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中国哪儿的毛尖茶最好啊?

“三绿透三黄”是毛尖茶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 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具体特点是: 外形条索紧结纤细卷曲、披毫,色绿翠,香清高,味鲜 浓,叶底嫩绿匀整明亮。真是雪芽芬芳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恰似神仙!

中国哪儿的毛尖茶最好啊?

信阳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产之一,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信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信阳毛尖的驰名产地是五云(车云、集云、云雾、天云、连云)、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山(震雷山)、一寨(河家寨)、一寺(灵山寺)。这些地方海拨多在500-800米以上,高山峻岭,群峦叠翠,溪流纵横,云雾弥漫。乾隆时有个拔贡叫程悌,常游车云山而留有一诗:“云去青山空,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客。”黑白两潭景色更是绮丽诱人,清时张铙有诗描述:“立马层崖下,凌空瀑布来。溅花飞霁雪,暄石响晴雷。直讶银河泻,遥疑玉洞开。缘知龙伯戏,击水不能回。”这云雾弥漫之地,丝丝缕缕如烟之水气,滋润了肥壮柔嫩的茶芽。

都匀毛尖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 是黔南三大名茶之一。也常被列入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据1925年《都匀县志稿》载: “茶,四乡多产之,产水菁者尤佳,以有密林防护也。 1915年,巴拿马赛会上曾得优奖。输销边粤各县,远 近争购,惜产少耳。自治明至立秋并可采,谷雨前采 者曰雨前,茶最佳,细者曰毛尖茶。”可见,史籍对毛 尖茶的产地、采摘时间、产品品质以及产销情况均作 了简明的记述。

历史上毛尖茶的工艺几乎失传,1973年都匀茶 场通过调查研究,试制成功新的毛尖茶,使这一古茶 重放光彩。1982年在全国名茶评比会上,以优美的 品质跨进了全国名茶的行列。产品除销往北京、贵阳 等大城市外,还远销日本和港、澳等地,深受消费者 的赞赏。

毛尖茶产于贵州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的都 匀县,以主产区团山乡茶农村的哨脚、哨上、黄河、黑 沟、钱家坡所产品质最佳。这里山谷起伏,海拔千米,映谷溪间,林木苍郁,云雾笼罩,气候温和,平均气温 15.5℃,年有效积温4915℃,冬天不严寒,夏季无酷 暑,年降水量1404毫米,尤其是春夏之交,细雨蒙 蒙,极利茶芽萌发。

古丈毛尖产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故名之为“古丈毛尖”。

历史悠久的古丈毛尖,是全国30种名茶之一,据《桐君录》记载,古丈栽种茶叶始于西汉,古丈在东汉时就列为著名的产茶地之一。据《古丈县志》记载:“十九世纪末叶,古丈坪厅之茶,种山者少,皆人家园圃所产及以园为业者所为……清明谷雨拣摘,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胜……” 本世纪30年代,古丈毛尖在西湖博览会上获得优质奖,因而名声大振。1982年古丈毛尖被评为中国名茶,1983年又获国家外经部颁发的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60年代,古丈籍著名歌唱家何纪光先生的一首《挑担茶叶上北京》轰动乐坛,歌词里的茶叶,即指古丈的毛尖茶。近年来古丈籍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MTV《古丈茶歌》,在全国500余家电视台播出,古丈毛尖随着茶歌蜚名海内外,销量猛增。后来,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又为古丈题写了“古丈毛尖”四个大字,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题写了“中国名茶,古丈毛尖”八个大字,无疑又给古丈茶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是以近年来古丈毛尖得以行销海外,而且售价不低。

