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高中地理必修二重点归纳复习资料!

.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高中地理必修二重点归纳复习资料!

1.相关概念

人口自然增长:即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2. 人口过渡理论

3.人口增长模式

模式特点分布原因问题对策

高高低

(工业化前)出生率、死亡率为35%左右原始群落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生产力水平低下,营养不足,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基本生存、生活得不到保障发展生产力

过渡模式

高增长阶段

(工业化前期)首先是死亡率快速下降,出生率仍很高一些发展中国家(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食品供应与营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供应紧张

计划生育,开源节流,可持续发展

过渡模式

增长下降阶段

(工业化后期)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下降缓慢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土尔其、阿根廷、印度、中国、韩国、新加坡)家庭愿意抚养更少的孩子,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

“三低”模式 工业化后目前多数发达国家 (特别是西欧负增长, 死亡率略有上升);

除了增长下降阶段的社会原因外,与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青年人推迟结婚、减少生育有关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负担重,老年人生活困难、孤独

鼓励生育,

鼓励移民,

4、应用举例

世界人口增长

1770年之前增长缓慢:工业化之前

1770-1950年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

1950-1999年更快增长: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

1999年至今开始减速:发达国家开始进入负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增长下降阶段

5.特别提醒

a 某时段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两个方面

b 影响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的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c 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d “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因老龄人口比重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

补充:

过渡模式的人口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多为发展中国家);“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多为发达国家);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补充: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1.2人口的迁移

1、概念

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a 空间位移:有迁入地到迁出地

b 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限

c 时间限度: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2、应用举例——国际人口迁移

a 新大陆发现前人们的迁移活动集中在旧大陆

b 发现新大陆至二战前的迁移主流

方向:旧大陆(亚、欧、非)à 新大陆(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

原因:为了缓解旧大陆的人口压力,开发新领地,带着发财梦的移民自愿迁移,被贩卖的奴隶被迫迁移

c. 二战后至今的迁移主流

方向:欠发达地区(亚、非、拉)à 发达地区(欧、北美洲、大洋洲)

原因:欠发达地区人口压力大,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好,机会多。

注:欧洲由人口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 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3、推拉理论及实例

迁出地的推力、迁入地的拉力以及地域联系的方式促成了迁移。具体分为:

a.经济原因——主要原因

如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外流、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三峡移民、西部大开发引起的移民

b.政治原因(包括战争、国家政策、政治迫害)

如1972年乌干达亚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戌边、巴勒斯坦战争难民

c.社会文化原因(包括宗教、民族、种族、求学问题)

如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海外留学,1947年印巴分治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d.生态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差异、环境破坏、自然灾害)

如美国老年人向南部“阳光地带”的迁移,旱涝灾害引起的迁移

e.其它原因(包括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年龄)

如落叶归根、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

4、特别提醒:

a 几百年由移民建立起来最大的国家:美国

b 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空间形式: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 中东地区外籍工人较集中的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朗、沙特等产油国因石油收入大增,经济发展很快,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典型例题

1.3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数量

特点最大值最佳值

计算依据?自然资源条件自然资源条件、社会条件

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科技、文化等 (土地)开放程度、自然环境和资源、科技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相对性不断变动,但在一定历史阶段,是可以相对确定一个取值范围的

特别提醒

a 我国最大人口容量16亿人左右

b 中国人口合理容量8—9亿人 错误,应为 7亿

c 世界最大人口容量100亿人左右

d 世界人口合理容量60亿人左右

2.1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城市功能区:同一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需求往往是相同的,从而导致它们在空间上的集聚。功能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它功能。功能区之间不一定有明显界限。

城市空间结构(地域结构):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有规律地结合,并随各种原因在不断变化。(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特点

功能区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

中心商务区小位于城市中心或次中心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频繁、交通便捷、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商业区小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对交通条件要求最高

住宅区最大

最普遍地价适中,环境洁净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且背向分布

工业区大向市区外缘扩展和迁移,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专业化程度高,积聚性强,形成片状工业区,因减低成本和环境要求而远离城市中心

3、形成原因

a 历史因素:早期功能的延续 (北京的故宫,早期是中国政治中心区,现在则是文化旅游区)

b 社会因素: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英国伦敦的唐人街,北京牛街回民小区)

c. 行政因素:政府政策、城市规划

d 经济原因——主要原因

经济区位(交通运输的通达度和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决定土地利用价值(地租),具有相应付租能力的功能区就会进驻该地

