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镇的行政区划
1个社区
灵山社区 成立于1996年,原称灵山文明居委会,位于南渡江东岸,灵山墟中心区域,东毗邻琼山新市区,北至灵山派出所,与灵山村委会相邻,南与群山村委会相连,西至中心小学。总面积2.4平方公里,下辖5个居民小组:琼文居民小组、灵桂居民小组、潭龙居民小组、仙云居民小组、机关居民小组。总常住人口8674人,共1316户。辖区内有镇政府、供电所、中学、农业银行、供销社、派出所等25个机关单位。社区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38家,大型机械厂(南江机械厂、焊条厂、柳琼机械厂)3家,印刷厂2家,中学1所,小学1所,农业银行1所,酒店2家,文艺活动娱乐中心1个,街道23条,小巷46条。 灵山社区居委会除了正月十五闹元宵节、观彩灯、拨河、排球赛、琼剧等文艺活动外,在农历三月初九有纪念六神公诞辰的活动。
22个行政村
东平村委会 地处南渡江入海口,距灵山墟约13公里,与海口市中心隔江相望,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土地面积799亩,人口1877人,共380户。下辖3个自然村(麻余村、林丹村、新村)15个经济社。主要经济来源为建筑业、运输业、种养殖业。
东头村委会 位于灵山镇北部,紧靠南渡江东岸,面积约4平方公里,下辖19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1026户,总人口5024人,中共党员63名。主要经济来源为水稻、芋头梗种植,建筑业,运输业,现有养猪专业户3户。
新市村委会 位于海口市南渡江东岸,距琼州大桥东南1.5公里处,面积85.3公顷,耕地面积1061.4亩,总人口2215人,668户。由新市、新城、涌潭、儒翠、大到、吴宅、柯宅、排田等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组成。新市墟是灵山镇四大农贸市场之一,市场经济非常繁荣,是周边村委会群众和农产品的聚集地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村民主要经济收入靠种植水稻,外出务工(主要建筑手工业)以及经营个体生意为主。
新管村委会 位于灵山镇北部,距灵山镇政府约10公里,东邻琼州海峡,南毗大昌村委会、爱群村委会,西与东头村委会接壤,北接仲恺村委会。全村委会有628户,共2561人。土地面积400公顷,其中水旱田1347.3亩、坡地213亩,海水、淡水养殖面积753亩。村民以种养为主,建筑业为辅。
爱群村委会 位于南渡江东岸,琼洲大桥北侧,总占地面积约3000余亩,辖有10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分别分为大洋田、洋田子、大良、渡头、儒雅、晚胆、昌园、长发、儒屋上、儒屋下、里拥一、里拥二、里拥三、里拥四村民小组。现有人口2393人,共596户,耕地面积1604亩,坡地约823亩,林地约90亩。
美庄村委会 处于白驹大道旁,距离海南省党委、政协办公大楼3公里,距离灵山镇委、镇政府7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全村总面积2093.78亩,其中耕地面积581.28亩,总人口902人,235户,本村委会劳力除季节插秧收割以外,年青人员都在外搞副业,打零工(木工或泥工),全村有6个自然村。
新琼村委会 位于南渡江东岸琼州大桥东侧,与海口市中心市区隔江相望,琼州大桥连海文高速路与琼山大道交叉处是该辖区的中心位置,交通十分方便。全村委会7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面积2平方公里,总人口3630人。农业主要靠种植水稻、种瓜菜;少量的养植业;80%的男劳力外出搞建筑业。解放前农民的自己集资创办二所学校现在的“为民小学”与“新南小学”,校名至今不变。
新岛村委会 位于南渡江东岸,与海南省委所在地隔江相望,海瑞大桥和琼州大桥中腹地带,美兰机场至皇冠海景大酒店文化长廊琼山大道从中间穿过,交通十分便利,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8公里,辖区内总面积4.5平方公里,地势较为平坦,有9个自然村13个经济社,总人口3128人,共775户。目前全村耕地总面积1858亩,调整产业生产结构已经启动,主要种植芋头、西瓜、辣椒和豆类等各类瓜菜,拥有一支200多人的建筑队伍,锯木厂9家,远近闻名的搭棚29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交通运输业发达,拥有一定数量的大货车、装载车、农用手扶机车、三轮大蓬车等交通工具。
桥东村委会 位于南渡江东岸,与海口市琼山区隔江相望,邻近有南渡江大桥、海瑞大桥、琼州大桥从琼山大道直通市区。辖区有1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农户657户,总人口2993人,耕地面积仅有690亩。现有养殖专业户52户,鱼塘190亩,百头以上养猪场5个,拥有125多人的建筑队伍,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现拥有大货车、工程车、出租车、农用车538部交通工具。另外,配合江东新市区在辖区里引进益尔制药厂、赛立克制药厂、椰神食品厂、泉涌冷冻厂等企业,
灵山村委会 位于南渡江大桥东岸,在海文高速路连琼山大道交叉中心,村委会办公室位于琼文路灵山镇政府大楼后面,总面积约5350亩。自然村15个(学尧、菖萝、陈村、新宅、白宅、井上、美炎、美仁、北侃、美玉、北插、扶扬、扶儒、尚贤、大统),其中耕地面积2596亩,水旱田2508亩,总人口3342人,总户数702户。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如汽车运输、旅游、种养殖业、饲料厂、商饮业、建筑工程等。
群山村委会 位于灵山集墟中心,紧靠灵山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东邻锦丰村委会,南邻福玉、晋文两个村委会,西靠南渡江与府城相望,北邻灵山村委会。总面积10050亩,下辖:陶宋、芙蓉、灵山旧市、大抚、乐只、槟榔园、黑山等7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99户,总人口2730人。辖区内有国营南江机械厂、琼山农机站、海口市灵山中学、预备役师高炮团、海南利健足球训练基地,2009年鸿洲新城项目在原民源游乐园动工建设。所辖的黑山自然村是革命老区村庄。黑山在唐朝时山深林密,相传此地经常有贼聚伙拦路抢劫,谋财害命,当时皇帝便派6个兄弟为钦差大臣,前往讨伐。6兄弟阵亡,后变为六片树叶飘到皇帝面前请罪,后人便把6兄弟当作六神公。在黑山高处建起一间六神庙,以示纪念。传说六神公有求必应,非常灵显,故称灵山。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九为六神公纪念日。