北港毛尖,以注册商标“北港”命名,唐代称“邕湖茶”,属黄茶类,产于湖南省岳阳市北港。茶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湖面蒸气冉冉上升,低空缭绕,微风吹拂,如轻纱薄雾散于邕湖北岸上空,形成了北港茶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毛尖茶采制工艺与品质:北港毛尖鲜叶一般在清明后五六天开园采摘,要求一号毛尖原料为一芽一叶,二、三号毛尖为一芽二、三叶。抢晴天采,不采虫伤、紫色芽叶、鱼叶及蒂把。鲜叶随采随制,其加工方法分锅炒、锅揉、拍汗及烘干四道工序。成品外形呈金**,毫尖显露,茶条肥硕,汤色澄黄,香气清高,滋味醇厚,甘甜爽口。本品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有名气,由岳阳市茶叶公司生产的北港毛尖,于1964年被评为湖南省优质名茶。

沩山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县大沩山的沩山乡。沩山为高山盆地,自然环境优越,茂林修竹,奇峰峻岭,溪河环绕,芦花瀑布一泻千丈,常年云雾飘渺,罕见天日,素有“千山万山朝沩山,人到沩山不见山”之说。山中有唐宣宗(李悦)朝廷宰相裴休修葺——武则天所建“十方密印寺”,为佛教圣地,常年香火不断,寺内鼎盛时期僧侣多达一千余人,在日本、东南亚一带享有崇高声誉,故有“名山、名寺、产名茶”之称。这里年均降雨量达1670毫米,气候温和,光照少,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茶园土壤,为板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茶树久受甘露滋润,不受寒暑侵袭,根深叶茂,芽肥叶壮。

沩山产茶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已著称于世,清同治年间(1862~1874)《宁乡县志》载:“沩山茶,雨前采摘,香嫩清醇,不让武夷、龙井。商品销甘肃、新疆等省,久获厚利,密印寺院内数株味尤佳……。”“文革”中发现密印寺大佛像体内存有茶叶三十余斤,可见茶叶在佛祖中的地位,是“茶佛一味”又一生动见证。

古丈毛尖的历史发展

(一)浅变质碎屑岩土壤类型

本类分布区的茶叶产量和质量均属上乘,湖南省内名茶皆产于此,按岩石形成时代又可分为两类。

1.冷家溪群含凝灰质变质碎屑岩黄红壤类型

主要分布在省内临湘、岳阳、长沙、株洲一带(图3-10),是我省绿茶、红茶产区,以其质量好、产量高著称于世,其中不乏名茶。

(1)君山银针

君山又名洞庭山,是洞庭湖的明珠。君山东西长1km,南北宽0.7km,山体呈椭圆形,面积1443亩,有大小72座山头。

君山茶来历说法不一,一说是1400多年前初唐盛世,但是据考证,在唐宋到明代中叶的名茶史料中,都无“君山茶”记载。直到明嘉靖、万历年间(16世纪)才有人在君山种茶数亩的记载;到清乾隆26年(1762年),君山茶品质推为湖茶第一;同治《巴陵县志》载“君山贡茶,自乾隆46年始,岁贡18斤”;嘉庆年间万年淳在《君山茶歌》中说“君山之茶不可得,只在山南与山北,岩缝石隙露数珠。春来长在云雾中,种出味香那易识,造化珍重供玉食”。君山的岩石是震旦系和冷家溪群浅变质岩系构成的,故长在岩缝石隙中的茶树是以其为成土母岩的浅变质碎屑岩土壤类型中。

图3-10 湖南冷家溪群变质岩黄红壤茶叶种植区及名茶分布略图

君山银针含可溶性总糖2.57%,咖啡碱4.07%,灰分4.95%,氨基酸4.30%,儿茶素17.56%,水可溶物总量38.77%。将茶叶泡入杯中,芽身芽蒂汲水后,继而徐徐下降,后竖于杯底,似春笋出土,一起一落,水光芽影,浑然一体,使人赏心悦目;内质香气清郁,滋味甘醇甜和,叶底黄亮匀厚,茸毛清晰。因此1955年参加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览,以“芽身黄似金,茸毫白如玉”誉为“金镶玉”,获金质奖章,并赞为“茶盖中华,价连天下”。以至目前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北京市文联共同举办的“迎奥运五环茶”选中,作为“黄”的代表。