付租能力: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付租能力的衰减速度: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该理论也有特例,比如服装工业、印刷工业、高新科技工业由于占地少、污染小、付租能力强,可以布局在城市内部。

4..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

一般用人口规模来表示城市规模。

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小城镇:各用地功能混杂,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化。

中等城市:外围形成居住区,市中心往往形成工商混合区

大城市:功能区种类多,分化明显

按非农业人口数量把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

超大城市—人口4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100-400万以上;

大城市—人口50万-100万; 中等城市—人口20万-50万;

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

2、城市中心地理论:

a.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

b.同等级中心的服务区是彼此既不重叠、没有空白的六边形

c.一般情况下,城市的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强(等级高、种类多),服务范围越大,相互之间距离越远。但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成正比,因为有些小城市可能有自己的特色服务功能较强。

特别提醒:

市中心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往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汇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中心,随后往外又继续下降。

2.2 城市化

1、城市化的内涵及标志

a.经济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b.人口:向城市集中。

c.地域:农业用地发展成城市用地。

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a.城市化进程快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城市化à郊区城市化à逆城市化à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原因都是:①中心区人口过多、用地紧张、地价高、环境恶化;②小汽车和高速公路网等交通的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多,工业化水平低,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城市化优先于工业化,大量农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

c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集中于特大城市的现象更加明显。

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数量多于发达国家

d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纽约)

北美五大湖城市带(芝加哥)

日本东海岸城市带(东京)

英国南部城市带(伦敦)

欧洲西部城市带(巴黎)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上海)

问题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环境问题:废气、废水、废渣、噪声

交通问题:堵塞、汽车尾气

社会问题:就业、治安、贫困

住宅问题:发展中国家问题突出、拥挤、棚区;发达中国家内城衰落

建立卫星城或新城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特别提醒: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比重(最重要指标)

城市化的本质: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2.3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问题一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概念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所创造的人类活动的产物。包括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相对稳定性。

2、对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 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都有影响。

a.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b.对城市建筑结构的影响

城市建筑表现原因

构中国

建筑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院有院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中西地域文化存在差异,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

美国

建筑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c.对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

城市建筑表现原因

格中国建筑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殿、阁是其代表建筑风格;中国 “四合院”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重要地位和封建等级制度;四合院民居蕴涵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礼制

西方建筑豪华的皇宫、高大的教堂、开阔的广场、喷泉、花园、雕塑是欧洲典型建筑景观;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是典型美国城市住宅建筑代表欧洲城市建筑表现出宗教影响占优势地位;现代住宅建筑反映不同收入阶层的生活环境

3.1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问题一 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变化较慢,相对稳定)

a.气候——最重要。包括光照、热量、降水影响

如:古巴的甘蔗、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松嫩平原的甜菜

b.地形——平地适于发展种植业,坡地适于发展林木、畜牧。

如:山地的垂直(立体)农业

c.土壤——包括肥力,酸碱性的影响

如: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山东的花生

d.水源——灌溉

如:河西走廊和宁夏平原(塞上江南)的粮棉,南疆的棉花

2、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现在越来越成为主导因素)

a.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如:城市郊区的农副产品基地(乳牛、花卉、蔬菜)。

改革开放后,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变迁

b. 交通——运费占成本比例较高的产品,或者易腐的产品

如: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注:现代交通工具和冷藏保险技术,使易腐食品接近市场的必然性降低。一般运输距离越远、量越大,则单位运费越低,使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类型可以远离市场。

b.政策——政府采用补贴等形式

如:德国补贴农户推广向日葵的种植,以提高食用油的产量,使得向日葵种植面积大大增加。

c.科技——能够改造不利的自然因素,扩大农业区位的范围

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从而使成本降低,意味着农民支付运费的能力提高,使产品与市场的距离对农业选址的影响降低。

问题二 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原始农业(3种)

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住农业

注:迁移农业不使用畜力,少使用工具,生产技术极为简单,也无固定的农田。

2、传统农业(4种)

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很农业、地中海式农业

注:a 地中海农业临近欧洲市场,蔬菜、水果、园艺的生产受到极大推动,因此,许多地区传统的多样化农业已被专业化的商品性农业(水果、蔬菜、园艺)所替代。

b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和迁移农业的不同在于,其耕地是持续耕种下去的。

3、现代农业(6种)

种植园农业、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业、大牧场畜牧业

注:澳大利亚小麦绵阳带的分布图(P54)

问题三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土壤盐渍化(由于大水漫灌,排水不畅,使地下水水位上升,蒸发作用把水中的矿物质留在土壤表层,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很明显,如华北平原)

2、荒漠化(由于植被破坏,农业用水过渡,湿地破坏,过度垦植,过度放牧)

3、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系统被破坏(农药)

3.2 工业区位 →参照课本?

