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国际气候政策谈判是继WTO谈判之后最重要的国际公约谈判之一,中国在全球气候保护方面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将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综合竞争力。中国应从满足国家长远发展利益和综合安全的战略角度,系统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问题,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参与全球气候保护活动,通过明确的战略、合理的对策和灵活的谈判为中国争取更有利的发展空间。基于对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气候保护形势、CO2排放现状和减排政策模拟分析,我们建议:

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1)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我国应加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在国际谈判中争取主动,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赢得必要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可靠的支撑。

(2)制定新时期气候保护国家战略与行动框架。由于气候保护和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是未来人类社会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中国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角度制定中长期气候保护战略和行动框架,改变我国在以往气候谈判中的不利地位。

(3)制定明确的谈判策略,主动考虑新的减排指标。建议谈判目标是:不现行《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减排目标,主动建立新的基于CO2排放强度的减排指标,探讨形成新的谈判联盟,以最小的代价获取较大的发展空间。

(4)制定长期稳定的能源发展战略,加快低碳排放能源技术的开发。今后我国的能源政策应鼓励提高能效与节能,优先开发和选择洁净煤、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重视可再生能源中的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开发和推广利用,特别是针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分散用户和一些需能较小的项目。燃料电池和煤炭气化多联产技术应作为今后能源系统开发的重中之重。应该制定相应的路线图和实施策略,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清洁能源利用道路。

(5)积极推广生物碳汇技术,实施CDM项目,增强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积极推广生物碳汇技术,适度引进国际CDM项目,组织基于CDM机制的国家碳管理框架下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体系,鼓励国内企业的参与和区域间的合作,将生态、环境建设与增强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的目标有机结合,实现生态保护、增强生物碳汇与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三赢”。

(6)加强气候变化成效的宣传工作,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我们在积极参与国际谈判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对外宣传。充分宣传我国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各项努力和工作成效。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走低碳发展之路,对全球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的典范。树立绿色发展的良好国家形象。

燃烧产生甲烷198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亿吨,之后持续增加,到2004年已超过73亿吨。除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外,越来越多的国家为维持一定规模的经济产值而加大了温室气体排放量。

世界权威机构公布的一项研究也显示,2000~2004年期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3.2%,大幅超过了1990~1999年年均1.1%的增长率。

除了二氧化碳,甲烷超量也是温室效应的元凶之一。甲烷的排放,除了来自大自然,如海洋、永冻层和一些湿地外,也来自人为的污染。人为所产生的甲烷是其中一个最大的排放源,尤其是来自生质燃烧(意指在开垦土地或改变土地用途时燃烧土地上的草木)和畜牧业。能源产业所排放的甲烷,包括煤矿业、炼油业、管路渗漏等,都能透过技术的改进使其降至最低。

氟的污染源多与人类经济活动的“三废”排放有关:

1.废气排放污染。氟易挥发。金属冶炼、水力发电、建筑材料与陶瓷的焙制,含氟药物生产等含氟原料与燃料都会在燃烧和加热过程中,释放氟及氟化物并随蒸汽、烟尘进入大气。据估算,生产1吨水泥,就有142克氟化氢,氟化硅和包裹在烟尘和粉尘中的“尘氟”进入大气环境。

2.原料废渣堆放污染。许多物质中都不同程度含有氟,如工业矿石(萤石、电气石、矿渣、泥质岩等)。氟露天堆放,除少部分经挥发进入大气外,主要是经雨水淋溶下渗,直接污染土壤和水源。

3.废水污染。含氟废水未经处理而又不合理排放,造成地表水地下水体的污染。含氟废气、烟尘等也能通过雨雪降落地面而污染土壤与水源。

盲目开采高氟地下水或成井工艺不佳,也可造成低氟地下水受到氟污染。新疆北部地区有的垦区就是因开采高氟的深层承压水灌溉,提高了土壤及浅层地下水的氟含量,因而污染了地下水的自然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治氟污染的研究领域更加广阔。一般而言,①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工业“三废”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②合理规划与调整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③淘汰一些氟污染严重的小土工业、改进生产工艺,不使用高氟原材料,安装高效除尘脱氟装置(如采用喷淋吸收法,用水溶液吸收氟气以及用石灰乳中和氟化物等);④在地下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之前,做好前期论证工作,制订出有效的措施,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你想过吗?基础设施建设也能对气候的变化产生影响。公共电力、电信、卫生设施、排污管网、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管道煤气、公路、大坝、灌溉工程、铁路、城市交通、机场等都属于基础设施。

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体系已相对完善,维护这些设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非常有限,因而不会对气候产生很大影响。而我国正在建立基础设施体系,需要消费大量能源与高能耗、高碳密度原材料,包括钢材、水泥等。一旦基础设施建好了,就能提高物流效率和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损失浪费。例如,当天然气管网体系建立起来后,不但输送与分配效率增高、成本降低,而且可以替代电力、煤炭等燃料。又例如,高速公路的建成可以大大提高物流效率。

由此可见,基础设施建设与能源消费有很大关系。虽然建设过程中会增加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但建设好以后就会大大减少能源消耗。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32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