晋文村委会 位于南渡江东畔,西面是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南依琼山区云龙镇,北靠灵山镇和江东新市区,海榆东线公路分南北从其辖区内穿过。辖有13个自然村,12个经济社,农业户991户,人口3961人,土地面积14000亩,其中水田1753亩,旱田172亩,坡园地1466亩。
福玉村委会 位于琼文公路3公里处,东接演丰镇,南连美兰机场,北接锦丰村委会,西接晋文村委会。下辖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395户,人口2040人。全村委会土地总面积3600亩,耕地面积3000亩,其中水旱田1500亩,坡园地1600亩,有台胞1户,旅居海外华侨6户。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种养业和第三产业,有运输小型拖拉机15辆,汽车7辆,养鱼15亩,养猪、养鸡专业户20户,利用美兰机场的有利条件动员群众进行务工,群众经济收入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锦丰村委会位于灵山镇东南部,东依桂林洋工业开发区,南邻福玉村委会,西靠灵山墟,北接红丰、灵山村委会。辖区内落户的企事业单位有:广电总局海南监测站、海口供电公司灵山开关站、灵山中学、海南川科高科技工业园。村委会下辖8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04人,总户数328户,有一所完全小学。土地总面积8288亩,其中外来企业用地4030亩,其它用地2895亩。耕地面积1363亩,其中水旱田789亩。
红丰村委会 座落于海口市新市区的东部,即海文高速公路与白驹大道的连接口处。距海口市中心区8公里,灵山镇政府3公里。村委会下辖自然村庄15个,经济社15个,土地总面积为6860亩,其中水田面积为1880亩,旱地面积为1200亩,村庄、林地、荒地为3080亩。村委会总户数为552户,总人口为2376人。据考证,隋(607年),唐(627年)时期设置颜卢县(颜城县),属“珠崖郡”管辖,后“颜城县”被并入“舍城县”,不再存在,其遗址就在儒堂村和多吕村一带。在这里,还居住1000多颜氏后人。
大林村委会 位于灵山镇东北部,距海文高速公路3公里处,南有美兰国际机场,北枕琼洲海峡,东毗邻桂林洋经济开发区,西有江东新市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村委会下辖19个自然村,21个经济社,2010年全村人口共2668人,662户,台港澳同胞25人,劳动力837名。耕地5400亩,其中水旱田面积2100亩,坡园地3300亩。大林村委会有个声名远扬的古老村落,叫道郡村,被称为琼州江东第一村,每年农历六月初十,(南渡江)东岸地区的民众在此万人聚集闹军坡,这传统民俗活动几百年来传承至今。这里又是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尤其清代出了吴元猷和吴世恩父子将军,闻名于世。历代受皇封的有22人,进士1人,户口主事1人,布政司1人,庠生、监生、贡生、国学生共23人;民国将军1人,革命烈士1人,有教授2人,中山大学1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人,其他大学生人数28人,中级技术职务近50人,爱国华侨10余人。
林昌村委会 位置琼州大桥2公里处,海文公路从中间穿过,与美庄、大林、大昌、新管、爱群村委会相邻,交通方便。村委会有17个自然村,20个经济社。村民都是以种植水稻、瓜菜为主。全村养殖专业户8户,百头以上养猪场3个。
大昌村 位于海口市东海岸,东与桂林洋农场隔江相望,南与大林、林昌村交界,西与东营、新管村毗邻,北临琼洲海峡,也就是海文高速公路3公里处北侧,方圆8平方公里,辖下有15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936户,3807人,总面积为8130.28亩,耕地面积3698亩,地势平坦,靠近大海。在群尚存,居住近200户孔氏后人。明嘉靖年间,孔子61世孙孔弘集来琼经商,后落籍灵山,繁衍后代。
东和村委会 地处南渡江入海口处东岸,东北面临琼州海峡,西南面与新埠岛隔江相望,属南渡江和琼州海峡冲积地带,东和村委会共有5个自然村(东村、外堆村、外坪村、西村、麻锡村),17个经济社,总面积约5570亩,水旱田面积1050亩,全村总人口4345人,共1198户。支柱产业为捕捞业和海淡水养殖业,现有184只大小渔船(其中,定植船23只、流速船161只。
东湖村委会 位于灵山镇北部,紧靠琼洲海峡,总面积7715亩,耕地面积1450亩,下辖10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共3813人,1068户。
东营村委会 地处南渡江以东约三公里处,北临琼洲海峡,东与大昌村委会交界,南与仲恺村委会交界,西与东湖村委会交界。主要产业是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现有船只122艘,海水养虾塘420亩。仲恺村委会 在海南岛东北部顶端,邻近琼州海峡东营渔港,位于北纬20°02',东经110°24'的地方,有一个全琼闻名的革命老区村庄,那就是灵山镇仲恺村。这个村总面积为1.22平方公里,折合为1800多亩,其中:农田耕作面积1200多亩。这里生活着郭、邝、严、周、张、洪、林、冯、陈、李、黄、刘、庄、甘、唐等15个姓氏的居民,总人口(包括外出人口)有2100多人,其中户口在籍的1582人仲恺村是个行政村庄,分别由“罗陈村”和“橹梧村”两个自然村庄(以下简称为“两村”)组成。周围村庄的人们习惯地把两村以铜锣和大鼓来相配,俗称为大铜(罗陈)大鼓(橹梧)村。两村已经有了一千多年历史。
原来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什么现在人们都不愿意去桂林旅游了?
#报告# 导语围绕现代农业生产,逐步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寻找产业发展突破点。以下是 整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根据镇人大主席团20xx年工作要点和主席团会议的安排20xx年6月1日早,在镇人大主席敖菲同志的带领下,对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辣椒生产
20xx年全镇共种植辣椒20xx0亩,品种主要以“长虹”、“足法”、“甜杂一号”等品种为主。辣椒育苗在3月20日结束,大田移栽在5月30日结束。
2、万寿菊生产