问题一 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原料指向型

原因: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的费用较高

举例: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制糖厂

2、市场指向型

原因: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

举例:啤酒厂、汽水厂、印刷厂、家具厂、石化加工厂、棉布厂、汽车制造厂、面粉厂等。

3、动力指向型

原因: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举例:有色冶金(炼铝),化学工业

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原因: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举例:服装、包装、制伞、制鞋、电子装配

5、技术指向型

原因:技术要求高

举例:飞机、卫星、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生物技术

问题二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

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工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逐渐增强。

如钢铁厂选址的三次变化:选择靠近煤炭à20世纪初期,技术改进,需煤量减少,选择靠近铁矿à二战后,技术改进,运输成本降低,选择靠近海港。

问题二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1、概念

一些工厂往往在空间上近距离集中称为工业集聚。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工业联系

共用基础设施(交通、劳动力、资源、能源);产品上下游关系或零部件组装关系。

3、工业地域的发展

工业点:少数几个工厂,规模最小。

工业区:城市内部较大的工业聚集区。如中关村。

工业枢纽:重要的工业城市。如:北京、沈阳、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

工业地区:若干工业城市连成一片。如沪宁杭、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工业区

并非所有工业点都能发展成工业枢纽或工业地区。像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由于生产过程复杂,需要与众多与之配套的工业、服务业,往往能发展成为较高等级的工业地域。所以有“钢铁城”,而没有“糖果城”

问题三 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工业区条件工业部门发展特点

欧洲西部工业区煤、石油等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工业基础好,市场广大,科技水平高,钢铁、机械 、石油化工等重工业;电子、宇航等高新科技产业工业化早,高度发达

北美工业区高度发达,微电子占有率高

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重工业为主

中国-日本工业区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沿海,交通便利

传统工业区高新技术新兴工业区

代表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硅谷,中关村

工业部门纺织、钢铁、机械、煤炭、化工电子、航空、生物技术

发展基础煤矿和铁矿科研单位和高校

区位条件煤铁资源、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市场广阔环境优美,气候适宜,人才充足,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生产规模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规模较小

发展趋势面临资源消耗大、运量大、污染重等问题。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并经历长期的改造历程。增长速度很快,产品更新换代快,研发经费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问题四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3 地域联系

问题一 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当前地域联系的各种方式都向着网络化、快速化、专业化发展。

1、交通运输(多、快、好、省)

2、通信——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

3、商业贸易——购储运销

问题二 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影响(以交通为例)

影响到自然和人文的方方面面,以下面两方面为例

1、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a.因水路兴起,沿河流带状发展

b.铁路、公路使聚落沿交通轴发展

c.综合交通使城市沿多方向发散发展

d.城市由内聚形演变为放射状,向外围分散出卫星城或新城

2、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点”: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节点” ,吧“节点”编制成“网”的便是各种交通线。

交通便捷处,商业网点密度更大

城市中心商业区的衰落,城市外围的高速公路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内城人口压力大,环境恶化,地价高,外城环境优美;另一方面高速道路网的建设和小汽车的普及。

3. 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

a 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及销售区

b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4.1 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危害→参照课本?

问题一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元凶成因危害对策

全球变暖CO2①人为原因: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燃烧;植被破坏;

②自然原因:正处于间冰期,气温较高①海平面上升导致土地淹没,土壤盐渍化;

②风暴及洪涝增多,气候异常提高能源利用率;

寻找替代能源;

加强国际合作减排

臭氧层破坏氟氯烃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等产品含有氟氯烃化合物①皮肤癌,白内障和传染病;

②灼伤动物、植物,影响其生长。从而破坏生态系统寻找替代物质;

国际合作减排

酸雨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煤和石油等燃料(不包括天然气)的燃烧时,产生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毁坏森林;

湖水酸化,鱼虾死亡;土壤酸化,作物减产;腐蚀建筑;提高能源利用率;

寻找替代能源;

回收利用废气,制酸

水土流失植被破坏;

土质疏松,坡度大植树造林

荒漠化植被破坏;

水资源枯竭植树造林

保护水资源

问题二 环境问题分布

1、世界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中国长江以南(都是由于工业和人口密度大)

