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影响母猪PSY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猪场要想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关键指标是PSY,即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养猪发达国家的规模猪场平均PSY超过25头,而我国的规模猪场受诸多因素影响,PSY基本在16~23头之间,只有生产水平较高的猪场PSY能达到25头。PSY是衡量母猪繁殖成绩的重要指标。

影响母猪PSY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PSY=母猪年产胎次×窝均活仔数×仔猪成活率。

影响PSY的关键因素

1. 母猪年产胎次

母猪年产胎次=365/繁殖周期(妊娠期+泌乳期+断奶配种间隔)。

以泌乳期28天、断奶配种间隔14天为例,年产胎次=365/(114+28+14)=2.34;而如果将泌乳期缩短至21天,断奶配种间隔缩短至7天,年产胎次=365/(114+21+7)=2.57。

由于妊娠期无法改变,故影响年产胎次的主要因素是泌乳期和断奶配种间隔的长短以及母猪空怀期的长短。泌乳期的长短由断奶时间确定,受21日龄或者28日龄断奶影响。

影响断奶配种间隔的因素较多,包括营养、环境、查情管理、配种技术等;母猪空怀期指的是母猪配种后出现空怀或者返情的时间,出现返情和空怀的因素也较多,如发情鉴定、营养、应激、配种管理、炎症、疫病等。母猪年产胎次较低的猪场主要表现在母猪断奶配种间隔长和返情、空怀多这两点上。

2. 母猪平均窝产活仔数

影响母猪平均窝产活仔数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遗传、疫病、配种管理和营养。遗传指的是相同品系和不同品系间的差异,如美系和丹系的产活仔数就存在差异,美系和美系间因选育效果不同也存在一定差异。疫病主要指细小病毒和蓝耳病病毒感染。

配种管理包括公猪管理、精液管理、发情鉴定、配种技术、胚胎的三个死亡高峰期管理等。营养主要指的是母猪不同阶段的料量营养设定。

3. 哺乳仔猪成活率

影响哺乳仔猪成活率的关键因素包括疫病和管理。疫病是影响哺乳仔猪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如伪狂犬病、口蹄疫、腹泻等。管理包括接产管理、温度管理、寄养管理、饲养管理等,都会影响到哺乳仔猪的成活率。

提高PSY的关键控制点

1. 种猪选择

优秀的种猪是高生产力的前提。众所周知,丹系、法系等欧洲种猪的繁殖性能较好,产活仔数普遍超过13头,但丹系、法系断奶仔猪的成活率低、出生重低、生长速度慢、母猪淘汰率高,对营养和管理的需求也较高。美系猪产活仔数虽只是11头以上,但仔猪的成活率高、出生重大、生长速度快、料重比低,母猪的利用年限长,适应性较好。

两者相比各有优劣,如何选择需各猪场自行把握。另外,选择相同品系的种猪应该考虑坚持开展种猪选育的种猪场或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如自己本场开展种猪选育,则应加强繁殖性能(如产活仔数、断奶配种间隔、21日龄断奶窝重等指标)的选育,体型上则不必过分追求完美,往往体型越漂亮的猪繁殖性能越差,应主要考虑肢蹄、奶头、外阴等决定性性状。

2. 缩短生产和非生产天数

缩短生产天数和非生产天数是提高母猪生产力的关键,生产天数的缩短可通过降低断奶日龄来实现。

①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在21日龄甚至21日龄以下断奶。

②制定母猪的淘汰标准,如连续两个情期不发情、连续流产、连续两胎产仔低于8头、炎症等。

③做好饲养管理,防止泌乳期失重过大影响断奶后发情。

④控制好断奶、后备猪配种前、配种后的料量和营养水平。

⑤给猪提供舒适的温度、光照、通风,防止出现应激,尤其应注意胚胎三个死亡高峰期(即配种后9~13天、配种后21天、配种后60~70天)的管理。

⑥要做好配种管理,做好发情鉴定工作,掌握好配种时间,在配种后各情期做好B超鉴定,及时发现空怀猪,如第一次妊娠检查在配种后18天,不能确认的到配种后21天再次鉴定,在上产床前仍要坚持妊娠检查,避免有漏网之鱼,及时的B超鉴定可显著降低空怀天数。

⑦根据返情、空怀时间推测配种时间的科学性,调整优化配种时间。

⑧分析公猪配种的母猪的分娩率,对公猪本身和相关血缘进行筛选也是缩短非生产天数的有效措施。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2022年我国生猪出栏量排名前20的养猪企业合计出栏生猪约为1.68亿头,占全国总量的24%。

根据各个猪企公布的出栏计划,这一占比在2023年可能会达到30%左右。

而这只是TOP20的数据,如果按照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即为规模化的标准,那么2023年我国生猪行业规模化程度应该会达到65%左右。

无可厚非,中国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时代已经正式到来!

往前倒推10年,2011年当时我国生猪行业的规模化程度约为36.6%,2015年为44%,到2020年这一占比急剧涨至57%,2023年则会达到65%左右。

不难看出,最近5年以来,是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那么,我国生猪养猪业到底是怎样完成这样的历史跨越的?最主要的还是借助了“非洲猪瘟”这个外力的推动!

剧变:非洲猪瘟是如何一步步逼退散户成就猪业规模化时代的?