**镇在20xx年共种植万寿菊9000余亩。技术人员在各村委会负责好技术指导,按规格移栽,已结束。
3、南瓜生产
古城村委会根据自身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等有利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xx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寻找新的突破口,找准市场,由村委会租地200亩,发展南瓜新型产业。5月20日移栽结束。
4、浅水藕生产
浅水藕生产20xx年的生产分别在淑足、海晏2个村委会,种植面积为200亩,3月25日种植结束。
5、水稻抛摆秧生产
20xx年分别在大堵、长桥、大同、捏龙4个村委会完成水稻抛摆秧5000余亩,在4月29日日移栽结束。此项技术能使每亩水稻比常规育苗增产30至100公斤。
二、产业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绩
1、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使部分农民得到一定得实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增强。糯白村委会的山外村民小组,前几年在甜椒产业结构调整中,有的农户种植甜椒的亩产值超过了烤烟,极大地增强了农户种植甜椒的积极性。今年群众自发种植“甜杂一号”品种400余亩,在市场中寻求生存,形成一定的品牌,每年甜椒收获季节都有一些老板到村子里收购。
2、村委会干部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有的干部对闯市场充满了自信心。特别是古城村委会干部,根据村委会土地少的现实情况,努力发展高效农业,并身先士卒,首先自己租地200亩种植南瓜,自发地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形成了一定得品牌,吸引了部分老板落户**。这两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集中力量发展辣椒产业,形成了辣椒品牌,老板张友清在长桥村委会建厂,到我镇发展辣椒产业;今年曲靖的老板也积极到**签订20xx亩辣椒合同。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群众的整体素质弱,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对市场认识不足,对政府依赖心较强。我镇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部分群众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缓慢,满足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缺乏大市场意识,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持怀疑、观望态度,就是在村组干部的劝导下,种植万寿菊、青刀豆等产业,也是提心吊胆,生怕吃亏;还有的农户,今年种植辣椒得到实惠,如果明年种植辣椒吃亏,就对辣椒产业持否定态度,接受不了市场变化,害怕失败,没有闯市场的意念;再者,在哪一个村委会发展新兴产业时,农户最希望的就是种子钱免费,机耕费用由政府部门埋单,对政府的依赖心理较强,种出来的东西希望政府负责收购并付货款。
2、群众的短期盲目性种植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受阻。去年烤烟市场较好,使栽烟户得到了实惠,今年绝大多数种植户种植烤烟的面积比往年多了许多,而对于其他种植产品态度冷淡了不少,而忽视了市场的变化,不遵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生产。这期间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3、缺乏有实力的龙头加工企业,老板和农户的诚信度不高。这几年产业结构调整中来**发展产业的老板中,有不少的“皮包老板”,对种出来的产品如果市场行情好时就收购,如果市场行情不好时就难觅行踪;同时有的群众如果市场行情好时,产品的价格比老板的合同价高时,就会自发地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卖。还有的老板,恶意拖欠群众的货款,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4、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特别是蔬菜产业,对水的需求很高,在种植的时候缺水,水库的水又不下来,没水浇灌,雨水多时水又排不出去,菜地被淹。
5、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技术落后。土地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艺发展的趋势,而现在各家各户在各自的承包田内,各种各的,不能进行产业布局,没有形成产品竞争力。农户的观念依然是传统农业观念,生产技术上也还习惯传统的耕作方法,如抛摆秧推广了十多年了,今年政府部门没有补助,有的农户又重新回到了水育秧的传统技术。发生病虫害了,没有群防群治的观念,也没有综合防治的观念,你打你的农药,我施我的化肥,最终造成土地越来越瘦,病虫越来越难防治,生产承办提高了,但产品的品质、产量却没有得到提高。
四、整改措施
1、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而土地集约化、操作机械化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积极引导农户组成生产合作组织来发展产业,推广新科技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并形成特有的品牌。
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量争取资金支持,可以发展田间地窖,同时和水库部门联系,协调解决生产用水问题。
篇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一、自然环境
周庄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中东部,地处红石山南麓,并与五个乡镇毗邻。周庄镇山岭占55%,属丘陵地区。有净肠河、玉带河、乌江河、万泉河、燕子河5条主要河流蜿蜒流过。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全镇辖24个行政村,含61个自然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耕地4.7万余亩,人口37600,其中非农业人口占3600人。
