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收索猪关于的神话故事或传说

猪的故事

收索猪关于的神话故事或传说

[编辑本段]

故事一:

从前有两只小猪,整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相爱着。每天主人送来吃的时候,公猪总是先让母猪吃,等她吃饱了再上去吃母猪剩下的东西,每天晚上公猪总是给母猪放哨,他生怕主人乘他们熟睡时把母猪拉出去宰了。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母猪日渐长胖,而公猪则一天天瘦下去。

有一天,公猪突然听见主人在跟屠夫商量,要把长势好的母猪杀了给卖掉,公猪伤心至极。于是从那天开始公猪性情大变,每当主人送吃的来时公猪总抢上去把东西吃得一干二净,每天吃好后便躺下大睡,并且告诉母猪现在换作她来放哨,如果他发现她没放哨的话就再也不理她。渐渐地。日子一天天过去,母猪觉得公猪越来越不在乎她,母猪失望了,而公猪还是若无其事地过着安乐的日子。

很快一个月过去了,主人带着屠夫来到猪圈,他发现一个月前肥肥壮壮的母猪瘦得没剩下多少肉,而公猪则长得油光发亮。这时的公猪拼命地奔跑,想引起主人的注意,表明他是头健康的猪。终于屠夫把公猪拖走了,在拖出猪圈的那一刻,公猪朝着母猪笑着说:“以后别吃这么多!”母猪伤心欲绝,拼命地冲出去,但圈门被主人关上了,隔着栅栏,母猪看着闪着泪光的公猪。

那晚,母猪望着主人一家开心地吃着猪肉,母猪伤心地躺倒在以前公猪每天睡的地方,突然她发现墙上有行字:“如果爱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愿意用生命来证明”!母猪看到这行字肝肠寸断。

2.60年闹灾荒,生产队将仅有的两"头"猪被社员抓签抽走,哓幸被我姐姐抓到一头,赶来家时,猪东倒西歪的,皮包骨头,我每天放学就去割青草喂猪,慢慢地,猪缓过来了,长到110多斤就请人宰杀了,当时家里把肉和下货全都"卖"了,又买回些粗粮和干菜,好歹渡过灾荒,想想,这头猪为我们真立了大功了.今年又是猪年,让猪为我们有更大奉献,我们也好好待猪,让猪的一生美满.

故事二:

国外的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猪也会哭。

猪不仅会哭,还会笑,会乐,会悲,会愁,会痛苦……也就是说,猪与人一样,是有七情六欲的。

科学家们还发现,如果把一只猪孤立起来,不让它与其它猪玩耍,这头猪会感觉很压抑、很孤独和很沮丧。如果猪缺少关爱,它不仅很落寞、沮丧,它的健康状况还会下降,很容易生病,甚至会在孤独中郁闷地死去。

因此,现在欧盟根据这项科研成果,制定了一个很人性化的养猪计划,规定到2012年还在猪圈里养猪将是违法行为,到那时只能用放牧的方式来饲养猪,就像现在在野外放牧牛羊一样。

在这方面,德国人已经走在了前头。德国政府要求饲养员每天与每头猪至少有20秒钟的接触时间,以此消除它们的寂寞、沮丧和孤独,并要发两三种玩具给猪猪们玩耍,避免它们在无聊中吵架或打架。

以此看来,欧盟的猪比中国的猪幸福。中国的猪一旦知道这个消息,不知道它们是否也有移民到欧盟去生活的想法?

故事三:

在丹江口市,有一姓代的农民,得到大量酒糟,心想酒糟也是粮食,弃之又太可惜,就用它来喂猪。因为有浓郁的酒香,两头猪十分爱吃,不一会儿的工夫就把一大桶酒糟吃完了。

两头猪吃完酒糟后,居然醉了。先是偏偏倒倒,继而是哼哼不断,犹如醉汉手脚不听使唤又大说胡话。代某见状既乐又喜,就叫老婆来欣赏醉猪。老婆说:“见你醉我就够烦了,还看醉猪!”

两头猪偏偏倒倒和哼哼唧唧一会儿后,倒地就睡去。见猪睡了,代某两口子也回房睡去。次日喂猪时,两口子这才发现猪已醉死了,且已死的僵硬。

见猪醉死,老婆心疼得要命,冲着丈夫说:“你醉死倒不可惜,我们的猪醉死了太可惜了!”