照片3-10 君山岛基岩为震旦系、冷家溪群浅变质岩

(2)北港毛尖

北港毛尖产于岳阳县北港,它在唐代已出名,被列为贡品,称“邕湖含膏”。清同治《巴陵县志》载“邕湖诸山,出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邕湖是今之南湖,湖之东南诸山系冷家溪群浅变质岩系。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水陆交错,极宜植茶,故自古以来就有名茶产出。

北港毛尖属散形黄茶类,外表呈金**,毫尖显露,冲泡后水色橙黄、明亮,香气高悦,滋味醇厚回甘,芽状叶肥,嫩黄似朵,1987年在全省名茶评比中被评为全省名茶。

(3)高桥银峰

长沙县从高桥、范林到金井,沿金井河(捞刀河之上游)为冷家溪群浅变质岩,广种茶叶,历史悠久。明清时期,仅高桥一带就有48家茶庄。2006年5月23日《长沙晚报》报道,高桥镇邹广宇家发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永兴祥茶号”金字招牌,专家鉴定至少有150多年历史(照片3-11),当时所产茶叶商船经捞刀河通湘江直达武汉、上海口岸。高桥银峰即是在此产茶带上由湖南茶叶研究所于1959年创制出的名茶,经商业部茶叶局及有关单位鉴评,一致称赞高桥银峰品质优良,可列为名茶;其成分水溶物达45.42%,含矿质灰分4.99%,咖啡碱4.27%,可溶性糖2.56%,儿茶素11.48%。该茶外形条紧细卷曲,白毫茸然,似银装素裹,内质汤色清蝗,香气高悦持久,味鲜嫩纯目,叶底嫩匀明亮,饮后确能“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饾饤眼不茶”,令人神清意爽,精神焕发。故在1989年农业部西安全国名优茶评选会上被评为全国名茶。

(4)井红碎茶

金井红碎茶与高桥银峰都产于冷家溪浅变质岩衍生的红壤上。茶叶外形乌润,茶汤红亮,滋味鲜爽浓强,叶底红艳,在多次省部级评比中,质冠群芳名列榜首,1984年被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5年评为国优,获银质奖。

2.板溪群紫红色粉砂质板岩、砂岩黄红壤类型

主要分布在安化、桃江、沅陵、古丈、会同等县,在地质学上据其岩性对比,将该区称为岳阳—怀化小区(图3-11),其岩性主要为浅变质砂质板岩、含砾砂岩条带状板岩,由于其中部是以紫红色为主的浅变质粉砂质板岩和砂质板岩,故将该区的板溪群俗称为“红板”(照片3-12)。

图3-11 湖南板溪群紫红色变质岩黄红壤茶叶种植区及名茶分布略图

“红板”以紫红色粉砂质板岩、砂岩衍生土壤种植的茶树,茶叶产量高、质量好,现知有多种名茶,如碣滩茶、古丈毛尖、狮口银芽、大庸毛尖、官庄毛尖、安化松针等,这类茶叶其芽叶肥壮,叶色黄绿,持嫩性好,制成的绿茶白毫显露,内质清香持久,滋味鲜爽醇厚,汤色清澈明亮,色泽翠绿光润耐冲泡。

照片3-11 邹广宇捧祖传双面刻金字招牌

照片3-12 古丈县板溪群紫红色板岩和砂质板岩

该类型分布区是我省绿茶、红茶主要产区,其中安化、桃江年产茶超过5000吨,成为省内著名产茶大县。

(1)古丈毛尖

古丈是湖南产茶历史最悠久的茶区之一。西晋《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武陵七县就包括古丈;东晋裴渊的《坤元录》记载“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山多茶树。”无射山在今泸溪、沅陵、古丈交界处《;新唐书·地理志》和唐杜佑《通典》载有“溪州土贡茶芽,灵溪郡土贡茶芽二百斤”。溪州、灵溪郡即今永顺、保靖、龙山和古丈县。以上史料说明,古丈产茶有近1600余年历史(照片3-13,3-14)。

