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龙江的水利概况

龙江航道

龙江的水利概况

龙江干流大坪溪,支流高埔溪和崩坎溪,水域宽度40-70米,可通航里程共93公里。1958年前,普宁县境内河段可通航载重1.50吨以下尖船至惠来县的葵潭、隆江和神泉港。1958年后,因干流大坪溪下游筑为水库而停航。崩坎溪、高埔溪因河道淤塞而断航。

龙江惠来县通航里程47公里,主流航道弯曲,水浅滩多,自葵潭至溪南有浅滩18处,共长1090米。新中国建立前,航运发达。龙江流域乡村的农副产品和穗、港等地的工业品,以及沿海的鱼盐,都是通过神泉港经龙江进出交流。正常情况下,5吨的船只可通航。隋唐以来,航运业发达,年货运量达10万吨。50年代起,由于发展水利业需要而建库修闸使航运业受挫。如先后在航道上筑桥5座,在中游建邦山桥闸,上游建磁窑水陂,1979年,龙江改道人海,故神泉港日见淤浅,致运输需搬驳,下游需候潮通航。因此龙江通航条件差,至1987年多数物资转陆运。

龙江水系在县内可通航支流有:青坑溪、头寮溪、罗溪3条。青坑溪发源于普宁县高埔,经葵潭镇的溪口汇入龙江,航程3公里,水深0.5米,宽10米,5吨船只可通航,每年货运量1500吨。头寮溪发源于九福坑,经尾寮、曲溪,由邦山桥闸处汇入龙江,全长15公里。新中国建立后在上游修建詹官陂水库,故水源短缺,于60年代断航。罗溪发源于分水岭,经钓石汇入龙江,全长9公里,夏秋时可通航,年货运量200多吨,春冬季停航。

神泉港

位于东经116°18′,北纬22°58′,县城南7.5公里。东距汕头港60浬,西距香港137浬,龙江、雷岭河汇集于此出海,属河口湾型海港。古时,神泉是个浮脉亘连小岛,岛上立有1座圣王庙,祀广利王(即南海神),由闽粤商人从广州南海移香火于此建庙。新中国建立后,庙内有鉎铁钟1口,钟上铸有“唐宪宗元和庚子中秋福建胡其成6人敬送”题款。钟毁于1967年。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惠来知县林春秀为防倭寇,于小岛上建城,在城南筑炮台,驻兵防守。建城时,圣王庙前有村民114户,村名神前乡,后因淡水泉,故改称神泉。隋唐以来,粤、闽、浙船只进出港口频繁,为潮、普、惠物资集散地。民国27~38年(1938~1949),港嘴水深3.1~7米,港区水域20万平方米,可泊船只2000艘,200吨级以下船只可自由进出港。1946年港口吞吐量20万吨。1950~1977年水深2~3米,货运时需引船接驳。1960年港口吞吐量仍有13万吨。1979年后,由于龙江改道人海,该港出海口处沙嘴伸出,口门变窄,航道淤浅,低潮时水深仅0.5米,70吨以下船只需乘潮进港。70吨以上船只能在港外过驳。1979年后,港口年吞吐量仅1~2万吨。

1982年省市海岸带和海洋资源综合领导小组,组织广东省内38个单位中的1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用2年时间,先后对神泉港淤塞原因,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并由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主编了《惠来县神泉港综合整治工程方案设计》,工程分四期实施。经过1985年及1987年先后实施第一、二期工程:新开航道1220米,宽130米,水深4.2米,港池由西向东延伸2000米。已可航行500吨级船只。

神泉港码头建于1971年。由神泉港务所投资3万元,建筑钢筋混凝土柜架式码头1个,总长13米,最大靠泊能力80吨,仓库2座,总面积394平方米,堆场1个,总面积248平方米。1986年,省航运公司和惠来县政府投资330万元,在港内烟墩西面,建设钢筋混凝土交桩梁板式码头,长83米,500吨级泊位2个,新建仓库1座,面积1080平方米,堆场1个,面积5934平方米。