故事四:

在台湾云林县麦寮乡三盛村,发生了一件怪事:猪把人咬死人了。

被猪咬死者是一老人,名叫许胡。许妻发现丈夫被猪咬死后,立即报告了警察。于是,警察们连夜赶赴案发现场,侦破猪咬死人的命案。

警察们经过多方调查后得实,咬死许老汉的那头猪,是一头公猪,正处于发情时期。案发前,这头公猪正与一头母猪谈恋爱。正当两头猪爱得如胶似漆时,许老汉偏要“棒打鸳鸯”,两头猪一愤怒,就把许老汉活生生地咬死了。

让警察们难以处置的是,猪咬死了人,却不能把它定罪为凶手,也不好将其捉拿归案。因此,就十分严肃地告诫当地农民,说:“猪发情的时候,严禁再‘棒打鸳鸯’,否则后果自负。”

在给许老汉送别的时候,村人致悼词都不好意思说他的死因,只笼统而含糊地说:“因操持家务过累而亡,享年69岁。”

有关猪和猪年的故事(急~)

一 该大学生养猪创业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一、他有一定的 *** 干劲;

二、他有不错的想法;

三、他有一定的资金和人脉;

四、他是一个敢负责的人!

鸿团八脉祝你幸福!

二 皇帝禁止百姓养猪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

自古以来的帝王都鼓励农民养猪,发展农业。可是明朝有个皇帝却下令禁止百姓养猪内,岂不是咄咄容怪事?

明武宗朱厚照(1506~1521年在位)曾下令禁止百姓养猪。据《武宗实录》记载:“正德十四年(公元1520年)十二月乙卯,上至仪真。时上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是岁,仪真丁祀,有司以羊代之。”

朱厚照提出禁止百姓养猪的理由有两点:一是“猪”与“朱”同音,要避讳;二是他出生于辛亥年,这年恰是猪年。因此,朱厚照认为养猪、杀猪、猪屎、猪瘟、猪狗不如一类的词都对他这位姓朱的皇帝不利,于是便下令禁止百姓养猪。

朱厚照这一禁令发布后,全国的猪几乎都“断子绝孙”。等到来年清明节时,要杀猪祭祀,好不容易才找到几头“幸存者”。后来,在百姓们的强烈反对下,经过朝中大臣的婉言劝谏,朱厚照才不得不废除这条愚蠢的禁令。

三 秦英林的人物经历

秦英林,89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他立志养猪事业,潜心研究养猪技术,于92年开始创业,从22头猪养起,历经15年的努力,快速发展到年出栏30万头的规模,创下了养猪业的一个神话。

十余年来,他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求发展,广泛开展与国内外专家间的不术交流,带领数公司技术团队一起攻关,在养猪技术上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成为养猪界杰出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1992年11月,秦英林总经理携夫人钱瑛辞去公职回到家乡,从22头猪开始养起;1994年,规模扩大到2000头;1997年,出栏商品猪10000头;2000年,河南牧原第二分场水田猪场(年出栏商品猪8万头)建成投产;

2003年,河南牧原第三分场(年出栏商品猪4.2万头)河西猪场建成投产;

2004年,河南牧原第四分场(年出栏商品猪3.5万头)岗头猪场建成投产;

2005年,河南牧原第五分场(存栏母猪4500头)老庄猪场建成投产;

2005年9月15日,河南牧原从加拿大引进的470头原种猪抵达深圳机场;

2005年10月,河南牧原第七、八分场(存栏母猪2000头,年出栏种猪4万头)马坪原种猪场建成投产;

2005年10月31日,河南牧原从加拿大引进的470头原种猪,在广州国家隔离中心经过45天的隔离和检验后顺利抵达马坪猪场;

2006年6月22日,河南牧原举办首届养猪节;

2007年3月21日,河南牧原第十分场建成投产(年出栏商品猪6万头);

2007年4月6日,河南牧原第6个沼气项目成功投入使用,标志着河南牧原CDM项目全面启动。

2007年6月22日,河南牧原举办第二届养猪节。

在河南省内乡县,有一座山叫马山,在马山的中间默河穿流而过,于是这个地方就叫马山口。马山口的西边有一个村叫 河西村。秦英林就出生在这个风景秀美的地方。小学、初中,尽管家庭生活困难,但秦英林还是无忧无虑地完成了自己的学 业。可是上高中时家中发生的一件事,令他终生难忘。