照片3-13 古丈河西镇白鹤湾出土的茶灶炊具

照片3-14 据说有300年树龄的“茶树王”

古丈虽然产茶历史悠久,但1949年前夕,名茶竟一度无人问津,全县植茶稀稀落落只有719亩,产量99公担。194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将发展茶叶生产作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以茶作为古丈的标志(照片3-15)。到1989年,全县茶园已发展到13000亩,产茶2000公担以上,其中尤以古丈毛尖最为有名(照片3-16,3-17,3-18)。

古丈毛尖古为贡品;1957年出席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出;1982年、1983年、1986年分别被商业部、外经部、农业部评为总优名茶;1985年获湖南省“名、优、特新产品芙蓉奖”;1988年在北京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金奖;1991年《中国食品轻工业十年新成就展示会》“优秀新产品奖”。古丈毛尖远销德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地,窨制成的古丈毛尖茉莉花茶更是香飘万里,饮誉海风外。

照片3-15 县城中一座雕塑,茶是古丈的标志

照片3-16 袁隆平称古丈毛尖是中国名茶

照片3-17 狮子口茶园

照片3-18 狮子口茶园的“银针”

古丈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000m的山坡,土壤母质多为紫色板岩,含磷高;古丈毛尖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细,秀而稍直,色泽翠绿,白毫满披,香气高悦,滋味醇爽回甘,尤耐冲泡,叶底嫩匀明毫,含氨基酸3.14%,咖啡碱4.51%,茶多酚27.11%,儿茶素类13.72%,水溶性物总量38.18 %[13]。

(2)碣滩茶

碣滩茶产于湘西古属辰州府沅陵县碣滩茶场,因茶场坐落在沅水江畔的碣滩山上而得名。碣滩山为板溪群紫红色板岩、砂质板岩组成,土质肥沃富含磷、茶树生长旺盛,芽叶肥壮,叶质嫩软,芽茸甚多(照片3-19,3-20)。

照片3-19 碣滩茶种植在紫红色板岩土壤上

照片3-20 碣滩茶园(山下为沅水,现为五强溪水库)

碣滩茶种植最早见于西晋《荆江土地记》,所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王威廉考证,沅陵碣滩就包括其中。相传1300多年前,唐高宗第八子李旦被武太后(则天)贬至辰州,与胡凤姣产生了爱情。李旦后来回京做了皇帝称睿宗,胡凤姣受诏进京,由辰州泛舟顺沅江而下,途经碣滩,品尝了碣滩茶,甚觉甜醇爽口,择其上者带回京城,备受文武百官赞赏。此后指令碣滩广壁茶园,官府监制把上品纳为“贡茶”,据传此时碣滩茶已进入日本。因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还向周总理打听碣滩茶。

碣滩茶之有名在沅陵县志《唐·陆贽翰苑集序》有清楚的记述:“邑中产茶处多,先以碣滩产者为最,……报先摘者则为毛尖,今且以之充土贡产矣。”

碣滩茶形、色、香、味俱美,外形紧细卷曲,锋苗秀而,白毫显露色绿润,冲泡后能“三起三落”,宛如游龙戏虾,汤色黄绿明亮,有毫浑,香味鲜爽甘醇;更为奇特之处是近怀者因香浓不间其香,远怀者倒倍觉芬芳;当地民俗,不仅以茶当酒款待客人,而且作为除痰去病、益寿延年之佳品,家家必备,人人皆饮。有人赞颂“形若碧云茸若霜,巧夺天工芽中藏;清汤绿叶醉人眼,越夜长留齿颊香”,故1981年在湖南省名优茶评选会上被评为“名茶”、1989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优质茶”,到1991年连续8届被评为省名茶。

(3)官庄毛尖

唐陆羽《茶经》中引东晋《坤元录》云:“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官庄即属此区域内。历史上的贡茶“介亭毛尖”就出在官庄附近的黄金坪,沅陵县志记载“官庄介亭毛尖唐代盛行,清乾隆时期作为贡品”。