与大多数乡镇相同,周庄镇建国前交通极不方便,没有公路。建国后,道路建设发展很快。镇与村、村与村通过规划,已形成交通网。贯穿全境的宝李路经多次修整并有县乡公路升级为升级公路,更名南石线S329。过境平临高速长9.4公里,并设有上下口。“村村通”工程加强了各自然村的联系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周庄全镇以农业为主。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
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一)抓实传统产业。坚定不移地抓好粮烟生产,壮大畜牧业、林业和副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农民收入。
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豫麦、郑麦、周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2003年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全镇推广种植,亩产超过4000公斤。种植方法在传统的小麦玉米两年三熟的熟制下,进行新的作物组合,完成冬小麦、西瓜、白菜一年三种三熟的试验并积极推广。这些保持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和增长。
林业方面,切实履行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组织进行荒山绿化工作,倡导和先行植树造林活动,拍卖或承包宜林荒山荒滩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绿化尤为瞩目,走在镇的主要道路上,满眼尽是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畜牧业方面,猪牛羊鸡是农户家庭饲养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励群众发展养殖并重视品种改良,多次引进猪和鸡的良种,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并推进了畜牧的发展。各自然村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户,并形成了十多个大型养猪厂和5000只以上养鸡场11个。近年来肉兔、长毛兔的养殖也有了飞速发展。
副业上,有农副加工、高中档家具制作、包工建筑、运输、收购、修理等。由于形式多样,这一部分也难于统计。但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从事人员的年收入也不断上升。渔业方面本镇的大面积水面较少,难以天然繁殖,适合发展坑塘养殖,这个方面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二)做大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丘陵的周庄,最不乏石原材料。产青石故名的青石山,成为石材料加工的基地。周庄镇自1985年筹建第一座建材厂起,先后扩建和建立多个石材加工厂,总雇用职工200余人。
煤炭又是周庄的一大丰富的矿产资源。周庄煤矿1985年4月筹建,占地15.4亩,当时投资28万元,职工68人,正式投产后年产煤1.1万吨,产值660000元。后经扩建和技术革新,产煤量有了新突破。
而与煤炭相关的加工厂如洗煤厂、选煤厂也兴建起来。位于南王村南王洗煤厂总投资3000万,2005年10月建成并完成机器设备的安装继而开工投产。
另外,木器加工,钢模板出租业已形成很大的规模。
(三)发展非农产业。
镇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认识到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这方面,政府还组织集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镇政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以满足部分家庭举家务工担心土地闲置荒废的需要。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据2007年资料显示,镇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镇共发放种粮直补125218.68元,综合直补495885.67元,直补资金1667799.98元,农机具补贴13万余元。
《1》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28762吨,同比增长10.4%,良种覆盖率达100%,粮食品质大大提高。
《2》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量达到1000万袋。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3》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养殖园区2个,全镇生猪存栏45810头,家禽存栏342994只,牛存栏12169头,羊存栏14920只,新增出栏肉鸡345734只。
《4》林业生产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镇完成绿色通道25.8公里,完善农田林网15800多亩,完成了补植补造任务路、沟、河、渠119条,植树总量达25万株,林业育苗100亩,林木覆盖率达13.6%。
《5》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及培训力度,培训劳动力5098人,劳动力转移13314人,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6》加工业凸显特色。王子孟石材加工厂已发展到3个,年加工产值达到30万元,产品销往周边各地;余官营木器加工年加工量超过万件,产品销到洛阳、开封;马起营村出租钢模板已发展到70余户,年收入达到150万元。
《7》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
四、对结果的分析