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祖国大地,也吹开了秦英林和他父亲渴望致富的心扉。当时正在高中求学的秦英林, 为尽快脱贫,便鼓动父亲去养猪。父亲接受了他的建议,用三九天冒着雪挖莲菜积攒下的800元钱建了一个养猪场,养了 20头猪。秦英林和父亲一样,希望这20头猪能使他们走出贫困。可是,现实却是那么残酷,20头猪到最后死得只剩下了1 头,经济损失近2000元。秦英林没有吱声,可这悲剧,却深深地理在了他的心中。

悲剧为什么会发生?年少的秦英林在内心萌发出一个强烈的念头:将来一定要考上教养猪的大学,学好技术,帮父亲养 猪致富,帮助家乡的乡亲们养猪致富!

强烈的信念,促使着秦英林发愤学习。1985年春天,离高考的日子不远了。正在全力以赴准备高考的秦英林得知,学 校把分到的保送上河南大学的名额给了他。对于每一个想跳农门的农村孩子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喜事,秦英林也乐得两天 合不拢嘴。

然而,秦英林忘不了那场悲剧。于是,他跑到老师办公室,怯怯地对老师说:“我不上河南大学,我要上农业大 学。”一向对他期望很高的老师望着他,想着许多同学争都争不到的保送机会被秦英林轻易地放弃,不由自主地骂他“不识 抬举”。

“不识抬举”的秦英林毅然地在报考志愿上填写了4所农业院校。秦英林如愿以偿地被河南农业大学录取了。通知下来 那天,秦英林拿着通知书的手几乎要发抖了。望着村背后的马山,看看村前的默河,他似乎感到,总有一天,他还会回到这 个地方,用他已学到的知识,让父辈的悲剧,永远地消失。

迈身理想的艰难一步

1985年秋天,秦英林怀着喜悦的心情跨入了河南农业大学的校门。在别人抱怨命运不济,进入农业校院而无心学习的 时候,他却一头扎进了教室,扎进了图书馆。因为他知道,只有拥有知识,才能改变父辈的悲剧。

短短两年,秦英林便粗略地学完了要在4年中学完的课程。于是,他把剩余的时间用在对更新更高的知识的储备上。 他广泛阅读国内外专业刊物,收集最新养猪成果,学习掌握最新养猪技术,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关于粗纤维饲料在养猪 中的应用》、《饲料酵母可代替鱼粉养猪》等论文。这时的秦英林,可以说已踌躇满志。他坚信有一天,会用自己拥有的知 识大显身手。

1989年9月,秦英林走出校门,来到了许多农村孩子都向往过的城市,来到了南阳地区食品公司工作。但秦英林怎么 也难以适应按部就班的办公室工作,他感到理想和现实脱节,他意识到,他搭错了车!“我孜孜追求,为之奋斗多年的是养 猪,离开养猪就放弃了自我发展的优势。”秦英林在理想和现实撞击的痛苦选择中,终于找到了一条新路。

1992年,正值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之际,秦英林带着自己的妻子,回到了马山脚下、默河河畔,开始了实现理想的 养猪之路。

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

一听说秦英林回家是要办猪场,父母怎么也不同意。父亲说,在农村,再没本事的人都能养猪,你一个大学毕业生去养 猪,咋能显出你的价值呢?

秦英林没有作声。他知道,任何人都会说养一头猪很容易,但要养好成千上万头猪却需要较高的知识与技术,秦英林 要用事实说服乡亲们。

理想终归是理想,要让理想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并非那么容易。办一个万头养猪场,按照常规设计,起码需要几十万元 的资金。而此时的秦英林所拥有的,只有他和他爱人当月发的工资和加班费262元。怎么办?他把小弟准备盖房用的12000 元拿来,架电线、打井、盖猪舍。由于缺少资金,就用玉米杆搭一个小窝棚,当施工指挥部和办公室。

为了节约资金,秦英林便尝试改进猪舍建筑模式,设计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最后,根据石拱桥的原理,他提出了砖拱 结构的建设方案,既能适应现代化生产,造价又比常规建设节约90%。

尽管秦英林设计出了新的方案,但初出茅庐的他心里还是不踏实。于是,他把图纸送给南阳有关专家鉴定。专家们肯定 了他的设计。但专家却没有搞过这样的建筑,当地的建筑队更没有干过这样的工程。秦英林带领民工砌下了第一块砖。可当 施工进行到砌拱形屋顶时,民工们不干了。他们说,肯定干不成,干了也白费劲。

