合的。这也是普洱茶区产茶的最详细最可靠的记载。据此考证,普洱产茶栽培利用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载:“茶出银生诸山”。其范围包括银生辖区的哀牢、无量两大山脉及其余脉。思茅在唐代已盛产茶叶,今思茅市及周边地区是最早驯化和规模种植、开发茶叶的地区,有野生古茶树的景东、镇沅、景谷、普洱、澜沧等地在唐代以前就采摘利用茶叶,进行茶树的栽培、并在唐代形大宗商品,从唐以后到明清,思茅成为中国茶叶及世界茶叶的重要产区。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称:“金齿百夷,交易五日—集,以毡布盐茶相互贸易”。表明普洱茶在当时已成为边疆各民族相互交易的重要商品。 明谢肇制在《滇略》中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明代,“普茶”—名正式载入史书。清檀萃所撰《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端、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此六茶山均在普洱府属思茅厅界内。普洱府是当时茶叶贸易的集散地,思茅厅所属六大茶山的茶叶大部分集中到普洱府,经加工精制后,运销国内外。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拾遗》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的记载。明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也有:“普洱茶蒸而成团,西番市之”。说明在明代普洱茶正式被载入史书,并印证了内地先进的采造、制茶法已经引入普洱茶的加工技术之中,普洱茶已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消费,普洱已成为茶叶集散中心,普洱茶开始名扬中华? 前人对普洱府地区茶叶方面叙述较多,从栽培管理、采制加工、花色品种、产品流向等,都较为详尽、表明茶叶生产在当时当地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山区少数民族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清代曾任云南总督的伯麟著有《进云南种人图说》谈到“黑窝泥”(即今哈伲、爱尼人):“采茶卖茶其业也,女子勤绩缕,虽行路不释手,普洱府属思茅有之”。文中肯定一些山区的哈尼族以采茶卖茶为生。 关于普洱茶的文史记载,除唐《蛮书》、宋《续博物志》、明《滇略》、《本草纲目》、清《普洱茶记》、《滇海虞衡志》、《普洱府志》外,民国时期有《新篡云南通志》、《云南通志长编》等书籍。 普洱茶产于何地?现在大多数的观点认为: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府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因为按照自然经济时期市场形成的规律,某种物品要形成规模集散,首先是这个地方要具有一定的物品产量,其物品产量在满足自身消费后,还要有大部分变成商品进行交换,然后商贾纷纷慕名云集,买进卖出,形成贸易,由于市场需求的拉动,才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扩散。据史料记载,清朝雍正年间朝廷在普洱府建立了流官体制,加强对所属三厅一县一司的管理,其核心就是促进茶叶种植的科研和发展,形成大宗商品,为朝廷增加税收,承担向朝廷进贡的责任。因此,普洱府的设立对普洱地区的茶叶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围绕茶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普洱府为中心的大规模的加工和贸易,普洱成了茶马古道的源头。茶学界公认,普洱茶的后发酵工艺是马帮在长时间运输过程中形成的天赐特殊工艺,拥有马帮这种特殊交通工具的是茶商,普洱就是茶商云集、趋之若骛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茶商沿着以普洱为起点的五条向外辐射的茶马古道,将普洱茶介绍、销售到世界各地,世界因此得知普洱茶。据《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当时会馆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中外茶商接踵摩肩,成为了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商贸重镇。所以,普洱府不仅是普洱茶的集散地,而且是最早的原产地,对周边地区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因而普洱茶产于普洱,因普洱府而得名是名副其实的。 史籍中,记录了六大茶山,古“六大茶山”为中国最古老的茶山和茶区,由于历史的变迁,准确定位其地理位置实非易事。