周庄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对于这样一个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到4.7万亩的乡镇,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势必是艰巨的。从历史到现状的对比,不难发现政府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而这些,得益于一个良好的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他们始终对时局现状和肩上的担子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前列,做到“不唱高调;不搞形式;不徒虚名。常严以律己;常深入实际;常调查研究;常从严管理”;得益于全体工作人员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等不靠,不拖不沿”;也在于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配合,主动寻求自身发展增加收入之路。
当然还有一些很突出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特色还不够鲜明,所占比重小,缺乏一批真正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相对狭窄。这也是由于本地区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同时广大群众有某些意识上的局限性,而且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五、体会
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有成功的范例。调查一个成功的地方并得出经验是一种手段,而总结一个还存在问题的地方并找出发展方向也不失为方法。毕竟,能够顺利完成调整的还在少数。如果所有的调整都是易得的,那么这将不成为机遇。这次调整无疑会面对矛盾的层次深,调整的要求高,调整的难度大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我们在事实就是的基础上,寻找调整的新思路。“新思路”我自然是没本事想出那么多了。不过我认真看过别人的思路,还是很认同的:
跳出农业抓农业。农业问题已远不是农业自身的问题,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大的范围予以解决。比如,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劳均耕地资源少,规模狭小,生产易趋同。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造条件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把农业当作战略产业来抓。首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许多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加大力度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更切实有效地确保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基本自给,避免其生产的大起大落。大宗农产品的国内需求到什么时候都必须立足国内予以解决。其次,把农业作为广大农民致富的产业来抓。在短时期内,众多农民的致富还只能主要依靠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行业,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把农业做大抓好。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有优势,应该予以挖掘和发挥。
宏观上科学布局。调整农业结构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地方不同的自然资源秉赋、技术水平以及品种优势和发展基础,通过规划和引导,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以形成宏观上科学、合理、高效的农业结构布局。
实施中突出重点。农业结构调整应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贮运加工、生产的区域规模、销售的市场开拓和出口创汇。同时,也要着力推进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各种联合体形式并举的农村工业化。
重视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首先,要依据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原则对传统体制下所留下来的各类为农业服务的组织进行分类调整,优重组。其次,要重视培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通过产业化、合作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同时也要重视发挥村委会的经济组织职能。
篇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近日,黟县人大会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宏村镇木坑竹海景区、金家岭村,西递镇叶村,美溪乡打鼓岭景区和洪星乡长春村长坑村民组等地,考察了解农业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旅结合的情况,同乡村干部、县乡人大代表、农林部门的技术人员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座谈,认真分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做好下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做强做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农业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要求,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旅结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5万亩,桑园面积3.6万亩,茶园面积3.2万亩,其中经认证的优质无公害茶园面积2.63万亩;果园面积0.4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11万亩,有林地面积95万亩;生猪饲养量9.4万头,家禽36.8万羽;农村经济总收入28.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99元,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3135元,工资性收入2467元,各项惠农政策转移性收入438元。