秦英林看着这些还不十分信任他的民工说:“成不成,一定要试一试。失败了,我负全部责任。”秦英林手拿瓦刀,又 是第一个在模板上砌下了第一块砖。第二天拆模板,民工不敢拆,可对中国拱形建筑原理坚信不疑的秦英林,坚持把模板拆 了下来。可民工们还是担心,不敢上拱顶上浇注。

没有实践经验的秦英林,嘴上对民工说“没事”,可心里也直打鼓。为了证实设计的正确,他决定亲自试一试拱顶的承 受力。白天,他不敢上,怕失败了遭乡亲们笑话,就晚上独自一人搬把梯子,爬到拱顶上,掰一掰砖,纹丝不动,轻轻踩上 去,没异样的感觉。可他心里还是不踏实,就找来一根钢管扛在肩上,为的是,拱顶万一塌下去,能用钢管支撑一下自己不 致随着掉下去。

试验成功了。第二天,他依样扛着钢管爬上拱顶做给民工看——事实让民工们信服了。

1993年6月22日,是秦英林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就是从这一天起,他买回22头猪,开始了他的养猪生涯。

做一个学者型的企业主

1995年春天的一个夜里,值班人向秦英林反映,有3头小猪突然死亡了。秦英林与爱人一道把小猪解剖分 析,也没查出病因。 秦英林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安排职工查资料,一直到凌晨3点多钟,仍然没有查出个所以然。可这时,小猪已 经死亡了7头。

秦英林果断地采取措施,全场戒严,不让任何人进出生产区,对病猪进行隔离,全面消毒,控制疫情扩散,同时也向各大院校 科研单位求救。

电话打到南阳农业学校、打到郑州畜牧专科学校、打到河南农业大学、打到河南农科院……可3天过去了,仍然没有结 果。而平常十分活泼的小猪,已经死去25头。

妻子怀着7个月的身孕,带着大家的希望,背负着大家的重托,带着病猪,踏上了北去的列车。他们希望从省会专家那 里讨到一个确切的解决办法。然而,当妻子再次站在秦英林和职工面前时,那无言的表情,使秦英林几乎要绝望了。此刻, 死亡的小猪已经达到70多头了。

险情万分紧急。父辈的悲剧难道就要在有知识的一代身上重演了吗?正在这紧急关头,河南农大打来的电话,使秦英林 喜出望外,农大初步认定是伪狂犬病,要求秦英林用兔子在当地做动物试验,并让再送一头病猪检验,以便确诊。

试验结果使秦英林又惊又忧。惊的是伪狂犬病,这种病会带来极大损失;忧的是国外对这种病研究较多,国内报道少无 特效药。而国内生产防治伪狂犬病疫苗的推一一家企业,也远在哈尔滨。派人去购买,最快也要10天。

秦英林用青年人特有的大胆向省畜牧局发出求助,省畜牧局仅用两天时间,就通过空运将疫苗送到了他的手里。 悲剧没能重演,而秦英林却病倒了,他的爱人也因此差一点早产。

“如果我不懂养猪技术,没有众多专家的鼎力相助,没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父辈的悲剧就会在我身上重演。这是知 识的胜利。”秦英林在现实中看到了知识的力量!

不忘使命

秦英林在养猪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他从1992年白手起家,从22头猪养起,发展到目前拥有职工45人,年出栏瘦肉 型猪 11000多头,两辆运猪专用车,一辆 2O00型桑塔纳轿车,年实现利税430万元,总资产达1500万元的现代化大型 养猪场。可他没有满足,他忘不了那场悲剧,他忘不掉少年时要帮助乡亲们改变贫困的信念。

这使命,使秦英林时刻不敢懈怠,使他时刻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着。

1997年3月28日,在泛亚农大组织的研讨会上,秦英林同原中国正大集团技术总监、台湾籍留美博士、现任泛亚农大 总经理魏荣展见面了。养猪业权威人士魏荣展同秦英林交谈后,愉快地接受邀请,抽空到秦英林的养猪场来看一看。1997 年4月15日,魏荣展来到了河南省内乡县,参观秦英林的养猪场。参观完后,魏荣展不由地竖起了大拇指,高兴地对秦英 林说:“到大陆7年,看过很多猪场,你的猪场是我看到的最有发展前途的猪场。”

