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灌溉工具
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龙骨车,古书上都叫翻车,据《后汉书》记载,这一灌溉机械是东汉末年发明的。最初是利用人力转动轮轴灌水,后来由于轮轴的发展和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发明了以畜力、风力和水力作为动力的龙骨水车,并且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根据动力的不同,龙骨水车有下列几种。
人力龙骨水车 人力龙骨水车是以人力做动力,多用脚踏,也有用手摇的。元代《王祯农书》和清代麟庆的《河工器具图说》中关于龙骨车的叙述比较详细。它的构造除压栏和列槛桩外,车身用木板作槽,长二丈,宽四寸到七寸不等,高约一尺,槽中架设行道板一条,和槽的宽窄一样,比槽板两端各短一尺,用来安置大小轮轴。在行道板上下,通周由一节一节的龙骨板叶用木销子连结起来,很像龙的骨架一样,所以名叫龙骨车。在上端的大轴的两端,各带四根拐木,作脚踏用,放在岸上的木架之间,人扶着木架,用脚踩动拐木,就带动下边的龙骨板叶沿木槽往上移动,把水刮上岸来,流入田间。龙骨板叶绕过上端大轴,又在行道板上边往下移动,绕过下端的轴,重新刮水。这样循环不已,水从低处源源不断地被车上岸来。这就是龙骨车的构造和工作过程。
人力龙骨水车因为用人力,它的汲水量不够大,但是凡临水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可以两个人同踏或摇,也可以只一个人踏或摇,很方便,深受人们的欢迎,是应用很广的农业灌溉机械。
畜力龙骨水车 大约在南宋初年,龙骨水车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用畜力做动力的龙骨水车,这是龙骨水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的水车部分的构造和前面讲的相同,只是动力机械方面有了新的改进。在水车上端的横轴上装有一个竖齿轮,旁边立一根大立轴,立轴的中部装上一个大的卧齿轮,让卧齿轮和竖齿轮的齿相衔接。立轴上装一根大横杆,让牛拉着横杆转动,经过两个齿轮的传动,带动水车转动,把水刮上来。因为畜力比较大,能把水车上比较大的高度,汲水量也比较大。
水转龙骨水车 在元代《王祯农书》上还有水转龙骨水车的记载,可知这一机械的发明应该在《农书》成书之前,大约在元初,也有近七百年的历史了。它的装置,水车部分完全和以前的各种水车相同。它的动力机械装在水流湍急的河边,先树立一个大木架,大木架中央竖立一根转轴,轴上装有上、下两个大卧轮。下卧轮是水轮,在水轮上装有若干板叶,以便借水的冲击使水轮转动。上卧轮是一个大齿轮,和水车上端轴上的竖齿轮相衔接。把水车装在河岸边挖的一条深沟里,流水冲击水轮转动,卧齿轮带动水车轴上的竖齿轮转动,也就带动水车转动,把水从河中深沟里车上岸来,流入田间,灌溉庄稼。
如果水源比较高,可以作大的立式水轮,直接安装在水车的转轴上,带动水车转动,这样可以省去两个大齿轮。
在利用流水作动力的灌溉机械上应用了一对大的木齿轮,把水轮的转动传递到水车的轴上,来带动水车把水刮上来,进行灌溉,这是元代机械制造方面的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是人们利用自然力造福于人类的一项重大成就。
我国在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也专门立题开展精细地面灌溉技术研究,对国际上先进的地面灌溉技术进行跟踪研究。4.1现代地面灌溉技术特征与喷灌、微灌等压力灌溉系统相比,传统地面灌存在的最大不足在于缺乏对灌溉过程的控制。对喷灌、微灌而言,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精确控制灌溉水的总量及其在田块内的分布。传统地面灌溉虽然可对灌溉水总量进行控制,却难以控制灌溉水在田块内的分布,由此造成传统地面灌溉的灌溉效果较差。因此,现代地面灌溉具有如下技术特征:1.应用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构筑精细地面灌溉技术的基础。高精度的土地平整是现代精准农业的基础平台,只有具备了高精度的土地平整,才能真正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精确收割(机械采棉)等。国外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都把平地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激光控制平地技术可实现高精度的土地平整,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应用地面灌溉实时反馈控制技术提高对灌溉过程的控制。与其他压力灌溉方法相比,地面灌溉条件下水流在田间运动扩散的过程较为复杂。世界各国一直都把改进地面灌溉技术的重点放在加强对灌溉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上,以便提高地面灌溉的灌水质量。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利用数学模型对地面灌溉全过程进行分析已成为改进地面灌溉技术的重要手段。