官庄毛尖产区林深谷幽,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紫红色板页岩土壤肥沃,是湖南出产优质茶的重要产区。官庄毛尖外形条索紧细微曲,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完整,香气清高持久,汤色晶莹绿亮,滋味浓爽,经久耐泡,叶底嫩匀明净;含茶多酚23.42%、氨基酸2.26%、咖啡碱4.91%、儿茶素总量15.73%、水溶性物总量37.62%;1981年、1982年连续两届评为省优名茶。

(4)安化黑茶

黑茶生产始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在有关奏章中就提到了黑茶。最早生产黑茶是四川,是由绿色茶做色后蒸压而成;湖南黑茶生产在四川之后,由于四川黑茶产量有限,而湖南黑茶产量大,价格低廉,于是在16世纪四川黑茶逐渐为湖南黑茶实际上是安化黑茶所代替。

安化黑茶是由特殊制茶工艺生产的茶叶,据传有两种方法:一是安化边江刘姓家庭不向外传的神秘产品;二是清道光初年一张姓晋商和安化黄沙坪当地制茶师傅花费数年工夫研制而成。总之采制工艺十分讲究。

黑茶的茶叶原料采摘于资江两岸雅沙垃、黄沙坪、溪州、江南、小淹等村镇崇山峻岭的浅变质碎屑岩土壤之茶园(照片3-21),有的还是次野生茶园(多年无培管)。

黑茶中有一种叫“千两茶”者,它是以优质黑毛茶为原料,用棍锤筑制在长筒形的篾篓中,筑造成高147cm,直径20cm,重约37kg,将其置于凉架上,经夏秋季节约50d左右的日晒夜露(不能淋雨),在自然条件催化下,自行发酵、干燥,吸“天地之灵气,纳宇宙之精华”于茶体内,再进入长期陈放期,陈放越久,质量越好,品位越佳。据说1953年生产的“千两茶”,专家估价48万元,在中央电视台上播出(照片3-22~3-25)。

3.震旦寒武系浅变质砂质板岩、板岩和砂岩红壤类型

主要分布在湘南的桂东、汝城、江华等县,是省内红茶、黑茶产区,其中如江华毛尖、五盖山米茶等也是省内很有名气的优质茶叶。

照片3-21 安化黑茶茶园

照片3-22 安化千两茶

照片3-23 安化千两茶

照片3-24 身价数十万元的1953年生产的千两茶

照片3-25 中央电视台播放1953年千两茶的专家价估

(1)五盖山米茶

据明《万历郴州志》记载:“五盖山东州东南三十里,周围百八十里,有五个山峰耸之常年时有云、雾、雨、露、雪所盖,故称五盖山”。全山总面积20余万亩,广布野生茶树,产茶丰富,品质优异,据清嘉庆《郴县县志》记述“茶,郴属均产,以五盖为佳也”,其中以海拔1000~1400m的碧云庵、万惠庵、两江口一带所产为冠。

五盖山茶早在明代已被列为贡品,当时多系清明时采摘“未开苞”的嫩芽制成。相传所制茶叶“一升茶有一升米重”,故称米芽。

五盖山米芽品质特点是外形细嫩匀称,色彩银光隐翠,全系芽尖,茸毛贴身,内质姨香持久,汤色清澈,滋味鲜而甘醇,叶底嫩而明亮。产品经湖南省名茶评比,被誉为湖南名茶中的“明珠”。

(2)江华毛尖

属我国历史名茶,据有关文献记载,清乾隆年间(1779年)前后,江华毛尖主产于县境东的大圩区猫仔冲一带,以后发展到两岔河上游河路口一带的云雾山腰和溪谷之旁。

江华毛尖外形条索肥厚,紧结卷曲,白毫显露,内质汤色晶莹,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甘爽,叶底嫩绿;含茶多酚27.40%、儿茶素总量13.29%、咖啡碱4.37%、氨基酸4.01%、水溶物总量45.30%。1987~1989年连续三年获“湖南省名茶奖”。