是否除了六大茶山之外,其他地方就没有茶叶种植,以至于会出现“普洱不产茶”的说法,根据多年来众多科学工作者的调查和发现,可以总结性的肯定: 一是除了六大茶山之外,不仅还有分散的产区,甚至还有主产区,比如澜沧景迈千年万亩人工栽培型古茶林,距今已有千年种茶的历史,这么大规模的古茶林在六大茶山中就未见其名。 二是除了六大茶山之外,还有更大生产普洱茶叶的范围,清《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当时年产茶8万担,仅公元1661年从普洱运往西藏的茶叶就达5万担,古六大茶山的范围也无需用八百里来匡定。而受古代的生产水平、人口密度,古六大茶山怎么也产不了年8万担,也没有那么多劳动力。要达到“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的生产规模,就是集中了当时普洱府所辖宁洱县、思茅厅、威远厅、他郎厅、车里宣慰司一县三厅一司的生产能力才可能做到。因此,“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的范围,是今思茅全境和周边地区,只有这一范围也才能达到清代“年产普洱茶8万担”的生产能力。 三是普洱境内及邻近区域同样有着悠久的茶山种植史。根据众多茶叶工作者的调查,思茅所辖的7个县,有29处野生茶树群落,总面积约7万亩。已发现并经专家验证的镇沅县九甲乡千家寨2700余年野生古茶树,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古茶树王。普洱位于中国云南西南边陲,这里山峦起伏,溪涧纵横,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独厚发展茶叶种植的条件。普洱境内及邻近几个县(景东、景谷、镇沅、澜沧、江城等)野生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和栽培型或接近栽培型古茶树、古茶林普遍分布。普洱县有困卢山、板山两棵千年野生古茶树;澜沧邦崴有千年过渡型古茶树;景东花山、景谷秧塔、普洱困卢山都有4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树;澜沧景迈芒景千年栽培型万亩古茶园更是被国内外专家称为栽培型古茶树的博物馆,这些都是普洱地域有着悠久的较大规模的茶叶种植史的活佐证。说明在普洱茶的发展和兴盛进程中,今普洱县及周边地区一直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同时,普洱府产茶的历史也是有据可考的。据《茶王赋》记载:普洱贡茶首推西门山茶,西门山亦称普洱山、天壁山。史料云:“普洱山在云南宁洱县境,山产茶性温味香,异于他产,名普洱茶”,道府官员用以入贡,称为“众茶之冠”。此外,位居第二的是板山茶,此处原是满山茶林,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板山茶农不堪官府压榨,揭竿反抗,后清政府派清军血洗板山,板山茶农被清军镇压,茶树也被砍光。以后普洱茶农便以茶叶加工和集散为主,因为加工和贸易能获得更高的利润,普洱茶的原料生产便向周围其他地方转移,可见普洱茶不产于普洱之说是不能成立的。普洱茶的生产范围应该是包括普洱及六大茶山的广大地域。 普洱茶,源于清朝设普洱府而列为贡茶,并在此后有更大发展。《普洱建置历史沿革》载,古普洱地方至元朝未独立设府也无“普洱”地名。到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用“普耳”为名。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改称“普洱”。清朝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普洱设元江分府,管辖思茅、普洱等13个版纳。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实施“改土归流”后设置普洱府(府台驻今普洱县城)。那么,哪些地方属于古普洱府辖地呢?据《新编云南地州市县情》中记述:“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置普洱府,领1县3厅1司,即宁洱县(今普洱县)、思茅厅(今翠云区)、威远厅(今景谷)、他郎厅(今墨江县)、车里宣慰司(今西双版纳州);乾隆、道光、光绪先后设景东、镇沅、镇边3个直隶厅,其中镇边直隶厅辖今澜沧、西盟、孟连3县及双江、沧源部分地区”。可见,普洱府按今天的行政区划,主要包括思茅市、西双版纳州全境及临沧市部分地区。普洱府大部份地区属于今天的思茅市所辖区域,普洱府治所也设在今天的普洱县城内。普洱茶在历史的长河中,以普洱为中心源源不断的向外扩散发展,同时,先民们把勤劳智慧和劳动技能运用到茶叶生产中,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在商品交易的推动下,充分利用了云南大叶种茶树的独特优势,在特定的地理、气候和特定的运输过程中,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享誉国内外? 质优味淳的普洱茶,从而奠定了普洱茶的历史地位。

