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配送常用的系统都有哪些,具体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生鲜配送软件已经比较成熟了,市面上有常见的几款,如蔬东坡、利客、悦厚、观麦等,了解过生鲜配送软件的朋友对这几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
生鲜配送系统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将原来需要人工手动操作的工作转移到线上来。经过多年发展,生鲜配送系统的常规功能已经很完善,生鲜配送行业的基础问题大部分都已经被解决。
具体解决了哪些问题呢?下面我们就从生鲜配送最重要的3个过程来分析生鲜配送系统具体可以解决哪几大问题:
订单
订单的收集、整合是一个困扰各大企业已久的难题。订单量小的时候还可以手工整合,但是订单量一多,人力就完全无法做到快速、不出错的整合订单。我们曾经看过一家客户朋友手动抄订单,客户在微信或者打电话发来信息,文员手动记下来,然后整理成表。再来一个客户再重复一遍……接单动作一直持续到凌晨,无法休息不说,出错率奇高,文员和分拣工都很痛苦。
生鲜配送软件在这一步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把手动录单变为系统统计,客户在小程序商城直接下单,就像网购那样,系统在后台自动生成采购单,一键导出。这是生鲜配送系统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
采购
都说采购水深,深就深在“不透明”三个字上。传统采购流程:录单员做好采购单交给采购,采购自行协调资源也好,市场现采也罢,自主性非常大,回扣、暗点的情况比比皆是。而系统的作用就是让不透明的信息变得公开透明:对接供应商,每天供应商上传价格,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在线比价,锁定性价比最高的供应商,所有的供应商信息和比价信息一目了然,管控起来十分方便,避免采购“灰色区”。在这一环节中,不仅帮助企业用最低的价格采购到最优质的产品,更方便了企业老板对于公司的管理。
分拣
没有系统的时候,分拣环节可谓是一团乱麻。举个例子:
接下来是分拣过程。传统分拣方式是很难统计具体某个分拣员的分拣绩效的,谁捡得多、谁捡得少,谁动作快、谁动作慢都没有办法管控,大家一起吃“大锅饭”,这样会直接影响整体的分拣效率,这对公司来说是巨大的损失。另外生鲜不是标品,规格、重量不可能与客户实际要求完全一致。在没有系统时,客户要3斤南瓜,分拣员找遍了仓库只有3斤2两、3斤4两的,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一般会直接放3斤2两的南瓜客户。一个客户多送2两,10个客户就是2斤,如果有100个,1000个客户呢?南瓜一天损失20斤,白菜一天损失50斤……日积月累就会变成巨大的损失。
系统在这个环节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解决了实重的问题,实重多少标签就打印多少,客户多退少补。对企业和客户来说都很公平。另外一人一称绑定绩效,吃大锅饭的现象也不复存在,个人绩效高了得到的回报就高,分拣工积极性自然就上去了。
以上就是生鲜配送系统解决的最关键的三个问题,更多功能不放了解下蔬东坡生鲜配送系统,点击了解。
望采纳。
单纯从蔬菜经营的角度来讲,超市蔬菜经营最直接、最根本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农贸市场、早市以及小商贩。果蔬产品不同于服装、家电等其他耐消费品,顾客会多跑几家超市,好货比三家。每个生鲜超市都有自己的服务半径,为了采购的便利性,顾客一般都会就近购买。因此,由于服务半径的影响,同行不是主要竞争对手,其他超市并构不成太大竞争。可以说,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超市蔬菜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鲜度控制不好与过大的物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在的超市蔬菜经营管理者,往往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生鲜课的内部考核管理上,或者采取联营,甚至出租场地的方式,来转嫁管理的难度与经营的风险。