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红薯高产种植

红薯的种植首先要选择好地块,通常选用土壤深厚,富含有机物的沙土或沙性土壤为最佳。因为这样的地块土壤疏松,透气性和排水性都十分良好,有利于红薯生长。要想育好苗必须有好的种子,选好种子很重要。要选择没有病毒的好品种,品种需要一致,不要掺杂其它的品种。种薯要选择外皮光滑,没有虫咬病疤的形状竖长,长的均匀的好的红薯作为种来培育,不能过大或过小。选好种薯后,把红薯放在苗床上均匀排列整齐,不要太过于拥挤,要留有适当的空间。排列完毕后,需要在表面铺满细沙,以盖过红薯最多5厘米为宜,然后浇水使其保持湿润。在红薯的育苗期间,可以根据苗情适当添加肥料,也可不加,一般使用稀释了的有机肥水进行浇水。浇完肥水后一定要用清水泼淋叶面,防止有机肥水烧坏叶子,以免叶面就出现发黄发干,甚至烧坏种苗的现象。种苗定植前,一般在定植前的几天不会去浇水的,利用高温来促使发芽出苗,还可以起到防病的效果。出苗时要选取茎粗,叶大,高度在15厘米以上健康的苗来摘取。出苗后观察苗床过干的话,可以用清水喷雾后浇淋喷洒,但不能过于湿润,要控制好湿度。有时还需要二次追肥,促使幼苗继续生长,以备下次摘取。健康的秧苗在定植前,最好用生物菌浸泡一下,再进行定植,这样可以防止烂根。一般在定植前把土地都进行了整垄,这样给种苗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根系易于生长。起垄的目的就是防止过大或者过多的雨水犯涝,红薯是怕涝的。另外红薯的种植对垄沟也有要求,要求宽大,窄深,这样才能结出又大又好的红薯。红薯对肥水的要求不是很高。氮磷钾这些都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前期植物对氮肥的要求多些,因为在这个生长时期,茎叶的生长是离不开氮肥的,所以这个时期一定要使用氮肥。磷肥是在长块茎体时非常需要的,钾肥一般是在收获之前一个月的时候加上,这样就会加速根部的吸收,换句话说,总产量肯定会提高。

红薯高产种植

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水稻类型,产量不尽相同。低产田一般在300-350公斤,高产田一般在500-600高产,特俗小气候地区云南永胜县涛源乡,可达1000公斤以上。

普通的常规品种五百到七百斤,高产的有一千斤,普通的杂交品种八百到一千斤,高产的有一千七,八百斤。

1、清代前期的粮食亩产

(1)南方水稻平均亩产清四川《彭县县志》说:“亩产米一石二斗为上,一石为中,八九斗为下。”即中等水平田亩产稻谷2石。骆秉章说:“湖南有田百亩,可收租谷百石。”按对半租,亩产稻谷也是2石。陈瑚说:“百亩之产,入租百石,千亩之产,入租千石。”也是指亩产稻谷2石。总的看,清代前期南方各地稻谷平均亩产2石。当然,这里所说的大都是稻麦两熟田的稻谷产量。单季晚稻的亩产应高于复种田。顾炎武《日知录》中所说的吴中秋禾1亩之收也不过3石。方苞说:“金陵上田十亩,一夫率家众力耕,丰产获稻不过三十余石。”这个稻也当是一季晚稻,平均亩产也是3石多一点。总之,复种稻平均亩产2石,一季晚稻平均亩产3石。清代之石稍大,折合今市制亩产292斤(复种稻),一季晚稻折合今市制亩产397斤(2.72石)或 438斤(3石)。

(2)北方旱地的粮食亩产清安徽《凤台县志》说:“亩所收者,当其穰时,黍麦可二石。”清康熙《江阴县志》说:“麦、菽、黍、稷亩二石。”清乾隆盛黼辰在《江淮均丁说》一文中说:江淮以北“农夫一亩之所获,通丰耗而权之,富民之人,恒不下一石”,给富民交租1石,对半租,还是亩产2石。北方麦、粟、豆等亩产2石,折合今市制约为亩产303斤。

2、清代后期的粮食亩产

清代后期的粮食亩产,由于推广双季稻以及玉米、甘薯等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了一定的提高。据吴慧研究,清代由于推广双季稻、玉米和甘薯,平均亩产比明代增产16.8斤。再加上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的产量(平均亩壮志凌云加4.2斤),清代的平均亩产比明代(亩产346斤)共增加21斤,为367斤。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79662.html