秦英林的成功,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也得到了党、 *** 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几年来,他先后被选为内乡县政协常委、内 乡县十杰青年,被团河南省委命名为省“十大星火带头人”、河南省“务农有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并先 后作为河南省优秀大学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到河南各地演讲,全省各地的养猪专业户也不断前来取经,咨询技术。

秦英林成功了。当人们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时,他却没有一点满足感。他说:“把拥有的知识用于实践,造福人民,才 能体现新一代大学生的价值,也是历史赋予新一代大学生的使命。”

大学生毕业后另类创业:回乡养猪致富成亿万富翁

不做城里人,回乡当农民。大学毕业后,秦英林回老家当起了“猪倌”,经过几年的反展,如今他经营的河南省内乡县牧原养殖有限公司,拥有上亿元资产,年产20万头猪。良好的经营业绩帮助他成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农民当选者。

秦英林出生在河南省内乡县马山口镇河西村,祖辈都是农民。1985年,他考进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1989年毕业,分配到南阳市一家食品公司工作。1990年结婚,“过起了许多农村娃梦寐以求的城里人生活”。

开始时日子过得甜甜蜜蜜,上班坐办公室,一切按部就班。但时间久了,秦英林的心里没着没落的。干的与学的关系不大,自己刻苦学习为了什么?像父亲这样的农民在农村不知有多少,为什么不利用自己所学,做点真正有意义的事呢?秦英林萌发了回乡创业的念头。但他还是犹豫了3年。

这3年里,秦英林为南阳的几个朋友设计猪舍、调配饲料,小试牛刀就得到大家的赞赏。他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坚定了回乡养猪的信心。1992年秋,他辞职与妻子一起回到家乡河西村,开始了“猪倌”生涯。

回来后,周围是一片反对声。同学说,咱农村孩子闯进城里不容易,丢了“铁饭碗”你肯定要后悔;父亲说,咱农村是个人都会养猪,谁要你这个大学生来逞能!

但巨大的压力没有压垮秦英林的信念。为筹建万头猪场,他向家人和朋友借了3.1万元。白天黑夜他都住在用玉米秆搭起的小窝棚里,打井、架电线、建水塔,样样都干。他还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设计出砖拱结构的猪舍,使造价降低了90%。

1993年6月,秦英林从郑州和南阳买来22头良种猪,梦寐以求的事业起步了!乡亲们马上就发现,大学生养猪与农民养猪的确不同。秦英林招聘的饲养员都是职高毕业生,他还经常给他们上课;他有一套隔离和防疫制度,一般人不能接近猪舍;他用营养学理论配制饲料,猪一天能长1公斤肉;给猪做肠道切除手术,他用手把猪粪掏出来;从国内到美国、法国、巴西等国的养猪场、兽医站和实验室,他四处学习……

秦英林的事业迅速壮大,创业第4年,他的资产就达到400万元。随后,他主持了国家级星火项目———瘦肉型猪的产业化开发,年创社会效益上亿元,使数千人就业。

秦英林:要做“天下猪倌第一家”

20年前,他毅然放弃了保送重点大学的机会,选择考农业大学,为了养猪;13年前,他果断地抛开铁饭碗,东拼西凑的借钱盖猪舍、买猪仔,亲自当起猪保姆; 他成功了,但他离成功还远。因为他立志做世界猪倌第一家!

觉醒:父亲养猪失败,我要从这里爬起!

秦英林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因为家里穷,经常吃红薯,甚至因此落下了胃病。有趣的是,儿童时代的秦英林学习成绩非常差,在初二留级了三年才学会除法,但初三那年,他却突然开始努力学习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当时本地最好的高中。

当时秦英林家里一直都是靠务农维持生计,生活的艰辛让他小小年纪就考虑起脱贫致富了。几经对比,秦英林认为养猪兴许能让家里人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于是把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把父亲。

出于对知识分子儿子的信任,父亲第二天就去拉了砖开始修猪舍。这一次父亲总共投资了800多块钱--在80年代这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是笔巨款了--父亲买来了20个小猪仔喂养,满怀希望的看护这些小家伙,但不久这些猪仔除了一头“长白猪”(猪的一个品种)外,其他的19头全部病死了。这对父亲和整个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秦英林至今还清楚的记得,一向坚强的父亲指着唯一幸存的长白猪苦笑着说:还是长白猪好……这一变故使他产生了弃学养猪致富的念头。当他悄悄对母亲说妈,我想回来养猪,我爹太辛苦了时,母亲那复杂眼神令秦英林至今无法忘怀,那是一种欣慰,更是一种酸楚。

在母亲的劝说下,秦英林又背着包回到了学校。他要做个硬汉子,要从跌倒的地方重新站立起来!这一次的挫折也令他真正开始了养猪的研究,他抓住一切机会从各个方面搜集学习相关知识。这也是他走上养猪致富之路的人生起点……

抉择:为学养猪放弃保送,我要走自己的路!

