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的经济
纵观建国44年(1977~1993),英德经济从贫穷落后、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点起步,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有目共睹的辉煌成就。其中,粮食总产1993年增至3.3亿公斤,为1950年3倍以上,并不断向高产、优质方向发展。经济作物成为英德优势,为工业和城市居民提供大量原料和商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中矿产、水泥等工业已具备相当可观的地方优势。英德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2008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1.9亿元,比上年增长61.2%。完成工业增加值51.9亿元,比上年增长38.3%。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2.2%;亏损企业亏损额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5%;企业亏损面为56.3%,比上年同期上升58.7个百分点。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58.49亿元,同比增长16.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42亿元,增长18.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3.03亿元,增长28.4%;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31亿元,增长25.6%。该市经济工作考核获得清远市“八连冠”,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为实现清远市委、市政府对英德提出的“十年赶超增城,十年进入全国百强县前十”打下坚实基础。 英德种植的农作物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薯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糖蔗、果蔗、花生、油菜、药材、蔬菜、蚕桑、茶叶、大豆、水果等。蔬菜类主要有白菜、芥菜、韭菜等20多个品种,水果类主要有:柑、桔、橙等10多品种。目前全市建立优质稻、糖蔗、花生、反季节蔬菜、水果、蚕桑、优质茶、木薯、大豆九大种植生产基地。
具有明显区域分布的农作物有糖蔗、果蔗、红瓜子、反季节蔬菜、优质稻、优质茶、药材等。糖蔗主要分布在英西的浛洸、石灰铺、石牯塘、横石塘等镇及英东的桥头、东华等镇两大区域。药材主要分布在沙口、大湾、九龙等镇。优质茶主要分布在英红、东华、黄花、石灰铺等镇。蚕桑主要分布在北江、连江沿岸的英城、望埠、东华、西牛、水边、浛洸、大湾等镇(街道)。
2003年,英德市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被省农业厅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200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92.34万亩(不含大豆),比2002年增加0.37万亩,增长0.4%。其中水稻播种面积76.64万亩,增加1.27万亩,增长1.7%;玉米7.06万亩,减少0.58万亩,减少7.6%;其他粮食8.64万亩,减少0.27万亩,减少3.0%。2004年英德遭遇严重旱灾,晚造粮食严重减收。全市21万亩农作物严重受旱,其中水稻12.5万亩(其中绝收7万亩,5.5万亩减半收)。2004年全市粮食实收面积85.34万亩,比2002年减少6.63万亩,减少7.2%,其中水稻实收面积69.64万亩,减少5.78万亩,减少7.7%;粮食总产26.4万吨,比2002年减少4.88万吨,减少15.6%。
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96.7万亩,总产量31.8万吨,比2004年增加4.78万吨,增长17.7%。种粮大户1933户,种粮面积5.24万亩。 2003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7.7亿元,比2002年增长21.5%,摆脱过去几年工业生产萎靡不振的状况,是1993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5亿元,增长32.6%。在工业加快发展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56.9%,下降20.9个百分点;销售收入13.7亿元,增长19.7%;利润总额为净亏损4289万元,减亏37.4%;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57.3%,提高29.1个百分点。
2004年,是英德经济发展的落实年、加速年。面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克服交通不畅等各种困难,按照“五个实实在在”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五个一批”工作,国民经济增长进入快车道。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经济总量预期目标。全社会工业产值30.5亿元,比2003年增长52.9%,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1.0亿元,增长60.1%;销售收入22.3亿元,增长62.0%;利润总额3372万元,为2002年以来的首次正数,实现扭亏为盈;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07.0%,提高39.2个百分点。
2005年,是英德经济发展的攻坚破难年、跨越发展年、历史转折年、夯实后劲年、城市变化年、和谐稳定年、协调发展年。工业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全社会工业总产值48.6亿元,比2004年增长6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0.7亿元,增长66.5%,增长速度排在清远市第二位;销售收入38.2亿元,增长65.5%;利润总额2.5亿元,增长7.3倍;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45.0%,提高48.4个百分点。
在2005年的强势发展中,取得两项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经济成果:一是工农业产值比例掉头。工农业总产值比例调整为63:37,彻底改变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二是粮经种植面积比例掉头。
