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地面塌陷损毁土地复垦关键技术

(一)非积水塌陷地土地复垦关键技术

地面塌陷损毁土地复垦关键技术

(1)对于轻度塌陷,地表凹凸不平,起伏较小且面积较大的地块,采取划方整平、削高填低的方法平整土地。对于地面坡度较大的可因地制宜修筑梯田。

(2)对于塌陷较深、地表无积水的地块,应先将表土剥离,再以填充物填充凹陷处,最后覆盖表土,恢复至与周边地表高程一致。

(3)对于复垦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的情况,复垦后可采用绿肥、有机肥、微生物技术和化肥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增加土壤肥力。

(4)复垦为林地时,应根据塌陷程度、地面坡度等选择适宜的树种营造水土保持林。对于复垦工程立体性较强的塌陷地,田坎或坡面可采取铺植草皮,或栽植经济草丛、灌木等措施护坡。复垦为耕地时应进行农田防护林布设。

(5)合理布设道路体系,复垦为耕地时应充分利用复垦区原有的水源,布设完善的灌溉排水系统。

(6)在丘陵地区,应修建塘坝、地堰、水平沟、鱼鳞坑、谷坊等工程,提高拦蓄地表径流能力。

(7)在平原区,复垦耕地的地面坡度应不超过15°,田面高差应控制在±5厘米以内;复垦为园地、林地、草地时,坡度应不超过25°。丘陵区复垦为耕地时坡度应不超过25°,田面高差应控制在±10厘米以内;复垦为园地、林地、草地时坡度应不超过35°。

(8)田块规模应因地制宜,较平坦区域田面长度宜为200~500米,宽度宜为100~200米。修筑为梯田的,梯田田面长度宜为100~200米,宽度宜为20~50米。丘陵区梯田化率应不低于90%。

(二)季节性积水塌陷地土地复垦关键技术

(1)对于地面起伏较大的季节性积水区,应根据塌陷后地形起伏或倾斜情况,通过削高填低的方式改造为水平梯田或水田等。对于地面起伏较小的季节性积水区,可因地制宜,适当平整后直接复垦利用。

(2)用淤泥、建筑垃圾、滑坡堆积物等对塌陷低洼处及裂缝进行填充,再覆盖一定厚度客土,恢复地表至可利用状态。

(3)优先选择具有固氮作用、生长迅速、耐干旱瘠薄、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品种进行植被恢复,复垦为耕地时应进行农田防护林建设。复垦为林地的,可采用乔木与灌木混交、深根性与浅根性树种混交的方式进行造林。不稳定季节性积水塌陷地可种草进行水土保持。

(4)合理布设道路体系,复垦为耕地时应充分利用矿区或原有的水源,布设完善的灌溉排水系统。

(5)可结合塌陷后的地形因地制宜修建塘坝、地堰等工程,提高拦蓄地表径流能力,发展灌溉水源。

(6)复垦为耕地时,地面坡度应不超过15°,田面高差应控制在±5厘米以内;复垦为园地、林地、草地时,坡度应不超过25°。

(7)田块规模、梯田化率前面已叙述,这里不再介绍。

(三)积水塌陷地土地复垦关键技术

(1)对于重度塌陷的常年积水区,复垦时通过“挖深垫浅”的方法,复垦为养殖水面或人工湖等。其方法是将造地与挖塘相结合,用挖掘机械(如推土机、水力挖塘机组)将沉陷深的区域再挖深,形成水(鱼)塘,取出的土方充填沉陷浅的区域复垦成耕地,达到水产养殖和农业种植并举的目标。“挖深垫浅”复垦技术的关键是剥离与回填表土以及新挖土与充填顺序的优化:①增加剥离和回填待复垦区的(即垫浅区)表土工序:第一步,在复垦前用推土机对复垦区域进行表土剥离,剥离厚度一般为20~30厘米,并进行有序堆放,在表土堆存时应特别注意采取水土保持和保肥措施,防止表土流失和贫瘠化;第二步,待平整完毕后将表土回填至复垦的土地上,形成优质的熟土层,以利于尽快恢复作物产量。②挖土顺序和充填位置的优化:现行挖土工序和充填位置导致挖深区上下土层的混合或下层土覆盖在上层土上。“挖深区”由于积水或含水量较高,不易像“垫浅区”一样剥离表土。因此,宜采用与倒堆法露天开采复垦工艺类似的方法,使复垦土壤的土层顺序保持基本不变。图6-5展示了土壤重构方法,其具体步骤是:a.把“挖深区”和“垫浅区”划分成若干块段(依地形和土方量划分),并在“垫浅区”剥离表土后对该区划分的块段边界设立小土(田)埂以利于充填。b.将“挖深区”的土层分为上层土(一般30~50厘米)和下层土(一般大于30厘米或50厘米),按以下的顺序进行挖掘与充填:首先将挖深区1块段的上层土覆盖在“首填块段”上,然后将1块段下层土充填在垫浅区1′块段上,然后将2块段的上层土覆盖在1′块段。使得1′块段的结构为“2 块段上层土”+“1块段下层土”,如此类推,就可构造一个新土壤结构,可用下式表述为:

i′块段土壤结构=“i+1块段上层土”+“i块段下层土”

其中,i=1,2,…,n-1(n为划分的块段数)

n′块段的结构=“1块段上层土”(在首填块段上)+“n块段下层土”

(2)稳定常年积水浅塌陷地经过适当整形后可营造水土保持林或种植水生植物。

(3)结合塌陷后的地形因地制宜修建塘坝、地堰等工程,提高拦蓄地表径流能力,发展灌溉水源。

(4)合理布设道路体系,进行防洪和排水系统工程建设。

(5)挖深垫浅复垦为渔业用地时,塘(池)面积和深度应适中,一般以面积0.3~0.7公顷,深度2.5~3.0米为宜。渔业水质要求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6)营造水土保持林时,复垦为林地、草地的坡度应不宜超过25°。

图6-5 复垦工艺的挖土顺序与充填位置示意图(据胡振琪,1997)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36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