云南的“普洱茶”缘于什么?

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

云南普洱茶下关沱茶有什么历史故事吗?比如下关,是因为海拔低吗?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为了改变散茶运销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大理巨商“永昌祥”商号将“姑娘团茶”创制成外圆内凹呈碗臼形的“砣茶”,也就是后来的“沱茶”。

下关沱茶 以前是销往边境的,因西北边民日常饮食比较油腻,所以沱茶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 下关沱茶采用的临沧地区比较便宜的原料,不是用下关的茶原料。

其转化比饼茶稍微慢些,具体转化多久,依照原料、工艺和仓储条件看待。 郭子剑:国家高级评茶师,普洱教父“白水清”嫡传弟子,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第一常务副会长。

1998年到云南学茶,师从普洱教父白水清。2002年创办汾阳堂普洱茶馆。

2016年入驻淘宝企业店“只见普洱”,成为“只见普洱”淘宝店掌门人,专业普洱茶选料、拼配、储存、品鉴、收藏,打造普洱茶快速入门通道,更有红印、88青饼、92方砖、大白菜、紫天等收藏级普洱茶,伴你一起变老!让各位普洱茶友,少走弯路,喝到放心的正品好普洱。

下关沱茶的由来

云南是茶叶的故乡。

位于滇西最大的茶叶加工中心和贸易集散地?的下关,有一种传统茶叶产品自创制以来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非但末使它消退,反而不断发展,生机勃发,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这就是云南下关沱茶。 生产真正下关沱茶的企业全球只有一家,就是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它的前身是云南省下关茶厂,地处滇西交通枢杻、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旅游城市大理市下关。连接滇藏往来的214国道和贯穿祖国东西部的交通大动脉320国道在这里纵横交汇。

下关茶厂创建于1941年春,原为“康藏茶厂”,以手工加工紧茶为主,产品主销 *** 、四川和滇西北地区。 1950年4月人民 *** 接收后,更名为“云南省下关茶厂”,并吸纳了当时在下关有着精湛制茶技艺的茶叶商号工人,使得下关茶厂从建厂之初就传承了下关古往今来独特的茶叶加工技艺。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甴国有下关茶厂改制重组的云南下关沱茶(集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全国紧压茶企业中名列前茅、云南最大的茶叶精制加工企业。 纵览下关沱茶百年发展,不能不说说下关沱茶的百年历史。

下关位于茶马古道的要冲。始于滇南茶区,止于 *** *** 的茶马古道, 主要以茶马互市为主要物资,是一条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

唐朝樊绰的云南志《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 ”“银生”是唐代南诏国(748-937年)六诏以外的六节度之一,银生城即现在的云南省景东、辖区包括现今的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一带。

早在1200多年前,思茅、西双版纳的茶叶已运销到大理。 从清雍正年间起,随着滇藏、滇川贸易往来的日益增多,位于古代“茶马古道”要冲的下关,就逐渐成为西南最大的茶叶交易集散地和紧压茶加工中心。

产自云南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和大理茶区的大叶种青毛茶源源不断运往下关加工销售。当时茶叶运输主要靠马帮驮运,长途跋涉、风吹雨淋,茶叶容易受潮、易碎,常使茶商蒙受损失。

1902年,下关的一些茶商在一种被称之为“姑娘团茶”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创制成外凸内凹呈碗臼形的“砣茶”(云南人习惯将圆形的块状物称为砣),不仅解决了茶叶在运输途中受损的问题,而且经过特殊工艺加工,使沱茶具有一种特殊的内质。 沱茶经昆明、昭通销往四川、泸州、宜宾、重庆等地。

因宜宾地处沱江、长江汇合处,茶商为了推销这种茶,大肆宣传“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从而下关砣茶也就逐渐被称之为“沱茶”。民国5年(1916年),陈邦贤在他的《自勉斋随笔》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四川一带饮茶之风盛行,以沱茶为最多,沱茶又以下关的沱茶为上品,茶味颇浓,颜色呈金**,而且耐泡”。

从这些史料上看,下关沱茶在四川等地的家庭及茶馆饮茶人中成为最受欢迎、最具代表性的云南茶叶品牌。“下关沱茶”在四川,特别是在重庆已是人人皆知的品牌。

解放后,下关茶厂传承了下关地区悠久精湛的茶叶加工技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严格产品质量管理,提升下关沱茶内在品质,持续开展新产品开发,产品包装改进和生产加工设备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研制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下关沱茶从1981年起先后三次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三次荣获世界食品金冠奖。

1989年被评为“中国名茶”,随后又获“云南名茶”、“云南名牌产品”和“中国茶叶名牌”等荣誉。 2002年,经国家质监总局审核批准,下关沱茶获“国家原产地标记产品”注册,是云南茶叶中唯一获得此项资格的产品。

“松鹤”牌下关沱茶从2003年以来,两度获“云南省著名商标”。 2008年被国家农业部评定为“中国名牌农产品”。

一百余年来,下关沱茶从原来的地方土特产品发展成为云南茶叶中的知名品牌,销售区域由过去的滇、川、藏扩展到如今的产品销往广东、北京、重庆、湖南、辽宁、新疆、海南等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欧盟、俄罗斯、韩国、日本、马来西亚10多个国家以及台港澳地区。