1、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县突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托蚕桑,茶叶、木竹、果蔬、生态养殖等特色资源优势,建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主要有五里为中心的3000亩水蜜桃基地;以五溪山为中心的2800亩有机茶基地,以黄姑为中心的l200亩的生态茶园基地;以碧东、叶村为中心的千亩高效桑园基地;以洪星为中心的47000亩竹木制品原料基地;金家岭、同川村的50000羽蛋鸡基地,碧山村60000羽肉鸡基地,柯村乡皖南花猪和黄山黑鸡保种养殖基地。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种养植专业示范村,西递镇叶村、美溪乡黄姑村、宏潭乡宏潭村及碧阳镇五里村荣获省级特色专业示范村。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发展,产业带动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营销收入达7.04亿元;华盛集团和杉森木业两家企业营销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中从事茧丝绸业的3家,从事食品加工业的6家,从事粮食加工业的1家,从事竹木制品生产的9家。五溪山茶厂有限公司利用宏潭五溪山优良生态自然环境条件,投资建立有机茶园2800亩、有机茶转换茶园2000亩,开发出“五溪山”牌生态有机茶省级知名品牌,茶农鲜叶价格大幅提高,实现企业增效、茶农增收的双赢效果等;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有效地带动了我县蚕桑、茶叶、粮食和木竹生产基地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已在蚕桑、茶叶、木竹、蔬菜、养殖、土特产品等行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6家,其中蚕桑类14家、茶叶类15家、木竹类20家、果蔬类4家、畜牧类9家、粮食加工类3家、其他类11家,入社农户约占全县农户的12%。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技术培训,种子、苗木、肥料的统一采购,农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解决了广大农民在单一经营生产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为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黟县碧东漳溪蚕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4、农旅结合有了新突破,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前景喜人。开发了木坑竹海、塔川秋色、西递鸳鸯谷、美溪打鼓岭、黄姑小桂林、柯村油菜花等一批以农业生态观光休闲为基础的乡村旅游景点,涌现了“竹海人家”、“五里农庄”、“秀里农庄”等一批乡村旅游“农家乐”示范户;宏村镇星光村木坑组过半数农户利用本地的“竹海”资源开办“农家乐”,从事住宿和餐饮等旅游服务,户均年收入达十万元以上。农旅结合还带动了竹笋、茶叶、香榧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推动了黟县民间徽菜技艺的提高和传承,广大农民在参与乡村旅游服务中得到诸多实惠和效益。
5、“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为农民工转移就业搭建了新的平台。国家实施阳光工程就是将“有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意愿的农民,由政府财政补贴,在输出地开展转移就业前的职业技能短期培训”。近年来,共开展农村“阳光工程”培训132场次,培训新型农民4635人;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30场次,培训农民工2438人;举办新春企业用工招聘会7场次,达成就业意向的1721人次;相关部门为农民工在计生、户籍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服务。通过“阳光工程”技能培训,大多数农民工都学到了一些专业技能和法律等相关知识,为外出务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2015年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12100人,其中到外省市县务工的9380人,在本县从事二三产业的272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1、农村产业规划布局不尽合理,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平衡。产业链条短,产品单一化,附加值不高,企业带动作用力不够强。
2、以农产品为基础的旅游商品开发和农家乐旅游服务管理滞后,与我县旅游业发展水平不够协调。
