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接下来猪价怎么走?发改委、统计局、农业农村部表明了后续趋势

临近年末,猪价再度引起官方收藏。

接下来猪价怎么走?发改委、统计局、农业农村部表明了后续趋势

11月18日农业农村部消息,截至11月17日,全国生猪出栏报价已经比10月20日阶段性高点下跌了3.5元/公斤左右,而且后续猪肉供应有保障。

11月16日,国家发改委表示,最近养殖户出栏节奏趋于正常,前期压栏和二次育肥的生猪开始陆续出栏。

今后一段时间生猪猪肉市场供应有保障,价格有望保持相对平稳态势,难以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形。

11月15日,国家统计局相关发言人指出,生猪产能、生猪存栏保持总体稳定,生猪生产处在合理水平,不支持猪肉价格大幅上涨。

仔细看会发现,官方传递的信息就是“后市猪肉供应有保障,不论是生猪价格还是猪肉价格,都难再大幅上涨”。

从当前猪市来看,猪价涨跌不定,但一直在12元/斤区间震荡,既不像10月那样冲高到14元/斤,也不会像低谷时期那样掉到成本线以下。

猪价为何难涨难跌?

很多人会好奇,明明都说猪充足了,为什么价格也难掉下来呢?尤其是猪肉价格,还是维持在41.2元/公斤的高位(农业农村部监测的第二周猪肉价格数据),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猪价从今年6月末开始才逐渐上涨至成本线以上,2022年上半年整个养猪业都是处于亏损的状态,想必那时大家也看到不少“卖一头猪亏几百元”的消息。

时间再往前拉长,2021年整个下半年,猪价基本是处于13-15元/公斤,甚至2021年10月到了12元/公斤的价位,那时候养猪深亏是毋庸置疑的。

如此看来,养猪业经历了长达近1年的亏损才开始盈利,今年养猪盈利时间不过3-4个月,很多养猪人还并未完全赚回之前的亏损,所以市场依旧存在一定的惜售情绪。

另一方面,今年9月起,豆粕价格一路上涨,当前已经到了5700元/吨的高位,从年初到现在,豆粕起码涨了1000元/吨。

今年10月,全国玉米价格刷新2021年2-3月创下的历史高价(2850元/吨)。

玉米、豆粕作为饲料不可缺少的原料,它们的涨价直接拉动了饲料的价格。

虽说近几天豆粕已经有降价的趋势,但整体来看,饲料跟涨容易、跟跌难。

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今年以来,饲料出厂报价已累计上调12次。

养殖成本的上涨,也是支撑猪价的一大因素。

因此在多重支撑下,当下猪价维持在12元/斤的震荡局面。

不过猪肉消费高峰即将来临,这一局面会被打破吗?

万众期待的消费高峰能否拉动猪价?

供应方面,据卓创资讯监测,8-9月份,部分省份已出栏猪源流入二次育肥市场的比例在20%-30%,而这部分猪源的出栏时间正好是11-12月份。

规模场临近年末,也陆续加快出栏节奏,据测算,理论上11-12月猪肉供应量会比8-10月增量超过26%。

需求方面,根据钢联数据监测,10月份以来屠企开工率维持在19.5%-20.5%之间。

由于今年猪肉价格处于历史相对高位,一定程度上会抑制终端消费和腌腊灌肠消费,就拿传统的腌腊来说,相比往年,今年国庆后腌腊订单减了1/3的量。

预计11-12月份重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增加幅度很难超过10%,市场整体是供强需弱的状态。