下关沱茶饼茶系列有哪些

大致饼茶系列: 一,绿大树饼茶,属生茶。

易武新茶独特的清新花蜜香,入口感觉水性柔顺,舌尖滋味甘甜清爽,回甘喉韵强烈绵长,无愧于是源自西双版纳易武山峻岭秘境中的瑰宝。网络报价:4400每件。

二,甘普洱,属熟茶。本品饼形圆整大方,撒面条索紧结,褐润显毫,内质陈香浓厚独特,汤色红浓明亮,滋味浓醇,回甘明显而持久,叶底红褐匀整。

网络报价:750元/件。 三,中华铁饼,属生茶。

中华铁饼精选横断山系哀牢山、无量山山脉中高海拔大山上云南大叶种大树晒青高档毛茶,在大理“高原仓”存储多年(5-8年)后,以下关沱茶“百年配方”技艺,百年传统加工技艺精制而成,具有明显的高山大树茶香味特性。 条索紧结肥硕显毫,汤色金黄,香气高扬带密陈香,滋味浓醇饱满,滑爽回甘,回味经久,叶底肥嫩柔亮。

网络报价:3050元/件。 四,中国沱,属生茶。

本茶犹如其名,气势恢宏,承载中国千年文化。网络报价:2100元/件。

五,金榜8663,属熟茶。 网络报价:900元/件。

六,易武之春,属生茶。易武之春,唤醒你的味蕾,在指尖流动,在喉头萦绕。

饼面条索肥长油润,白毫显露,香气清高持久。香气纯正,汤色橙黄尚亮,滋味醇和回甘。

网络报价:5000元/件。 七,金榜T8653,属生茶。

网络报价:1600元/件。 八,无量山老树圆茶,属生茶。

九,云南饼茶,属生茶。1400元/件。

十,金戈铁马,属生茶。3980元/件。

沱茶的历史发展

沱茶的产制历史悠久,早在明代谢肇制的《滇略》一书中有“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普茶指普洱茶,说明当时已有将散茶蒸后,加工揉制,压缩体积,便于携带的压制茶了。历史上,景谷人李文相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创办制茶作坊,用晒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压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两年后被下关“茂恒”、“永昌祥”商家仿制成“碗形茶”,经昆明、昭通运到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一带销售。景谷团茶的加工,奠定了云南沱茶的雏形。沱茶名称的由来,沱是由团转化而来,有说由于过去运销四川沱江一带,故而得名。不论说法如何,但可以推定,沱茶是云南茶中相当古老的制品,早就畅销省内外。现代形状的云南沱茶创制于1902(清光绪二十八年年),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是由思茅地区景谷县所谓“姑娘茶”(又叫私房茶)演变而成现代沱茶的形状。清代末叶,云南茶叶集散市场逐渐转移到交通方便、工商业发达的下关。下关永昌祥、复春和等茶商改团茶制成碗状形沱茶,经昆明运往重庆、叙府(今宜宾)、成都等地销售,故又称叙府茶。

04年下关绿松鹤谁了解这款茶的历史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下关沱茶的综述

清代末叶,云南茶叶集散市场逐渐转移到交通方便、工商业发达的下关。下关永昌祥、复春和等茶商改团茶制成碗状形沱茶,经昆明运往四川省重庆、叙府(今宜宾)、成都等地销售,故又称叙府茶。下关沱茶选用云南省临沧、保山、思茅等30多个县出产的名茶为原料,其初制工艺经过人工揉制、机器压紧数道工序而成,形如碗状,造型优美,色泽乌润显毫、香气清纯馥郁。汤色橙黄清亮、滋味醇爽回甘。常饮具有明目清心,提神养颜,抑菌治病之保健作用。在国外,人称“减肥茶”、“美容茶'、“益寿茶”。在中国,下关沱茶与云南白药、云烟被誉为“滇中三宝”。

大理地处滇西要冲,“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于此交汇,在商贸通道上构成了交叉型和双边型的商业文化,使大理成为中原、东南亚、南亚、西亚文化的交融之地,正是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的文明,使大理成为了“站在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不仅区位优势明显,更有独特的气候条件,享誉中外的下关沱茶就产于大理市下关。 1、选壶:壶的选用最好是续温力强的、稍大(比喝乌龙时大约两三倍),会比较好些。

2、置茶量:下关沱茶怎么泡?控制茶量是相当重要的。

3、沱茶:细水高冲的降温会减免酸味,但是如果风味没了,降温也失去本来需要的风味。

4、沱茶适时出汤:以第二泡冲出香味为例,第三泡冲沸水,随便就好,除非一定需要很高的温度。

5、冲泡后的沱茶:在壶中留点水之后,开盖大约半分钟到一分钟再把盖子盖上;比较重的涩味、苦味、酸味等的潽洱,开盖,壶口没有蒸汽时,用手指压壶身,若温度不会太烫手指可以摸五秒以上,再将壶盖盖上。壶中留点水,主要让冲泡出的东西溶解在水中;温度要控制,因为这是主要的冲泡。