英德市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工业园建设,以清远华侨工业园、英红工业园、青塘—白沙陶瓷工业园等为重点,着力引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电器、精细化工、陶瓷等业内知名企业,逐步形成规模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2010年,该市新签约项目126宗,合同投资金额271.5亿元,其中投资额超亿元的项目有40个,产业结构呈现由资源型、粗加工型向深加工型及精细化工项目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0.67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人均生产总值21090元,增长22.4%;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8亿元,增长41.07%,成为清远市首个突破11亿元大关的县(市、区),总量在全省山区县(市)中排名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6085元,比增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8.1亿元,比增25%;完成工业总产值430亿元,比增55.1%;完成工业增加值106.76亿元,比增46.4%;实际利用外资8556万美元,比增25.5%;完成外贸出口总额2.11亿美元,比增1.43倍,增速在清远各县(市、区)排名第一。
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4.18亿元,比上年增长4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1季度的27.0%,上半年的34.4%,前三季的36.0%,到全年的28.4%,始终处于较高位运行,以工业为主导格局已比较稳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3.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4%(增速按价格缩减法计,下同)。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发展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6.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1.2%;重工业完成增加值96.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2%。轻工业比重工业增速快42.0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发展最快,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5.42亿元,增长9.6%;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01亿元,下降23.6%;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49.85亿元,增长64.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69.56亿元,增长13.5%。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3.07亿元,同比增长38.3%;实现利润总额37.55亿元,同比增长12.6%。
想知道:清远市广东英德市积庆里在哪
英德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其发展的轨迹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据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八之出》 (764年)载:“岭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当时韶州植茶包括英德、曲江等。又据中国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庄雪岚两研究员主编的《世界茶业100年》中研究论证;“唐朝、五代韶州的曲江、仁化、英德等县均已产茶”,“明代以前英德便成为当时广东省11个产茶县之一;明代时是广东省70个产茶县之一;鸦片战争后是广东84个产茶县之一。”可见英德植茶和产茶历史悠久。
英德茶文化产茶之兴盛推动了饮茶文化的形成。据历史记载:唐朝时,英德(时为浈阳县)南山风景区建有“煮茗台”一处;南山北宋《众乐亭》摩崖石刻云:“刻绝壁间涵晖谷、凌烟嶂、飞霞岭、希阳岛、煮茗台、寒翠亭,皆唐人遗迹”。南宋英洲知县汪任曾以“煮美茗”为题写诗赞美“煮茗台”:“石梯千级杖藜行,行到山腰足暂停;游汲灵泉煮佳苟,渴心滋润困魔醒”;及有“煮茶行院供谈笑,耿耿园林晕画栏”,等诗文。可见,英德人民在唐朝饮茶之风已非常盛行。由于种茶业的兴起,产制的佳茗多被列为朝廷贡品。据历史载,明朝时英德所产贡茶为朝廷贡品。又据清康熙年代陈志权所撰写《重修英德县志·贡献志》记载:“叶茶七十斤七两,国朝:芽茶一十四斤五两,进贡朝廷。”其实清朝时英德县境内种茶遍及四乡。据清道光《英德县志卷十六物产篇·茶类》中记载:“赤朱山茶、石莲乡蓝山茶、阿婆嶂岭茶、溪头乡黄岭、鹤子乡浮山茶皆奇品。”清宣统《英德县志》则记载:“茶产罗坑、大埔、乌坭坑者香古味醇,如扑茂之士,真性自然殊俗。其余黄金山、水边、黎洞、黄寨等处所产远为不逮。五郎嶂产茶,气味清绝,观音山旧茗茶山亦产茶。”不过,那时种植的是“丛生茎小而长,叶尖如指的小叶种茶树。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英德茶叶曾在19世纪前半叶兴盛一时,以后因战事不已,出口受阻而逐步萎缩,到20世纪初茶园荒芜,茶业凋零,茶叶贸易几乎销声匿迹。
纵然如此英德毕竟是个古老茶区,饮茶习俗依然浓厚,无论城镇或乡村,饮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成为一种淀积的文化现象,而且不知在什么时候(已无法考究)还衍生出一个家喻户晓的“擂茶粥”的饮食文化。此种食“擂茶粥”现象较之湖南、江西、福建等省的饮“擂茶”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这个地区特有的茶文化内容之一。
英德市横石塘镇有个积庆里村,是800年前宋朝传承下来的。
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是毗邻积庆里村成立的。
积庆里茶业创立于广东省英德市,是集茶叶种植研发、基地建设、生产加工、贸易销售与茶文化推广于一体的清远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公司专注于英德红茶的研发生产,拥有国内最大的英红九号育苗基地及卓越的英红九号生产工艺。
目前公司现有的英红九号茶树有三千多亩,后期规划发展达1万亩的茶叶种植基地。
积庆里茶业得名于历史悠久的积庆里村。
积庆里村坐落于山清水秀的英德市横石塘镇,始建于800年前的宋代时期。
据当地文献记载,“福由明德积,庆自太和彰”即为“积庆”二字的出处。
在积庆里的入口处,有一座雕刻着历史印记的古门楼,门楼上横书楷体阴刻“积庆里”三字。
800年来,古门楼沉默而庄严地矗立着,向世人昭示着积庆里曾经的辉煌。
积庆里茶业是英德永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母公司永和农业是一家发展现代生态大农业、生产健康绿色农产品兼发展生态旅游观光等综合配套开发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农业综合开发企业。
为实现茶叶品牌的高端深度发展,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总公司对积庆里茶业加大投资力度,最大限度地挖掘英德茶叶的潜在价值,传承世代积庆里茶人矢志不渝的茶情及精湛绝伦的茶艺,立志成为中国顶级红茶品牌。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5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