2、我国南方比北方酸雨灾情严重的原因:南方雨多;南方土壤为酸性;南方丘陵地形不利于有害气体扩散

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进

问题一 人地关系与人地思想演进

问题二 可持续思想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原则:公平性(代内公平、代际公平、责任公平)、持续性、共同性

3、内涵:社会可持续(目的);经济可持续(条件);生态可持续(基础)

3、对策:转变观念(资源观、发展观、环境观、消费观、伦理道德观),调整行动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资料与

你可以在百度上搜一下,农学专业,里面讲解的很仔细阿

① 农学门类

农学是中国内地官方所划分的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之一。

农学(农业科学)是研究与农作物生产相关领域的科学,包括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领域。

农学(农业科学)是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因涉及农业环境、作物和畜牧生产、农业工程和农业经济等多种科学而具有综合性。林业科学和水产科学有时也包括在广义的农业科学范畴之内。

参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09 学科门类:农学

0901 植物生产类

090101 农学

090102 热带作物

090109 药用植物(部分)

090108 土壤与农业化学(部分)

090112W 烟草

090102 园艺

090103 园艺

090104 果树

090105 蔬菜

090106 观赏园艺(部分)

090103 植物保护

090107 植物保护

090104 △茶学

090110 茶学

0902 草业科学类

090201 草业科学

090111 草学

0903 森林资源类

090301 林学

090201 林学

090202 森林保护

090203 经济林

090204 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部分)

090302 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090204 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部分)

090206W 森林旅游

090303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090205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

090605 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

0904 环境生态类

090401 园林

090106 观赏园艺(部分)

090301 园林

090302 风景园林(部分)

090402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090303 水土保持

090304 沙漠治理

090403 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108 土壤与农业化学(部分)

090305 农业环境保护(部分)

090604 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部分)

070904 农业气象(部分)

0905 动物生产类

090501 动物科学

090401 畜牧兽医(部分)

090402 畜牧

090405 蜂学(部分)

090406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

090502 △蚕学

090404 蚕学

0906 动物医学类

090601 动物医学

090401 畜牧兽医(部分)

090403 实验动物

090407 兽医

090408 中兽医

090409 动物药学

0907 水产类

090701 水产养殖学

090501 淡水渔业

090502 海水养殖

090702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注:可授农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090503 海洋渔业

090604 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部分)

(△:从严控制设置)

编辑本段② 农学专业

农学专业(090101)是农学门类下的一个植物生产类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作物生产和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作物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种子生产与检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 掌握生物学科和农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 具备农业生产,特别是作物生产的技能和方法;?

4. 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

5. 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 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 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作物学?

主要课程: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育种学、种子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推广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

主要专业实验:作物发育形态、田间诊断、作物杂交和选择、种子生产?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相近专业:园艺、植物保护?

开设院校:四川农业大学 贵州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西藏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青海大学 宁夏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北京农学院 天津农学院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延边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扬州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莱阳农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长江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湛江海洋大学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广西大学 海南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西南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塔里木农垦大学 石河子大学 合肥经济技术学院 浙江大学 盐城工学院 淮阴工学院 孝感学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 河北北方学院等

编辑本段农业科学的历史

现代农业科学的形成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源远流长。古代天文、物候、历法、测量等知识的形成,实际上都与人类早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有关,是当时人们对农业生产条件、季节更替规律,以及土地利用方法等探索成果的反映。

后来,人们从企图认识农业环境,进步到设法改变环境条件和农业生产对象本身,就又促进了土壤耕作、施肥、灌溉,以及作物的品种选育和栽培、家畜的饲养和繁育等方面知识的逐步系统化。篇幅浩瀚的中国农书,为古代农业研究的光辉成就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如生物学、化学、生理学、遗传学、昆虫学、微生物学、土壤学和气象学等的研究成果,及其实验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农业,促进了农学研究从经验水平到现代农业科学的质变。1840年李比希的经典著作《有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的发表,一般认为标志着现代农业科学系统发展的开始。

从此,以实验为基础的各门农业科学先后形成。农业化学在作物栽培中的应用,导致了化学肥料工业的建立和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的发展,作物栽培技术也因而更加科学化。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基因学说的提出,导致现代作物育种学的诞生。随着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和遗传学等学科的原理用于畜牧生产,家畜的育种、繁育和饲料科学以及兽医学等也迅速发展起来。