如此来说,消费高峰能否达到预期的需求量还是不确定的,但生猪供应量增加却已成定局。

养猪人要警惕接下来的三个市场风险。

三个市场风险已现

首先,市场有集中出栏造成的价格踩踏风险。

根据往年的经验,冬至前后是市场出栏的高峰,今年8-9月二次育肥如此“疯狂”,也是看准年底的行情。

虽说官方表示当下养猪户的出栏节奏已经趋于正常,但是也不能排除还有压行情的二次育肥户。

而且年底规模场会放量出栏,大家不要等到某一个节点去卖猪,而应该顺势逢涨出栏。

其次,饲料难降价,养殖成本有再增加的风险。

从原料方面看,11-12月进口大豆等待到港,目前豆粕库存还处于低位,大豆到港后豆粕供应增加,豆粕价格可能会短时回落,但是这传导到饲料端需要时间。

而猪的生长规律是“前期慢、中期快、后期又变慢”,当下等待出栏的猪基本都是大猪,养殖成本难降。

另外,今年万众期待的腌腊消费可能不达预期。

西南地区是腌腊消费的主力,当前重庆地区疫情形势较为严峻,会对腌腊造成影响,而且高位猪价也会缩减一定的消费量,整体来说消费形势不太乐观。

当下市场呈现“供应多、需求弱、养殖成本高”的状态,大家都想吃到年底的那口“肉”好过年,但多方考虑的话,建议还是不要盲目等行情,顺势出栏较为稳妥。

你怎么看待当前猪价呢?欢迎留言讨论!

1.4亿头猪!十大猪企出栏暴涨,明年猪价大势已定!

趋势一:器重环保,养殖门槛提高

 随着国家对环保的日益器重,近年来逐渐加强了对生猪养殖的排污请求。自国家《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实施以来,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明确划 分了禁养限养区域,并且建立了一系列尽善的相关管理措施,而其他各省份也都纷纷响应,加强了对养殖污染的防治工作。而随着新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更 是对污染企业加强了惩治力度,使得中国生猪养殖业的更加如履薄冰,这一部部法律法规和系列的环保整治举动对于养殖企业来说就是一个逐渐升高的门槛,让许多 养殖企业都失去了立足之地举步艰苦。

 趋势二:食品溯源或成标配

 互联网的发展赠我们生存带来了多新的元素,二维码便士翠中之一,它在生存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消费者通过手机一键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追溯到该 猪一生所用过的药品和饲料,大大地增添了市场的透明性。目前饲料企业和动保企业的产品流通都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进行追溯,为来或将建立流通信息库,对养殖 生产信息进行整合运用。届时,消费者可以在云平台上查询到所买猪肉所用的各个兽药、饲料厂家的资料。

 趋势三:低利润是趋势

 虽然今年生猪行情一片飘红,但是不可否定的是低利润将是一种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资本陷入养殖业,带动着养殖业逐渐走入集约化、规模化。这 也标志着养殖业的暴利时代越来越远。没有其他缘故,这是由于在过去中国的猪价大幅波动很大程度是由散户乃至中小户决心的。而大资本的陷入让散户逐渐被淘 汰,留到最后的是具有长远规划和目标的规模化猪场,他们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生猪数量和母猪规模上有优势,在短光阴内不会暴涨暴跌。所以说低利润会是 一种趋势。

 趋势四:强强联合,更能长远

 时代在发展,养殖业也在发展。如今的养猪企业正在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走向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标准更加明确、分工更加细致、工艺更加重杂同时竞争也 更加激烈。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先前的粗放式的养猪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合作和交流显得更为的重要。闭门养猪未必能够取得成功,而适当的合作也许能够事半功 倍。所以近年来各种合作模式我们并不陌生,其中中小养殖户之间的合作不少,而大企业之间的联合更是不在少数。

 趋势五:科学技术依然是首席生产力

 人们生存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养殖户也要紧跟市场需求。惟独采用良好的养殖技术,提高猪肉的品质才干满意日益增长的民众需求。传统的养殖技术在很 大程度上存在着一些弊端,成本核算不正确、生产力徐徐、淘汰率高、料肉比高等是传统养殖的很大困扰。而养殖产业化的发展请求科学养殖才干达到最大效益。很 多规模化的养殖企业采用猪场管理软件进行管理,如猪场管家6S软件,不仅可以降低料肉比和母猪淘汰率,其手持扫描系统更能一键扫描录入,大大的提高了员工 们的工作效率。

 未来中国养猪业如何发展没人能够准断定论。也许是中国养猪业规模化发展的黄金期,也许不是。可不管怎么样发展,养猪人抓住趋势,结合自身企业条件适时发展才干稳步前进,否则终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猪到卖时方恨少,粮价涨时悲叹高!”2022年度迎来尾声,这一年生猪产业犹如过山车般起起伏伏,不仅有最高近30元/公斤的生猪价格,也有断崖下跌带来的重大损失!在新型“猪周期”下,规模化发展提速、母猪较往年锐减500万头、养猪成本降低400元/头......明年猪价大势已定!