龙江航线

神泉至隆江15公里,可航行载重10吨以下船舶,隆江至葵潭29公里,可航行5吨以下船只,葵潭至大坪28公里,可航行5吨以下船只,磁窑至梅林27公里,可航行5吨以下船只。 邦山桥闸,位于龙江干流邦山与西湖两村之间的河段上,距隆江镇5公里,因桥闸紧靠邦山村,闸顶为交通桥,故名。闸址上游集水面积1020平方公里(水库控制面积238.63平方公里),河流长度70公里,河道平均坡降为2.9%0,多年平均枯水流量为9.26秒立方米,最大洪水流量为2930秒立方米。是一座拦蓄引水灌溉和利用迳流发电的大型桥闸工程。1970年1月动工兴建,同年5月竣工。1972年加固续建。按20年一遇设计过闸流量为3160秒立方米。相应桥前水位22.52米,设闸34孔(其中西侧设发电进水闸3孔9米,东侧设船闸1孔宽4米),有排水闸30孔,总净宽120米。闸底高程15.7米(惠水),闸顶高程20米(惠水),桥闸面宽10米。正常引水蓄水位19.5米,最大引水量6秒立方米。提水高度3.5~4米。配套南北干渠,灌溉面积1.88万亩。1984年将原水轮泵电站改建为低水头大流量的迳流电站,装机2台,容量1000千瓦。

磁窑拦河滚水坝(磁窑水陂),位于龙江中游新联村河段。距葵潭镇5公里。上游集水面积820平方公里,主流长60公里,河道平均坡降O.35‰。多年平均降雨量2132毫米,最少枯水流量每秒0.103立方米(1963年),最大洪峰流量3440秒立方米,相应水位30.2米(1970年9月14日)。1966年动工兴建,1970年2月竣工。坝总长116米,陂长83.5米,陂底高程17.8米(惠水),陂顶高程23.2米(惠水)。陂高5.4米。1971年安装水轮泵8台,东西两岸各4台,引水流量每秒1.5立方米,灌溉葵潭镇的吉镇村、新光村、南照埔村、石田村、新联村农田1.7万亩(1987年只0.75万亩),并利用水轮泵5台,配发电机5台,容量365千瓦。

龙潭水库,是陆丰县骨干水利工程。1958年秋开始动工兴建,1960年1月主坝建成开始拦洪蓄水,同年3月下旬开始投入农田灌溉。水库集雨面积156.03平方公里,总库容1.128亿立方米。是一宗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鱼、航运的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龙潭水库初步设计阶段,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原为中型水库设计正常蓄水位68米,库容5870万立方米,集雨面积147.6平方公里,灌溉面积12.2万亩;涵管出口和总干渠头行跌水,两处电站计划装机5台共1460千瓦。主坝按五十年一遇设计,二百年一遇校核。1965年以后,因土坝经过加固如高,集雨面积经过核实,改为百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校核。1960年龙潭水库建成后,灌区范围发生了较大变化,至1990年,区内人口发展至63.09万人,耕地面积29.15万亩,人平耕地0.46亩。粮食年亩产达到254公斤,其他经济也随着发展,经济收入增加。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哈尼祖先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用整个民族的心力来挖筑梯田。哈尼人只有一把短柄锄头、一身铮铮铁骨,只有胸中万丈的豪情及脑中过人的智慧,为了开筑梯田他们投入了生命的全部。一个哈尼人如何把他的一生与梯田缠绕在一起,通过一个普通的民俗“命名礼”就可以看出来:哈尼人出生时,家人要举行梯田劳动仪式,在院子地上画出象征梯田的方格,如果生男孩,就由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用小锄头在方格内表演挖梯田的动作;如果生女孩,就由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在方格代表的“梯田”里表演摸螺蛳拿黄鳝的动作,经过这一仪式才能拥有自己正式的名字,真正成为村寨里的一员。哈尼人出生后将一生投放在梯田里,去世后仍然埋放在梯田旁边的山坡上,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守望着梯田。哈尼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祖祖辈辈永不中断、永不松懈地把巍巍哀牢山的千山万壑都开垦成片片田山。有专家说过:“每道梯田的下面,都掩埋着我们祖先累累的白骨,每块梯田是用祖先们的生命和鲜血垒成。也正因此,我们祖先把他们的伟大力量和崇高人格镌刻在大山之上,成为后代儿孙,成为全人类永恒的骄傲和荣耀!”