20世纪初,动力机械特别是内燃机拖拉机和其他机动农具逐步推广,以畜力为农业动力的局面发生变化,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由此而形成的农业机械科学,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合成化学工业兴起,促进了对各种农药、除草剂和农用塑料等的研究,植物保护手段日益改进。随着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工程等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开始取得成果,预示着育种技术的一场新的革命。而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在农业中的应用,则从宏观上为农业科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和领域。

与此同时,由核技术、电子计算机和遥感、遥测等提供的新的研究手段,也已经和正在使农业科学研究更加精密化。现在,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者不但已有可能几倍以至几十倍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各种动植物产品的单位产量,有效地改进产品的品质,并极大地减轻因有害生物和不良自然条件而造成的损失。农业科学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力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和高速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必要条件。

当然,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并非仅仅得益于自然科学。农业经济科学的发展,对于人们更加自觉地依据经济规律来进行农业生产,变革和改进农业中的生产关系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力,改善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环节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也起了很大作用。

编辑本段农业科学的内容及分支

农业生产对象的多样性和生产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农业科学的范围广泛和门类繁多,其中有侧重基础理论的,也有侧重应用技术的。随着有关学科的相互渗透,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学科内容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根据目前状况,除林业科学和水产科学另有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外,农业科学可以大体概括为五个主要门类,每个门类又有若干学科及其所属分支。

农业环境科学 农业环境是农业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广义上也包括有机环境,即农业生物以外的其他生物因素,但习惯上常指日照、温度、水、大气、土壤等无机环境条件。农业环境科学就是以农业生物-环境的发生和发展、组成和结构、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等为研究内容。目前比较成熟的分支学科有土壤学、农业气象学等。农业工程学包括农田水利科学等也是农业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但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

作物生产科学也称农学或农艺学。其研究对象除大田作物外,还包括果树、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作物生产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作物生产科学的这种综合性常常使它同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难以截然分割,但在实践中也已经发展出一些比较系统的学科。

作物育种学和作物栽培学的作用在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能力,甚至改变植株和植物器官的构型,使之适应栽培、包装和贮运等措施的需要。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杂草学和农药科学等的作用则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生产中的损失。

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学科一方面进一步分化,如植物病理学又细分为植物病原真菌学、植物细菌病学、植物病毒学、植物线虫病学、植物免疫学等;另一方面,它们又趋向于综合,如病虫害防治中综合防治的运用、植物保护措施与育种、耕作栽培措施的结合等。这又导致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等在农业生产中日益受到重视。

畜牧科学是为经济地增产优质家畜、家禽和肉、奶、蛋、皮毛等畜产品服务的科学。其中,家畜育种学的发展以及杂种优势利用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的应用,已经大大加速了良种畜禽繁殖的速度。家畜营养学的进步,日益清楚地揭示了各种家畜在不同情况下的营养需要,和各种营养元素在许多饲料中的含量。

电子计算技术应用于最佳饲料方案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饲料工业的发展和畜禽生产的机械化和工厂化,提高了饲养的密度和劳动生产率,缩短了生产周期,并使产品更加规格化。

兽医学是一门独立性较大的学科,不少国家不把它列入农业科学的范围之内。但由于它与畜牧科学关系密切,许多情况下仍将二者相提并论。

兽医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改善畜牧业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诊治畜禽疾病,从而减少因病害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提供了可能。在畜牧生产愈益趋向工厂化和集约化的条件下,兽医学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兽医学的下属分支主要包括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寄生虫学、家畜传染病学、兽医内科、兽医外科、兽医产科和兽医药物学等。

农业工程科学是现代农业生物学和现代工程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科学。它综合应用各种工程技术知识,为改善农业生产(包括农产品加工、贮运)的工艺技术和环境条件服务,有时也包括为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服务。

早期的农业工程主要只研究解决有关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使用管理和销售服务方面的问题。现在的研究范围已扩及农业建筑和环境控制、水土资源、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等。以农业系统为对象的农业系统工程学应用于农业布局、水域生态系统、农作物群体生理和害虫综合防治等方面,将为农业生产的系统化、定量化和最优化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农业经济科学以农业中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为对象,研究农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诸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农业生产力诸要素利用和组合状况,农业内部各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与布局、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等。其中有的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如农业生产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

编辑本段农业科学的发展前景

在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推动下,当前农业科学不论在微观或宏观领域里都在继续向前发展。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由于许多农业生产问题的解决,要求多学科、多专业的配合,农业科学在不断细分的基础上走向综合的趋势正在加强,从而催生了不少新的学科和新的专业。