地面灌溉实时反馈控制技术通过对田间水流运动过程的监控,利用田间观测数据反求地面灌溉的控制参数,制定高效节水的地面灌溉方案,并对地面灌溉过程实施反馈控制,实现对地面灌溉全过程的精细控制。3.应用高效节水地面灌溉技术和设备,提高地面灌溉的自动化。通过积极采用水平畦田灌溉技术、波涌灌溉技术、绳索灌溉技术等先进的地面灌溉技术,不仅使地面灌溉具有一定的自动化能力,而且也保证了高效节水效果的实现。4.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加强地面灌溉的田间管理。由于地面灌溉方法的局限,采用地面灌溉技术很难实现小定额灌溉。因此,在制定地面灌溉的灌溉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灌溉技术的制约。4.2我国现代地面灌溉技术模式及其应用前景我国现有灌溉面积8.0亿亩,其中地面灌溉占95%以上。由于农田土地平整程度差,田间灌溉工程规格不合理、地面灌溉技术落后、灌溉管理粗放等问题,致使我国地面灌溉的田间水利用率不高。通过应用现代地面灌溉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地面灌溉过程中的水量损失浪费。这对改变我国地面灌溉的落后状况、从整体上缓解农业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促进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将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根据上述现代地面灌溉技术特征,提出如下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地面灌溉技术模式:1.以冬小麦等大田作物为代表的现代畦灌模式该模式采用的主要技术为:采用激光控制平地技术实现高精度的土地平整,扩大田块规格,提高农机作业效率;采用精量播种技术,降低播种量;采用水平畦田灌溉、波涌灌溉及喷、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田间水的利用率;采用精量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采用联合收割机技术,实现收割机械化。通过上述技术组合配套,集成小麦等大田作物的农业节水技术体系:高精度土地平整+精量播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精量施肥技术+机械化收割。2.以棉花为代表的现代沟灌模式该模式采用的主要技术为:采用激光控制平地技术实现高精度的土地平整,扩大田块规格,提高农机作业效率;采用精量播种技术,降低播种量;采用闸管灌溉、波涌灌溉、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田间水的利用率;采用机采棉技术,实现棉花采摘机械化。通过上述技术组合配套,集成棉花作物的农业节水技术体系:高精度土地平整+精量播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机械化采棉。3.以水稻为代表的现代地面灌溉模式该模式采用的主要技术为:采用激光控制平地技术实现高精度的土地平整,扩大田块规格,提高农机作业效率;采用机插秧技术实现精量插秧,降低播种量;采用塑料隔板技术,减少原来土埂占地,提高土地利用率;采用水稻浅、薄、湿、晒控制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田间水的利用率;采用联合收割机技术,实现水稻收割机械化。通过上述技术组合配套,集成水稻作物的农业节水技术体系:高精度土地平整+机械化插秧+塑料隔板+控制节水灌溉技术+机械化收割。现代地面灌溉技术不仅具有较好的节水增产效益,其具有的其他综合效益还可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例如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机作业效率、便于田间管理等。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地面灌溉技术模式也将得到广泛应用。参考文献1.段爱旺、白晓君,
美国灌溉现状分析[J],灌溉排水,1999,(1)。2.Walker,W.R.,G.V.Skogerboe,SurfaceIrrigation:TheoryandPractice,Prentice-HallInc.,NewJersey,1987。3.Dedrick,A.R.,L.J.Erieetal,Lever-basinirrigation,InAdvancesinIrrigation,Volume1.edD.I.Hillel,AcademicPress,NewYork,1982。4.许迪、李益农等,《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5.李益农,改进地面灌溉方法,《农业持续发展的农田水土管理研究》,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6.杨继富、李益农等,新疆规模化农业类型区改进地面灌溉技术的初步成果[J],节水灌溉,2001,(4)。7.FAO,《地面灌溉系统的设计和评价指南》,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52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