(二)碳酸盐岩土壤类型

湖南省碳酸盐岩的地质时代主要为泥盆纪至二叠纪,其地层分布在湘中、湘南广大丘陵地区,所衍生的土壤为红壤;此外在湘西也大片出露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所衍生的土壤为黄壤。在上述地区多种植茶树,但大片茶园分布则是在土层厚度大、脱钙化作用彻底的红壤和黄壤区域,如湘中邵东宋家塘、娄底万宝、涟源茶园山等地,多有正规茶场生产,故产量在湖南省内占有重要地位,是主要的红茶产区,但是质量平平,现未见有优良茶叶品种报道。

(三)紫色碎屑岩(红层)土壤类型

紫色碎屑岩土壤类型省内分布广,少有茶叶种植,尚无名茶产出报道,但是江西武夷丹霞地貌之紫红碎屑岩土壤类型中有国内外闻名的“乌龙茶”(照片3-26、照片3-27)。

照片3-26 武夷山景区中的乌龙茶茶园

照片3-27 武夷山的茶文化

(四)第四系红土土壤类型

第四系红土土壤类型湖南省内分布较广,但多处于平地丘岗,沿洞庭湖周边及河流阶地分布。所产名茶甚多,有的在历史上就是名茶,有的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辟茶园逐渐发展创立名牌的,有代表性的列举如下。

(1)君山银针、君山毛尖

前述君山银针时,根据“岩缝石隙露数株(茶树)”,认为君山茶是种植在浅变质碎屑岩土壤类型中,但后来的《茶经》对君山茶的记述中,谈到君山大小72个山头全种有茶,直至现在仍如此。这72个山头全是“泥沙质,透水力很强,降水向下渗透,将水储存在数十米厚的细砂土层中,下面又有透水能力不强的岩石作底板,茶树就生长在这个地下水水库之上”[13]。

据第四纪地层学研究,数十米的细砂土层是第四系晚更新统红土土壤类型(照片3-28)。晚更新世红土是风成的,唐代方千诗《题君山》有“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句,此句与君山第四系晚更新统风成砂,虽然是偶合,但也似有道理。

照片3-28 君山第四系晚更新统红土土壤类型上的茶树

从已有资料看来,君山银针的茶树种植环境有三点是很清楚的:一是浅变质碎屑岩土壤类型;二是第四系更新统红土土壤类型;三是茶树春来长在云雾中。

(2)洞庭春

洞庭春茶产在濒湖丘陵地段的岳阳黄沙街,茶园面积2400亩(照片3-29,3-30),以成土母质第四纪中更新世红土衍生成的红壤。

照片3-29 洞庭春茶叶

照片3-30 洞庭春茶园

洞庭春茶系著名茶叶专家、全国农业劳模刘先知、肖玲夫妇研制而成的名茶,形美质优,外形条索紧结微曲,肥硕匀齐,白毫满枝,内质香气鲜浓特大,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清澈明净,叶底嫩绿明亮。经农业部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分析,其内含物丰富,各项卫生指针均符合国家标准,被定为钓鱼台国宾馆招待外国首相一级的礼金。因此,1985年参加南京全国名茶评比会,被评为全国十一大部级名茶之一;1990年在广州国家级名茶评比会上,以总分102.33名列全国第二,获国家银质奖;曾四次获部优、五次获省优金奖,被誉为湘北第一有机茶。

(3)东湖银毫

东湖银毫是湖南农业大学(原湖南农学院)实验农场茶园实行科学种茶,在第四系中更新世红壤丘岗上培育的名茶。该茶具有色碧绿,毫闪光、鲜嫩澈、汤清澈味醇爽形优美的特点。据分析,含氨基酸4.54%,叶绿素0.162%,茶多酸19.00%,1981年、1982年、1985年参加三届湖南名优茶评比,连续获得省名茶称号。

