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畜牧业发展前景

1、猪、羊养殖数量较多

畜牧业发展前景

从牛、猪、羊年底只数统计情况来看,我国猪和羊年底存量相对较多,牛的年底数量维持在10000万头一下,2021年,牛的年底数量有9817.2万头,为近年来数量最多的一年。猪在2021年底有44922.4万头,羊有31969.3万头,均较上年末数量有一定增长。

2、生猪存量先下降后逐步回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生猪存栏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自2018年8月首次爆发非洲猪瘟以来,疫情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导致生猪产能下降,全国生猪存栏量进一步加速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国内生猪存栏31040.7万头,同比下降27.5%。2020-2022年,中国生猪存栏量回升,2021年,全国生猪存栏量为44922万头;截至2022年9月末,2022年,全国生猪存栏量为44394万头。

3、肉牛存栏量逐年上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肉牛存栏量整体呈现震荡趋势,总体维持在9000万头上下波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国内肉牛存栏9138.3万头,同比增长2.5%。2021年,全国肉牛存栏量为9817万头,同比增长2.7%。2022年上半年,全国牛存栏10111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332万头,同比增长3.4%;比第一季度末增加227万头,环比增长2.3%,存栏数首次突破亿头。

4、家禽出栏量逐年提高

家禽养殖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家禽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飞速发展,家禽饲养量、禽蛋产量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禽肉产量世界第二。家禽业是我国畜牧业的基础性产业,禽肉和禽蛋也是我国城乡居民蛋白质消费的主要来源。家禽业的发展对于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以及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家禽业克服禽流感疫情对家禽生产、市场消费以及进出口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仍然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2019年家禽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养殖效益向好,家禽饲养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全国家禽出栏146.4亿只,比上年增加15.51亿只,增长11.9%。2021年末,全国家禽存栏67.9亿只,比上年末增加0.1亿只,增长0.1%,近4年来最高。2022年上半年,全国家禽出栏69.1亿只,比上年同期下降0.7%。

5、畜禽产品肉类产量呈增长趋势

从中国畜禽产品肉类产量统计情况来看,2018-2022年,中国畜禽产品肉类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2022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比上年增长3.8%;其中,猪肉产量5541万吨,增长4.6%;牛肉产量718万吨,增长3.0%;羊肉产量525万吨,增长2.0%;禽肉产量2443万吨,增长2.6%。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畜禽养殖业发展前景预测与商业模式分析报告》

正月初七,开工大吉!养猪业,彻底告别“跌宕起伏”的2022!但是根据最新的能繁母猪产能来看,2023年全国的生猪出栏量或许会更多,猪价也难谈大幅度上涨。

而在猪价持续低迷的行情下,养猪散户也是不断锐减,数据统计每年减少散养户约400万家!

周期更替,散户锐减长期以来,我们能切实感受到全国中小散户的大量减少,但具体减少了多少,很难说得上来。

猪好多网根据已知的数据,做了简要分析如下——

据统计,2008年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下的散养户数量在7222万户左右,2020年散养户数量下降到2062万户。

也就是说,在12年时间,养猪散户共减少5160万户!约合每年减少高达430万户!

大家都想知道最新数据,但2021、2022年的散养户数量还无从查证,不过从养猪业规模化程度来看,散养户减少的程度并未有大的缓解。

资料显示,我国养猪业规模化率从2017年的46.9%升至2022年的58%,随着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侧面印证了散养户数量的减少。

从上图不难看出,500头以下养猪户的市场占比不断降低,由此可以得知散养户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

山东省畜牧协会猪业分会秘书长周开锋也曾指出“山东中小养殖户数量从2015年的104万降至2021年的25.9万,降幅高达75.1%。

因此综合来看,2021、2022年全国的非瘟疫情虽然相对稳定,但是规模化程度依旧在迅速提升,而且由于猪价行情的持续低迷,导致散养户依旧在持续退出。

对于2023年,可预见的是——生猪行情难以出现长期高价,养猪业竞争持续加剧;规模场会在稳定的产能中厮杀,而散养户容易在低迷的行情下退出。

2023年生猪出栏或更多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生猪出栏69995万头,比上年增加2867万头,增长4.3%。

全年猪肉产量5541万吨,比上年增加246万吨,增长4.6%。

2022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5256万头,比上年末增加333万头,增长0.7%。

