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宿迁的历史文化

宿迁市位于江苏北部淮水之阳。

宿迁的历史文化

春秋时为钟吾子国,后宿国迁都于此。

秦置下相等县。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封常山宪王少子刘商为泗水王,王都设于凌县,辖2.5万多户11.9万人,传五代六王,历时132年。

西汉时废凌县设下相。

历经东汉、西晋,至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改下相县为宿豫县。

南北朝、隋朝仍为宿豫县。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宿豫县为宿迁县。

境内先后设怀文县、潼阳县、桃源县和临淮郡。

其后至宋、元、明、清时期各州屡有废替。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运河以东为宿豫县,运河西一度属泗宿县,今晓店以北到今徐州新沂市新安镇为宿北县。

1945年9月到1946年7月曾设宿迁市,属泗宿县。

1946年6月,宿迁县(包括运东和运西)同宿北县新沂河以南地区,合为宿迁县,属淮阴专区。

1970年属淮阴地区。

1983年属淮阴市。

1987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宿迁县,设立县级宿迁市。

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宿迁市,设立地级宿迁市,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县,市 *** 所在地为宿城区。

2004年宿豫县部分乡镇划归宿城区,并撤县更名为宿豫区,区 *** 仍驻顺河镇。

宿迁境内发现的长臂猿化石,距今1000多万年,是亚洲迄今发现最早的古猿化石之一;在淮河岸边,5万年前便有先人临水而居,称为“下草湾人文化遗址”。

相传夏、商、周三代,古族徐夷在此生息。

公元前113年,泗水王国在此建都,传五代六王,历时132年。

秦代置下相县,东晋设宿豫县,唐代宗宝应元年改称宿迁至今。

在秦汉文化的风云际会之地,有一片生机勃勃的热土,那就是被清代皇帝乾隆盛赞为“第一江山春好处”的中国江苏省宿迁市。

这个年轻的城市历史悠久,境内有江苏省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下草湾文化遗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的故里,《史记》中说“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下相便为现在的宿迁。

地级宿迁市1996年建市,下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区,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人口529万。

她是江苏重要和新兴的中心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城市群中一朵艳丽的新葩,作为江苏、安徽两省之通衢,宿迁人杰地灵、资源丰富。

宿迁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丰沛,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14.2℃,年平均降水量910毫米。

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共有耕地675万亩,是中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

林业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中国意杨第一故乡。

中国著名的四大淡水湖之一——洪泽湖和中国为数不多的二级水质湖——骆马湖,象一对孪生姐妹滋润这个著名的鱼米之乡。

境内河流纵横,可供水产养殖的优质水面达303万亩,盛产银鱼、鳗鱼、甲鱼、螃蟹、青虾等50多种水产品。

螃蟹产量全国第一,银鱼出口量江苏省第一。

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是宿迁又一宝藏。

洪泽湖、骆马湖烟波浩淼,气象万千,珍禽比翼,渔舟泛影;始建于1681年的乾隆行宫气势非凡;楚霸王项羽的纪念馆——项王故里雄伟壮观;嶂山森林公园景色秀丽,自然典型。

宿迁市矿产资源丰富,石英砂、陶土储量超5亿吨,蓝晶石、黄砂储量居全国省辖市之首,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宿迁的经济腾飞提供了极好的基础。

建市以来,宿迁市年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以两位数的增幅发展,全市已形成食品、酿酒、纺织、建材、电子、化工、机械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

其中,“洋河、”双沟“大曲早在明代就享有盛名,居中国十大名酒之列;spcc绢丝出口量占全国绢丝出口总量一半以上。

基本概况

泗洪县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中游,洪泽湖西岸。

县域总面积2729.6平方公里,居全省县级最大之一(数第二),辖26个乡镇场。

县人民 *** 驻青阳镇。

泗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是人类祖先的发源地之一,早在五万年前下草湾人就在此繁衍生息。

西周时为徐国中心,南北文化交汇处,与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璀璨夺目的古徐国文化之主体。

后为泗州本州。

境内分布着吕布猿门射戟台、鲁肃故里子敬泉、隋朝开凿的通济渠等古迹名胜。

抗战时期是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淮北苏皖边区党委、行政公署、新四军四师师部均驻于此。

彭雪枫、江上青等3000多位烈士长眠于此。

泗洪物产丰饶,生态优越。

现有耕地206万亩,水面166万亩,辖烟波浩淼、日出斗金的洪泽湖48%的水面,湖岸线165公里,可开发滩涂50万亩。

拥有省级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和亚洲最大的美洲黑杨种质资源库,是中国螃蟹之乡、全国水产百强县、生态示范县、商品粮基地县、平原绿化先进县。

双沟、分金亭、双洋三大名酒享有盛誉,金水牌洪泽湖大闸蟹、蟹园牌无公害大米等特色产品畅销大江南北。

地下蕴藏有石英砂、金刚石、铁锰矿、天然矿泉水等矿产资源。

洪泽湖百里生态旅游风光带景色怡人,美不胜收。

泗洪区位良好,交通便捷。

位于南京、徐州两大都市圈交汇处,宁宿徐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至南京不到2小时,到徐州观音机场仅需1小时。

境内河道纵横,水路畅通,经洪泽湖可通江达海。

县工业园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已有46家企业进入园区,32家企业建成投产。

近年来,泗洪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三化并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形成了食品、机械、化工、建材、纺织、印刷等工业支柱行业,水产、林木、瓜果、蚕桑、蔬菜、畜禽等农业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城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服务环境不断优化。

经济概况

2005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75亿元,增长14.5% ,其中,一产增加值23.3亿元、二产增加值29.3亿元、三产增加值22.15亿元,一、二、三产结构比重为31.2:39.2:29.6 ;实现财政收入4.4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9亿元,增长4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增长3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37元,分别增长8.9%和10.0%。

年末各项存款余额42.21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0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7.01亿元。

2005年全县现有耕地201.6万亩,水面166万亩,可开发滩涂50万亩。

2005年度,全年粮食作物面积222.8 万亩,总产60万吨,人均占有量750公斤,商品率50%以上;常年小麦种植面积100万亩,总产30000万公斤;水稻80万亩,总产4亿公斤;玉米20万亩,总产8000万公斤;山芋18万亩,总产45000万公斤;花生15万亩,总产6000万公斤;棉花8万亩,皮棉总产500万公斤。

猪、牛、羊、家禽年出栏量分别为55万头、 2万头、 25万头、800万羽。

水产养殖面积54万亩,水产品产量7万吨,其中年产螃蟹2.5万吨以上,1995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螃蟹之乡”。

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10个,实现增加值9.3亿元,涉及粮食加工、白酒制造、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等行业。

个体工商户累计达13294户,新增5925户;私营企业累计达1650户,新增338户。

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人数18.2万人。

2005年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人数3.1万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56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