众所周知,2018年非洲猪瘟这一高传染烈性猪病入侵中国,我国生猪产业遭受巨大损失,行业也在这一影响下出现分化。

1、非瘟入侵,养殖户损失巨大,经营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的小散户被淘汰。

相关数据显示,仅仅2018/2019两年时间,我国年生猪出栏在1~49头的户数降幅分别达到16.40%与28.18%,这就为规模化发展腾出了空间。

2、2020年前后,由于受到非洲猪瘟影响,生猪价格达到历史新高,创造了40元/公斤的神话,为了降猪价、稳民生,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其中针对规模场的临时救助补贴、用地政策放宽、贷款贴息补贴等层出不穷,直接刺激规模场加速发展。

3、同样是在非瘟后行情高价和政策红利的的利润刺激下,资本市场的大鳄跨界入局养猪业,加之行业内部的头部企业也在加速扩大规模,使得养猪业规模化程度得到空前提升。

4、除了非瘟的影响之外,这几年环保政策也在不断给养猪业施压,一部分不达标的养殖户(多是散户)只能被迫离开。

同时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是养猪业走向规模化的必然支撑。

数据显示,2000~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从36.20%增加至63.89%,也就是说在这20年期间,农村的壮年劳动力很大一部分都转移到城市了。

道理很简单,农村都没有劳动力了,谁还能来养猪?

加之,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为“无人养殖”“一个人管理1000头猪”的实现提供了硬支撑诸此种种,都为我国生猪行业集中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机遇、支撑和先决条件。

所有事物的发展肯定都是历史的必然,就像我国生猪产业的规模化进程,肯定是历史的必然,但问题就在于或早或晚?现在的情况是加上“非瘟猪瘟”这个催化剂,就不是水到渠成,反而有些拔苗助长,甚至是“大跃进”,那势必就会带来很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低效,例如猪场空栏率高、猪场运转的低效,人员的低效等,这就为经营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很大的风险。

“大跃进”式发展下规模猪场暴露的问题

1、能力与规模不匹配,人员效率低下

很对猪场在这2-3年的发展中规模是升级的,但管理方法还停留在原地。

例如原来你的母猪是500头,现在升级到5000头,试想如果你还用原来的管理模式这样配套吗?就好像刚创业的小公司需要人性化管理,但是数万人的大企业就需要制度管理,如果不匹配,管理起来要么累死人,要么问题百出,这都将最终导致人力、物力、精力的一个巨大浪费,其实说到底就是低效。

这里能力的匹配还包括人员和人员能力的匹配。

据笔者了解的情况是,虽然目前头部猪企的扩张形势很迅速,但是也有一部分第二梯队的猪企正在采取“收紧”政策,很多猪场新建项目正在放缓甚至停工,原因就是人员队伍跟不上,无论是一线的养殖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严重缺乏。

而如果一线人员没有经验会导致养殖效益大打折扣,很简单,就拿一个配种环节来说,有经验的配种员可能将配种率做到90%,没有经验的做到80%,对于一个几千上万头的猪场而言,这个差距背后隐藏的经济损失有多大,不需多言。

对于管理人员更是如此,当下行业内有很多优秀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以及一些系统的管理方式没有被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是高端人才惜吸收掌握,简单举例,一个猪场的繁育群的结构如何设置,如何进行配置和管理,直接关系到未来3年猪场的健康程度、PSY等各项指标,如果管理人员的水平较低,没有长远目标,没有过硬的管理方法,更是将从根源上导致猪场的低效运营。

所以,当我们的猪场规模扩大时,相关的配套必须跟得上,不然低效的运营早晚会把企业拖垮。

规模场的老板们也扪心自问下,你的猪场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不匹配”问题?

2、生产效率低下

在经历非洲猪瘟之后,目前全国猪场平均的PSY19,这个数据和丹麦的34头、法国的36头、荷兰的33头,比利时33头,相比还有太大的差距。

有人会说这是发达国家的数据,好,那我们再看下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这些发展中国家,2022年他们的平均PSY达到了30,而巴西国内效率排名前50的农户,他们的平均PSY更是达到惊人的36头。

看到这些数据我相信国内的很多猪场老板应该就两个反应:1、震惊!2、质疑。

但是巴西现象有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那就是巴西这个国家全国猪场的PSY生产水平前50的企业及农户和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并没有质的一个差别。

但这个问题在我国就不一样了。

在我国,别说头部猪企和小型养猪户的PSY有着天壤之别,就算同是第一梯队的猪企PSY水平以及成本水平也相差很大。

这就说明,目前我国养猪业没有系统的标准,甚至是规模猪场之间也都是自有一套,各自为政。

所以,目前来看,我们只有规模化提升了,标准化、流程化、制式化的管理并没有形成。

什么时候,我们的猪场养500头或者是养1万头,都是像管理一个现代化工厂一样,有标准可比对,谁来养?养多少?都是没有较大差别的时候,那才是规模化的最终成效。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在60%-65%之间,距离欧盟与美国的88%与97%还有不小的差距,未来我国规模猪场还有很大空间可以发展。

但是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肯定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就的。

规模猪场未来提升的几个方向

1、需要管理人员具备顶层设计的思维和理念。

也就是说你的猪场在扩大规模投产之初就应该为5年、10年甚至更远的未来做好准备,猪场的设计理念、种猪基因的选择、匹配的营养、智能程序的选择等等,都要走在前面,不然试错成本会很大,也很容易就会被淘汰。

2、需要提升认知水平。

对疾病防控的认知、对新型养殖模式的理解(例如批次化养殖模式到底应该怎样规划),对智能设备的应用,对经营方向的把控等等,整个养猪过程涉及到的方面太多、太杂,只有方方面面都得到提升,才能降低风险。

3、有专业且稳定的团队。

想把猪养好,人员一定是第一位的,哪怕是以后智能化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一些关键岗位的人员素质对猪场的盈利水平也有较大的影响,例如配种环节,所以“有人”“有优秀的人”一定是扩大规模的前提

结语

无论是规模化程度的空间还是生产效率,中国生猪产业依然有很大的提升潜力,但是文中提到的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可能会成为拖垮规模猪场的一根根稻草,而养猪业只有从标到本的全面提升,才能让这场转型的大仗打得漂亮!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40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