在学校表现优异的秦英林,临高三毕业时被学校推荐去河南大学。那个年代推荐一名学生要经过各个方面调查讨论,非常不容易,刚接到这个通知时秦英林也着实兴奋了一把。但当他静下来,他就一遍遍的责问自己:我到底要做什么?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好的猪倌,到河南大学我能实现我的理想吗?

抉择是痛苦的,但秦英林很确信自己内心的答案。当他告诉老师自己要放弃保送报考农大,老师都愣住了,所有人都愣住了。大家都以为他犯了傻。

凭着优异的成绩,秦英林如愿拿到了农大的通知书。可这个结果却并不令父母高兴。一次一个大叔就问父亲:你儿子学习那么好,考到哪个大学拉?父亲说农业大学。大叔笑着说:那就顶于(方言:等如,和什么一样)没考上。父亲也不做解释,摇摇头就回来了。这件事还是母亲后来讲给秦英林的。他不怨父亲不理解他,因为他知道,父亲是不甘心学习如此优秀的儿子放弃了那么好的机会……

就这样,秦英林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征途……

因为有着学习目的明确,秦英林非常刻苦,他还拿到了当时学校“解剖学”自创建以来的最高分--92分。与此同时,他对于学习养猪知识的渴求几乎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先是向师兄借高年级关于养猪的书,等把课本都看完后,他又天天泡图书室,图书室关门了,他就去通宵教室继续看。只要关于养猪的不管什么书他都看,就连当时图书室仅有几本国外养猪的杂志他也没“放过”。

大学里的艰苦学习,为他以后的科技养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拼搏:东拼西凑、起早贪黑,为自己的理想鼓帆航行

89年毕业后,秦英林被在一家公司工作了4年,并在90年结婚,这时他也算是一个让人羡慕的技术人员了。可他并不痛快:工作和自己目标差的太多,也无法发挥自己的专长。他总是念念不忘自己从未放弃的理想—“养猪”。

我不能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不能让4年自己的所学附之东流。就这样,他再次拾起了自己专业。最开始条件不成熟,他就用下班时间帮一个朋友办猪厂,同时他还开始研制猪饲料,没想到吃了饲料的猪长的真的更快,当时他真是高兴坏了! 这时又正逢 *** 南下讲话,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浪潮,意气风发的他也决定为实现自己理想的鼓帆航行。他从哥哥那里借了8000元,又把弟弟准备盖房的1万多块全拿来了。尽管如此,当猪舍盖到一半的时候,兄弟们的血汗钱已经被花完了。秦英林记得很清楚的是,一天哥哥拉着他,掏着心窝子地说:兄弟,现在把这些东西能卖的都卖了,亏了的,哥不怨你!哥哥的话和眼神真的让他伤透了心。但从不认输的他还是努力的坚持了下来,到最后,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猪厂,虽然最初的猪场只有22头猪……

看着自己亲手喂养的小猪一个个长的又飞又壮,秦英林更加自信了。他相信自己的养猪技术能带来巨大的价值,所以他从不忘记给自己充电。在上班期间,他一直都是白天联系业务,晚上和业务员门一起讲课学习,并且经常通宵看书。他总是说:用知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致胜之道!

规划:要做天下猪倌第一家,这个行业没人能和我竞争

自己的猪宝贝三年后、五年后甚至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秦英林一直都有着自己非常明确、又非常富于 *** 的目标。他说,在公司规模上,他希望未来能达到22万到24出栏量,在国内达到第4位;同时,他还希望牧原养殖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育种公司。他强调说,目前我国养猪在全球确实是霸王,但我们的猪种却是从国外进口进来的,所以我做梦都想做中国的育种公司。据悉,7月份牧原养殖有限公司将从加拿大进口500头种猪,目的就是为了做育种公司。

在工作中,秦英林也越来越深刻的体验到做学问的好处,经过自己和工作人员苦心研究,2003年的时候,公司每头猪的饲料成本下降了128元!2004年,秦英林开和工作人员一起研制了早期隔离断奶技术,猪一般21-28天断奶,而他们把这个数字改写到了14天!同时,他们还自己制造了液体饲喂仪器,使用效果也非常好。

秦英林总是说:养猪这个行业其实很薄利,但科技养猪使我的养猪厂有了现在的规模。每每提到公司,秦英林总是很自信,他说:我这个行业没人能和我竞争,真的,就是因为技术!