如服务于综合治理低产区域的国土区域治理科学为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而集合遗传育种、植物病理、植物生理等不同学科知识于一体的“遗传评价与利用”专业等。研究手段正进一步快捷化和精密化。同时广泛的科学研究协作和国际合作研究也在进一步发展中

自己好好研究一下了

1、长城

入选时间:1987年

地址: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省嘉峪关

世界上最大的军事设施

2、明清故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入选时间:北京故宫 1987年 ;沈阳故宫 2004年

地址:北京、辽宁沈阳

清朝历史、满族和中国北方其他部族的文化的历史见证

3、莫高窟

入选时间:1987年

地址:甘肃敦煌

雕像和壁画,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4、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入选时间:1987年

地址:陕西西安

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秦始皇陵墓,和成千上万件陶俑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入选时间:1987年

地址:北京房山区

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

6、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

入选时间:布达拉宫 1994年;大昭寺 2000年;罗布林卡 2001年

地址:西藏拉萨

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7、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入选时间:1994年

地址:河北承德

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历史遗迹

8、曲阜孔庙、孔府、孔林

入选时间:1994年

地址:山东曲阜

包括孔子及其后裔的宗庙、墓地和宅邸的庞大建筑群

9、武当山古建筑群

入选时间:1994年

地址:湖北丹江口

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10、平遥古城

入选时间:1997年

地址:山西平遥

保存完整的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

11、苏州古典园林

入选时间:1997年

地址:江苏苏州

体现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理想

12、丽江古城

入选时间:1997年

地址:云南丽江

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13、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

入选时间:1998年

地址:北京海淀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14、北京皇家祭坛-天坛

入选时间:1998年

地址:北京东城区

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

15、大足石刻

入选时间:1999年

地址:重庆大足

被公认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16、青城山-都江堰

入选时间:2000年

地址:四川都江堰

都江堰是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

17、龙门石窟

入选时间:2000年

地址:河南洛阳

代表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18、明清皇家陵寝

入选时间:(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2000年;(明孝陵、明十三陵)2003年;(盛京三陵)2004年

地址:湖北钟祥、河北遵化、河北易县、江苏南京、北京昌平区、辽宁沈阳、辽宁新宾县

阐释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19、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入选时间:2000年

地址:安徽黟县

保持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20、云岗石窟

入选时间:2001年

地址:山西大同

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的第一个巅峰

21、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入选时间:2004年

地址:吉林集安、辽宁桓仁

包括3座王城和40座墓葬的考古遗迹

22、澳门历史城区

入选时间:2005年

地址:澳门

见证了东西方美学、文化、建筑和技术影响力的交融

23、殷墟

入选时间:2006年

地址:河南安阳

商代晚期的古代都城

24、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入选时间:2007年

地址:广东开平

代表了近五个世纪塔楼建筑的巅峰

25、福建土楼

入选时间:2008年

地址:福建龙岩、漳州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

26、“天地之中”历史古迹

入选时间:2010年

地址:河南登封

古代建筑中用于祭祀、科学、技术及教育活动的最佳典范之一

27、元上都遗址

入选时间:2012年

地址:内蒙古正蓝旗

见证了北亚地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及相互交融

28、“大运河”

入选时间:2014年

地址:流经2直辖市、6省、25地级市

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

29、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

入选时间:2014年

地址:(中国部分)河南、陕西、甘肃、新疆

世界最长的文化遗产路线

30、庐山国家公园

入选时间:1996年

地址:江西九江

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

31、五台山

入选时间:2009年

地址:山西五台

反映了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2、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入选时间:2011年

地址:浙江杭州

由古至今,西湖的湖光山色引得无数文人骚客吟咏兴叹

33、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入选时间:2013年

地址: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被誉为“伟大的大地雕刻”

34、土司遗址

入选时间:2015年

地址:湖南老司城,湖北唐崖和贵州海龙屯均属于这片遗址

见证古代中国对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区独特的管理智慧

35、广西左江花山岩画

入选时间:2016年

地址:广西崇左

世界岩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36、鼓浪屿

入选时间:2017年

地址:福建厦门

素有“海上花园”之誉

37、良渚古城遗址

入选时间:2019年

地址:浙江杭州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创造出了非凡的物质成就、形象的图像符号、统一的精神信仰、分化的社会阶层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政权组织,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最为直接、最为典型的物证。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48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