3、农业科技队伍人员缺乏,服务职能弱化,不能满足农村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4、农村劳动力文化科技水平偏低,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三、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1、加快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品质量提升,依托结构调整促增收。要充分依托自身资源条件,不断增加投资力度,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加快蚕桑、茶叶、粮食、果蔬、木竹、养殖六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促进我县农业产业规模和质量的大幅提升。鼓励和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组织农产品质量有机认证,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
2、加快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旅深度结合,支持农民创业促增收。借助“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申报成功的契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积极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规范旅游服务管理。充分利用我县旅游市场优势和丰富徽文化底蕴,加大旅游食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支持农民创办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企业,延长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创建一批旅游商品知名品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路径,推动黟县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
3、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带动效应,依靠科教兴农促增收。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及时解决农业科技人员短缺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积极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增收。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等项目的实施,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文化科技水平和就业技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尚发展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村高技术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鼓励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
桂林山水甲天下源于南宋诗人王正功的《劝驾诗·其二》,桂林山水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 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桂林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曾经是世界联合国科文组织力荐的著名旅游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在世界上排名都可以说是很靠前的地方,为什么一直不温不火呢?接下来由笔者细细道来。
桂林旅游宰客事件频发外出旅游可以让人放松身心,开阔眼界,洗涤心境,可以见识一个世界的大好河山。,遇见不同的人,享受地道的美食,发现未知的自己,感受生命的无限种可能,最终增长见识,提升自我,丰富人生。
旅游最重要的是体验和心情愉悦,桂林山水确实美不胜收,但有部分人借助桂林山水的名气,大肆获利,导致很多游客上当受骗,这如何让人有好的体验,如何让人心情愉悦?
虽然主管部门多次整治低价游,热点新闻也多次报道过低价游风险大,但各种被坑的案例还是时有发生。
例如在19年,就发生了导游一起强制游客消费的事件,导游要求旅客一小时要消费2万块,不然就赶下车。还有不少游客在旅游时被骗购买鸡血石,假珠宝等物件,竹筏工中途要求加钱等。
当然还有全国旅游最常见的套路:本地,外地菜价大不相同。据网友在桂林旅游的亲身经历,一碗米线如果用普通话进行沟通需要16元,价格逼近一线城市。而如果用当地土话的话,只需要6块。
假设一名游客上当受骗,那么他就会对桂林旅游打上负面标签,当亲人朋友也想去体验桂林山水时,他就会道出自己的经历,阻止他人,一个人就可以让一群人打消去桂林旅游的念头,更何况每年上当受骗,被宰之人不少。再加上桂林旅游被宰的事件时有报道,就让民众对于桂林旅游的风评不是很好。
拥有天时地利的桂林山水可谓是得天独厚,但在人和方面还有所欠缺。去旅游体验桂林山水自然美妙,但没人想去桂林和一些不道德的人斗智斗勇。
商业化严重随着国民大众旅行经验的不断丰富以及80后、 90 后为主体的游客数量增长和主体结构变化,旅游消费观念的日益成熟,使旅游者对体验的需求日益高涨,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以及美化的旅游经历。
桂林的景点基础设施不免有些浮躁,失去了建筑特色,在桂林市区建了不少仿造西方的桥,衬在山水和周边建筑上显得不伦不类,而且还建起了不少像徽派建筑的仿古建筑,真正老桂林该有的旧房子建筑很多都被拆掉了,建成千篇一律的商业街。
且就目前看,桂林旅游产品单一,娱乐体验少,文化娱乐内容缺失,玩得不尽兴,往往留有遗憾,也使得桂林旅游形象单一。而近几年景点商业化就直接导致游客花费增加,负面消息频频发生。
桂林山水甲天下确实名副其实,但是不足的是桂林旅游景区没有规划得很好,遍地要收费,到处要门票。钱都是辛苦挣来的,哪怕山水再美,和钱挂钩如此紧密也就不美了。
模式老旧桂林旅游的模式一直都没有怎么变化,都是跟团旅游,吸引力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年龄层集中在中老年,文旅项目开发还停留在地接服务、导游进店等等啃老本的老牌模式上,对于当下旅游风向来说显然过时。
其次桂林每个景点散乱分布,户外性强,相互的距离比较远,而地方交通不便也让旅游模式过度依赖跟团,而非自由行。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70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