感悟:不要埋怨,小处做起,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韧的精神

做任何事情都一样,都要有过程,都需要坚韧的精神是秦英林常说的一句话。应记者要求,他还特别对现在的大学生道出了自己作为过来人的肺腑之言:从小处做起,不要怕吃苦,苦中自有甜。他说:“在我刚毕业(92年)的时候,也和现在一些大学生一样,总是嫌晚了,总是想自己要是赶到80年就好了。但实际上什么时候都不晚,在我之后我的表弟也开始养猪,他的规模也很大,我相信在今后还能有比我养猪养的更好的。机会对任何时候的人都是有的,要吃苦要学习,不要只知道享受,不知道努力。机会真的永远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努力向上的心态最重要。”

他还说道:“现在很多孩子觉得农村苦没有发展空间,其实他们都应该到市、县、村来看看,这里的空间绝对超乎他们想象。

四 一部童话,讲述了王子为了追求皇家公主伪装成养猪的人的故事,求名字

王子求婚

按中国传统的甲子纪年法,二OO七年将迎来农历丁亥年,亥对应的是十二生肖的最后一位动物-猪,丁亥是过山猪。十二生肖根据北斗七星而定,十二属为斗星之气,散而为人之命,亥为杂水,秽浊厕溷之象,猪之所居,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按三十六禽匹配十二干的道理,朝为豕,暮为猪,猪是七星中的摇光星,也叫巨门星。但猪年的第一天则有两种算法,一种是以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一种是以立春为一年之始,也就是说,或以二月四日、或以二月十八日为进入猪年的第一天。丁为亭,言万物壮实之形,旧时说的成丁、壮丁就是此义,丁的岁阳叫强圉;亥者,阂也,劾也,万物收藏都成坚核,亥的岁名叫大渊献,“亥藏壬甲是真踪”,亥里藏遁着壬、甲两个天干,丁亥年也称强圉大渊献岁。按六十甲子与五音十二律结合起来的纳音五行,以丙、丁属火,戌、亥为天门,火既炎上,则土非在下,故曰屋上土,二00七年生人属屋上土命,俗说属土猪的,也就是指砖瓦,屋瓦金碧辉煌是大吉大贵的象征。

猪是人类最早驯养成功的动物,所以我们汉字的“家”,就是在“宀”下有“豕”,望文生义,只有住处养得起猪才称得上是有了家。与豕有关的汉字很多,豕在关东、关西也称彘,江东、南楚称豨,它的幼崽称猪或猪,也有的地方称豚或豯。汉魏时玄菟郡辖下东北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夫余部,善于养牲口,索性就用六畜做为官名,如马加、牛加、猪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称人猪加,犹如现在称呼部长、省长一样是尊称。北方冬天御风寒使用豕膏,也就是用猪油厚厚涂在身上。《西游记》中猪八戒以猪为姓属作者杜撰,但以猪的别称彘为姓却是有的,春秋时士会支子士鲂食邑在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封彘恭子,也就是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中的第四等,其后世便以彘为姓。以猪为名也是有的,西汉开国大将有位列侯叫陈豨,官至赵相国,汉立国十一年后又反叛,兵败被斩。汉高祖在后宫中最宠爱定陶的戚姬,生下儿子如意被封赵隐王,戚姬邀宠,让汉高祖立如意为太子,刘邦也有此心,但因为大臣力争和张良的计策,终于没能废立。汉高祖驾崩,吕后因嫉恨,杀害了如意,尤其是残忍地砍断了戚姬的手和脚,剜去眼珠,刺聋耳朵,喂了哑药,放到猪圈之中,取名“人彘”,所以人们把吕后如此毒辣的行径当做“最毒妇人心”的最贴切注解。