6、紧结茶性:在紧结茶中(沱、饼、砖),冲泡到某一泡后,会整个散开一般,紧结茶将他抖散容易出现一些该浓稠的不够浓稠、 *** 性的味道反而容易跑出。

7:茶汤风味问题:在风味问题,一定要提一下。依上述的说法,风味,好象是控制浓度的问题,事实上,要将那种浓稠的底泡出,需要“浸泡时间”。

下关沱茶怎么喝

沱茶是云南茶中相当古老的制品,早就畅销省内外。现代形状的云南沱茶创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是由思茅地区景谷县所谓“姑娘茶”(又叫私房茶)演变而成现代沱茶的形状。

冲泡方法

1、选壶:壶的选用最好是续温力强的、稍大(比喝乌龙时大约两三倍),会比较好些。

2、置茶量:下关沱茶怎么泡?控制茶量是相当重要的。

3、沱茶:细水高冲的降温会减免酸味,但是如果风味没了,降温也失去本来需要的风味。

4、沱茶适时出汤:以第二泡冲出香味为例,第三泡冲沸水,随便就好,除非一定需要很高的温度。

5、冲泡后的沱茶:在壶中留点水之后,开盖大约半分钟到一分钟再把盖子盖上;比较重的涩味、苦味、酸味等的潽洱,开盖,壶口没有蒸汽时,用手指压壶身,若温度不会太烫手指可以摸五秒以上,再将壶盖盖上。壶中留点水,主要让冲泡出的东西溶解在水中;温度要控制,因为这是主要的冲泡。

6、紧结茶性:在紧结茶中(沱、饼、砖),冲泡到某一泡后,会整个散开一般,紧结茶将他抖散容易出现一些该浓稠的不够浓稠、 *** 性的味道反而容易跑出。

7:茶汤风味问题:在风味问题,一定要提一下。依上述的说法,风味,好象是控制浓度的问题,事实上,要将那种浓稠的底泡出,需要“浸泡时间”。

下关沱茶是普洱茶吗

是的,下关沱茶属于普洱茶,属普洱茶中的“紧压茶”类,

沱茶依制作工艺不同, 有青茶沱茶(简称“青沱”)和熟茶沱茶(简称“熟沱”)之分。

“青沱”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蒸压而制成;

“熟沱”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渥堆发酵之后再经蒸压而成。

沱茶有很多种,但是沱茶本身源自云南大理市下关古镇一家N百年历史的茶厂,原来叫下关茶厂,现在叫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以并不是所有沱茶都是下关沱茶,只不过其中最有名的是“下关沱茶”,但是要特别注意,只有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沱茶才叫“下关沱茶”,别买错了。

普洱茶可以做成各种形态,如饼状、砖状、金瓜状、蘑菇状等形状,“沱”是其中的制作形状之一。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拿来当药用。

4、汉代: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拿来当药用。

10、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扩展资料

饮茶的三个阶段: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2、宋代点茶法: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茶区分布

1、世界产茶区

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肯亚、马来西亚、印尼、越南、阿根庭及中南美洲,各国产茶区之茶籽、茶苗及制茶技术皆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引入。

2、中国四大茶区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茶区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包含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1)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地区。西南茶区地形复杂,山脉高耸,气候多变,适合各种大叶种茶树的生长培育。中国的外销碎茶和边茶大多数产自这里,也是高档绿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产地。文章来自微信号:cha567 。多元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南茶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西南茶区,可以考证到中国茶大部分的演化史。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等地,这里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而且这些地区多山地丘陵,自然环境优越,对于茶树的生长得天独厚。华南茶区的品种资源丰富,优良品种极多,茶树以乔木型和小乔木大叶种偏多。很多名茶,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六堡茶、西山茶等均产自这一茶区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以长江为界线,从长江抵达南岭,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江南茶区四季分明,春夏两季多雨,多丘陵地带,适宜茶树的生长。茶树以灌木型为主,是质优高档绿茶的集中产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在中国茶区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从长江向北,直抵信阳,从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苏北部,包括陕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江北茶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漫长,降水量因地区不同各异。该茶区以生产绿茶为主,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紫阳毛尖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23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