但是,以上方法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鲜度与物损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因为:无论超市的指标管理做的多么好,员工的责任心与认真程度不可能超越小商贩;即使采取联营或者场地出租,供应商或者租赁经营者的货物来源还是批发市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鲜度与物损的问题,首先要认真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
1、 采购渠道存在的弊端。
货物采购的方式与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销售。现在超市蔬菜绝大部分的货物来源还是批发市场,不管是超市的自采还是供应商供货。大家都知道,批发市场批发的果蔬类生鲜产品,都是“通货”,产品没有经过严格的分级。而对于超市生鲜的零售来讲,没有经过严格分级的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浪费。因为,在开放式的货架销售中,没有那个顾客会去选择品质、级别不好的产品,如果货物不严格分级,不仅会影响到货物的整体美观度,而且品性不好的产品,总归会被“拣剩”下来,耽误了处理的最佳时机,造成巨大的浪费。如果把产品的严格分级由连锁企业自己的配送中心来完成,或者转嫁给供应商、配送商,一样会增加成本。另外,从批发市场来的货物,由于环节的增加,其新鲜度会大打折扣,也增加了成本。
其次,流通过程中的质量承诺机制无法建立,批发市场来的货物,由于其产品来源的不确定性与流通的随意性,其无公害、绿色品质很难保障。现在依托批发市场的松散型、不定向型的流通方式,同时形成了采购方式随意性,无品牌、无包装,法人不明确,责任就不明确,生产环节造成的污染在无控制地进入流通环节后,仍然会面临二次污染的威胁,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判断基本上停留在形状、色泽、新鲜程度等为主的感官判断上,质量追溯机制无从谈起。消费者对超市销售的产品质量有信心,从根本上讲是如果采购的货物出了问题,可以找到销售的主体——超市,可是蔬菜出了质量问题,如果超市或者配送企业是从批发市场上随机采购的,又去找谁来承担责任呢?
2、二次包装与配送中的不合理因素。
为了便于管理与降低成本,现在规模较大的连锁超市一般都建立了自己的生鲜品配送中心。生鲜配送中心的主要职能有(针对蔬菜类):统一采购,依靠规模采购降低采购成本与堵塞采购漏洞;对采购的蔬菜进行初步分级与加工;蔬菜的临时保鲜储存;根据各个门店的需求将蔬菜配送到各个门店等。可以说,生鲜配送中心的设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在分装与二次配送的时候,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没有引起管理者足够注意的物损的问题。在二次包装的过程中,对蔬菜进行初加工,剔除残次果、烂叶是必须的,但是对大部分蔬菜二次包装,包裹保鲜膜的工序是没有必要的无奈之举、多此一举。
包裹保鲜膜的主要目的是蔬菜的保鲜与防止顾客随意挑选带来物损。其实蔬菜本身是鲜销产品,依靠保鲜膜来保鲜,根本就不是一个好办法,还没有加湿的效果好,保鲜的最好方式就是及时把蔬菜销售出去。虽然没有包保鲜膜,小商贩的菜大都比超市的新鲜,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另外,消费者在采购产品的时候,都有一种主动挑拣的欲望,你把产品都给他捆好了,让他被动去消费,缺少了一种挑拣的乐趣,岂不让他非常的不爽。有过超市促销经验的人都知道,对于大堆头的随意挑拣促销产品,场面一般都会异常的火暴,价格是一个方面,随意挑拣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原因。归根结底,采取这种包装方式主要的原因还是对自己的产品质量与管理水平没有信心,产品如果比较统一、标准,看上去都很新鲜,销售人员的责任心再强一点,像小商贩那样,难道还怕顾客挑选?
