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中春季的六个节气
24节气中春季的六个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风,清明以及谷雨。
具体介绍如下:
1、立春,人们明显感觉到白天变长,太阳变得温暖。在这个转折点的一年,温度,阳光和雨量往往开始上升或增加。有农谚提醒人们:“立春有大量降雨,和它的好,早起晚睡觉”。
这也告诉人们开始准备春耕和播种。虽然春天来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寒冷。这应该是在安排农业生产的时间考虑。
2、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二节气。有渝水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天气变暖逐渐更多的雨水;二是指降雪量减少,降雨量逐渐增多。
3、惊蛰在这个时候,温度上升更快,春雷偶尔听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变暖了春天的第一次打雷,觉醒的昆虫躲在地球冬眠,这意味着隐藏,在这一时期冬眠昆虫的卵开始孵化。
4、春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太阳日术语。它不仅具有天文意义,将白昼时间平均划分为昼夜,在北半球和南半球都有时间,而且在气候上也有明显的特点。
5、清明只是一个太阳日术语的名字。后来,它成了纪念祖先的节日--清明。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重要节日之一。
6、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后,寒流几乎结束,气温迅速上升,这极大地帮助了谷物作物的生长。谷雨的意思是“谷物因下雨而快速生长”。
川南大春粮食作物抗旱减灾技术措施|川南大草原在哪里
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 春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雨 水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华南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华南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西北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另外,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
光阴易逝,季节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都应抓紧进行,争取今年胜过往年。
◆惊 蛰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
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春 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华南北部多为13℃至15℃,华南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
南方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但是,春分前后华南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清 明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 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 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谷 雨
俗话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谷雨节气就有这样的涵义。
谷雨时节的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南方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华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
华南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 低海拔河谷地带业以进入夏季。华南春季气温较高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在大春作物栽培措施上抓早。适宜红苕栽插的温度为18℃至22℃,这时已能满足。华南老旱区的经验证明,红苕在谷雨后早栽,能够在伏旱前使藤叶封厢,增强抗旱能力,获得高产稳产。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东部这时雨水较丰,常年4月下旬雨量约30至50毫米,每年第一场大雨一般出现在这段时间,对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长有利。但是华南其余地区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需要采取灌溉措施,减轻干旱影响。西北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降水量一般仅5至20毫米。