在梯田耕作上哈尼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制度。这种方法就是在找地开田时,要找不怕风吹、向阳、平缓、无病虫害、雀鸟不来吃又终年保水的肥沃坡地,开成台地后先种三年旱地,待其土熟,再垒埂放水把它变成梯田。哈尼族是通过挖筑沟渠来解决梯田用水的,古歌也唱到祖先们是如何在高山深箐和崖石上克服千难万险挖沟的,他们遇到绕不开的巨大岩石,就在岩石上堆上许多干柴,放火把石头烧红,然后用竹筒背来冷水浇上去炸开石头,这样就可以挖沟了。古歌称这样的挖沟是“挖出了岩神的三朵肝花,挖出了岩神的七朵腰花”,这是多么令人惊奇的景象啊!梯田要求田面要整理得很平,但古代没有测量仪器,怎么办呢?“田不平不要紧,请水兄弟来帮忙找平”,祖先们用放水平田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些都是哈尼祖先智慧和创造精神的表现。

围绕着梯田构筑和大沟挖掘,哈尼族发明了一套严密有效的用水制度,从开沟挖渠、用工投入,到沟权所属、水量分配、沟渠管理和维修等,无不精心经营。如水源管理则发明了“水木刻”。这是根据各家权益设置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横木,安放在各家田块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动来调节各家各户的用水,如此公平合理而又科学的管理,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水量供给。

对稻作之民来说,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优势,发明了“冲肥法”。每个村寨都挖有公用积肥塘,牛马牲畜的粪便污水贮蓄于内,经年累月,沤得乌黑发臭,成为高效农家肥,春耕时节挖开塘口,从大沟中放水将其冲入田中。届时举寨欢腾,男女老少纷纷出动,有的还特意穿上盛装,宛若过节般热闹。大家争先恐后用锄头钉钯搅动糊状发黑的肥水,使其顺畅下淌,沿沟一路均有专人照料疏导,使肥水涓滴不漏悉数入田。这一方法省去了大量运肥劳力。平时牛马猪羊放牧山野,畜粪堆 积在山,六七月大雨泼瓢而至,将满山畜粪和腐殖土冲刷而下,来到山腰,被哈尼族的大沟拦腰截入,顺水纷注入田,此时稻谷恰值扬花孕穗,正须追肥,自然冲肥正好解决了这及时之需。

哈尼族是一个善于和大自然亲密相处的民族,自称为“摩咪然里”,即“天然神之子”。“天”是大自然的象征,即哈尼族是大自然之子。他们将自己的村寨建筑在森林下方的的山凹中,村寨下方就是一片连一片的梯田。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哈尼族兴作了一套相应的文化宗教礼仪,重要的有二月的“艾玛突”节,为春耕大忙前生理与心理的准备,仪为祭祀村寨守护神“艾玛”;有六月的“苦扎扎”节(六月年),为秋收前人们的身心调适,仪为祭祀天神,届时邀神同庆,人神共乐;有十月的“咂勒特”节(十月年),为丰收之后辞旧迎新的佳节,仪为祭祖认宗。这些活动对于保护山林、水源、土地和维护村寨的安全,团结全体民族人员,沟通人和大自然、人和人的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34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