能繁母猪锐减!能繁母猪是生猪产能供应的“总开关”,也是市场行情变化的根本因素之一。

2022年以来,能繁母猪数量发生了较大变化:2022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177—4379万头,全年呈现“先跌后涨”的趋势变化,能繁母猪最低月份为4月的4177万头,后续则开始逐月攀升。

此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2022年能繁母猪存栏相较2021年已大幅锐减:

2022年为4177万-4379万之间,波动值202万头;

2021年为4207万-4564万之间,波动值357万头。

今年能繁母猪整体上较去年少约一百万头,能繁母猪存栏对应着10个月后的生猪出栏量,因此这预兆着明年猪价整体水平或高于今年,但要注意猪价不会长期涨出25元/公斤以上的高点,毕竟能繁母猪存栏一直处于相对合理区间,“缺猪”的历史已成为过去式。

值得重视的是,今年能繁母猪波动值为202万头,较去年357万的波动水平明显变缓!这意味着明年猪价波动将趋于平缓。

此外,回顾往年能繁母猪数量,基本徘徊在4500-5000万头左右,远高于现在水平,直到2014年后开始迅速下滑,并于2019年因非瘟爆发跌至1900万头,严格意义上来讲,从2019年—2021年都属于非瘟行情,2022年开始受非瘟的影响明显弱化。

但问题是,为何现在全国所需母猪较之前锐减高达500万头左右?

民间认为,过去受到统计条件的局限,最终统计出来的数据并不准确,这也是为什么至今有很多人仍旧对母猪数据存疑。

数据统计可能是一大原因,此外近年来的“消费转型”也是重要原因:一方面随着中国养殖业发展,老百姓餐桌上的肉蛋奶选择丰富了许多;另一方面近年来猪价大起大落的厉害,非瘟后市场上甚至出现过40元/斤以上的猪肉,这也逐步影响了民众原本的猪肉消费习惯。

总的来看,中国养猪业的2022年将是承前启后的一年,能繁母猪在这一年呈现稳定化,尽管受到11月以来猪价下跌的影响,母猪总量从年末又转为降低的可能性极大,但变化幅度相当有限!明年的猪价行情变化不会再像今年这般剧烈,且整体上高于今年!

最后,养殖户朋友一定要转变观念,那就是相信官方公布数据的变化!我们可以对数据总量存疑,但其产能变化的趋势绝对正确,这会给猪价变化提供最客观的参考!

生猪产业结构剧变近20年来,中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不断加速,并且每一次产业大动荡都会推动规模化提速。

从2006年至今,我国经历了4轮猪周期,生猪行业产业集中度也逐步提升。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首次达到60%,并且计划在2025年达到65%以上。

根据目前的规模化速度来看,65%规模化的目标会提前达成,2022年仅头部十大猪企便能出栏生猪1.4亿头,约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25%,高达1/4!

猪好多网统计的数据显示:

国内头部十大猪企2021年出栏生猪约1.1亿头,2022年预测可出栏1.4亿头(其中正邦、中粮家佳康、傲农生物数据为测算,双胞胎、正大数据为推测)。

尽管一部分数据为测算,但均为保守估计,最终产能大概率会稍高于1.4亿头。

总的来看,生猪产业规模化进一步提高,头部猪企除正邦外均已从“猪周期”中走出,开启了新一轮的正向发展,多家猪企均表示负债率有所改善。

与此同时,2022年楼房猪场和智能化养殖更迅速发展起来,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地,一定程度上对产能与猪价稳定利好。

但随着规模化的加速,行业养殖人员也逐步锐减,散养户生存更为艰难。

在越发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增效降本”成为大小猪场追求的目标,但2022年的饲料原料价格却大幅上涨,最终的养殖成本变化更令人吃惊。

成本逆向下跌!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显示,2022年与2021年生猪养殖成本变化如下:

猪好多网测算得出,2022年散养生猪成本约为2091元/头、规模养殖生猪成本约为2013元/头,2021年散养生猪成本约为2457元/头、规模养殖生猪成本约为2499元/头。

显而易见,2022年养殖成本相较去年降低了约370-490元/头,规模养殖的成本缩减力度尤其显著!