华南谷雨前后的降雨,常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因为"巴山夜雨"以4、5月份出现机会最多。"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清",这种夜雨昼晴天气,对大春作物生长和小春作物收获是颇为适宜的。
川南地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尤以旱灾最为普遍和严重。旱灾连年发生,只是发生轻重和时间的不同,2006年就遭遇了50年不遇的特大伏旱。泸州市是夏、伏旱常发地区,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均进行过避灾减灾技术探索和抗灾自救措施,在农业生产上积累了较好的以早制旱、以旱制旱、以调制旱、以科技制旱等成功经验,并得到了很好地推广。近年来,通过对泸县、合江、古蔺、龙马潭等县(区)的抗旱减灾示范的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形成并提出了大春粮食生产抗旱减灾技术措施。
一、泸州市大春粮食作物旱灾特点及其影响
1.大春季旱灾特点泸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春少雨而夏秋多雨的特点,年降雨量1 100mm,但雨不适时,分布不均,常年都有可能出现春旱、夏旱、伏旱。根据泸县气象资料记载:1986~2003年的18年间共出现了干旱38次,年均2.1次。其中:春旱出现机率占28%,年均0.3次;伏旱出现机率占94%,年均 0.9次;秋冬干旱出现机率占17%,年均0.2次。每年至少要出现一种以上的干旱,有的年份先后出现过几种干旱。如1997年就出现了春旱、夏旱、伏旱3种干旱。春旱持续时间最长是1998年2月6日至4月23日,共持续77天,过程降雨量仅14.0mm。夏旱出现时间最长的是1993年5月3日至6月9日,共持续38天,过程降雨量仅23.6mm。伏旱出现时间最长是2006年7月10日至8月31日,共持续60余天,极端最高气温41℃,降雨量100mm以下,无论从干旱影响的范围、持续时间,还是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均是历史罕见。夏、伏旱常发、多发,成为泸州地区旱灾的特点。旱灾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十分严重,特别是目前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灌溉、蓄水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大面积生产存在“靠天吃饭”现状,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大春季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1)抑制生长旱灾造成土壤水分缺乏,特别是旱地作物生长受到抑制或停滞,使生育进程延缓,对产量和品质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2)影响扬花结实高温干旱对任何植物的正常抽穗特别是扬花授粉都极为不利,导致结实率降低。高温逼熟也将使籽粒饱满度差,粒重、品质下降。
(3)干枯死苗川南地区较长时间的高温伏旱不仅可导致旱地作物死苗,还可造成位置较高的水稻田块断水开裂死苗,导致完全绝收。
二、大春粮食作物抗旱减灾技术对策
面对常年可能发生的严峻干旱现状,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采取了综合的有效措施,引导农民群众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加强抗旱自救。从抗旱技术措施来讲,针对旱情发生特点,进行了分类指导。根据我们对抗旱技术试验示范和群众抗旱经验调查,提出以下技术对策:
1.适期早播早栽,避过高温干旱
(1)水稻
①提早播栽期川南地区早春气温回升早,水稻可适当提早播期。2月中、下旬播种,4月上旬移栽,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熟收获。因播、栽期提早了10天,成熟期提早了7天以上,从而错开了高温伏旱的影响。
②选择中熟组合品种选用生育期150天左右的中熟组合品种,确保在7月10日前抽穗扬花,8月上旬成熟收获,可以避过高温伏旱的影响。
③实行旱地育秧旱地土壤热容量大,播种期可较水育秧提早。2月15~20日即可播种,3月下旬移栽,7月下旬开始成熟。生育进程较水育秧提早7~10天,抽穗扬花可在出现的高温干温前进行。旱育秧苗既是避灾减灾技术措施,更因其适应能力强、栽后扎根快、分蘖早而多能够获得高产,也成为了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最广泛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据在龙马潭区测产调查,2006年发生高温伏旱,石洞镇鱼眼滩村水稻旱地育秧由于早播(2月23日播),水稻平均结实率为85.5%,比大面积水育秧高3.4个百分点,增产效果好。而部分迟熟水稻品种扬花受高温干旱影响,结实率较低,造成大幅减产。据合江县2006年对水稻品种Ⅱ优802强化栽培试验调查,适期早播早栽(2月23日播、3月25日栽)田块,其穗部性状为平均穗着粒215.8粒,实粒190.8粒,结实率89.4%,亩产795kg,较迟播、迟栽(3月7日播种、4月5日移栽)田块有着显著优势。后者穗着粒214.6粒,实粒163.5粒,结实率仅76.2%,亩产620kg,前者亩增产175kg,增产28.2%。所以,适当提早播期,可以有效缓减高温伏旱对扬花和灌浆的影响。因此,从泸州地区2月份气候条件来看,浅丘平坝区水稻播期可以提早到2月下旬进行,可比习惯播期提前5~10天。