(4)兰岭有机茶

湘阴县六塘乡兰岭产绿茶,早在14年前成立了湖南兰岭茶叶责任有限公司,由它建立了示范基地,引导农民种茶,主要在第四系中更新世红土丘岗开群茶园1万余亩(照片3-29);同时创建了兰岭茶叶生物防治研究所,各个生产环节实行“有机化”管理,不施农药、化肥;创立了有机茶品牌,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国家有机食品以及德国BCS 有机食品的认证,成为国内同行业唯一进入美国超市的有机绿色食品。1998年江泽民同志喝了兰岭茶后,连声说“好喝,好喝”(照片3-31,3-32)。

(5)其他

长沙县大渔茶园(照片3-33,3-34)、汨罗天马山茶园、浏阳淳口茶园、汨罗天井茶园(照片3-35)、茶陵洣江茶园(照片3-36)等都是在第四系更新统网纹红土土壤类型上培植的茶园,都有省优部优名茶产出,有的历史悠久。如茶陵洣江所产茶叶,早在南北朝的《茶陵图经》中就提及“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茗焉”;1871年的《茶陵州志》记载:“景阳山在州东,接江西吉安府永新县界一名茶山,以陵谷间多生茶茗,故名”。景阳山名茶山,从景阳流经茶陵的一条水,称洣水,又称茶陵江,由此可见茶陵洣江一带产茶已有1500余年了。

照片3-31 第四系更新统网纹红土土壤类型

照片3-32 兰岭茶及茶具

照片3-33 长沙县大渔茶场

照片3-34 长沙县大渔茶场第四系网纹红土土壤剖面

照片3-35 汨罗市天井茶场第四系网纹红土土壤剖面

照片3-36 茶陵洣江茶场

战国时期,巴人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因楚巴战争传入古丈。

古丈种茶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最早文字记载见著作东汉《桐君录》南北朝。东汉时代,《桐君录》记载:“永顺之南(今古丈县境),列入全国产茶地之一”。

《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唐代杜佑著《通典》记载:“溪州等地均有茶芽入贡。”可见古丈茶在唐代就已被列为皇家贡品。

南北朝时期,《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唐代杜佑《通典》记载:“溪州(今古丈县罗依镇会溪坪)等地均有茶芽入贡”。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溪州刺史彭士愁不堪连年献贡茶之累,带领五溪民众“侵暴辰澧”。

1874年,甘肃提督杨占鳌卸任回乡,倡导乡亲开辟茶园,以茶养乡。

1906年,《古丈坪厅志》载:“茶之利大矣哉。古丈坪厅之茶,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胜,夫界亭之品”。

1920年,杨占鳌之子杨琢臣在古丈坪青云山种茶,外销号“青云银峰”,又称古丈毛尖。

1950年,古丈茶叶远销苏联。

1959年,韶山指名要古丈绿茶招待外宾。

1964年,我国著名的农学家、茶叶专家和社会活动家,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吴觉农撰写文章论证古丈茶溪是茶的原始产地之一。

1980年,古丈毛尖以78美元的斤价行销香港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古丈绿茶批量出口吨价达7800美元。

1982年6月全国名茶评选会上,古丈毛尖跻身全国十大名茶之列。

1986年,古丈毛尖载入《中国名优特产大辞典》。

1996年,古丈毛尖获北京亚运会畅销产品证书。

2000年6月,古丈第一届“茶王杯”斗茶会在县城十字街举行。

2002年4月,第一代机制“古丈毛尖”茶在高峰乡试制成功。同年5月,古丈第二届“茶王杯”斗茶会在县茶叶总厂举行。

2005年古丈毛尖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地方证明商标”。同年5月,古丈第三届“茶王杯”斗茶会在古丈县城石板街举行。

2007年,古丈毛尖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年,湖南省技术质量监督局发布了“古丈毛尖茶地方标准”(省标准)以及“原产地认证”、QS认证等。同年4月,古丈第四届“茶王杯”斗茶会在小背篓茶苑举行。

2011年5月,“古丈毛尖”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60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