猪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很重要,在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关猪的字句非常多,《召南.驺虞》云: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芦苇初生已长粗,一次轰出五只壮年的猪,全部射中,这个虞人好功夫!蓬蒿初生密蒙蒙,再一次轰出五只稍小的猪,依旧全部射中,这个虞人真是好功夫!)!一年猪名为豵,二年猪为豝,三年猪为豜,四年猪为特。驺虞相当于现在的畜牧局长兼动物园长,养猪越多,食物越富足,就证明畜牧局长兼动物园长越称职。

《小雅.渐渐之石》描述大雨天的道路泥泞,猪被冲走,说:“有豕白蹢,烝涉波矣。”诗中四蹄皆白的猪被称为骇。

《豳风.七月》记录了当时生产生活的场景,其中提到“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十二月猎人来集中,继续打猎比武功,捕得小猪自己烹,大的野兽必交公)。

成语有“猪突豨勇”,指一往无前的勇猛,头戴雄鸡为冠、腰佩豭豚(小公猪的毛皮)为带成为好勇者的标志,子路当初就是这样的打扮去欺凌以教书为业孔子,其结果是大家都知道的,文明战胜了野蛮,子路成为孔子七十二个杰出弟子中的一个。

另一部典籍《易经》中也有关于猪的记载,大畜的六五爻辞讲了饲养野猪的方法:“豮豕之牙”,也就是家养的公猪长牙时要劁猪(阉割),防患未然,才能变得温顺。易经的词义深奥难解,专门有解释的著作,最有名的有一种叫《彖》,彖也是猪类的一种,张开嘴就露出内脏,用《彖》为书名也就是取这种意义。

猪自从成为家畜,就是非常普通的动物了,不那么可怕了,汉末的曹操见到孙权的军伍整肃,曾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后世据此常谦称自己的儿子为豚儿、犬子,意思就是说很普通不出众。成语一龙一猪,将龙与猪相比,说明贤愚悬殊,也是这个典故。自己这样说儿子是谦虚,但要让别人说,则就是骂人低贱无能了,如曹魏的大将军曹爽与弟曹义,因守不住家业,无法抵敌司马懿,被大司农桓范指为:“曹子丹(曹爽、曹义父亲曹真)佳人,生汝兄弟豚犊耳。”现在人们不再用豚儿、犬子当谦词了,但说别人是猪还是包含一种不好听的贬义。

春秋时卫灵公的南子夫人是个风骚女子,与宋朝私通,当时流行的民谣说他们“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娄猪是指母猪,艾豭是指公猪,嘲讽他们一对儿是猪男女,犹如后来《水浒》中骂人狗男女是同样的意思。

曾有故事说唐朝的玄宗皇帝夜宴请安禄山,安禄山喝得大醉,睡着后变成一猪而龙首,左右报告给皇帝,玄宗说“此猪龙,无能为”,龙为帝象,身为猪,则终不能帝业,后来安禄山举事,果然最终失利,被部将史思明所杀。

相关的成语还有豕交兽畜(不以礼待人)、鲁鱼亥豕(抄写过程出错)、豚蹄禳田(以较小代价换取更大的利益)、辽东豕(少见多怪)等。

人们对猪的形象最熟悉的要算是《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了,但猪八戒为什么会被称为天蓬元帅就未必有更多的人能说得清楚。《礼记》中对做为祭祀用品的牲畜都写有别名,其中豕曰刚鬣,又叫乌喙将军。刚鬣是指颈上长毛坚硬如钢,乌喙就是乌黑的长嘴。《西游记》中天蓬元帅就是由乌喙将军演化而来,书中一出场就是“果然生得丑陋: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的形象,在五行学说中,黑是北方的颜色,五行属水,九宫在天蓬,所以猪八戒“赦封元帅管天河,总督水兵称宪节”,至于将军变成元帅,那是将军当的时间长了,从西周到明朝,军衔也该晋升的缘故。

猪对人的主要作用当然是吃肉了,黑龙江农村就把十冬腊月杀年猪当成很重要的活动,杀猪时还要口中念念有词“猪羊一道菜,杀你别见怪,早死早投生,下世转人来”。每家杀猪后都要请亲朋好友来吃杀猪菜,猪肉炖粉条、排骨炖豆角都是东北菜系四大炖菜之中的特色招牌。猫冬的东北人,天天奔波于吃杀猪菜的季节,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光,也是体现东北文化特色最大的亮点。

猪年将届,扯了几句关于猪的闲话,自己也感到有些猪鼻子插大葱-装象的意思,笔不前驰,就此打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74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