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4390万头,增加62万头,增长1.4%。

拆分来看——

首先是尽管我们一再说“消费低迷”,但全国猪肉产量依旧增长了246万吨,事实证明消费者抵制的不是猪肉,而是“高价猪肉”;只有当猪肉价格像2022年9、10月那样大幅上涨的时候,消费量才会迅速减弱,真要是猪肉便宜了,该吃还得吃。

其次是全国生猪存栏也增加了333万头,尽管量并不大,但也能很好地说明,猪价都降到这份上了,库存产能依旧在增加,2023年的供应不会少于2022年。

最重要的是年末能繁母猪存栏增加62万头,这一方面反映出2023年生猪出栏会更多,另一方面体现出养猪业的产能正趋于稳定,起伏变化更小了!因此2023年生猪行情不会像2022年那样“大起大落”。

综上所述,消费端极大地制约了生产端的利润,尤其是在生猪供应稳定且充足的基础上,消费端不可能有“缺肉吃”的顾忌,因此2023年猪价的上限会更低,起伏会更小!

再从整体的“肉蛋奶供应”来看,2022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同比增长3.8%。

重点是——猪肉、牛羊肉、禽肉、禽蛋和牛奶产量均不同程度增长。

也就是说,“内卷”的不止是生猪产业,而是整个畜牧业!尽管我们常说消费低迷,但市场上的牛羊鸡肉消费也不少,消费者可选择的空间更大,2022年末的时候甚至传出了“倒奶杀牛”的新闻,可见畜牧业整体竞争之惨烈。

因此往2023年来看,生猪产业的竞争压力也不会缓解,但压力就是动力,激烈竞争倒逼着行业“高质量发展”,只是许多人没有意识到,高质量发展的背后也要付出一些“代价”。

高质量发展的“代价”其实,在生猪养殖水平迅速提升的背景下,不仅仅是“中小养户生存艰难”,猪企的生存难度也在加大,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生猪养殖相关企业35.95万家。

近5年来,我国生猪养殖相关企业新增注册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具体来看,2018~2022的新增猪企数量分别是3.38万家、3.15万家、5.28万家、2.46万家、1.63万家。

可以看到,除了2020年因为“非瘟红利”大量资本涌入养猪业,导致养猪企业异常暴增以外,整体形势确定为“新增猪企越来越少”。

新猪企数量的减少,根本原因是其生存难度不断加大,导致提升了养猪的整体门槛。

但这并非坏事,当一个行业进入门槛越高,就会越发稳定。

以养猪为例,如果动辄需要一两百万、甚至上千万资金的进入门槛,并且还需要至少5年以上的技术沉淀,那么开办猪场的人会轻而易举的放弃吗?并不会!养猪人会在低迷行情下,不断精进养殖技术,以获取生存与利润空间。

而这种业内的技术精进,又会拔高进入门槛,形成良性循环。

相反,如果一个行业大家能够在高行情时蜂拥而至,在低迷行情时又“一哄而散”,那么该行业整体上稳定性、安全性较低。

典型案例就是非瘟爆发后的生猪产业,产能大量淘汰而后迅速增加,结果行情崩塌又一片哀鸿......

因此我们都看到,尽管在规模化的趋势之下,生猪均价一降再降,国家依旧在鼓励规模化的发展。

2021年,全国排名前20的猪企市场占有率为21.41%!据悉,2022年这一数据提升到了24%!这是因为规模化促进了养殖业水平提升,实现了肉蛋奶稳定供应,强化了民生保障。

但代价也相当明显,那就是猪企市场占比越来越大、行业门槛越来越高、竞争越发激烈!

可值得反思的是,至今很多人还在盼望“非瘟疫情”等带来“猪病红利”。

但这类人不会想到,在他一方面眼巴巴盼望着疾病侵袭行业,只能依靠“暴利猪价”存活的时候,别人正在全副武装不断提升防病能力。

要知道,4年来非瘟的感染力从未下降!毒株甚至还在不断变异!但为什么发瘟越来越少?

可见,没有任何成功是白白得来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也一定会有一些“牺牲”——那就是牺牲掉劣质产能、牺牲掉落后技术、牺牲掉了暴利行情......

不可否认,真话往往听来刺耳!但无论是散养户还是大猪企,现实就是我们必须抛弃“疾病推动行情”、“大猪企迟早崩盘”、“猪价还会暴利”这些幻想,“防病高产”已经由浮动因素成长为必然因素,养猪必为民生保驾护航。

简单来说,中国养猪业已不再必需非瘟疫苗,更不再需要暴利行情,重要的是你还需要什么才能养好猪?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36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