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养虾怎么配置增氧机呢?
池塘中,除虾类耗氧外,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底泥及有机物分解等都需耗氧。池塘水体的溶氧90%以上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足10%来源于空气中的氧向水体扩散转移。池塘溶氧上层水体高,尤其在晴天,可达超饱和,高达15毫克/升,而底层水体很低,往往低于1毫克/升。夜间,光合作用停止,连浮游植物也耗氧,虾池溶氧不断下降,清晨降至最低点,虾缺氧往往出现在下半夜至清晨这段时间。池塘对虾类排泄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主要依靠浮游植物吸收,微生物分解(需耗用大量的溶氧)。作用原理增氧机对改善池塘生态环境的作用主要是:对水体增氧。当虾池缺氧时开机,可解决虾缺氧危机,减少影响生长甚至死亡造成的损失。当晴天上层水体溶氧高时开机,由于增氧机对水体的提升、上下循环流动作用,不断促进中、下层水体溶氧的提高,并使整池水溶氧分布趋于均匀,水温趋向一致。这有利于虾快速生长,降低饵料系数;有利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另外,水体的循环流动,还促进浮游生物的分布均匀、繁殖生长,从而有利于提高池塘初级生产力,有利于提高浮游植物吸收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的能力。可见,增氧机的作用,不仅是对水体增氧,还有效地促进池塘初级生产力的提高,促进池塘自净能力的大大提高,从而改善了池塘水质和生态环境,其产生的水循环流动虽不适合养殖对象的生活习性,但对促进虾健康、快速生长具有良好的作用。性能指标增氧机的主要性能指标规定为增氧能力和动力效率。增氧能力系指一台增氧机每小时对水体增加的氧量,单位为公斤/小时。动力效率指一台增氧机消耗1度电对水增加的氧量,单位为公斤/千瓦时。如某水泵厂1.5千瓦水车增氧机某次测试结果,动力效率为1.71公斤/千瓦时,表示该机耗1度电,能向水体增加1.71公斤氧;增氧能力为2.59公斤/小时,表示该机每小时能向水体增加2.59公斤氧。
如增氧水体为1000立方米,相当于给水体提供了2.59毫克/升的溶氧。应该指出的是,为了有一个统一的比较基准,增氧机的测试,是按标准在规定条件下(如清水、20℃、一定的水池、水体溶氧从接近零开始等)进行的,与虾池的环境条件有所不同。使用情况东南亚、南美洲等国家,虾池主要使用水车式增氧机,少量使用推流吸气式增氧机。
他们认为,这两种增氧机能使虾池产生环流,适合虾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有利于虾健康生长。由于养虾密度较高,气温高,耗氧率大,水质易变坏,所以水车式增氧机的配比量较大,面积较小的配0.75千瓦一台,面积较大的配1.5千瓦的增氧机6~8台。我国浙江以南地区虾池增氧机主要使用水车式,这是因为水车式增氧机增氧更快些,有利于节能。南方地区虾池水车式增氧机的配比量,一般都低于国外水平,但亦有部分地区部分高产虾池的水车式增氧机配比量已达到或超过国外水平,如海南省。我国其他地区虾池使用增氧机的种类就比较杂,有水车式、叶轮式、推流吸气式等等。一般增氧机的配比量较少,以解决虾池缺氧浮头为主。近年来,为避免虾病流行暴发,很多地方搞了新的示范试验点和试验区,改变大量换水的养殖模式,采取了不少提高虾池自净能力、改善虾池生态环境的措施。其中,增加增氧机的配比量是主要措施之一。高产池(亩产虾250公斤,甚至更高)增氧机动力的配比量已达每亩1千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配置建议选择增氧机配置量的主要考虑水源状况、养殖密度、总进排水耗能等情况。水源状况:水源丰富,水质一直保持良好,可考虑少配;反之则多配,仅在水源水质好时才多换水。养殖密度(亩产)高则多配,低则少配。总进排水耗能情况:若进水用泵提升时间很短,扬程又小,排程较低,能耗较少,增氧机少配;反之,多配。经济分析:考虑电费、虾售价相对比值,如当地电费相对较高而虾售价相对较低,则考虑少配;反之则多配。
增氧机放在池塘的中间,再用一根绳子把两边固定住即可。
平均10亩池塘放置2台1.5千瓦功率的叶轮增氧机即可。
注意:选择增氧机应根据池塘的水深、不同的鱼池面积、养殖单产、增氧机效率和运行成本等综合考虑。
增氧机的选配原则是既要充分满足鱼类正常生长的溶氧需要,有效防止缺氧死鱼和水质恶化降低饲料利用率和鱼类生长速度,又要降低运行成本,节省开支。
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它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以确保水中的鱼类不会缺氧,同时也能抑制水中厌氧菌的生长,防止池水变质威胁鱼类生存环境。
增氧机一般是靠其自带的空气泵将空气打入水中,以此来实现增加水中氧气含量的目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60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