同时,二次包装对蔬菜的损害是很大的。大家都知道,蔬菜非常怕摩擦与磕碰。在运输过程中,些须的摩擦与磕碰是难免的,但是,在二次包装的过程中,又会出现二次的磨损,甚至更大的磨损。就拿黄瓜来说,在第一次运输过程中,瓜与瓜之间的接触面会有轻微的压痕,这是必然的,当在第二次包装时,瓜与瓜之间的接触面必然发生了变化,不可避免的又会出现第二次压痕。更糟糕的是,当进行了二次包装后,重新装箱配送,装箱一定不会紧密,会比较蓬松,而蔬菜运输时最怕的就是装箱不紧实,这样在运输过程的颠簸中,给蔬菜带来的磨损是致命的。大家可以观察农贸市场商贩的蔬菜,怕磨损的蔬菜一般都是原箱包装,贩卖者会象呵护婴儿那样的保护蔬菜,这也是黄瓜可以保持“顶花带刺”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二次包裹保鲜膜必然会增加成本,同时,还容易出现二次污染,现在的“有毒保鲜膜”风波,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从这个角度来讲,二次包装是得不偿失。
3、偏重设施建设,忽略了与上游蔬菜供应环节的紧密联系与协作。
连锁超市的蔬菜经营管理,一般都会比较关注面对顾客销售的蔬菜经营形式,包括经营品种项目、卖场布局、设备配置等。在进行蔬菜经营管理流程的设计时,也会更多地考虑蔬菜加工和经营过程本身,而对蔬菜供应上游的采购环节、来源和物流配送对销售的影响,却没有认真考察与应对,实际上蔬菜流通渠道及采购配送现状等外部因素对超市蔬菜经营的影响非常之大。
对于生鲜产品来讲,商品的产品化程度越高,管理的难度就越小,例如面食、分割冷冻肉等。如果蔬菜产品在进入流通与销售之前已经最大限度地标准化和产品化了,超市蔬菜的经营者就会大大减少为蔬菜产品加工核算,以及损耗控制之类的问题所困扰的程度。这就要求现在的超市经营管理者,要重视与加强与上游的蔬菜供应商的协作,借鉴供应链管理思想与“零库存”准时化配送思想,把蔬菜的产品化程度尽量前移,向基地化采购、加工方向发展,真正的与种植基地或者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单纯的竞价打压政策。传统的购买运作与现代采购战略在观点上的差异,可以集中归纳为致力于所有权总成本最低而不是购买价格。尽管生鲜商品的购买价格仍然直接影响着采购成本,但是这仅仅是蔬菜总成本公式中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考虑蔬菜的二次配送、成本核算等服务成本和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产品周期寿命成本应该对生鲜商品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例如,如果从批发市场进货,和竞争对手处于同样的起跑线上,如果能够从蔬菜种植基地直接进货,就可以节省1-2天的货物周转期,这1-2天的时间对蔬菜的保鲜是非常关键的,这样,就具备了比竞争对手更大的优势。
4、价格虚高,依靠高价格弥补管理与 采购供应链 的弊端,牺牲了大批顾客群体。
超市明亮、干净、卫生的整体形象是传统农贸市场无法比拟的,这本来是超市经营重要的优势所在,但几乎所有的超市都没有好好利用这一优势,在经营上基本走入了一个“怪圈”。由于受场地设施分摊成本与管理成本的影响,在还没有把顾客群体从农贸市场争取过来,销量还没有上去的前提下,超市蔬菜的平均销售成本是很高的,因此,几乎大部分超市的价格定位都定在高端上:超市的环境好,干净卫生,所以蔬菜的价格理应就高一点,挣的就是有钱人的钱。殊不知,这样会赶走大部分的顾客,从而造成销量不能在一个阶段内有一个明显的上升,销量上不去,蔬菜不能够及时的销售出去,必然会不新鲜,越不新鲜越没人买。同时,销量小,平均销售成本必然会居高不下,更需要用高菜价来维持成本,甚至更加逼着去走高端,出现了天价的无公害与绿色、有机蔬菜,试问:无公害与绿色、有机蔬菜的生产种植成本真有那么高吗?这样,必然会造成恶性循环,把好端端的经营项目变成了“鸡肋”。其实,大家都应该知道,只要降低了流通配送成本,提高必要的管理水平,把物损降下来,把销售数量做上去,即使价格和农贸市场持平,蔬菜经营的毛利率也是非常高的。同时,蔬菜经营的销量如果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对其他商品的销售,会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会提升超市的综合经营效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3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