但令人惊叹的是,2022年的饲料原料价格远高于2021年!

猪好多网统计的数据显示:

2022年豆粕价格为3550—5561元/吨

2021年豆粕价格为3299—4054元/吨

2022年玉米价格为2870—3070元/吨

2021年玉米价格为2670—3010元/吨

很显然,2022年豆粕价格高出去年250—1500元/吨,2022玉米价格高出去年60—200元/吨。

但生猪产业在原料价格的压力之下,竟然逆向降低了约400元/头的造肉成本!可见“增效降本”并非空谈,而是在实实在在的执行。

结合来看,规模场在原料暴涨的情况下降本显著,使得成本优势反超散养户,可见其受到原料的影响更低!这其中不乏大猪企布局粮食、饲料板块的重要因素。

成本转变惊人的背后,也正体现出“周期特性”的变化。

新周期·新特性在“高粮价、低猪价”的影响下,养猪业已经明显由“产能竞争”转向“成本竞争”。

过去养猪业基本是养得多就赚得多,但随着养殖成本压力的升高,行业已明显转变为“成本低才能养得多、赚得多”,如果成本不具备优势那只能“养得多亏得狠”。

以成本为导向的竞争模式,也推动了全新的猪周期特性——微利时代。

养猪成本虽然不能直接决定猪价,但会直接影响养殖场的扩张或淘汰,在猪价的起伏中成本太高的猪场终被淘汰,成本优异的猪场会不断扩产。

因此整个市场的养殖成本不断优化,最终导致全国猪价趋于降低,头均利润也将变得更低。

此外,新周期中的一大特性是进口猪肉明显减少:

2022年1-10月累计进口猪肉137.66(万吨),同比减少58.8%;

2021年1-12月累计进口猪肉371.06(万吨),同比减少15.5%。

这一方面是受到“双疫情”影响,我们对“洋猪肉”更为抵制;另一方面也是国家有意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以大量国外“低价肉”来冲击国内市场。

也许未来随着我们成为“养猪强国”,也会迎来猪肉大量出口的一天。

最后,从今年的猪价变化来看,新周期之下的养殖风险不断升高。

2022年猪价变化主要分为几个阶段:

1月—4月初,猪价16—12元/公斤,以下跌为主,养殖户亏损剧烈;

4月—7月初,猪价12—18元/公斤,以上涨为主,养殖户亏损降低;

7月—10月中,猪价18—28元/公斤,猛然上涨,养殖户利润抬升;

10月下旬至今,猪价28—16元/公斤,断崖下跌,养殖户逐步亏损。

显而易见,一年当中养殖户竟然只有4个多月是盈利的!其余8个月要么是勉强保本,要么是剧烈亏损!

新周期的一大特性,就是养殖整体利润空间降低!如果某一个月猪价很高,那就会透支后市行情,导致后市猪价“异常下跌”。

所以养殖户一定要认识到,靠猪价赚钱的时代已经远去,猪周期不再是过去的“亏得久、赚得久”,而是转变为“低价久、高价短”!

这背后也有两大因素:

一是我国生猪产能越发稳定,正如上文所说,规模化之下能繁母猪数量稳定、波动降低,很难再和之前一样“大幅去产能”!

二是消费转型剧烈,猪肉虽然仍旧是消费量最大的肉类,但替代品更加丰富,老百姓选择其它肉蛋奶的机会更多,这一趋势未来还会加强!

因此,在新周期之下最危险的操作就是“压栏赌行情”!尤其当猪价较好之时,千万不能想着后续猪价会更好,并以此来进行“扩栏、压栏、二次育肥”等操作。

例如2021年年初,很多人购买昂贵仔猪押注后市行情,结果亏损惨烈;还有2022年10月二次育肥,大家都相信年末行情可观,却遭到消费市场无情抛弃!

总体来看,生猪产业的变化越发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我们不能仅把目光放在产业内,以过往的经验来判断当今新周期;“产业规模化、产能稳定化、利润低微化”成为三大主导方向,养猪业彻底变成“长期主义”的战场。

“猪到卖时方恨少,粮价涨时悲叹高!”希望大家2023年都不会再遇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36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