(2)旱粮川南地区大春季旱粮以玉米(高粱)为主。其抗旱减灾措施是:
①提早播期玉米(高粱)通过保温育苗、育苗移栽来提早播种期,将使玉米(高粱)的营养生长期较迟播的延长,有利于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而增产。提早播种也使整个生育时间提早,躲过后期高温干旱影响。据古蔺县2006年高粱生产情况调查,大面积早播(3月20日左右)高粱亩产达到375kg,比迟播(4月15日左右)高粱亩产225kg增产150kg。
②实行套作模式前季小麦实行预留行种植,采取规范的双三0(1尺=33.3cm,下同)或双二五模式的旱地改制技术,即在小春地上按种3尺宽的小麦、留3尺宽的空地或种2.5尺宽的小麦、留2.5尺宽的空地。小春季小麦实行密窝疏株种植,冬季空行种植蔬菜,对小春季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影响不大。在早春季的小麦空行内提早(3月上、中旬)种植玉米(高粱),使玉米(高粱)得以早播而增产。
川南地区2006年遇特大夏、伏旱,早播部分(3月30日前)的玉米(高粱)在7月20日后的高温伏旱来临前已基本成熟,产量接近正常年的生产水平。而迟播部分( 4月20日后)的玉米(高粱)遭受了夏、伏旱的严重影响,减产严重,很多地块基本绝收。古蔺县2007年的严重夏旱,小麦、玉米旱地改制套作模式由于实现了早播、早栽,全县玉米平均亩产仍达到350kg,比上年增加24.5kg,增产7.5%,实现了大灾之年玉米不减产。泸州市其他各县(区)目前已广泛采用此项技术模式,田坎玉米及预留行玉米播期3月20日左右,于7月上、中旬收获,高温干旱对产量的影响相对减少。因此,玉米(高粱)要实现高产稳产,播期可以提早到3月中、下旬,结合采取预留行带状种植的套作模式是可行的,更适应川南地区抗旱减灾生产实际。
2.依靠科技抗旱,减少旱灾损失
(1)推广现代节水农业实用技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旱地育秧(旱育保姆)、地膜覆盖栽培、稻草覆盖栽培、调节播栽期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节水栽培技术。实践证明,水稻旱地育秧可节约用水80%以上,特别在春旱时期无水育秧时实行水稻旱地育苗更可行。结合使用“旱育保姆”拌种处理,操作简便易行,既简化了播种程序,降低劳动强度,秧苗素质也明显提高。旱地作物生产上地膜覆盖和稻草覆盖对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提高水分利用率都具有明显作用。地膜覆盖栽培、稻草覆盖栽培既减轻了土壤水分蒸发,保温保湿,也促进了作物生育进程加快,从而达到避灾效果。
(2)综合技术配套选用耐高温的良种组合、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有机结合,确保大春作物健壮生长,提高抗旱能力和产量。
3.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耐旱作物
根据干旱常年发生的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大春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对无水源灌溉的望天田块在早春季及早改种耐旱作物如玉米(高粱)套种红苕、玉米(高粱)套种大豆、改种春洋芋等模式。旱地土壤采用洋芋/玉/苕、麦/玉/苕、麦/玉/菜等高产种植模式,仍可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古蔺县乌龙乡前丰村11社自2005年起,在无水源保证的稻田内,大力发展旱作农业,2006年水改旱100亩,占该社稻田71.4%,分别采用洋芋/玉/苕、麦/玉/苕、麦/玉/菜等种植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调查中还发现,所有旱区冬大豆依然枝繁叶茂,在2006年严重伏旱中其抗旱效果尤为突出。江阳区沿长江两岸的菜/稻/菜轮作,大旱之年继续保持抗旱增收。由此可见,在适宜地区调整种植耐旱作物,也不失为以调制旱的好路子。
4.扩大复种,提高单位面积总产量
川南地区秋季温光资源丰富,充分利用晚秋气候资源发展晚秋生产是提高单位面积总产量最有效的措施。利用望天田和旱地土壤在前作收获后种植秋红苕、秋洋芋、秋大豆等作物,红苕、洋芋亩产量可达到1 000kg、大豆可达75kg。有水源保证的田块则大力发展再生稻。再生稻在川南地区具有显著优势,泸县常年中稻种植面积55万亩,再生稻收获面积40万亩,占中稻面积的70%以上。再生稻平均亩产量达到100kg、高产田块达到300kg以上,成为晚秋生产的主要作物。
5.合理利用水资源水稻生产用水的管理有条件的地区按前期浅水灌溉、中期湿润浅水、后期蓄水保水防旱的科学管水模式进行。旱地土壤通过修建储水池搞好水的储备,作物缺水时提水保苗,增强抗旱减灾能力。
(通联: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农林局646100)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3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